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詞的由來,佛教裡的「明心見性」是什麼意思?

2023-02-14 13:10:32 字數 4987 閱讀 4057

1樓:東方不敗

「明心見性」乃禪宗之玄旨,源自佛陀至諸禪宗祖師的開示。以下摘錄正是「明心見性」名詞的出處: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達磨悟性論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

黃檗傳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所以達摩從西天來,唯傳一法。直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更莫別求。」

血脈論曰:「若欲見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唸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

日本永平道元法語謂:「見性者,佛性也,萬法之實想也,眾生之心性是也。此性渡於有情非情,普於凡夫賢聖,都無所住。

故無住之性,雖在於有情,而不住於有情;雖在於惡,而不住於惡;雖在於色,而不住於色;雖在於形,而不住於形;不住於一切,故云無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無、非住、非明、非無明、非煩惱、非菩提,全無實性,覺之名為見性也。眾生迷此性故,輪迴於六道。

諸佛覺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

明心見性與開悟關係密切,可以說明心見性即開悟,開悟即明心見性。

開悟有二:

一、悟後起修(明心見性是條件),六祖慧能,達摩祖師者是。

二、一悟即證佛地(明心見性是條件),佛陀者是。

開悟得無上慧,成佛之人定慧均等。佛陀的雪山六年苦行正是修定,最後開悟得無上慧。六祖慧能,達摩祖師剛好相反,是先得無上智慧,再修定而成無上佛道。

明心破煩惱障礙(破我執),見性破所知障礙(破法執),最後破無始無明(塵沙惑),得自主生死(即成佛)。

擾亂有情之身心,就是煩惱障。此障礙是由「我執」而生。障礙所知之境,因痴迷暗,遮住了菩提妙智,這就是所知障。此障礙是由「法執」而生。

這「二障」是一體二用:事物之用迷於和合之事邊者,名煩惱障。事物之體迷於如幻之理邊者,名所知障。

在這當中:煩惱障粗顯而易知。所知障行相難知。煩惱障因執偏計,所執實法,見,疑,無明,恚,慢等,覆所知境。

《圓覺經》曰:「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明心的徵兆是無所得,無所住,無所謂。

見性的徵兆是行一切法,而無一切法。

能明心見性者,普天下無幾人。鄙人非開悟之人,只能從開悟者的教理中理出些許頭緒以資同道參考。

2樓:匿名使用者

從心性一詞可見,心比較實,性比較虛,類似於物質與意識的關係,但是心和性都非物質實體,都是意識形態的,不妨認為是心是指任何一條實際出現的思維,性是指任何思維的如來藏種子。通過反省自己的思想,可以「明心」;當能深入到思想的根源,就是「見性」。不過,對於佛家在這個層次上必須做到『除自性之外一切是空。

』才是正思維,否則是誤入外道不算是明心見性。即便到這一步,也不是佛最終的領悟,只達到阿羅漢境界,證空則為羅漢果,若能繼續修空,做到自性的寂滅才叫涅盤成佛。

3樓:匿名使用者

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是學佛真實入門的第一步,意味著從此登堂入室,不在徘徊歧路。

其中,「明心」是基本,是修行過程,要知道「心」的含義、相狀、方所、體用,「見性」是結果,是一種修行的境界,這個境界,又分很多層次。

以上只是個人膚淺的見解,僅供參考,萬勿採用,願高人指點。

佛教裡的「明心見性」是什麼意思?

4樓:滿來福查綾

明心見性,籠統來說,是修行到一定程度時,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意識清楚地瞭解自己到底是什麼。

心和性,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不應該混淆在一起。

明心,是在甚深禪定的狀態下,觀者與所觀合二為一渾然一體,此時已明白自己與整個世界都是一個**,真正的天人合一。由於此時即無「主動」也無「被動」,所以,只能明白這個「心」,明心,不能用

見心。見性,是指禪定功夫到了一定程度,用肉眼就能看見整個世界,包括人畜的生命微觀運動。這是用肉眼的真實所見,所以不用

明作動詞,而用

見,是實在的看見了。

明心見性是修行人真修實證一個階段的境界和體會,一般人根本不會明白這是怎樣的一個狀態。

5樓:憑合英凌培

明心見性,簡單地說就是發現並徹底瞭解自己的本來面目。

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你就是佛,如果你能明心見性。

6樓:韶關東華禪寺

其實明心偏重於理論和見地,見性偏重於功夫,證果是完全到達了源頭,與道融為一體。

但是古人把明心見性並列到一起,其實它們是有層次的:比如搞學術研究的,更偏重於明心方面;搞實修的禪和子,在理論上可能欠缺一點,但在見性方面收穫還是比較多的。

有些人說要先明心後見性,從理論方面來說是沒錯的,但有時候偶爾也會突然見到自己的心性,只是沒有成片成勢,不穩定。

佛教裡面講真正的明心見性,是可以做主的,並不是一去不復返。有時候我們剎那間的清淨心,也能夠看到自己的自性,只是沒有辦法穩定下來。

佛教裡面的功夫講的是要穩定下來,要成片成勢,跟搞學術的道理是一樣的。學術一旦搞通了,就是一個圓滿的體系,它是一個整體,並不是支離破碎的。支離破碎的稱不上體系,支離破碎的只是片片的感言,圓滿的體系是給誰都可以用,用了馬上就能夠見效的。

有時候見性不穩定,是在見地上面還不夠究竟,對見地沒有完全地明瞭。佛門裡面現在也是出現了兩種現象:一種是完全偏重於理論忽略了實修;一種特別注重於實修,在理論上下的功夫很少。

明心和見性就相當於左腳和右腳,他們只能差一步遠,不能相差得太遠,否則就會出問題。沒有聽說過不明心、沒見地就能大徹大悟的,真正大徹大悟的人一定在見地上、在明心上是通透的。一旦在證果的時候,他悟到的道理馬上就能起用;在沒有證果之前,他悟到的道理還沒有辦法完全起用,明心和見性還是有區別的。

那麼,在證果的時候悟到的理就相當於事情做到位了,理事是一體的。在沒有證果之前,理事還是有距離的。

明心可以傳可以講,見性的層面是很難用語言講述給別人聽的。見性必須是要自己親自去嘗試,拿自己的身心去驗證了以後,在自己身上發生了才是屬於見性層面。

所以古人說真實佛法如同飲水,冷暖自知。可講的可說的,它不是佛法真實大義,它屬於佛學層面,到了證果層面就更不用說了。只有彼此都到達了證果的層次,見了面以後用禪偈的方式互相印證、傳遞證果,因為兩個人都到達了源頭,雖然在外人看來表達得與道不相干,但是兩個人一聽都是相通。

例如,過去的禪師兩個人都到達了源頭,他們見了面說:今天的天氣真好,從來沒下過雨。其實他們在說這句話的時候都道出了彼此此時的境界,在旁人聽起來以為兩個老古董說的是自然界的一些現象。

恰恰相反,他們是用自然界的現象把道的境界、道的層次表達出來,傳遞給彼此,互相通過這些不相干的話也都瞭解彼此處在什麼樣的層次,而旁觀者沒有到達這個層次的人,是聽不懂的,所以也就不會去誹謗了。所以歷史以來,禪宗用這種特有的手法去驗證對方的功夫是有原因的。

不像現在的人,見了面就問你到了哪一禪哪一定呢。如果我說我沒到哪一禪哪一定,好像我沒有修行;如果我告訴你我到達了哪一禪哪一定,你又不相信,又認為我狂。老祖宗不用這種直白的方式是比較有智慧的。

有一定功夫的人都用禪偈這種特有的表達方式,在外人聽來覺得牛頭不對馬嘴,答非所問,其實並非答非所問,而是問到**答到**,且是有問必答,答得都符合道的。

明心偏重於理、見性偏重於事,有時候我們可以從理到事,有時候也可以從事到理。其實理和事到了一定的高度,它們是一,不是二。但是在還沒入到道內的時候 ,理就是理,事就是事,一當入了道,理和事是分不開的。

從來沒有聽說過一個真正通達道理的人不會做事,也沒有聽過一個會做事的人他不通達理或者說他不會講,真正會做的人他一定會講;真正會講的人他一定是會做的。但是很少達到理事一如,理和事都在一個等級上。

其實事情也是修行途中的一個訊息,事指的就是一種功夫,當我們進入道以後,一定會有訊息,我們稱訊息為境界。其實境界無外乎就是生理和心理的反應,當經過了身心的反應後才到達靈的反應,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自性的反應。到自性的反應才是修大道的開始,在之前都是修我們的身心,都是為修自性打基礎的。

身心反應是修行途中必不可少的,如同我們走的路,你上了路以後兩邊一定有沿途風光,如果你沒有看到路標沒有看到沿途風光,說明你還沒有真正地上路,真正的上路一定是有沿途風光的。

但沿途風光並不是目的地,它只是走向目的地的一個路標,所以說在修行的次第上,是先明心後見性,最終才是證果。

——摘自《萬行書院:明心、見性與證果的區別》

萬行大和尚簡介: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8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23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23年倡行每月1次升國旗;2023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23年至今,東華禪寺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什麼是明心見性? 見性是什麼意思?

7樓:瀟湘漓雨

所謂「明心見性」,就是明白自家的「本心」,見到自家的「本性」。這個心就是菩提心,這個「性」就是佛性。能否成佛,關鍵在於能否悟「本心」、「本性」的真面目。

悟到這個真面目,即使普通人也能成佛,悟不到這個道理,即使佛也變成了普通人。佛與凡夫本無差別,只在「迷」、「悟」之間。佛教語。

指屏棄世俗一切雜念,徹悟因雜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常指率真地表現心性。

8樓:後學

個人觀點,供參考:

性:在佛家我認為多指不變的,即不生不滅的、本具的。如佛性、自性。

日常生活也有此方面的類似提法:如性質、本性,多指自身本有,區別於其它事物的特點。

那麼見性,要見啥呢?佛家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法無自性;自然不是要見的。

怎麼見呢: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去除所有的生滅,其自然會慢慢顯現。

陰神、陽神、靈魂、意識、思維等都屬於生滅的東西。但其背後有一個承載它們的不生不滅的,或曰真如,或曰本性,或曰真我,或曰佛性,或曰本識等等,非語言能所及。

明心見性和開悟的異同

1.開悟和明心見性有一定的差別.六祖在聽到 金剛經 後,當下便開悟,這時的開悟,屬於解悟,也就是知道了一切無所得,佛性平等無二,故而有和五祖的對話和無相偈。此時,五祖皆說未見性。直到五祖深夜講 金剛經 六祖才大徹大悟,才明心見性。可見,宗門的開悟是以大徹大悟為標準的,也就是明心見性。通常所說的開悟,...

佛教中的「金剛」是什麼意思,佛教裡的金剛是什麼意思?

金剛 為密宗術語,梵語vajra,巴利語vajira。金剛一字的梵文是 縛日羅 伐折羅 本來是指神話中的 三藏法數所下定義一語破的 金剛者,金中最剛。以金剛所造之杵為金剛杵,為古印度兵器,後逐漸演化為密宗法器。而金剛杵在藏傳密宗裡又為男根之表徵。金剛由金 銅 鐵和山岩製成,有四角或一百個角,還有一千...

佛教中的造業是什麼意思,佛教裡的造業是什麼

殺生偷盜男女罵人生氣 不孝等等不幹壞事!這是惡業!做好事守道德是善業!善業得善果做個福氣的人生天等惡業的惡果每個人的前世今生,都做過好事和壞事所以人生是苦!不得自在!求生西方就可以再也不會做壞事了天天和觀音菩薩在一起度眾生!去看看守月亮的極樂淨土部落格開示吧!業是眾生輪迴的依據。佛法講眾生及世界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