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月文化的,古代月文化的資料

2023-03-13 10:35:17 字數 6237 閱讀 8870

1樓:匿名使用者

寧靜,浪漫,深邃,溫柔,縹緲,夢幻,冷清.

古人藉助月亮來表現思鄉、思親、思友、思念故國家園。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泊船瓜洲》)

渚雲低暗底,關月冷相隨。

(崔塗《孤雁》)

野曠雲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

(袁枚)

三湘愁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明月。

(盧綸《晚次鄂州》)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李白《子夜吳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杜甫《月夜》)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江城子》)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二十四橋明月夜,

波心蕩,冷月無聲。

(姜夔《揚州慢》)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李煜《相見歡》)

古詩中「月」常與風、花、雪、樹、鳥、泉等景物一併組成一幅完整的圖畫,以一種完美的景緻渲染特殊的環境氛圍。同時詩人以酒助興,把酒臨風,屢出佳句。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李白《關山月》)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韋莊《菩薩蠻》)

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李煜《望江南》)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

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杉袖。

(歐陽修《生查子》)

月落烏啼霜滿天。

(張繼《楓橋夜泊》)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烏,時鳴春潤中。

(王維《鳥鳴澗》)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永《雨霖鈴》)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蜀道難》)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李白《將進酒》)

從古到今,月一直是文學家們的寵兒,特別是在感情豐富的詩人們眼中,那朦朧的月光、淡雅的月色、多變的月形無不帶給他們哲學的思辯,於是成就了大量具有深刻內涵的「詠月」之作。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

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

暫滿還虧,暫滿還虧,等得團圓是幾時?

(呂本中《採桑子》)

從月亮的特徵來看,儘管人們身在不同的地方,但看到的月亮都是相同的,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都是和這一特性有關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杜甫《月夜》)

月光較朦朧,月亮上有一些黑斑,有時周圍還會出現一困淡淡的光環——月暈,這就增加了它的神秘感,這種神秘感可以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同時月亮柔和,溫婉,這一點很適合中國人委婉含蓄的審美習慣,所以月亮成了人們寄託感情的物件。

參考資料:網上很多的,回車一下就出來了。

古代的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

2樓:匿名使用者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整合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專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

古代時間的文化常識

3樓:匿名使用者

時辰,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子(zǐ) 、醜(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中醫養生時辰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古代勞動人民最初給一天內的氣象配了代表詞。

如早晨因太陽出來而植物啟動了生長,所以這時辰別名為"木"。到了中午太陽最旺盛,空氣中、土地裡灼熱,所以時辰別名為"火、金"和"火、土"。下午5-7點最乾燥,果實糖份最充足,這時辰別名為"金"。

到了深夜12點,環境一切冷靜,這時辰別名為"水"。

古代 傳統文化有哪些習俗

中國傳統文化節資料

4樓:雨後荷塘月色

清明節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並且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

「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言。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

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

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

「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

」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把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新增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

其二: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誌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東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

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遊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也叫「仲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

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七夕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情人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西關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七夕別稱「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悽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2023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代座次問題古代座次文化

中國古代禮儀詳解 家祭 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 示兒 詩中有這麼兩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朝儀 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 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

古代座次文化古代座位制度

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秦漢時代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 即表示貶官。據 儀禮 記載室內禮節性的座次,最尊的座位是 在西牆前鋪席,坐在席上面向東,即所謂東向坐 座在西面而面朝東 其次是南向坐 座在北面而朝南 再其次是北向坐 座在南而朝北 最卑的位置是西向坐 座...

古代近東文化對西方文化有哪些影響

古代近東的埃及文化和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對西方古典文化產生了強烈影響。其影響涉及文字 文學 宗教 科學 藝術等領域。近東文化的哺育是促使西方古典文化發端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古代近東地區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這裡誕生了古埃及文明和古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作為西方古典文明中心的希臘和羅馬,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