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採用的歷法是也叫,中國古代一直採用一種傳統的歷法這中曆法把一年分為24節氣,指導農業生產,因此被稱為 ,也叫

2022-09-04 21:57:07 字數 5940 閱讀 8367

1樓:豐臣秀波

中國古代採用的歷法是農曆(夏曆),也叫陰曆。

中國古代一直採用一種傳統的歷法這中曆法把一年分為24節氣,指導農業生產,因此被稱為(),也叫()

2樓:匿名使用者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

六、甘一,下半年逢

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中國古代曆法現在仍然在使用的有那兩種

3樓:曦月

二十四節氣和陰曆

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執行超過一週)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在曆法發展衍變過程中,二十四節氣的出現用於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形成了農曆(漢歷)。

雖然,陰曆、農曆都俗稱殷歷、古歷、漢歷、夏曆、舊曆,但陰曆和農曆(漢歷)是有區別的。傳統上使用的夏曆(漢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曆。而伊斯蘭曆(回曆)反而是一種純粹的陰曆。

陰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殷歷"、"古歷"、漢歷、"黃曆"、"夏曆"和"舊曆"等,很多人總認為陰曆就是農曆(漢歷),但其實不是,我們所說的農曆(漢歷)是陰陽曆結合的是增設有閏月的,而陰曆是沒有閏月 。

陰曆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執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週,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週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週,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由於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瞭解太陽運**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進單獨反映太陽執行週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

中國正統的二十四節氣以河南為本。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執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執行的週期。

24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古代中國最優秀的歷法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郭守敬的《授時歷》

元朝統一中國以前,中國所用的歷法是《大明曆》。這部使用了七百多年的歷法誤差很大。元朝皇帝忽必烈決定修改曆法,派大科學家郭守敬主持這項工作。

郭守敬認為:曆法要精確必須經過實地測驗,而要進行測驗必須有精密的儀表。因此,他自己動手改造和創制了許多天文儀器。

元代以前,用來測量日月等恆星和行星位置的儀器是渾儀,但它結構複雜,轉動不靈活。郭守敬根據自己的觀測經驗,把渾儀改裝成兩個簡單的裝置,叫作「簡儀」。簡儀很精密,不但使用方便,觀測結果也比渾儀準確得多。

郭守敬還研製了仰儀,用來觀測太陽的位置和月食。他還改革了圭表,創制了景符等儀器。景符與圭表結合使用,可以觀測太陽、月亮和星星的執行變化。

有了先進的儀器後,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要在大都(北京)建一座新的司天臺(天文臺),又建議在全國分期分批設立觀星臺,開展實測。經過認真研究,決定在全國設立二十七個測影點,派出十四個歷官。郭守敬親自經廣州到最南邊的南海進行測量。

新的司天臺在大都修好後,郭守敬把各種最新式的天文儀器安放在上面,日夜進行天體觀測。

郭守敬等人經過辛勤的工作,計算出一年為365.2425日,這個數字比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只差26秒。根據這一資料,郭守敬終於完成了新曆法的編制工作。

新曆法被命名為《授時歷》,意思是要告訴老百姓日月時光,不要錯過了農時。

5樓:匿名使用者

《授時歷》是中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也是行用時間最長的歷法

6樓:匿名使用者

授時歷比現在的公曆還精確

中國古代最精準的歷法誰編寫的,這部曆法叫什麼名字

7樓:匿名使用者

傳說漢代以前有所謂的先秦古六歷,然而對它們的真偽,便是古人也早已懷疑。漢武帝時修的《太初曆》是中國古代有明文記載的第一部曆法,但已不傳。西漢末劉歆所作的《三統曆》是第一部被完整保留下來的歷法,但學者們認為它幾乎就是《太初曆》的翻版。

《後漢四分曆》雖經反覆修改,但並無實質變化。直至劉洪《乾象曆》,引入月亮視運動的不均勻性,算是一大進步。此歷並未頒行,至魏晉修歷時其先進方法被採用。

南朝何承天《元嘉歷》在實測資料上有所改進。祖沖之所造《大明曆》則試圖從改變閏周和測定冬至點入手,提高曆法精度,但由於政治原因,其法不得施行。

隋張賓《開皇曆》依何承天之法,微加增損而已。而劉焯的《皇極曆》根據北齊張子信發現的太陽週年視運動和行星運動不均勻性,引進定氣;採用定朔、歲差;還運用先進的數學手段解決計算問題。所有這些先進的原理和方法的運用使得《皇極曆》成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上的歷法。

同樣由於政治原因,其法不得施行。但時人稱其為精密。唐初《戊寅歷》和李淳風《麟德歷》雖然行用一時,但它們的成就均不出《皇極曆》的範圍。

直至一行《大衍曆》,在對天體運動的理解、實測、計算技巧方面,都有重大革新,使得《大衍曆》成為中國古代曆法史上冠絕一時的好歷。南、北兩宋頒行的歷法共有十九部之多,然均無重大突破。

《大衍曆》之後,元代郭守敬等人的《授時歷》成為中國曆法史上的另一座高峰。經過前後數百年的努力,曆法所反映的天體運動規律,即治歷的基本原理已被古代天學家們大致掌握,欲使曆法有所改進,惟有在資料及其處理方法上下工夫,《授時歷》便是在這方面作出努力並獲得成功的典範。其基本資料全憑實測,打破古來治歷舊習,開創後世新法之源。

明代遵用《大統歷》,其法沿用《授時歷》。

8樓:匿名使用者

郭守敬修訂新曆法,經4年時間制訂出《授時歷》,通行36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

9樓:匿名使用者

《授時歷》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曆法 郭守敬(公元2023年——2023年),字若思,出生在邢州邢臺,是中國元代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製造科學儀器的專家。 郭守敬出生在一個讀書人家,從小就喜歡讀書,他對天文學特別感興趣,還自己動手做了一些小的天文儀器。他繼承祖父郭榮的家學,刻苦鑽研天文、算學、水利方面的知識。

公元2023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臨安,在統一前夕,命令制訂新曆法,由張文謙負責成立新的治歷機構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負責,郭守敬輔助。在學術上則王恂主推算,郭主制儀和觀測。

後來太史局改名為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了天文臺。當時還有楊恭懿等人一起參予此事。經過四年的努力,終於編出了新曆,由忽必烈定名為《授時歷》。

《授時歷》是中國古代一部很精良的歷法。王恂、郭守敬採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態度,他們首先分析研究了漢代以來的四十多家曆法,吸取各歷之長。王恂和郭守敬主張制歷應「明歷之理」並提出「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因此在新曆法制定過程有許多重要的成果。

《授時歷》也是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曆法,和南宋楊忠輔制的統天曆一樣,以365.2425日作為一迴歸年,如果以小時計算,是三百六十五日五時四十九分十二秒,比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實際時間只差二十六秒,經過三千三百二十年後才相差一日,跟目前國際通用的公曆完全相同。但是格里曆公元2023年才開始使用,比《授時歷》要晚三百年,比統天曆更晚了近四百年。

應用招差法推算太陽、月亮以及五星執行,在研製《授時歷》的過程中,郭守敬等人在數學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授時歷應用招差法推算太陽、月亮以及五星逐日執行的情況,要歐洲早四百年,英國天文學家格列高裡最先對招差法作了說明(公元2023年),在牛頓的著作中,直到公元1676至2023年才出現招差法的普遍公式。 《授時歷》編成以後,郭守敬集中精力編寫著作,先後撰成《推步》、《立成》、《歷議擬稿》等天文書稿十多種,一百多卷。

這些書籍,包括極其珍貴的兩個星表,後來都失傳了。僅《授時歷經》、《授時歷議》和簡儀、圭表等幾種儀器的構造和使用方法,由於載入《元史》,才得以儲存下來。 郭守敬為修歷而設計和監製的新儀器有:

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12種。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過三年半約二百次的晷影測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時刻。他又結合歷史上的可靠資料加以計算,得出一迴歸年的長度為365.

2425日。這個值同現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曆值是一樣的。 中國古歷自西漢劉歆作《三統曆》以來,一直利用上元積年和日法進行計算。

《授時歷》則完全廢除了上元積年,採用至元十七年的冬至時刻作為計算的出發點,以至元十八年為「元」,即開始之年。所用的資料,個位數以下一律以100為進位單位,即用百進位式的小數制,取消日法的分數表示式。  郭守敬等人根據大量觀測資料,並仔細研究了自西漢以來的七十種曆法,編制出了新曆法――授時歷。

從公元2023年起,《授時歷》開始在全國頒佈實行,使用時間長達三百六十三年(公元1281-2023年),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最長的一部曆法。 郭守敬是與張衡、祖沖之等人齊名的我國古代八大科學家之一,是13世紀末登上世界科學高峰的傑出人物。郭守敬在研製新曆法過程中,認真分析研究了西漢以來的70多種曆法,廣泛吸取前人的經驗,同時也堅持進行實際的測量,努力提高新曆法的精度。

中國古代曆法如何紀年,中國古代曆法的演變過程

干支法和帝王年號。前者用於長期歷史記載,後者是日常使用的。不難理解,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後者比前者使用更廣泛,因此也更重要。用帝王年號或者干支法 中國古代曆法的演變過程 中國古代曆法演變大致又可以分為五個時期,一.古歷時期 漢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採用的歷法 二.中法時期 從漢太初元年以後,到清代初期改歷...

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古代歷史

正確。1女媧人首蛇身是事實,有白娘子和靈兒為證。2世界確實有狐狸精,我見過的。3我相信故我存在。謝謝!不正確,這只是神話,無聊的文人編出來的故事,為什麼把所有的過錯都推給女人。商朝滅亡是歷史的原因,並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不正確。因為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暴虐無道,殘害忠良,刑法殘酷,酒池肉林整日尋歡...

求中國古代長槍的的分類情況中國古兵器里長槍有幾種分類

中國古代名槍 霸王槍 精鋼 混鑄而成,端的是金光閃閃,霸氣十足。槍長一丈三尺七寸,重九九八十一斤,槍鋒銳利,點到必死,槍身巨重,掃到必亡。傳說西楚霸王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學劍亦不成,季父項梁怒之。項羽曰 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之兵法,另因其神力,造此霸王槍。龍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