中子星它的密度能達到每立方厘米1億噸以上,是否代表還有我們未知的元素

2023-03-13 12:35:24 字數 5157 閱讀 1413

1樓:星球上的科學

一直以來黑洞一直是個神秘的存在,黑洞也是目前發現的密度最大的天體,而就目前的瞭解來看中子星則是除黑洞以外的密度最大的天體了。中子星之類的物質被認為是可見物質中密度最大,至於為什麼是可見物質中最大的,那當然是因為還有黑洞這個不可見物質的存在!

中子星也像白矮星一樣是由恆星衰變而來,而所有恆星的起源都是一個質子鏈反應的過程。而質子鏈反應的第一步將氫的同位素氕通過核聚變生成氘,簡單來說就是當恆星核心的氫、氦、碳等元素在核聚變反應中耗盡後,最終轉變為鐵元素從而無法再獲得能量的過程,裡面還會摻雜著一些其他的金屬元素,恆星就會超新星爆發,然後內部核心開始迅速坍塌,最後中子星就形成了。

元素是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自然界中有一百多種由金屬和非金屬元素,都是隻由一種原子組成,其原子核都具有同樣數量的質子,並且可以能構成任何物質,而碳氫氧這都是基本的元素。宇宙中常規的物質基本都是由各種元素所構成的,

目前人類在自然界中發現了94種天然元素。但是元素週期表中卻有118號元素,這是由於元素週期表中的95號到118號元素都是人工合成的,並且中子星和其他星球在合併或碰撞的時候也會製造出大量的重元素。

2樓:周星說教育

這個現象的發現並不能夠代表還有未知的元素,因為人類的認知是有限的。

3樓:溫柔的女人

這就說明我們還有未知的一些元素,那麼在宇宙中很多未知的元素科學家還沒有探索出來,還要繼續的去研究。

4樓:職場小吳老師

這種狀況完全說明了還有未知元素的存在,只不過人類還沒有發現而已

中子星它的密度能達到每立方厘米1億噸以上,是否代表還有未知的元素?

5樓:星球上的科學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天文學歷史上有著名的「四大發現」,其中就有中子星,不過在當時最初發現的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子星,而是叫脈衝星。

是一種具有不斷髮射電磁波脈衝訊號的一種中子星,在後來科學家們的研究中,證明了這就是一種中子星,並且中子星的發現使得天文學家們在研究恆星的演變上具有了重要的方向。

目前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在已知的宇宙天體中,中子星的密度,僅次於黑洞,這是否代表還有我們未知的元素呢?

中子星的形成中子星,聽到它的名字應該就能想到是由中子組成的一種天體,而中子則是核子的一種,也是組成物質的微觀粒子之一。

「中子」的首次發現其實是在2023年,當時就有天文學家大膽假設在宇宙中極有可能存在著一種全部由「中子」組成的星體,這也是「中子星」第一次被人們所知曉。

接著在2023年,一位天文學家認為中子星是由恆星演變而成的,並且還認為在超新星**之後,一些恆星就會變為中子星,同時會產生宇宙線。

隨後2023年可形成中子星的恆星質量被確定出來,也就是說當一顆大質量恆星進入生命末期的時候,它就會變成一顆中子星,這也明確表明了中子星是由大質量恆星演化而來的。

直到2023年脈衝星被人類發現,而中子星也從人類的假想變為了現實,終於在2023年的時候,天文學家們發現了一顆直徑在10公里左右,密度每立方厘米可達1億噸,並且運轉速度是地球自轉速度1億倍的中子星,這顆中子星每秒鐘可以旋轉1122圈,引力巨大。

周圍的恆星都在它的引力作用下,不斷地被吸取能量,加速進行內部的核聚變,緊接著在2023年已知最大的中子星被人類發現,質量大約為太陽的2倍,並且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在目前已知的宇宙天體中,中子星的密度,僅次於黑洞。

眾所周知,恆星內部主要是由氫元素構成的,而氫元素在恆星內超高溫度的情況下會發生熱核反應,並且在恆星上發生核聚變,其一秒所釋放的能量就相當於上億顆氫彈同時**,可以說這種能量可以在頃刻間將地球摧毀。

當然,也正是因為這種巨大的能量才能維持恆星外殼的穩定,但當恆星內部的氫元素燃燒殆盡的時候,恆星內部就會無法產生足夠支援外殼穩定的能量,那麼恆星的外殼就會坍縮,而內部坍縮的過程中巨大的壓力會讓結構徹底發生變化。

同時將核外電子擠入質子之中,電子帶負電,質子帶正電,那麼電子加上質子就變成了不帶電的中子,於是所有的物質都被壓縮成一個由中子組成的高密度天體,中子星也就誕生了。

中子星的特點。首先中子星也可以叫脈衝星,不過有區別的是中子星是脈衝星,但脈衝星卻不一定是中子星。眾所周知,黑洞的密度是非常大的,但是中子星是除了黑洞之外密度最大的天體,其密度在每立方厘米8^14到10^15克之間,每立方厘米的體積可能會達到一億噸以上,即使太陽在它面前都不算什麼。

其次就是中子星的表面溫度很高,比白矮星的溫度還要高出很多,中子星的表面溫度可以達到1000萬攝氏度,內部溫度超過6億攝氏度,緊接著脈衝星的脈衝週期可以說都是非常短。

並且經過科學家們統計已觀測到的最短的脈衝週期大約是2毫秒也就是千分之二秒,換句話來說脈衝星的自轉都特別快,1秒鐘大約就能轉500圈,包括它的引力也是大得驚人。

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我們地球中心的壓力大約是300多萬個大氣壓,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1標準大氣壓的300多萬倍,但是根據脈衝星的中心壓力竟然可以高達10000億億億個大氣壓。

比地心壓力還要強30萬億億倍,比太陽中心強3億億倍,同時還具有特別強的輻射,太陽一刻不停地向四周輻射出大得驚人的能量,到達地球的也只是其中的22億分之一,但是脈衝星的輻射能量為太陽的百萬倍。

最後中子星還有特別強的磁場,在地球上,地球磁極的磁場強度最大,但也只有0.7高斯,而太陽黑子的磁場更強大約有1000~4000高斯,而大多數脈衝星表面極區的磁場強度就高達10000億高斯,甚至20萬億高斯。

目前,人類已經發現了94種自然元素,如果再加上人工合成的元素的話一共就有118種。

元素是如何誕生的?這就要從宇宙大**說起,按照現在的主流理論,宇宙誕生於奇點的大**。在宇宙形成的早期,氫元素和氦元素就佔據了99%以上,這是宇宙中最早期也是最基礎的元素,同時還是現在元素週期表最靠前的兩個元素。

後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宇宙冷卻,直至第一顆恆星的誕生,相信大家應該都聽說過「恆星是元素的煉丹爐」,其實也可以說恆星是製造重元素的工廠,因為要想成為一顆真正的恆星,其主要特徵就是可以在核心將較輕的元素融合成較重的元素。

由於恆星的質量一般都比較大,而且在特大質量的恆星核心內部觸發的核聚變反應所需要的溫度是非常高的,所以這樣的條件就可以使其外層的溫度正好達到氫核聚變所需的反應條件,而在此時恆星的外層就會開始逐步的發生核聚變反應,一層一層的進行著不同的核聚變反應。

只要恆星的質量足夠的大,在其內部的反應就可以一直進行下去,從氕到氘,再從氘和氕聚變成氦三,再從氦三聚變成氦四,再到碳、氧、氖、鎂、矽、硫、鈣,直到鐵元素……所以鐵元素之前的元素就是通過恆星內部發生核聚變才形成的。

因此在138.2億年前宇宙的誕生之初,只是有最簡單的元素,而我們目前已知的所有重元素幾乎都是由恆星核心核聚變形成的,而那些大質量恆星的超新星**則會形成更重的元素。

會有未知元素的存在嗎?這個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為理論上沒有什麼元素是不能在巨大能量中產生,而宇宙中也有很多爆發巨大能量的極端事件的,就比如伽馬射線暴的照射(伽馬射線暴指的是超新星爆發,或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相撞的超級能量暴),不過需要明白的是人類發現的新元素是不可能在中子星內發現的。

這是因為在中子星上的組成中,並不是什麼新的物質,而是由於中子簡併壓力抵抗引力坍縮而形成的中子簡併態物質,也可以說中子星其實就是電子被壓縮排原子核,而和質子結合變成中子所形成的,總而言之中子星都是由中子所組成的。

而中子不帶電,所以每個中子之間縫隙可以說特別小,它非常緻密,應該與原子核的密度差不多,那麼中子星的密度自然是可以達到每立方厘米重1億噸以上的(一般一顆典型的中子星,半徑雖然只有10—20公里,但是其質量可是太陽質量的1.35—2.1倍)。

6樓:青目星君談教育

應該是有未知的元素,因為現在知道的元素密度沒有這麼大的。

7樓:娛樂遊戲盤點

一定會有的,人類目前科技水平有限,只能探索到部分元素,還有很多元素沒有探索出來。

8樓:芝芝莓莓呀

肯定是還有很多未知元素的,人類對於地球科學瞭解的還僅僅是皮毛而已

9樓:黑

雖然重量特別大,但是這並不代表了裡面還有我們未知的元素。

中子星的定義

中子星(neutron star)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質密度大相當多倍。

絕大多數的脈衝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脈衝星,有脈衝才算是脈衝星。

中子星的發現可謂開啟了人類認知的一個新領域,同黑洞一樣是20世紀激動人心的重大發現,為人類探索自然開闢了新的領域,而且對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上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

中子星的密度有多大?

中子星的密度為每立方厘米8^14~10^15克,相當於每立方厘米重1億噸以上 [1] 。此密度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一百萬億倍。對比起白矮星的幾十噸/立方厘米,後者似乎又不值一提了。

如果把地球壓縮成這樣,地球的直徑將只有22米!事實上,中子星的密度是如此之大,半徑十公里的中子星的質量就與太陽的質量相當了。

中子星的發現

2023年,中子被查德威克發現。接著就有科學家提出了會存在由中子組成的星球的說法。但需要證實還是需要更有力的證據。

2年後,巴德和茲威基公開發文表示超新星的爆發可以讓一個普通的恆星變成一箇中子星,併發出宇宙射線。

2023年,科學家建立了第一個定量的中子星模型。他們認為當恆星的質量超過了太陽10倍時,就有可能轉變成一顆中子星。

至此相關的理論依據都有了,但是沒有了事實的支撐,還只是一個假說而已。由於長期只是假說的狀態,越來越多的人抱懷疑態度了。

直到2023年,由英國科學家休伊什的學生喬絲琳·貝爾首先發現了脈衝星。 經過計算,它的脈衝強度和頻率只有像中子星那樣體積小、密度大、質量大的星體才能達到。這樣,中子星才真正由假說成為事實。

這真是本世紀天文學上的一件大事。因此,脈衝星的發現,被稱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四大天文學 重要發現之一。

至今已發現的脈衝星已超過300個,它們都在銀河系內。

轉速最快的中子星:2023年,歐洲航空局的珈馬射線天文望遠鏡發現,編號為xte j1739-285,每秒鐘可沿自己的軸線旋轉1122圈。這個速度和地球相比的話就是,中子星每一秒就相當於地球轉了三年多的時間。

質量最大的中子星:2023年,英國天文學家發現了至今發現質量最大的中子星,重量是太陽的兩倍,大小

2023年10月27日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中迄今為止最大的中子星,編號psr j1614-223,其質量幾乎是太陽的兩倍,但大小卻和一座城市差不多。

中子星的密度是多少,中子星的密度有多大

1全部中子星的密度為10 11千克 立方厘米,每立方厘米的質量約為一億噸 中子星是一個比太陽大七八倍的恆星死亡的時候。超新星 形成的天體。打個比方。把整個太陽系的所有天體縮到一棟房子的大小。密度可謂是非常之大。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親,正在發給你 稍等一下下 謝謝 親,您好,如下所示 中子星的典...

白矮星和中子星發光不發光,中子星 與 白矮星 的區別在哪

基本同意的說法。但對於白矮星,中子星的壽命時間,有不同意見。低質量恆星在核心產生碳原子後,就將不再發生核融合反應,核心向內塌縮,外殼因為失去引力,導致膨脹。這就是紅巨星階段。在一陣大 之後,外殼沒了,剩下個核心,就是白矮星了。白矮星之所以還能發光,不是核心存在核反應,而是巨大的引力,壓碎了原子,破壞...

中子星 黑洞 白矮星 黑矮星的形成有什麼不同

1 恆星演化程度不同 白矮星的內部不再有物質進行核聚變反應,因此恆星不再有能量產生。黑矮星 black dwarf 是類似太陽質量大小的白矮星 或質量較小的中子星 繼續演變的產物,其表面溫度下降,停止發光發熱。同白矮星一樣,中子星是處於演化後期的恆星,它也是在老年恆星的中心形成的。黑洞的產生過程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