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大多數「而」字的用法,要如何判斷它們的意思和作用

2022-03-17 16:33:04 字數 3614 閱讀 6358

1樓:匿名使用者

1、而,一般用作轉折:似是~非——看上去相似卻又不是。

2、而,一般作為並列:而且的意思,學而時習之——學習並且經常複習3、還有句末「而已」是「……罷了」或者同現在的「而已」的意思,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撤了屏障後看他,只不過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撫尺而已。

4、古文「而」同「爾」的用法: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5、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設,如:人~無信,不知其可——人如果沒有信譽,真不知道他還有何用處。

怎麼區別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2樓:匿名使用者

必須結合語境和句子意思來理解。比如:

而一、ér

一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

《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譯]:

「凡是捕殺他物持物而咬這一類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鱗與頰毛。」

二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你們(的)」。例如:《項脊軒志》:「某所,而母立於茲。」[譯]:「這兒,你的母親曾經站立過」。

三連詞。

⒈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⒉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

「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⒋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⒌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

「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隻狼又追上來了」。

⒍表示假設關係,常連線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譯]:「假使全國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為有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四助詞,跟「上」、「下」、「來」、「往」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或範圍等,可譯為「以」。例如:《圖畫》:

「故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 [譯]:「所以中國的畫,在肖像畫以外,多半用想象構成圖畫的內容」。

⒈相當於「之」。例如:《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譯]:「君子以說的多做的少為恥。」注:「言而」即「言之」。

⒉表語氣。略近於「兮」。例如:《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譯]:「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黨政的那些人危險極了!」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詩經•小雅•都人士》:

「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捲髮如蠆。」[譯]:

「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帶下垂飄左右,那些貴族的女兒,發如蠍尾翅在首。」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夠。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譯]:「桀、紂、幽、厲,……不能夠改正他聲色的慾望。」

⒉能力。例如:《莊子•逍遙遊》: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譯]:「所以,那些才智足以勝任一個官職,品行合乎一鄉人心願,道德能使國君感到滿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是這樣哩!」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而"字表修飾的用法

3樓:文以立仁

"而"字作為連詞,有多項作用,其中之一就是表示修飾關係。

如何理解"而"表修飾的用法呢?其實非常簡單:就是起狀語和動詞之間的連線作用,與現代漢語的「地」類似。

下面我舉兩個例子來解釋:

現代漢語說:丟兵棄甲地逃跑。文言文說:棄甲曳兵而走。

現代漢語說:我小心翼翼地起來。文言文說:吾恂恂而起。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理解「而」作為連線狀語的作用。有些時候,狀語和動詞之間不需要加上「地」,可以不翻譯。

再舉一例:

現代漢語說:我踮起腳看。踮起腳是看的狀語,表示怎麼看,中間不用加「地」。文言文說:吾嘗跂而望矣。

總之,只要明白修飾作用是指怎麼樣地去幹什麼就行。‍

語文文言文中 而 字的一般用法如何判斷

4樓:匿名使用者

1.古同「爾」,代詞,你或你的:「~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2.連詞(a.表平列,如「多~雜」。

b.表相承,如「取~代之」。c.

表遞進,如「~且」。d.錶轉折,如「似是~非」。

e.連線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如「濃~不烈」。f.

連線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如「侃侃~談」。g.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設,如「人~無信,不知其可」)。

3.表(從……到……):從上~下。

高中文言文中的而字的幾種用法該怎麼運用,什麼情況下

請問大家是如何判斷 文言文中 而 字的用法的?是有什麼簡潔的方法的嗎?看意思翻譯我也不會。。。謝謝咯

5樓:匿名使用者

⒈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表示並列的時候,所連兩項意思一般可以調換順序,不影響語意

⒉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

「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表示承接的時候,所連兩項有時間或者邏輯上的先後順序

⒊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語意重點在後者

⒋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用在動詞和修飾語中間

⒌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

「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隻狼又追上來了」。

記住而的主要義項,歸納例句,然後多念多背,培養語感

6樓:_過去邂逅未來

多背多譯,譯多了就自然懂了~

怎樣區分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和意義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有幾種,如何分辨文言文中而的用法,詳細解釋謝謝

一 連詞 1.表示並列bai關係 永州之du野產異蛇,黑質zhi而白章。唐 dao 柳宗元 捕蛇者說 內 2.表示遞進關係 君子博學而日參容省乎己。荀子 勸學 3.表示承接關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 石鐘山記 4.表示轉折關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 勸學 5.表示假設關係 ...

文言文中而用法的辨別如何分辨文言文中而的用法,詳細解釋謝謝!!

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 而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 然而 可是 卻 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常見文言文虛詞用法 而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 然而 可是 卻 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青,取之於藍,而...

文言文以字的用法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 以 字表示動作 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 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 用 拿 憑藉 依據 按照 用 憑 什麼身份 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二 以 字起提賓作用,可譯為 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 以 字表示動作 行為產生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