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中,齊人為何三鼓,為何不一鼓作氣打仗?古代的戰爭對壘是怎樣的?打仗有什麼過程或者步驟

2022-06-14 04:41:38 字數 3784 閱讀 9342

1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作戰也是要根據禮法的,都是堂堂正正的兩軍列陣對壘。至於對作戰禮法的遵循程度,則各不相同。所以在雙方列陣以後,各自擂鼓,正面交鋒,先放箭對射,然後用戰車面對面衝刺,一次接觸,叫「合」,然後各自掉頭叫「回」,一個回合接一個回合,直到一方失敗。

如果一方進攻,另一方按兵不動,根據禮法,先進攻方會以為另一方陣腳未穩,所以只好退回去。重新來過。再三這麼做,即使士氣不損,人馬體力已經消耗了大半了,曹穢就是鑽了這個空子。

古代嚴格遵守禮法作戰的案例很多,最極端的是宋襄公,結果讓強大的楚軍打得慘敗。具體請查關於宋的史料。儘管後人大多取笑宋襄公的做法,甚至有人說他是「蠢豬」。

但是我一直以為宋襄公是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是一個自由的精神騎士。後來孫子兵法的出現,謀略被大量運用到戰場上,導致作戰禮法的徹底顛覆。

2樓:心熊

1、古代戰爭都是用戰車的

2、春秋時齊國和魯國兩國實力相當

3、齊國是攻方,魯國是守方,按《孫子兵法》所說,兩者實力相當且都是正兵無奇兵,那攻方很難取勝,所以齊國人連攻三次也沒能攻破魯國人的陣線

4、齊國人已經疲倦,魯國人氣勢還在,所以三鼓後齊國人在氣勢上已經輸了

3樓:

壯自己氣勢,擾別人軍心

《曹劌論戰》中曹劌說道: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為什麼會這樣呢?

4樓:匿名使用者

戰爭的鼓聲是很大的 自己這方的擂鼓聲和 閃電霹靂一樣有威力 主要古代戰爭多是步兵 沒有空軍。 1萬人 早已經把自己的眼睛填滿了 戰場士兵的視角很小的 1萬和100萬兵在普通士兵看來 沒有什麼區別 戰鬥的士兵就覺得打仗就是拿著**打打就是了 這樣的環境下 對方有個大聲音助陣 可想而知 威力滿大的 而且大多打仗的是比你更沒文化的人 心比較容易被影響 搖擺不定以上是 士氣上的說法 當然你那時只是敲打鼓 並沒有殺了對方的兵 起到削減士氣的作用士氣枯竭了並不代表 這些兵頃刻間人間蒸發了 打仗還是要打的 是有士氣的和沒士氣的打 有一點要正確的認識 上面說的枯竭 是士氣的枯竭 不是兵力殘存殆盡

5樓:匿名使用者

是一個心理戰,課可以當比方,就是說,第一鼓勁頭很足,要避其鋒芒,第二鼓,就已經洩氣了,等到第三鼓士兵就已經沒有力氣了

6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不要在對方士氣高昂時應戰,要避其鋒芒!

7樓:匿名使用者

打鼓是氣勢的表現,人家亢奮的時候,不睬他,等他亢奮過了,精神不佳,產生厭倦情緒時直接上

「一鼓作氣」這個成語出自《曹劌論戰》一文,這次戰役是古代歷史上的哪一次戰役?( )

8樓:文化永生

這次戰役是古代歷史上的長勺之戰。長勺之戰發生在中國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發生於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今山東省萊蕪)。此次戰役,是繼干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

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間接促成數年後齊魯息兵言和。這是歷史上可以與井陘、淝水等並列的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9樓:紅珊瑚

齊魯長勺之戰,我學過的,老師教的

古代打仗為什麼要敲鼓?春秋戰國時代的一鼓、二鼓、三鼓分別代表了什麼?

10樓:土衝萬歲

在許多影視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古代打仗時會敲鼓,鏗鏘有力的鼓聲,讓人十分振奮,可以鼓舞士氣,激勵士兵殺敵。其實擊鼓的作用並不只是這些,古代打仗敲鼓也是為了號令士兵前進或撤退。春秋戰國時代的一鼓、二鼓、三鼓分別代表了進攻、追擊和即將取勝、殲滅敵軍。

古代打仗為什麼敲鼓

古時打仗「有聞鼓不進則斬」的規定,可見鼓聲是進攻的號令,古時候兩軍對壘時,指揮部隊的方法主要依靠旗幟和擂鼓的聲音,士兵們看旗幟所指的方向,就知道該往**拼殺,鼓聲則是告訴士兵們,該進攻還是撤退

古時候的通訊水平十分低,高舉的旗幟可以讓士兵們十分容易看見,鼓的聲音由於傳播距離非常遠,也便於士兵們在奔跑廝殺中聽到,同時還能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

一鼓、二鼓和三鼓的含義

古時戰場上的士兵聽到第一聲鼓響,就要鼓起勇氣衝鋒陷陣了,聽到鼓聲不前進的士兵會處死,也就是說第一聲鼓響就是進攻的命令,第二次戰鼓敲響的時候,就是告訴士兵們敵軍潰敗,可以開始追擊了;而第三次敲鼓是最振奮人心的時刻,鼓聲告訴士兵們:我們即將取得勝利,士兵們聽到第三聲鼓響起,就會士氣高漲,英勇作戰,一鼓作氣將敵軍打敗。還有一種說法是我們在課本中學過的,也就是第一鼓使得士氣高漲,如果此時不衝鋒,則第二鼓使士氣低落,第三鼓使士氣耗盡。

11樓:郎立

為了鼓舞士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指的是:第一次擊鼓士氣會大大增加,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會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就沒有士氣了。

在古代戰爭中,那會通訊十分不暢通,所以大大阻礙了資訊交流。指揮官的言論難以急時告知作戰的軍人,因此用鼓聲來傳遞作戰資訊就顯得尤為重要,鼓聲是的強弱、節拍,次數都有著其不同的含義,以此來告知士兵是前進還是後退,還是左行右行,是收兵還是衝鋒等資訊。所以古代人民作戰時擊鼓,用鼓聲來方便指揮軍隊的行動。

由於鼓在古代軍事作戰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所以古代軍隊對戰鼓相當重視。為了鼓舞士氣,取得戰爭的勝利,擂鼓看起來是必要的。

而在野戰戰場上,士兵們會搭建好鼓臺,準備好鼓車。鼓臺專為放置鼓而設,而鼓車是由數十人牽引,直徑兩到三米的大鼓就安置在上面,數個響鑼,同時有專門擂鼓的人,敲鑼的人倒是不少。鼓聲傳播範圍廣,所以通常被安置在進攻部隊的緊後方,當部隊移動時也隨之移動,用來激勵士氣和傳達軍令。

在作戰時,雙方通過鼓點聲音節奏變化判斷對方軍隊狀況。有些聲音可以指揮士兵前進,有些聲音可以指揮士兵撤退。

12樓:咪咪是個懶貓

古代打仗敲鼓是為了指揮士兵前進或者後退等。也為了鼓舞士氣。

13樓:網路小嶽嶽

打仗的時候敲鼓最主要的還是鼓舞士氣,士兵們的情緒高漲。

14樓:漸行漸遠漸無晴

古代戰鼓一則用來傳遞訊號,二則就是用來鼓舞士氣的。

15樓:子衿悅史

學過《曹劌論戰》嗎?上面寫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16樓:墨淡筆輕

古代兩軍叫陣打鼓是為了更加的鼓舞士氣,壯軍威。

17樓:看社會時事

古代打仗敲鼓是為了振奮軍心,讓士兵們更有士氣。

18樓:帽子七

古代打仗都喜歡去敲鼓,鼓舞士氣,提高戰鬥力

一鼓作氣"這個成語出自《曹劌論戰》一文,這次戰役是古代歷史上的哪一次戰役

19樓:罌謝夢至靜寞

長勺之戰,

長勺( sháo )之戰發生於春秋時期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最後以齊國的失敗、魯國的勝利而告終。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攻魯,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部)相遇。

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之後魯軍一鼓作氣,打敗齊軍。後乘勝追擊,獲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

曹劌論戰翻譯,曹劌論戰翻譯

一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翻譯 祭祀用的牛羊 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做到誠實可信。二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出處 左丘明 曹劌論戰 公曰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三 犧牲 釋義 1 作名詞,古指祭祀或祭拜用品,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供盟誓 宴享用的牲畜。2...

《曹劌論戰》譯文,《曹 劌 論 戰》的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曹劌請求進見,他的同鄉對他說 大官們自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其間呢?曹劌說 大官們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入宮進見魯莊公。曹劌問魯莊公 您憑什麼條件同齊國打仗?莊公說 衣食這類用來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

曹劌論戰出自哪裡?曹劌論戰出自

出自 左傳 莊公十年 曹劌論戰出自 曹劌論戰 出自 左傳 莊公十年 曹劌論戰 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並在戰時活用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曹劌論戰 作品背景 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都在今山東省,齊在東北部,魯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