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時,你會選擇多講道理還是以身作則

2023-03-08 11:35:22 字數 5796 閱讀 9546

1樓:雅俗共賞

1.在孩子小的時候,會不自覺的模仿父母。2.

如果我們不以身作則,孩子可能本來學會了道理,但是還是會放棄。3.只有父母以身作則,孩子的受益才會比較大。

我們在聽名人演講的時候,很多人應該都說過,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影響是很大的,這是因為父母的行為時刻的影響著孩子,設想一下一個跟自己生活十幾年,幾十年的父母如果能夠以身作則,為孩子培養一些優良的品德,對於孩子的影響肯定是終生的。

總而言之,我認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選擇以身作則,因為如果我們只是跟孩子講道理,說服力不夠其次當我們以身作則的時候,孩子會不自覺的模仿我們的行為,從而為孩子培養優良的品德,對於孩子的好處是終生的。

2樓:葬道

我會跟他講道理還會以身作則。因為單講道理的話,他未必會懂,也未必會記得住,更別說做了。所以有些事情還是得以身作則的。

3樓:數碼專家小行星

我會選擇以身作則。因為這樣做才能讓孩子懂得更明白,光講道理是沒用的。

4樓:情感小小磚家

我會選擇以身作則,在要求孩子做到某件事情時,我會努力先讓自己做到,然後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告訴孩子應該這樣做,希望孩子能夠和我一樣用心做到。

如何教育孩子

5樓:小花豹

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 不能慣著孩子 提前給予孩子 在社會生存的能力 以及優秀的綜合素質 你今天慣著他一點 將來社會沒人慣著他 那他就完了 慣子如殺子 這句話在任何時候 都是 顛撲不破的真理

6樓:漓櫻愛畫畫

從小教育孩子這三點,孩子長大越優秀

7樓:匿名使用者

家庭教育也是,生活中不缺乏育兒哲理,就看自己能不能挖掘。

8樓:繪影社

教育孩子不能一味打罵,一起看看怎麼才能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吧!

9樓:蟲哥說教育

當孩子的好朋友」 作為父母愛孩子是我們的天性,一份責任。

10樓:明星小八卦

生活中不要對孩子採取過激的對待方式,不要粗暴的對待孩子,長久會使孩子性格變得偏激。

11樓:秒懂心理學

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無論是旁觀者也好,還是自己的親身經歷,下面介紹下怎樣正確教育孩子。

12樓:ppt大咖

怎麼教育孩子?要注意什麼呢?

13樓:匿名使用者

在什麼山唱什麼歌,1、要量力而行,有錢人的教育方式和窮人就不同。2、要長遠規劃,教育的目的總是要追求結果的,希望孩子向哪個方向發展要有所側重,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3、要了解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的敏感期和心理活動規律。

4、要身體力行,教育子女是自己的事不是學校和機構的事,學校只管教育孩子成為守法公民,機構只管短期的效果。5、要合理分配時間讓孩子的生活多姿多彩。完美人生需要父母參與共同成長!

一年級小孩家長如何教育心得

14樓:一網情深的阿慧

9月我剛接手一個來自不同家庭、年齡相當、身心發展水平相近的學生匯聚在一起組成的班級的時候,我深知,它需要我通過大量的工作,把班級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培養,建設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集體,這需要我付出雙倍的愛心和耐心,必須從多方面,用多種方法儘早瞭解學生情況,使每個學生儘快融入班集體,把一(2)班當成自己的家。

學校生活,要求孩子們樹立嚴格的集體和時間觀念,遵守學校紀律。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僅懂得了道理,如果不經過反覆訓練,也不一定做到。因此從開學起,我便對他們進行常規教育,對怎樣上課、下課、回答問題、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等等,都做了明確的要求,然後,進行反覆訓練,對做得好的同學給予表揚,並讓他示範給大家看。

有的同學做錯了,就讓他們重做一次,兩次……不厭其煩,多次反覆,直到做好為止,不能因為錯了一次而批評,應真誠地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去做好。科學的愛,是一種律法,是神啟,在這種愛下,孩子們才會蒸蒸日上。

對一年級的小學生進行教育,僅憑單純的講道理是不行的,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哪怕是最頑皮好動的孩子一聽講故事,馬上就會安靜下來。我就抓住了的這一好奇心理特徵,常常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為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給他們講「聞雞起舞」的故事,使他們懂得學習應該認真、刻苦。

三十多個孩子在一起學習,難免有打鬧、吵架的現象發生。為了培養孩子們團結友愛的精神,我常根據班內發生的具體事例編成小故事,對學生進行教育。聯絡班內學生的思想實際,通過有意義的活動進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深知只有投入更多情感,更多更細膩的愛才能使學生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儘快地融入集體生活

我對孩子們的愛,孩子們看在眼裡,體會在心裡,孩子們在我暖融融的愛下充滿舒心的歡笑,每每下課,孩子們都會把我團團圍住,親暱著依著我談天說地。愛是唯一的財

15樓:匿名使用者

1、要懂得對症下藥,幼兒不聽話首先不要想著懲罰,先與其溝通交流,瞭解其不聽話的原因。

2、學會傾聽幼兒的想法,在遇到不聽話的小孩子的時候,可以多與其交流,傾聽下小孩子的想法,看他在心裡是不是有著自己的獨特的認知。

3、採用獎勵方式,學著用小物件去引導幼兒,讓其瞭解到朦朧的對與錯。

4、關注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會使孩子受益終生。家長要注重養成孩子良好的看書、讀書、寫字的學習方面的習慣;還要養成書寫整潔、學習專注、用眼衛生、勞動習慣等行為方面的習慣。  學校生活,要求孩子們樹立嚴格的集體和時間觀念,遵守學校紀律。

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僅懂得了道理,如果不經過反覆訓練,也不一定做到。因此從開學起,我便對他們進行常規教育,對怎樣上課、下課、回答問題、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等等,都做了明確的要求,然後,進行反覆訓練,對做得好的同學給予表揚,並讓他示範給大家看。有的同學做錯了,就讓他們重做一次,兩次……不厭其煩,多次反覆,直到做好為止,不能因為錯了一次而批評,應真誠地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去做好。

科學的愛,是一種律法,是神啟,在這種愛下,孩子們才會蒸蒸日上。

對一年級的小學生進行教育,僅憑單純的講道理是不行的,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哪怕是最頑皮好動的孩子一聽講故事,馬上就會安靜下來。我就抓住了的這一好奇心理特徵,常常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為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給他們講「聞雞起舞」的故事,使他們懂得學習應該認真、刻苦。

三十多個孩子在一起學習,難免有打鬧、吵架的現象發生。為了培養孩子們團結友愛的精神,我常根據班內發生的具體事例編成小故事,對學生進行教育。聯絡班內學生的思想實際,通過有意義的活動進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深知只有投入更多情感,更多更細膩的愛才能使學生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儘快地融入集體生活

我對孩子們的愛,孩子們看在眼裡,體會在心裡,孩子們在我暖融融的愛下充滿舒心的歡笑,每每下課,孩子們都會把我團團圍住,親暱著依著我談天說地。愛是唯一的財富

兩三歲的孩子打人怎麼辦?

16樓:匿名使用者

1、親子溝通的目的:就是通過每一次衝突的解決讓孩子多懂了一個道理,將愛與價值觀植入孩子的內心。

2、「問題」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問題」的背後可能就是孩子質的蛻變。

3、在情緒中不試**決任何問題:沒有情緒就不會產生對抗,待孩子平靜後讓孩子自己去處理情緒,不試圖干涉,不試圖評判,也不濫用同情心。

一、孩子會打人,大人要反省:

孩子具有強烈的求知慾,而這種學習方法就是模仿。孩子會打人,都是跟誰學的呢?

在父母當中,母親的情緒管理能力尤為重要!因為母親通常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更長,她與情緒就像空氣在孩子身邊甚至體內;她的緊張、焦慮、暴燥,都最先傷到孩子,要培養有幸福力的孩子,做母親的首先自己要有幸福力!

教育沒有捷徑可走!家長只有經過一個非常痛苦的自我改變的過程,自我蛻變,孩子才可能改變,家長不改變永遠不要指望孩子去改變!

二、放手讓孩子做選擇:

不替孩子做決定,相信孩子的能力;讓他自己做決定,將生命交給他自己去負責。

教育沒法立竿見影,更不是讓孩子乖乖聽話;要著眼於長期效應,讓孩子有愛、自信、承擔。

三、把後果請進你的家門:

你希望孩子能長大,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嗎?你必須學會在保護孩子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承受自己行為的苦果時,做一個旁觀者。

提供機會和環境,讓孩子自己去體驗他的人生,透過他自己的驗證建構他的價值觀。

讓孩子有機會去選擇,負起責任或是面對後果,塑造孩子的道德力和自我約束力。

陪孩子成長的過程,讓我更加懂得理解和接納、自律和責任、尊重和珍惜;這個過程,在我看來,就是一個母親自我療愈的過程,就是一次告別軟弱和偏執,增長智慧的自我突破,孩子就是成全我不斷成長的天使!

17樓:pps回答做到了

有些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改善其行為,因為語言能力的提升,可以更好地理解人與人的關係,不過有些兒童卻比較「頑劣」,需要結合具體的家庭環境分析,看看是否有以下原因。

1、父母吵架、抱怨。父母之間感情的間隙會嚴重影響孩子,當孩子在與他人相處時,一些潛移默化的行為會讓其「效仿」,比如有些家庭雖然不打孩子,但孩子看父母也有打鬧的時候,所以會認為這種行為不嚴重,「我也可以這樣對同學」,這會間接誘發孩子的攻擊行為。

2、除了父母外,孩子還有可能因為長期缺乏關愛、肯定產生心理失衡,這一方面與缺乏自信有關,另一方面也可能與老師、學校環境有很大關係。

3、孩子自身情緒的影響。很多孩子比較鬱悶煩躁,可是缺乏合適的宣洩渠道,又得不到老師、家長的及時疏導,長時間會有一種「無名火」壓在心頭,時間一長,必然會導致他與其他孩子的衝突,與其說她在欺負人,不如說她在宣洩情緒。

4、沒有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在二兩歲時,孩子的表達能力發育不全,因此想要和其他兒童溝通卻不知如何去做,很大程度上,「暴力行為」有可能是想要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也有可能因為溝通不暢導致對某些人「懷恨在心」,不過這都是短暫的,並不會長期持續。

那麼針對以上原因,一旦出現了此種行為,家長們可以做些什麼行為來糾正孩子呢。我給出幾條建議,大家可以根據情緒自由選擇。

1、給孩子積極陽光的正面影響

每一種行為的形成都有原因,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最應該反思的是家長,到底自己是否給孩子正確的示範,兒童的成長其實就是大人的成長,切不可以為這與自己無關,甚至讓大人感到非常厭煩,成長是雙向的,決不能僅僅因為孩子無法表達或表達錯誤而導致自我情緒的崩潰,而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真的數不勝數,所以大人一要調節自我情緒,二要積極引導,讓孩子看到父母是怎樣做榜樣的,這對於他們行為的改善頗有益處。

2、避免讓孩子接觸一些不良的環境

要儘量讓孩子避免見到一些暴力或血腥的場面,比如電視節目、電腦遊戲或者鄰里紛爭等,古代有孟母三遷,其實就是父母對於孩子成長環境的選擇,父母可以陪孩子看一些溫情或者健康的動畫片,適當的引導有助於孩子健康的成長。

3、教導孩子與他人正確相處的方式

孩子絕對不可能無師自通,處處以他人的想法為首,分享、合作意識其實是大人的一種思維灌輸,每次分享給予鼓勵,甚至物質獎勵,慢慢的孩子也會樂於分享,並且逐漸學會謙卑的心態。

4、提高孩子語言表達能力

對於這一點,父母可能會忽視,覺得孩子晚點說話無所謂,所以也不會去糾正甚至教導他們說話,其實,如果父母有時間的話,一定要多與孩子交流,這是培養他們語言能力的最佳途徑,同時還要鼓勵孩子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讓孩子樂於表達,甚至善於表達,這會讓他們的行為向好的方面發展。

5、增強孩子同理心

有時候,大人們對於這點做的都不好,所以要想成長,一定要讓自己先做到,同理心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法則,在兒童早期的交往中至關重要,家長要告訴孩子,打人會讓對方感受到疼痛,還記得前兩天你摔倒時的感覺嗎?對,就是那種疼,孩子們在感受到行為不適當的時候,必然會對行為進行調整。

6、適當的行為親密接觸

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愛撫效應」,也就是通過輕撫這個行為,讓人放鬆,改善緊張的不良情緒,當孩子在暴躁不安時,父母可以撫摸他的頭或身體,適當改善他們的情緒,這樣他們就會平靜,也會消除那些暴戾的氣息。

在教育孩子時,必須讓孩子知道的事情有哪些?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有一些事情要靠自己解決,不要過分的依賴別人。一 有事情要自己先解決,解決不了在向別人求助。現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乙個小孩,這些孩子的父母從小就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受到傷害,所以從小把孩子保護的很好,不讓孩子吃一點虧。在孩子發生事情的時候家長就直接幫孩子解決了,根本不過問孩子的...

你在教育方面對子女有哪些期待,您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哪些困惑?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讓孩子從小養成吃苦的習慣。二,尊重孩子,培養孩子的個性。三,多給孩子鼓勵少一些指責。四,對孩子給予寬容,但千萬不能縱容。五,多和孩子溝通,用朋友的角度解決孩子存在的問題。只要做好了這些在孩子的教育上就會省去許多的困惑和煩惱。對於子女教育,我國應該讓家長有個正確的態度,不能...

你在教育孩子上遇到過哪些困難?

對孩子的培養可以說是酸甜苦辣鹹,沒有孩子,想要孩子,有了孩子,又後悔要孩子,感覺培養孩子不是說的那麼簡單。作為父母,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還要有自己的立場解決問題,如果兩個角色兼顧不好,就會半途而廢,竹籃打水。在不斷的總結和反省中,對孩子的教育有以下三點感觸 1 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剛開始我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