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昆蟲個體都比較小,為什麼現在的昆蟲都沒有特別大的體型?

2022-09-05 06:16:37 字數 5990 閱讀 2561

1樓:浙大阿米巴

一樓真是扯淡

牛羊也要躲避天敵,怎麼沒見小?

你咋不變小點,中國人口已經很多了。

營養級低數量多就小,牛的營養級比老虎低,數量比老虎多,為啥長的比老虎大???瞎扯淡

樓主很會思考,有潛力。

首先,昆蟲是外骨骼,骨骼我們知道,要起到保護作用就必須堅硬,但是這樣就限定了軀體的增大,如果想要長大,就必須蛻皮一次,就像螃蟹那樣,這可是不小的消耗,如果要長的很大,不知道要蛻皮多少次才行,除非一直做軟殼蟹,直到變得很大,可是,在此之前,昆蟲拿什麼保護自己?

其次,昆蟲是開管式迴圈,血壓低,如果變得很大,恐怕血液的壓力就不夠供養太高的部位了。就像你住在高樓的話,自來水壓力不夠就會上不來。

還有,昆蟲的神經系統尚不發達,身體變大意味著細胞變多,支配身體所需的神經系統也要求更高。

也許你可以說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但是,當某種生物克服了這些障礙,我們也就沒法稱其為「昆蟲」了吧?

也許還有其他原因,暫時沒想到。

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自然進化的結果

1、體型小可以有利的躲避天敵的捕殺;

2、體型小可以有效的節約生存空間;

3、昆蟲屬於低營養級生物,數量巨大,在每一營養級消耗能量一定的情況下,其體型變小有利於種群生存

為什麼現在的昆蟲都沒有特別大的體型?

3樓:

昆蟲一般身體都比較小。

(1)體小只需要很少量的食物就能完成生長髮育。例如一張白菜葉能供上千頭蚜蟲生活,一粒米可供幾頭米象生存。

(2)體小便於隱蔽,在一片葉子反面便能躲藏成百上千的蚜蟲、粉蝨、蚧殼蟲等微小昆蟲;在一塊磚下便可容納數萬頭螞蟻的一個家族;在一個樹洞裡,可同時有數十種昆蟲、數百個個體共同生活。體小還可使食物成為它的隱蔽場所,從而獲得了保溼和避敵的好處。

(3)體型小對昆蟲的遷移擴散十分有利。有翅昆蟲可藉助氣流和風力向遠處遷移。即使是無翅的種類,也可因其體小而藉助鳥、獸和人類的往來,被帶到別的地方去,這樣就大大地擴大了它們的生活範圍,並且增加了選擇適合於生存環境的機會。

4樓:

因為在以前昆蟲非常大的時候,陸地上的氧氣含量超過30%,而不是現在的21%,所以由於昆蟲呼吸器官的緣故,它不可能長得非常大。

5樓:

6樓:匿名使用者

飛翔的需要,自身的承受力。

7樓:兔斯基麼麼

沒有心臟和骨骼

所以不能出現大的體形

地球上的動物中,為什麼昆蟲的種類最多

8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是昆蟲體形一般都比較小,現生昆蟲最大的也不過30多釐米。體小意味著食量小,只要獲得少量的食物便能滿足其生長髮育和繁衍後代的需要。另外,體小有利於昆蟲隱藏自己,遇到危險時能迅速躲避到狹小的縫隙或小洞中,從而能避免受到侵害。

其次,昆蟲是無脊椎動物中唯一有翅的動物,有翅便能佔領天空,在覓食、求偶、擴大分佈區域和逃避敵害等多方面表現出更強的競爭力。

再有就是昆蟲通常都有驚人的繁殖能力。一隻甘藍蚜一年能繁殖30~40代,若所有後代全部存活並一起參與繁殖的話,一年內可以繁殖出多達1.5×1027個後代。

土棲白蟻的一隻蟻后,在其生殖的鼎盛時期,一晝夜能產卵8000~10 000粒,一生中的產卵量可高達5億多粒。旺盛的繁殖能力保證了昆蟲擁有龐大的種群數量,即使遇到惡劣環境引起大部分個體死亡,剩餘的少量個體也能擔負起繼續繁衍後代、壯大種群數量的重任。

為什麼昆蟲能比人類活的時間長

9樓:陽光語言矯正學校

人類個體較昆蟲大很多遂需氧量大.但這裡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人體複雜即需氧量大.實際上昆蟲的新陳代謝速度要比人類塊很多.

不妨假設昆蟲與人類個體樣大的話,那麼昆蟲的耗氧量將大出人類很多.

另外,在生物世界中,一般個體越小的生物其生理週期及新陳代謝速度越快,壽命越短.

10樓:孟勇的詩園

胡說八道,地球上所有的昆蟲都只有從春到秋幾個月的壽命,**來的比人活的長的說法!

在生物都沒有氧氣的情況下,為什麼昆蟲能比人類活的時間長

11樓:ls丟丟

人類個體較昆蟲大很多遂需氧量大。但這裡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人體複雜即需氧量大。實際上昆蟲的新陳代謝速度要比人類塊很多。

不妨假設昆蟲與人類個體樣大的話,那麼昆蟲的耗氧量將大出人類很多。

另外,在生物世界中,一般個體越小的生物其生理週期及新陳代謝速度越快,壽命越短。

12樓:

身體構造不同,人體器官結構更為複雜,耗氧量也更大.

13樓:米才可有發

人類要氧化作用產生能量維持生命,需氧量大,昆蟲體積小相對需氧少,看看小強就知道了.

個人認為人類在無氧環境下只是進入了相對休眠,有的人停止呼吸1小時還能搶救回來.

為什麼現代生物比起古代生物小了很多

14樓:匿名使用者

那個時代空氣中的氧氣濃度比現在要高的多,為大型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礎.

遠古時代,地球大氣層中氧含量遠遠超出了今天的標準,而古生物學家通過化石標本得知遠古時代的昆蟲體積普遍大於現代.那麼,是不是當時的高氧大氣造就了古代的巨型昆蟲?

3億年前石炭紀地球上生活著巨型昆蟲,蜻蜓翼展接近一米.

科學家們通過化石記錄發現,在恐龍之前,地球上就有巨大的物種存在,它們就是3億年前石炭紀的巨型節肢動物,包括超大的蜉蝣昆蟲、蠍子;吊蘭大小的蜘蛛;還有5英尺長的千足蟲,等等.其中最神奇的應是巨型蜻蜓,它們的翼展可以達到2英尺半(接近1米),有老鷹那麼大,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昆蟲.

3億年前,這些物種曾經昌盛一時.那時大部分陸地都在熱帶,植物繁盛(後埋入地下形成煤炭,該時期因此稱為石炭紀).但經過大約5000萬年,從二疊紀的中期到晚期,這些巨型物種消亡了.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猜測,也許是大氣中氧氣含量的變化在它們的興亡中起了關鍵作用.現在,古生物學家開始**這些大小與現在的老鷹相當的遠古蜻蜓、蟑螂以及其它超型昆蟲的興亡是否與超高的氧含量有關.

-望採納

-樑兆鈴

15樓:匿名使用者

關鍵是那個時代空氣中的氧氣濃度比現在要高的多,為大型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礎. 遠古時代,地球大氣層中氧含量遠遠超出了今天的標準,而古生物學家通過化石標本得知遠古時代的昆蟲體積普遍大於現代.那麼,是不是當時的高氧大氣造就了古代的巨型昆蟲?

3億年前石炭紀地球上生活著巨型昆蟲,蜻蜓翼展接近一米. 科學家們通過化石記錄發現,在恐龍之前,地球上就有巨大的物種存在,它們就是3億年前石炭紀的巨型節肢動物,包括超大的蜉蝣昆蟲、蠍子;吊蘭大小的蜘蛛;還有5英尺長的千足蟲,等等.其中最神奇的應是巨型蜻蜓,它們的翼展可以達到2英尺半(接近1米),有老鷹那麼大,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昆蟲.

3億年前,這些物種曾經昌盛一時.那時大部分陸地都在熱帶,植物繁盛(後埋入地下形成煤炭,該時期因此稱為石炭紀).但經過大約5000萬年,從二疊紀的中期到晚期,這些巨型物種消亡了.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猜測,也許是大氣中氧氣含量的變化在它們的興亡中起了關鍵作用.現在,古生物學家開始**這些大小與現在的老鷹相當的遠古蜻蜓、蟑螂以及其它超型昆蟲的興亡是否與超高的氧含量有關. 正方:

高氧濃度造就了古代巨型昆蟲 石炭紀地球大氣層中氧氣濃度高達35% 不久前,美國耶魯大學生物學家羅伯特·貝爾納等人發表的一項古氣候研究肯定了這個猜測. 研究者在報告中指出,石炭紀時地球大氣層中氧氣的濃度高達35%,比現在的21%要高很多.許多節肢動物是通過遍佈它們肌體中的微型氣管直接吸收氧氣,而不是通過血液間接吸收氧氣,所以高氧氣含量能促使昆蟲向大個頭方向進化.

這些認識**於對遠古大蜻蜓的飛行機制的研究.科學家們長期認為,那樣巨大的蜻蜓只能滑翔而不可能飛.航空工程師羅伊·貝克邁爾指出:

「很明顯,它們是能飛行的.」其中關鍵條件之一是它們的翅膀可以擺動、彎曲和扭轉.現代蜻蜓就是靠彎曲和扭轉它們的雙翅來上升和前進的.

化石資料表明,古蜻蜓的雙翅上有類似於現代蜻蜓的褶皺結構,現代蜻蜓能扭動外部的翅膀,而古蜻蜓可以緩緩地扭動全部翅膀,所以它們也許不會飛得太快,但還是能飛的. 但是那麼巨大的昆蟲,就算是緩慢的飛行也會因肌肉運動而產生大量熱量.因此,古代蜻蜓一定得有排出自身熱量的途徑,不然它們會被自己的體溫烤死.

這一點是美國拉特格斯大學的昆蟲學家邁克爾·梅最先指出的. 科學家發現,現代蜻蜓和其它昆蟲一樣,體內有一種叫血淋巴的體液(即無脊椎動物的血)在它們整個身體中迴圈流動.當它們太熱的時候,會增加腹部血淋巴的流量,它們的腹部既長且薄,可以通過對流,散去多餘的熱量.

這就像汽車的冷卻系統把熱量從發動機處帶走一樣. 儘管還沒有找到直接證據,但梅認為很可能古代蜻蜓也有類似的機制,使它們能長時間飛行而不至於過熱.之所以沒有找到直接證據,是因為化石通常只保留下骨骼材料.

氧氣含量的多少可以決定昆蟲的形體大小 為弄清楚高氧氣含量是否推動了古代超大蜻蜓等節肢動物的進化,研究者對現代蜻蜓進行了研究.原來,昆蟲是通過它們身體上的氣孔系統來「呼吸」的.氣孔連著氣管,而且由上往下又附著更多層的越來越小的氣孔,由此把氧氣送到全身.

在目前的氧氣水平下,氣孔系統的總長度已經達到極限;超過這個限度,氧氣的水平就會變得不夠.因此,根據這一該構造,可以有效判斷,氧氣含量的多少可以決定昆蟲的形體大小. 也就是說,在高濃度氧氣環境中,大個頭的昆蟲就有進化上的優勢,它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氧氣.

對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的研究也發現,在更冷和氧氣含量更高的水體中,那裡的生物的體積也更大. 誠然,石炭紀時代的大氣氣壓確實比現在高.這就基本可以推斷那些遠古龐然大物的一個決定因素正是氧含量較高.

但這究竟是怎樣導致它們體積變大的,目前科學家還很難回答. 反方:體型與氧氣含量也許並沒有必然聯絡 昆蟲通過各種技能適應氧氣濃度的變化 雖然貝爾納等人的分析很精彩,但一些科學家還是心存疑慮,甚至有的還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

為**昆蟲體型大小變化的根源,亞利桑那大學的昆蟲研究員喬恩·哈里森和他的同事在不同的含氧量環境中餵養了蝗蟲、米蟲、果蠅以及其他昆蟲,並對它們的大小進行測量,以解答遠古地球的高氧大氣是否與古代巨型昆蟲的進化有關. 哈里森他們起先認為個體較大的昆蟲在含氧量較低的環境中生存更困難,然而結果卻不是如此.例如,小蝗蟲在低含氧量環境中尤其是氧氣濃度低於15%的環境中就無法生存,而成年蝗蟲則可以在2%的氧氣含量環境中生存下來.

哈里森在美國地質協會與加拿大地質聯合大會上表示,在初步實驗中,他們將一些與自己祖先一樣都沒有呼吸器的現代昆蟲放在富氧環境中,結果發現較高的氧氣含量並不必然產生較大的個體,而較低的氧氣含量也並沒必然會產生較小的個體. 哈里森解釋說,昆蟲通過各種各樣的技能來適應氧氣濃度的變化.這些技能包括增大氣孔和增加進入身體的新鮮空氣量等.

而在這些昆蟲中,有的更善於增加吸入的新鮮空氣量,有的則更善於擴大氣孔的大小.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使得他們對所研究的問題有了不同的答案. 哈里森說:

「我想問的是為什麼現代昆蟲的個體都如此小?」過去,研究人員猜想,與現在大氣含氧量為21%相比,石炭紀時期大氣含氧量達到35%,在這種環境中,更容易產生大型昆蟲.而哈里森的研究卻發現,體型與氧含量也許並沒有必然聯絡.

昆蟲體型大小是否與氣壓高低有關 與此同時,耶魯大學古生物研究生約翰·凡登·布魯克斯也在鱷魚身上進行了相同的實驗.試圖找到在二疊紀時期高達30%的氧氣含量環境是否會在生活其中的動物骨骼中留下任何線索.結果發現,在一定的高氧含量環境中生活的鱷魚個頭更大.

但氧含量超過27%或28%時,這種變化就不那麼明顯了.布魯克斯還打算在下一步實驗中,將虹鱂放在不同氧含量的環境中餵養,並觀察在數代之後有什麼變化. 此外,科學家通過對果蠅的研究發現,有的果蠅在高氧環境中體型增大,有的並沒有.

但在氧氣含量高、氣壓也高的環境下,接受試驗的果蠅生活到第五代,身體尺寸增長了20%.難道氣壓的高低也與昆蟲大小有關? 這些實驗結果的不一致不能不讓人對先前的猜想產生疑問:

氧氣是否真的造就了古代巨型昆蟲?遠古時代的巨型昆蟲的滅亡果真是大氣中氧氣濃度減小導致的嗎?對這些問題的解答,看來還得有更加充分的證據才行

為什麼,長焦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都比較小

長焦相機的鏡頭是等效焦距,例如佳能sx1的等效焦距是28 560,但它的光學焦距是5 100 在鏡頭光學焦距相同的情況下,ccd晶片面積越小,鏡頭的視角越小,也就是等效焦距越長。例如在全畫幅相機50mm的鏡頭,在aps相機上鏡頭上等效焦距就是80mm。所以長焦數碼相機為了在鏡頭光學焦距不變的情況小,...

為什麼富士的光圈都比較小,富士f505怎麼樣光圈是不是太小了啊

光圈越大,那麼相同快門時間內就可以進入感光元件更多的光線,有利於暗處拍攝或者排除虛化的效果,最大光圈是衡量相機好壞的一個標準。但是民用數碼相機的光圈雖然也可以做的很大,但是因為天生感光元件面積較小,所以所得到的提升效果對比單反要小的多。但是最大光圈大一些依然是很好的事情。至於ccd的面積,越大的話,...

為什麼窮人的社交圈都比較小,是不是因為沒錢出去交際應酬

也對,因為我們忙於奔命 而有錢就不一樣 不是社交圈小,是覺得自身窮不敢與別人交流。其實這個沒什麼。人窮志不窮就行,只要掙錢,沒有誰看不起誰的 不一定,擴大社交圈也是需要合適方法的,主要你得整明白,自己有啥優勢,社交這東西就是一幫志同道合的人,或是一幫互惠互用的人組成的圈子,進圈子之前,你得先認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