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的啟示,曹劌論戰從曹劌身上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2021-07-29 16:13:59 字數 3793 閱讀 5976

1樓:匿名使用者

魯國能夠以弱勝強,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這一點在魯莊公和曹劌戰前對話中表現得十分清楚。

曹劌見到莊公以後,開門見山地問其何以為戰。莊公講,生活中的衣服食物,不敢獨享,必定要分給身邊的人。曹劌卻認為「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莊公又說,祭祀時所用供品必定如禮,從不敢擅自更改。曹劌同樣不以為然,認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直到莊公講到他在處理案件時,無論大小,總是根據實情、慎重處理時,曹劌才表示讚許,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從這番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曹劌的軍事思想是以政治優劣和民心向背為基石的。魯國抵禦齊國不義之師,本來就是正義之舉,加上國人支援,取勝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第二,上下團結,君民一致。

面對強敵壓境的緊張形勢,魯國上自國君莊公。下至平民曹劌,均以國家利益為重,精誠團結,奮起抗敵,其勢當然難以被擊敗。曹劌出身卑微,平素生活困苦,面對鄉人「肉食者謀之,又何問焉」的困惑,毅然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動力,盡力報國。

魯莊公雖貴為一國之君,卻不固執武斷,他唯賢是舉,將有才能卻出身卑微的曹劌引為謀臣,關鍵時刻又能從諫如流,屈身聽命於曹劌,明君風采令人欽佩。曹劌如有才而不出,莊公就無從得一賢輔;莊公如有賢而不用,曹劌亦無從發揮其才智。所以說,曹劌和莊公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勝負。

第三,避其鋒芒,後發制人。臨陣而鬥,用智為上。曹劌根據齊軍來勢凶猛、人數佔優的實際情況,採取堅守不出、挫其銳氣的策略。

通過雙方勇力的此消彼長,很快就扭轉了雙方力量對比的優劣關係,結果一舉潰敵。取勝之後,曹劌並未盲目追擊,因為他深知兵不厭詐之道,惟恐中齊國誘敵伏擊的圈套,表明他在極善用計的同時,高度警惕,時刻防備對方運用計謀。曹劌在戰爭中知己知彼,運籌帷幄,表現出一位軍事家的卓絕風采。

他謀略得當,正是魯軍戰場取勝的關鍵所在。(

2樓:匿名使用者

兵不在多,在於精。將不在勇在於計

曹劌論戰的啟示

3樓:9點說史

啟示:《曹劌論戰》為集政治、軍事智慧一身的經典史詩,曹劌精彩簡潔的過人謀略,把戰爭藝術發揮得淋漓竟致,左丘明的「春秋筆法」更是化繁為簡,把一場複雜的戰爭從決策、準備、作戰過程、作戰經過和戰後總結一系列繁雜具體的各個環節用直接簡練的手法描寫出來,一氣呵成,精彩絕倫。

文章說明了在戰爭中如何正確運用戰略防禦原則——只有「取信於民」,實行「敵疲我打」的正確方針,選擇**和追擊的有利時機,才能以小敵大,以弱勝強。

擴充套件資料

戰爭題材在《左傳》中寫得最好,詳略得當,而且都有聲有色,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劌論戰以「肉食者鄙」即當官的見識淺薄,不能考慮周全為理論基礎,而他的深謀遠慮開始的出發點是魯莊公能否以百姓利益為重。

所以他並不看重魯莊公對侍從施捨小恩惠和祭神的誠實,而非常注重魯莊公以民情審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認為這屬於對百姓忠心,可以一戰。

面對實力強大的齊**隊,曹劌沒有貿然行事,當齊軍三次擊鼓進軍,才建議擊鼓,一鼓作氣,戰勝齊軍於長勺,這件事也成為以弱勝強的典範。《左傳》對這場戰爭沒有細緻的描繪,簡單地用曹劌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戰爭的經過,以便使戰前戰後的論戰更加突出。

如果說戰前論戰體現了曹劌的以民為戰爭之本的基本戰略思想,那麼,戰後論戰則體現了他的戰術思想,「一鼓作氣」成為作戰打仗的經典理論。不過他不是隻憑藉勇力,「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則體現了他謹慎的態度。

本文意在表現曹劌的「遠謀」,故緊緊圍繞「論戰」來選取材料。第一段通過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強調人心向背是取決於戰爭勝負的首要條件,突出了曹劌「取信於民」的戰略思想。

第二段簡述曹劌指揮魯軍進行**、追擊和最後取得勝利的過程,顯示曹劌的軍事指揮才能,為下文分析取勝原因作伏筆;第三段論述取勝的原因,突出曹劌善於抓住戰機,謹慎而又果斷的戰術思想。全文敘事清楚,詳略得當,人物對話準確生動,要言不煩,是《左傳》中膾炙人口的名篇。

4樓:長毛奇術師

1.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要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敢於挑戰權威。

2.我們要把國家的存亡當做自己的利益與責任。

3.做什麼事都要細心與果斷。

如字數多,你可以刪去一點。

5樓:匿名使用者

關注民生,即重人和之貴;三思而行,做事謹慎,執行要堅決利落;敢於挑戰權威;虛心納諫,任人以才。

6樓:賺錢找我

魯國能夠以弱勝強,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這一點在魯莊公和曹劌戰前對話中表現得十分清楚。

曹劌見到莊公以後,開門見山地問其何以為戰。莊公講,生活中的衣服食物,不敢獨享,必定要分給身邊的人。曹劌卻認為「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莊公又說,祭祀時所用供品必定如禮,從不敢擅自更改。曹劌同樣不以為然,認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直到莊公講到他在處理案件時,無論大小,總是根據實情、慎重處理時,曹劌才表示讚許,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從這番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曹劌的軍事思想是以政治優劣和民心向背為基石的。魯國抵禦齊國不義之師,本來就是正義之舉,加上國人支援,取勝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第二,上下團結,君民一致。

面對強敵壓境的緊張形勢,魯國上自國君莊公。下至平民曹劌,均以國家利益為重,精誠團結,奮起抗敵,其勢當然難以被擊敗。曹劌出身卑微,平素生活困苦,面對鄉人「肉食者謀之,又何問焉」的困惑,毅然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動力,盡力報國。

魯莊公雖貴為一國之君,卻不固執武斷,他唯賢是舉,將有才能卻出身卑微的曹劌引為謀臣,關鍵時刻又能從諫如流,屈身聽命於曹劌,明君風采令人欽佩。曹劌如有才而不出,莊公就無從得一賢輔;莊公如有賢而不用,曹劌亦無從發揮其才智。所以說,曹劌和莊公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勝負。

第三,避其鋒芒,後發制人。臨陣而鬥,用智為上。曹劌根據齊軍來勢凶猛、人數佔優的實際情況,採取堅守不出、挫其銳氣的策略。

通過雙方勇力的此消彼長,很快就扭轉了雙方力量對比的優劣關係,結果一舉潰敵。取勝之後,曹劌並未盲目追擊,因為他深知兵不厭詐之道,惟恐中齊國誘敵伏擊的圈套,表明他在極善用計的同時,高度警惕,時刻防備對方運用計謀。曹劌在戰爭中知己知彼,運籌帷幄,表現出一位軍事家的卓絕風采。

他謀略得當,正是魯軍戰場取勝的關鍵所在。(

7樓:匿名使用者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動力,盡力報國,魯莊公雖貴為一國之君,但曹劌敢於提出見解 但根本還是能審時度勢 從大局出發,看透各國形式

8樓:匿名使用者

志存高遠,心懷天下;

敢於發揮自己的專長;

理智、謹慎的心態

9樓:相思繞

在生活和學習中,我們要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

曹劌論戰從曹劌身上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10樓:清溪看世界

《曹劌論戰》從曹劌身上可以得到的啟示:只有盡心盡職才能取信於專民,只有取信於民

屬,得到人民的支援,才是戰爭取勝的基本條件。

曹劌「取信於民」的見解,得到了莊公的贊同,「公與之乘」,說明了莊公對曹劌的信任與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於魯國**的陣地,長勺在魯國境內,對魯國來說,地形地物熟悉,便於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資供給,在士氣上也利於魯國向有利方面轉化。接著是對這次戰役經過的具體記敘,重點寫了「擊鼓」和「逐師」兩件事。

11樓:後振梅姒俏

戰前表現出曹劌對時局的正確把握,冷靜的分析以及超凡的勇氣,說出了魯國之專前施政的一些弊屬端;戰中曹劌沉著,做到了知己知彼,細節處分析敵我的形勢,處處展現出超人的智慧;戰後曹劌的表現從側面更反映出執政者的愚鈍

12樓:匿名使用者

要有自薦的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取信於民,戰爭靠的是民心;把握戰機,不急躁冒進。

作為一個領導者,需要廣開言路並心胸寬廣,廣泛採納合理建議,不恥下問。

曹劌論戰翻譯,曹劌論戰翻譯

一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翻譯 祭祀用的牛羊 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做到誠實可信。二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出處 左丘明 曹劌論戰 公曰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三 犧牲 釋義 1 作名詞,古指祭祀或祭拜用品,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供盟誓 宴享用的牲畜。2...

《曹劌論戰》譯文,《曹 劌 論 戰》的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曹劌請求進見,他的同鄉對他說 大官們自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其間呢?曹劌說 大官們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入宮進見魯莊公。曹劌問魯莊公 您憑什麼條件同齊國打仗?莊公說 衣食這類用來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

曹劌論戰出自哪裡?曹劌論戰出自

出自 左傳 莊公十年 曹劌論戰出自 曹劌論戰 出自 左傳 莊公十年 曹劌論戰 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並在戰時活用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曹劌論戰 作品背景 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都在今山東省,齊在東北部,魯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