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和中子星發光不發光,中子星 與 白矮星 的區別在哪

2022-03-04 07:14:26 字數 4791 閱讀 9943

1樓:匿名使用者

基本同意1樓的說法。但對於白矮星,中子星的壽命時間,有不同意見。低質量恆星在核心產生碳原子後,就將不再發生核融合反應,核心向內塌縮,外殼因為失去引力,導致膨脹。

這就是紅巨星階段。在一陣大**之後,外殼沒了,剩下個核心,就是白矮星了。白矮星之所以還能發光,不是核心存在核反應,而是巨大的引力,壓碎了原子,破壞了電子鍵。

所以還能產生能量。雖然白矮星還會發光發熱,但卻不像正常恆星能產生熱輻射。。。假如太陽變成白矮星,地球還在的話,將是一個冰冷的世界,因為太陽的熱傳不到地球上。

而且白矮星的壽命也只有幾十億年,當所有電子鍵能量散發乾淨,就不在發光發熱了。。成為黑矮星。

如果白矮星附近有個正常恆星,這時它會從其伴星上汲取氫氦等燃料。當超過它的質量穩定極限(1.44倍太陽質量),這時候。

核心中的碳元素將被點燃,一旦碳被點燃,就產生超新星**。也叫ia型超新星。這種超新星不會變成中子星。

2樓:多炮塔隊長

發光,只是亮度已經不如以前

中子星是靠什麼發光的?白矮星呢?

3樓:

中子星和白矮星都依靠恆星核心的餘熱發光。

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消亡時,由於之前氦聚變反應釋放的驚人能量,恆星核心溫度可以達到一億度以上。當恆星的核心轉變為白矮星時,白矮星將會繼承這一熱量。新生的白矮星內部溫度可以達到上億攝氏度,表面溫度也可以達到十幾萬攝氏度。

如此高的熱量比如會發光,所以白矮星會發出亮白色的光芒。當然白矮星由於自身不再產生熱量,所以它的熱量會緩慢散去。白矮星最終會變成一顆冰冷,沒有任何光芒的黑矮星,但從白矮星冷卻到黑矮星的過程需要經歷數十億年。

中子星也一樣,依靠恆星核心的餘熱發光。中子星的體積雖小但溫度更高,一顆白矮星的體積大概有地球那麼大,而中子星的體積往往只有30公里左右。中子星是質量超過太陽8倍的恆星死亡後留下的殘骸,而這些恆星死亡時會經歷超新星爆發,它們爆發時的溫度可以達到2000億度以上。

而繼承這些熱量的中子星溫度顯然遠遠超過白矮星。中子星的表面溫度超過1000萬度,內部溫度可以超過60億度。並且體積更小,散熱速度更慢,因此中子星的高溫可以保持非常久的時間。

中子星也可以發光,並且表面亮度非常耀眼。只不過中子星體積太小,因此我們觀測時它的亮度遠遠不及不及恆星。中子星和白矮星雖然表面亮度很高,但是由於它們體積太小,所以觀測亮度不及體積龐大的恆星。

恆星發光依靠自身內部產生的光和熱,而白矮星、中子星自身內部不產生能量,發光完全是靠從恆星繼承來的餘熱,屬於「坐吃山空」的型別。這意味著它們終將完全冷卻,至於冷卻的快慢只不過是時間上的差異。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子星都是恆星的死亡產物之一了,當然不會發光,已經不能夠進行熱核反應了,最多有的中子星會高速旋**出電磁波,我們叫這類中子星為脈衝星。

中子星 與 白矮星 的區別在哪?

5樓:量子海洋

恆星是一個典型的量變導致質變的例子。恆星的質量從根本上決定了它的演化。這也是白矮星和中子星的本質區別:質量不同。

要說到區別就要先簡單介紹一下白矮星和中子星的形成

質量不大於1.4倍太陽質量的恆星(這個質量界限叫錢德拉塞卡極限)可以完成氫核聚變和氦核聚變(核的最終組成主要為氦、碳),但無法再點燃更高階的聚變,失去熱輻射壓力支撐的外圍物質受重力牽引會急速向核心墜落,較平靜地坍縮成一顆白矮星,有的還會留下一個行星狀星雲。白矮星的體積一般是地球的量級,質量一般是太陽的量級。

白矮星組成為質子、中子和電子,只不過距離很近,不像原子內有大量空隙,所以密度很大。阻止白矮星進一步坍縮的力量是電子間的電磁斥力,及電子簡併壓。

當恆星的質量大於1.4倍太陽質量,能進行更高階別的核聚變,能聚變為氧核甚至矽核,最大能達到鐵核。這時的恆星有可能導致外殼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向外爆發,質量大的發生發生更強烈的超新星**。

如果**後的剩餘質量仍大於1.4倍太陽質量而小於3倍太陽質量,則恆星坍縮到白矮星這一階段後,電子簡併壓已經不足以對抗引力,恆星就會不停頓地繼續坍縮,使其組成物質中的電子併入質子轉化成中子,最終在泡利不相容原理(中子簡併壓)作用下停止坍縮,形成中子星。中子星直徑只有十千米的量級,但質量同樣是太陽的量級。

所以說,白矮星和中子星的直接區別是構成不同,白矮星是被壓縮緻密的原子核和電子構成,而中子星是由中子構成。造成這一點的根本原因是初始質量不同,中子星的初始質量一般只比白矮星大1倍到幾倍,而最終的密度會相差1億倍以上。但白矮星通常不能通過吸收物質轉化為中子星,因為氣體雲落到白矮星表面時會發生猛烈的**,甚至會炸燬白矮星。

此外白矮星僅僅是一個緻密的天體,而中子星有更多的特殊性質,首先白矮星的表面溫度只有10000k左右,所以顯白色(由於表面積小,所以雖然溫度高,白矮星依然很暗);而中子星的表面溫度可以達到上千萬k,核心能達到上億k甚至幾十億k。其次由於恆星在坍縮時不但保留了大部分的質量,還保留了磁場和角動量。因此被壓縮到極小體積的中子星表面具有極強的磁場,達到數萬億高斯(白矮星大約是1億高斯量級),是太陽的數百億倍左右,加上它高速的自轉(週期一般是0.

1秒級,目前觀測到最短是2023年發現的1.5毫秒),一個週期為1s的中子星表面的電壓高達1億億福特,釋放出大量的高能射線和帶電粒子,因此被我們探測到。

中子星和白矮星有什麼區別?

6樓:藍小顏

、白矮星是恆星的一種。一個質量不超過1.4個太陽質量的主序星(恆星的中青年階段,即從恆星的中心核開始發生核聚變到恆星演變為紅巨星的階段)可能會發生超新星爆發,最後的產物就可能是白矮星。

2、中子星也是恆星的一種。中子星,即是脈衝星。它們的質量與太陽相當,但半徑只有10千米,是一種具有超高密度、超高壓、超強磁場的天體。

脈衝星上每平方釐米的物質重達一億噸;其自轉週期約在1.56毫秒到8.5秒之間,也就是說,自轉快的脈衝星每秒可達600多轉,慢的也有每8.

5秒自轉一圈。而地球自轉一圈需要86400秒。脈衝星有單星,也有雙星的。

大多數射電脈衝系統是一箇中子星和一個白矮星組成的系統,雙中子星系統不多,僅有6例。這些雙星系統中中子星的軌道週期大多為一天左右,軌道速度可達光速的0.1,即3萬千米每每秒。

也有一種伴星為黑洞的射電脈衝雙星系統,但現在還未發現。 3、白矮星通常都由碳和氧組成,自身不產生能量,它是由極端高密度的物質產生的電子簡併壓力來支撐。沒有自轉, 中子星由核子構成,中子星是靠引力相互作用結合在一起。

旋轉速度極快,磁場旋轉時產生無線電波。它由白矮星壓縮而成,體積較小,密度較大。 白矮星是中低質量的恆星的演化路線的終點。

在紅巨星階段的末期,恆星的中心會因為溫度、壓力不足或者核融合達到鐵階段而停止產生能量(產生比鐵還重的元素不能產生能量,而需要吸收能量)。恆星外殼的重力會壓縮恆星產生一個高密度的天體。 如果白矮星的質量超過1.

4倍太陽質量,那麼原子核之間的電荷斥力不足以對抗重力,電子會被壓入原子核而形成中子星。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哦採納哦

中子星和白矮星有什麼區別?超新星又是什麼?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子星和白矮星都是恆星演化至後期的產物。

恆星演化至晚期時,其核心都會收縮,外層都會膨脹,成為紅巨星。不同質量的恆星,形成紅巨星時,其大小是不一樣的。小質量恆星形成紅巨星時,以碳為主的核心收縮,密度加大;以氫和氦為主的外層氣體膨脹,逐漸遠離核心,且溫度會逐漸下降。

當外層氣體離核心越來越遠時,核心對外層氣體的引力也越來越小,氣體將逐漸消散於宇宙空間,暴露出中心的高密度、高溫度的核心。這個核心就是白矮星。根據計算,白矮星的質量不能大於1.

44倍的太陽質量。我們的太陽的最終結局就是一顆白矮星。白矮星由於沒有了能量補充,雖然它表面溫度高達數萬度,但會在以後的時間裡慢慢地冷卻下來,最終成為一顆不再發光發熱的黑矮星。

當大質量恆星形成紅巨星時,同樣是核心收縮,外層氣體膨脹。當然,這時的核心的主要成分與小質量恆星是不同的。大質量恆星的核心的主要成分是鐵。

由於鐵的質量遠大於碳,因而引力比碳核要大得多,引力也大得多。當中心的鐵足夠多,且鐵核以外的輕一些的氧、氖、碳、鈉等元素的數量及溫度已不足以維持繼續聚變為鐵時,這顆恆星的核反應就停止了。恆星是以核聚變反應產生的向外的輻射壓與恆星本身質量產生的向內的引力相等,來維持恆星的穩定的。

沒有了核反應,就沒有了抵抗物質向內壓縮的輻射壓,恆星物質就會以極高的速度向著恆星的鐵核集聚而來。在接近鐵核時,下落的速度甚至接近光速。但鐵核是無比堅硬的,這些物質撞擊到鐵核時,等於是撞到了一堵無比堅硬的牆,於是,恆星物質就會以幾乎相同的速度反向衝出恆星,形成無比劇烈的內爆。

這個過程叫「鐵芯災變」。衝出恆星的物質溫度極高,衝出的速度又極快,其光度在數小時到數天內可以增加數十萬倍,就形成了超新星爆發。在恆星物質向外極速擴散的同時,撞擊鐵核時帶給鐵核的能量,又使鐵發生進一步的聚變,生成在恆星條件下無法生成的重元素,如鈷、鎳、銅、鉑、銀、金等,一直到鈾、釷。

其中的一部分會隨著衝出的物質擴散到宇宙空間,成為形成其他星球的原料。我們地球上比鐵重的元素就是這麼來的。

在形成重元素的同時,鐵核中的大部分質量會在外層物質的撞擊下繼續壓縮,把電子都能壓進原子核中,與質子結合,形成中子,物質密度進一步增加,成為一顆以中子為主的小體積、大質量、超大密度的恆星核,這顆恆星核心就是中子星。根據計算,中子星的質量只能在1.44-3.

2倍的太陽質量之間,直徑只有約30公里,但密度是每立方厘米數億噸。它的密度其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中子星可以看作是一個超大質量的原子核。

如果超新星爆發後,中心剩餘的質量大於3.2倍的太陽質量,在收縮時,引力就會大到連中子都會被壓碎,密度會繼續增加,體積在超強的引力作用下繼續收縮,直到恆星核的表面脫離速度(類似於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達到光速,它發出的光就會被它自己的引力拉回去而無法發射出來,外面的物質和輻射也會被它的引力吸引而落入其中,這顆恆星的核心就突然看不到了,只能感受到它的引力。這種天體就是「黑洞」。

由於黑洞的超強引力,所有已知的物理定律在黑洞視界內統統失效,它內部的物質存在的形式目前尚不可知。

中子星 黑洞 白矮星 黑矮星的形成有什麼不同

1 恆星演化程度不同 白矮星的內部不再有物質進行核聚變反應,因此恆星不再有能量產生。黑矮星 black dwarf 是類似太陽質量大小的白矮星 或質量較小的中子星 繼續演變的產物,其表面溫度下降,停止發光發熱。同白矮星一樣,中子星是處於演化後期的恆星,它也是在老年恆星的中心形成的。黑洞的產生過程類似...

中子星的密度是多少,中子星的密度有多大

1全部中子星的密度為10 11千克 立方厘米,每立方厘米的質量約為一億噸 中子星是一個比太陽大七八倍的恆星死亡的時候。超新星 形成的天體。打個比方。把整個太陽系的所有天體縮到一棟房子的大小。密度可謂是非常之大。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親,正在發給你 稍等一下下 謝謝 親,您好,如下所示 中子星的典...

地球物質到了中子星上是什麼狀態,把1立方米的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這是邀答的問題,有問必答,就不厭其煩的說一下。在中子星上,一切我們地球上存在的物質都不復存在了。中子星上只有中子,是一種特殊的物質狀態。這是由於質量巨大而體積很小的天體,引力壓力太大,原子被壓垮了,原子核也被壓碎了,電子壓進了原子核中,與質子中和成為中子,加上原來的中子,整個星球就是由中子組成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