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善還是惡,人性到底是惡還是善

2023-01-01 19:15:42 字數 5959 閱讀 6072

1樓:匿名使用者

1全部這個問題得先定義善惡,人類定義善惡,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對其他人有利益,且能從之得到利益的稱之為善,此利益包括金錢,權利,親情,友情,愛情等等,反之我們稱之為惡。而人所表現出的行為,在利益發生碰搽時,很多的人偏向於從滿足自身利益的角度去處理問題,在沒有利益衝突的情況下,一片欣欣向榮,大好和平,一旦觸碰到利益,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的不計個人得失去奉獻社會(或許這是我個人的偏見)。也就是說人大多數其實是自私的。

這也證明了人性深處惡的一面多於善的一面。

2樓:匿名使用者

人性,無所謂善惡。所處不同環境下催生的,周圍人的影響很重要

3樓:未來的空星樹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這並無定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是一個對世界充滿希望的人,那麼,你會認為人性本善;如果你是一個對世界極度不滿的人,那麼,你會認為人性本惡。

4樓:小錦蓮蓮

孟子說:仁者愛人。

當年,在歷史書上看到時,第一反應就是,為什麼仁者要愛人呢?

那些在非洲奔走的動物保護者們,難道就不是仁者了嗎?那些為了地球的健康而到處做宣傳的環保人士,難道就不是仁者了嗎?

是的,他們是仁者,他們在做的事情是為了人類。

我覺得人不能簡單的分善與惡,如果這個世界非黑即白,那還真的才是好,可惜,這個世界沒有如果。(仁者愛人,呵呵~有些時候會覺得這是人類自私的表現,當然意思不是說我們不要愛人,我是億萬個沒有這意思。)

5樓:若娃娃

人性最初,即為人作為一種生物的所有本能,為了滿足最基本生存需要所自然而然產生的行為;這些行為無關善惡,善惡應是人達到一定智力水平,對外部環境有所瞭解,形成了初步的世界觀等以後才能對其行為做出的評價。

6樓:貦溪卅

人性善。就像法律中的給人定性也是不能給人定為本來有罪一樣。可能只是後來的環境將其改變了。

7樓:匿名使用者

人之初,性本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的薰陶,使人類的質量慢慢的變了,就算是心裡想做點好事,但實際行動的時候,都會有很多方法勸住自己。但面對大災大難的時候,也能表現出人性的一面,就像我國的重大災難,哪次捐得錢也挺多。

說明,人還是善良的多,要不,這個社會都發展不下去了,人性都丟了,還發展什麼,有意義嗎?

8樓:佑我一生

孔子論,人性本善。

荀子論,人性本惡。

告子論,性無善於不善。個人贊成告子觀點,人,初來世間,一切觀念還未形成,可以說還無是非善惡觀念。

9樓:匿名使用者

善和惡是相對的,人性無善惡之分

10樓:出仙

老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各有所見,各有道理,尚無定論!

11樓:匿名使用者

人性是善的,關鍵是自己怎麼去看待它!呵呵,自己的看法!

12樓:不變的修

自然的人性是中性的,後天環境影響比較大,所以有了善惡之分

13樓:武功山人呢

從一些方面講是善的 而有時候也會是惡的

14樓:為人而生

人本無性,向善即善,向惡即惡。

15樓:匿名使用者

人性惡 這是本質 那麼善和惡 都是統一的矛盾體

16樓:白大褂的使命

人之初,性本善。至於為何變惡,那是跟後天的環境和經歷有關的。

17樓:匿名使用者

萬物都存在矛盾的兩面性,而人性同樣如此,人性既有與生俱來的憐憫心,後天的社會性;又有本能的自我保護,自私自利的一面

18樓:媛

性本善,習相近。

本來我們都是善良的,經過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生長環境,接受了不同的理念洗禮,最後出現了不同的善與惡····

人性是善還是惡?

19樓:酷撩妹

有人認為,人性都是善的。其典型代表當推孟子。其實,人性並非都是善的,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是與生俱來,根植於人性之中的。

由於人的物質和精神的需求與現實物質與精神資源的匱乏,就會產生人與人之間在物質與精神方面的衝突。不能接受道德和法律約束的人就可能侵犯他人的權利,而成為「惡人」。人人都有「惡性」,之所以未成為惡行,是他們能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惡性,使其不能成為惡行。

善人乃能控制自己惡性成為善行的人,惡人無非是張揚了自己的惡性並具有惡行的人。法律所要制裁的是具有惡行的惡人,而非具有惡性但能自我約束的善人或常人。

有人認為,人性都是惡的。其典型代表當推荀子。其實人性遠不盡是惡的。

古往今來的法律實踐都說明,即使那些惡貫滿盈的罪犯,也可能摯愛子女,孝順父母。他們的行為在總體是惡的,但並不是一切都是惡的。法律所要懲罰的是他的惡性產生的惡行,而不是那些哪怕是些微的根源於善性的善行。

人性當是有善有惡的。人性的有善有惡為我們全面把握人性提供了一個新的可信的視角,也使我們對於各種人的心性與行為有一個準確的分析與認識。人性的善使法的產生成為可能,人性的惡使法的產生成為必要。

其實這也只是在道德觀照下的人性分析。從單純的人性沒有道德作用其上的方面來看,人性則可以說是無善無惡的。這種從不同側面得出的似乎矛盾的結論,並不是詭辯的結果,而是辯證法的具體運用。

我以為只有從人性在無道德觀照的意義上講,人性的無善無惡才是科學的。人性的無善無惡論,有利於人們全面認識道德對於人的心性與行為的影響。在人性與人的行為兩個方面強化道德的作用,最終有利於對人的行為進行更科學的法律調整。

20樓:斛孤俎光熙

古代孔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現代科學認為人出生時對世界沒有具體的認識,什麼也不動,所以不存在性善惡之說了,但是它們都強調後天教育起決定性作用.

21樓:稱怡屈從冬

人性,無所謂善惡。所處不同環境下催生的,周圍人的影響很重要

22樓:令狐鋅黔

關於人性是善還是惡的問題,中國幾千年來有七八位學者給出了不同答案,而在近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這裡已經終結。他把學問多成現實層和超越層,而性善論乃是孟子站在超越層說的,而徇子是站在現實層說的。是善是惡,不善也不惡,無所謂善惡都是站在現實層說的,所以孟子的結論是最高明的,這就是為所以這就是聖人比其他人高明得多的地方,因為普通人的眼光很難站在超越層說話和行事。

23樓:焉範平豐

人的本性是無知.潔如白紙.你在上面寫什麼就是什麼.所以父母才是孩子本質的導師.

24樓:伍斌市憐陽

人性本善,但是隨時間,接觸的環境發生改變。大惡之人也可以成為大善之人,佛海無涯,回頭是岸,阿彌陀佛!

25樓:偉津宣恨之

人性是先天的可能與後天的吸納而成,本身無所謂善惡的

26樓:春風妒

人的本性本無善惡 ,就像一塊白板,只是受到後來的家庭、社會、教育、環境等影響變好或是變壞。

27樓:戲黛叔尋綠

本性是善,受世俗觀念影響而成。

28樓:羿蕙庾鴻軒

人性本善,只是受世間事影響而為惡

29樓:麼仕熊芳澤

人之初,性本善,但隨著成長環境的影響,有些人就向惡了

30樓:匿名使用者

人剛出生時沒有什麼善惡這分,他所做的動作都是一種本能反應.

31樓:匿名使用者

我是唯物主義者,人性是中立的,只有經過社會實踐才會有善惡之說

32樓:

人性本來是善良的,但是在後天的環境小,很多的人的人性就邊惡了

33樓:

我支援人性本惡,因為人是有慾望的,而慾望就是罪惡的。

34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個千百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人性是什麼,不外四種看法:第一,人性本善。

第二,人性本惡。第三,人性即善又惡。第四,人性非善非惡。

就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樣,脫離實際情況而空談,這個命題就顯得毫無意義。

不過現在大多數的觀點傾向於上述的第4條,即人性本空!

35樓:

現在善少,惡多,人是先善的,以後就不一定了!

36樓:蕭凌蘭

人為性而變,善惡只在一念之間。

37樓:匿名使用者

人的本性本無善惡

片有些人將它區分出來,的確是歧途

但走的人多了,歧途也變成正途

38樓:匿名使用者

人之初,性本善。

以後是善是惡,就要看自身的造化了!!

39樓:

人之初,性本善.

人剛出生本是善的.

人性到底是惡還是善

40樓:匿名使用者

只能說人性是偏惡的,只不過後天的教育可以讓人有一些好的東西,但人自私的本性是不會不變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雖然是楊朱所說,但他說中了人性的真相,確實如此,只有中國認為人性是本善的,而其他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認為是這樣的,中國人被儒教坑慘了,那些站在禮教頂端的達官貴人們卻不吃「人性本善,克己素食」這一套,因此,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官本位的社會,不得以下犯上,有著深厚的歷史,要不是因為西方的理論影響,可能中國到現在還是封建社會。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所以人的屬性就是社會的屬性,而人性偏惡一些,所以社會上才會有那麼多的惡性事件,不難理解了。

41樓:小費

我認為人一生下來是偏惡的,對什麼東西都有佔有慾沒有節制,在不斷成長學習的過程中,漸漸體現出了善,把心中的惡藏起來。

42樓:問道螞蟻

人性本無善惡,無惡無善心之體,無善無惡才是這個世界的本源,所謂善惡是後天造成的。

善是相對於惡而言的,惡也是相對於善而言的,有惡才會有善,有善才會有惡。

世上絕沒有完全善的人,完全善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活不下去;也沒有完全惡的人,完全惡的人這個世界也不會讓他存在下去。無論善惡都不會單獨存在在這個世界上。

43樓:周公後

孟子主張「性本善」,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主張「性本惡」,所以,以《勸學》來勉勵人們通過「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廣泛學習,並且每天對照反省自己的行為錯誤)而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矣」(智慧明達行為不犯錯誤)的境界。

他們說得都是對的,只是兩人所說的「性」不是一個概念:前者指的是本性(人的一靈之心),它本無善惡,如一張白紙一樣純善,可以畫任何圖案;後者指的是習性,即生命在流轉中形成的習慣(佛教中稱之為「業力」)。由於習性是自私自利的,所以,往往會給人帶來煩惱與災禍,所以,荀子稱它為「惡」。

孟子說,通過教育讓受教育者回復純善的境界(得「道」者則多助,故為「善」);而荀子則說,要克服人的習性的負面影響,必須通過教育明白道理而依道而行,所謂「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就是指教育可以幫助人克服習性。

正因為二人都是注重聖賢教育的,而這種教育正是「人」之所「儒」的,所以,他們都是「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

44樓:匿名使用者

人的初心是善的,但人的本性(人性)是惡的,二千多年前孟孑提出性善論,過幾十年後荀孑提出了性惡論,其間有相當大的爭論,因為人性是惡的聽起來不易被接受,所以孟孑的學說佔了上風,之前老孑宜依道依法治國,孔孟思想依仁治國,荀孑依法依德治國,莊孑依法治國,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可以肯定的說,人性是惡的,是生死不能證實的結果,人性是萬萬不能考驗的,我不是聖人,不是偉人,但肯定是大善大愛之人,今天的世界大變局與我有關,與中國有關,與主習的執政不依法又不依德而依壓有關,我得不到權益保障,那是持續頭痛欲裂幾年換來的,貝體不說了,是很傷心的

45樓:匿名使用者

人的天性是不存在善與惡,因為人出生時如同一張白紙,不知道什麼是善惡,所以人性善惡是後天學習,然而善惡是由社會的制度所構成的

人性到底是善大於惡還是惡大於善,人性是善還是惡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的善惡是社會關係的產物,相應地也就承認人性的善惡,不論從人的群體或個體而言,都是可以改變的。善的品質可能達到更高的善,也可能由善變惡 惡的品質可能改惡從善,也可能沿著惡的道路愈益墮落。就人的群體來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產階級隨著它取得統治地位之後,就使剝削壓迫本國人民和殖民地人...

人性的慾望應該怎麼理解人性的慾望到底是個什麼東

一個人的思想高度有多 高,信仰是如何,其形成的過程,就是與慾望 貪婪鬥爭的結果。在這個浮躁,物慾橫流的世界,中國人的貪婪與慾望被激發到瘋狂的狀態。可以理解,苦怕了,窮怕了,都想過得好一點。我也想。陽光下沒有新鮮事,每個時代人性都是貪婪的,不分國籍,不分國界,不分民族,只是程度和表現方式不同罷了。問題...

人性善,還是惡呢?或是人本是一張白紙

還有一種可能,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惡的一面,按儒家孟子的說法人的善是天生的,就是人的惻隱之心,但同時我們不能不承認每個人從自己生存的角度說都是自私或利己的,這與人的社會屬性相背,所以是惡。善與惡就這樣在人身上並存。人本無善惡之分,所處環境的不同產生了所謂的善和惡。沒有誰是天生的惡人,也沒有誰是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