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將至,農村「斷親」令人無法理解,農民 你不來我不去。這是

2022-07-03 13:12:04 字數 1645 閱讀 7274

1樓:揮一揮手

最近些年,題主所描述的農村這種「斷親」現象確實存在,以往的逢年過節,親戚之間來回走動走動,如果用火爐再燙上一壺小燒兒,坐在火炕上拉拉家常,敘敘親情,會感覺格外的溫馨,即使外面冰天雪地,大雪紛飛,大家的心裡還是暖融融的。

記得在我12歲的時候,大約是70年代末期,也是快要過年的時候,媽媽帶著我和二哥,去10幾裡地以外的望奎縣前二村,上老姨家走親戚,當時的氣溫估計得有零下25、26度,我一路小跑,踩著「毛道兒」(一種在田間的小道)上的積雪,用了半上午的時間終於到了老姨家。記得當時也沒帶什麼禮盒、酒之類的,只是帶了一塊4、5斤重的豬肉(我家過年殺年豬了),還有一些殺豬燴菜、血腸等。

到了老姨家,別提老姨一家人多高興了,問寒問暖,又殺雞,又烙油餅,那個熱乎勁別提了,我和小我兩歲的姨家姐姐、弟弟也是到外玩個不亦樂乎,後來吃過晚飯,在老姨家又住了一晚,聽到大人們聊天聊得很晚,因為我不知道他們是什麼時候結束的聊天,我已經睡著了,現在回憶起來,心裡依然是暖暖的……

歲月流逝,滑過流年。親戚依然如故,親情卻比那時淡了許多,你不來,我不往,各過各的,有些地方確實出現了所謂的「斷親」現象,有時候,親戚之間借點錢什麼的,有的會不借,有的即使借給對方,也會收取一些利息,這到底是咋地啦?難道親情真的到了這步田地了嗎?

分析起來,大概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在一些人的心中,有一定的攀比心理。從過去這些年的情況看,也並不是一些親戚之間突然之間就不走動了,而是逐漸的走動的越來越少,直至最後不來往。這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以前的這些來往當中,到一起講的很少有對以前的回憶,說的最多的是你家買的什麼車,我家兒子在哪個大城市,一年賺多少萬,或者我家在城裡的樓戶是我多大多大,雖然說者並無他意,但是條件差的一方會感覺到很不舒服,久而久之,不見也罷。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如果幾家親戚聚到一起,酒桌上條件好的會聊得很開心,條件不好的則會默默的吃一點飯,趕緊下桌,因為在桌上插不上話顯得很尷尬,有些人從此可能不會再這樣走親戚了。

第二,貧富差異拉大,大家很難找到共同話題。現在是市場經濟,經過改革開放這些年,很多農村人走出鄉村,有的成了老闆,有的事業有成,而還有一些仍然在農村種地,可以說地位拉開了,經濟實力不同了,各自接觸的人和事也大不一樣了,再不是以前那種,大家都是在生產隊掙工分那個年代,現在即使再燙上一壺老酒,也很難找到共同的話題,大家似乎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了。

可以說,當前農村中這種「斷親」的現象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究其原因,即有社會因素、也有經濟因素、還有一些人的因素,尤其一些年輕人,似乎越來越喜歡獨處的生活方式,並沒有其他別的原因不願意走親戚。相信國家鄉村振興計劃的實施,能夠重新喚醒彼此的親情,讓往日的那種親情在鄉間瀰漫…

2樓:君王的孤獨

很多人說農村地區也有很多不好的現象,比如喜歡盲目攀比,窮了被別人瞧不起,富裕了又遭到人們嫉妒,總之每個地方都有它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而農村,斷親,現在確實也普遍存在,很多農民都說,你不來我不往,這又是為何呢其實不管是在**,人和人之間的相處需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扶持,這樣的鄰里關係才能越來越好,而出現親戚之間不相互來訪的現象,其實在農村很多地方都是存在的,人們常說,窮不走親,富不串鄰,就是指自己還處於貧窮階段,對於親戚之間的來往最好是少一些,這時候我們應該用更多的精力花在賺錢上,而富裕了跟鄰居之間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有時候知根知底反而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