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一刻是多長時間啊,午時三刻到底是幾點啊?拜託各位了3Q

2022-05-01 22:17:10 字數 4771 閱讀 6061

1樓:竇紫波

首先你得知道,說免得說法都有依據,研究中國古代時,一定不要用「中國古代」來說,因為改變的東西太多,就像你提出的時辰這個概念,商,周,秦漢,唐,宋,清(1840前)這幾個階段有很大的不同。最好有個準確的時間段,或者朝代才好說明午時三刻是幾點。 我認為,大多數的劃分方式中,午時三刻是在中午12點30.

2樓:吻別

中國古代的一刻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5分鐘。 午時三刻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1時45分。(11時至13時是午時) 說法一: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週,一週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2小時)有四刻,一刻(30分)有三盞茶,一盞茶(10分鐘)有兩柱香,一柱香(5分鐘)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彈指,一彈指(10秒)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 說法二: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

3樓:玉驥

古代一刻是半小時,一個時辰是四刻也就是兩小時,午時是現在11時——13是,午時三刻也就是現在的12:30。一盞茶,一炷香當然會有長有短,茶杯有大有小,香有粗有細有長有短,人為因素也有,但在古代一盞茶是10分鐘,一炷香是15分鐘,這一般只出現在**中現實中人們常用日晷、滴漏的方式來計時 古人一天分十二個時辰,即 子:

23——1 醜:1——3 寅:3——5 卯:

5-7 辰:7-9 巳:9-11 午:

11-13 未:13-15 申:15-17 酉:

17-19 戍:19-21 亥:21-23

4樓:ak_婭俟

前我國沒有今天這樣的鐘表,古代計時的工具叫「銅殼滴漏」。它是靠銅壺裡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

銅壺底部有個孔,壺中豎著一支帶有100個刻度的箭。壺中裝滿水後,水從孔中滴出來,一天一夜剛好滴盡。一天一夜為24個小時,這樣,箭上的一個刻度所代表的時間就是24個小時除以100,等於14分24秒。

直至清初,將100刻改定為96刻,每刻時長變為15分鐘整,相傳成習,一直沿用到今天。 ①中國古時用漏刻以百刻分於晝夜; 漢哀帝建平二年 (公元7年),改漏刻為一百二十; 光武之初 ,又用百八刻; 梁武帝天監六年 (公元507年),乃以晝夜為九十六刻; 陳文帝天嘉中 (約公元563年),又用百刻; 唐代 大衍曆法,謂以前多一日謂百刻,一刻為十分,致一時中沒有整數之刻分,稍感不便,乃以一時分五刻,則又一日又六十刻,一時又分為兩半時,半時等於今之一小時而又兩刻半,然此制時辰雖又整數,而一時又有五百零六餘,一刻有一百零一分餘,均不是整數; 後周顯德三年 (公元956年)所用之欽天曆,以一日為百刻,一刻為七十二分,一時為六百分,皆得整數,惟一時合八刻二十四分,非整數; 宋代 非一日為百刻,每刻為六十分,每時為八刻二十分; 元代至元十八年 (公元2023年)所用之授時歷,以一日為百刻,一刻為百分; 明代 一日分百刻,一時有八大刻二小刻,大刻總九十六,小刻總二十四,小刻六準大刻一,故其為百刻,上半時之大刻四,小刻一,下半時之大刻四,小刻一。若子時,則上半刻在夜半前屬昨日,下半時在夜半後,屬今日。

古歷每時以二小刻為始,乃各繼以四大刻,然不若後歷之便於籌策。 清代順治二年 (2023年)頒時憲曆,以每日為九十六刻,每刻十五分。《時空制命書》以每時(二小時)分為十二刻,每刻十分鐘,用十二支紀刻,其由子刻至亥刻之推法,系以時為主,與以日為主而推時相同。

②古歷分一晝夜為九十六刻,一刻相當於今十五分鐘。道家丹道功夫頗重一刻機,認為採藥煉丹,只在一刻工夫,便能逆運天機,功到丹成。元 王道淵 《 崔公入藥鏡註解 》:

「凡做丹真訣,只在此兒訊息。待時至氣化,藥產神知,便當閉風關,塞艮戶,斡天罡,旋斗柄,運符火之息,簇三千六百正氣,回七十二候之要津,顛倒五行,會合八卦,總歸土釜,牢固封閉,須臾調燮火發,武煉猛烹,結成聖胎。所以,一刻工夫,奪一年之節候也。

」 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時正至下午 1 時正)。這時候太陽最猛烈,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 這是上海市計量協會**上給出的答案,應該沒錯! 古典**上常常寫道:

「一炷香的功夫」,武俠**中高手比武時也常以「一炷香」為限,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古人是以香燃燒的時間長短來計量時刻的。 古人計時需要借用日晷、漏壺等工具,燃香計時是比較簡單而常用的計時方法。

那麼一炷香究竟是多長時間呢?實際上由於環境、風力、香的長短、香料乾溼等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古代除了用一炷香來計時,還可用一盤香、一爐香來計時。

古代經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稱之為「香篆」。如唐宋時,就有人將香料搗成末,調勻後灑在銅製印盤裡,做成篆文「心」字的形狀,燃其一端,整個香篆就會循序燃盡,用以計時。人們還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這種香又稱為百刻香,常被寺院用作計時器。

元代著名的天學家郭守敬還曾製出過精巧的「屏風香漏」,通過燃燒時間的長短來對應相應的刻度以計時,這種方式在民間流傳很廣。 用香計時,可謂古人的智慧的結晶。更能反映中國人的聰明巧智與審美情趣的是,人們把香做成各種圖形,藉此寄予對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長壽、賀喜祝慶的樸素心願。

所以總結:一炷香:約一小時 午時三刻:

中午11點45分

午時三刻到底是幾點啊?

5樓:大叔

午時三刻是指如今的中午12點45分

古代一晝夜劃為十二個時辰,又劃為一百刻。  「時」和「刻」實際上是兩套計時系統單位,換算比較麻煩, 平均每個時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

「午時」一般約合今天的中午十一點至十三點之間, 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十二點,太陽掛在天空**,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以24小時制回答午時三刻大約是12點45分。 以一日一百刻來計算的話,可知午時三刻是12點43分12秒。

拓展資料

舊**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

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6樓:初夢楓

午時三刻就是現在的12:30。

古代一刻是半小時,一個時辰是四刻也就是兩小時。一盞茶,一炷香當然會有長有短,茶杯有大有小,香有粗有細有長有短,人為因素也有,但在古代一盞茶是10分鐘,一炷香是15分鐘,這一般只出現在**中現實中人們常用日晷、滴漏的方式來計時。

古人一天分十二個時辰,即子:23——1、醜:1——3、寅:

3——5、卯:5-7、辰:7-9、巳:

9-11、午:11-13、未:13-15、申:

15-17、酉:17-19、戍:19-21亥:

21-23。

午時三刻指的是太陽掛在天空**,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舊**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

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7樓:**星座

中國古代長期實行百刻制(清以後改為1日96刻),《說文》:「漏以銅壺盛水,刻節,晝夜百刻。」即每刻14分24秒,午正三刻約當日12點45分。

舊**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

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

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計時方法(記時方法)是因應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來的。記時方法包括日期規劃和時間規劃。日期規劃,就是編制行事曆明確日期;時間規劃,就是明確日內時間的描述方法。

明確日內時間的描述方法,是編制行事曆的基石;同時編織行事曆的方式,同樣反作用於時間的規劃。本次條主要討論時間規劃。

歷史上,中國古人的記時方法,主要有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百刻制、十二時辰制、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這裡說的「時辰」,指的是時段。

8樓:吳桐的小花花

午時三刻是12點45分。

拓展:古代計時,一天分12時辰,在日晷上是十二個大區,指標的影子處於哪個區,就表明當時是那個時辰。

但一個時辰有如今兩小時之久,不夠精確,於是在時辰內繼續細分,每個時辰分【時初】【時正】兩部分,各分四個部分,分別叫做【初刻】【正刻】,所以一個時辰工分八刻,相對較為精確。

午時三刻是指午時的正時正刻,也就是【時正】段裡的第三個【正刻】,即12點45分。有人說11點45分才是午時三刻,不對的,那個鐘點叫【午初三刻】。

古代的 一盞茶 時間是指現在多長時間

一盞茶的時間就是喝一碗茶的時間 古代一盞茶,一柱香,一頓飯都可以是計算時間的方法 我國古代計時的四個單位是時 更 點 刻。時,也稱時辰。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用12地支表示,每個時辰等於現代的二個小時。古時與現時對照 子時從夜間十一點到次日凌晨一點,丑時從一點到三點,寅時從三點到五點,依此類推...

中國古代採用的歷法是也叫,中國古代一直採用一種傳統的歷法這中曆法把一年分為24節氣,指導農業生產,因此被稱為 ,也叫

中國古代採用的歷法是農曆 夏曆 也叫陰曆。中國古代一直採用一種傳統的歷法這中曆法把一年分為24節氣,指導農業生產,因此被稱為 也叫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 仲夏 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 ...

中國古代神話裡有沒有關於時間的神仙啊

二十八星宿 依你的說法就是28位神仙 亢金龍 女土蝠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鬥木獬 牛金牛 氐土貉 虛日鼠 危月燕 室火豬 壁水獝 奎木狼 婁金狗 胃土彘 昴日雞 畢月烏 觜火猴 參水猿 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馬 張月鹿 翼火蛇 軫水蚓 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重大創造,它把連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