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五子良將都有誰,五子良將都是誰排名簡介 三國五子良將為什麼沒有許褚

2022-02-07 00:14:29 字數 6151 閱讀 1116

1樓:匿名使用者

五子良將有

魏八虎騎:曹仁,曹洪,曹真,曹純,曹休,夏侯敦,夏侯淵,夏侯尚

魏五子良將:張遼,徐晃,張郃,于禁,樂進

陳壽《三國志》評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張郃巧變為稱,樂進以驍勇顯名,張遼果敢沉穩,徐晃卻以嚴謹著稱。

附:戲作蜀之「五虎上將」與魏之「五子良將」比較:

魏之良將,五子為先,即:張遼(文遠),張郃(雋乂),徐晃(公明),樂進(文謙),于禁(文則);

劉備麾下五虎大將者:關羽(雲長),張飛(翼德),趙雲(子龍),馬超(孟起),黃忠(漢升).

單從他們的字號來看:魏五子都跟」文」有關係,文遠,文謙,文則是很直接的」文」,張郃的」乂」徐晃的」公明」都與文字有勾搭.五虎的字號幾乎都跟」猛」字牽扯,雲長在雲上長,翼德二字看起來都覺得猛,龍,孟,升都與」猛」脫離不了干係.三國裡以」德」為字的有曹孟德,劉玄德,張翼德,張飛是三個人中混的最差勁的所以叫翼德.馬孟起因孟(德)而起.

再做個比較,魏五子似乎更適合領兵打仗,而五虎則適合陣前單挑.張遼800騎兵破東吳10萬雄師,關羽卻大意失荊州是很好的證據.張郃帶兵更痺慌飛強應該沒人否定,趙雲多半是以保鏢的身份出現,就只馬超曾經讓曹操割須棄袍,黃忠只有在被激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潛力,比不成樂進,于禁威風(雖然於曾降關羽,但是其識大體始終受人稱讚的).蜀國的魏延頗有將才,可惜沒能進五虎卻最終由於諸葛的排擠落個叛將的名聲,實在冤枉.關羽太傲,張飛過於霸道,馬超降劉後失去武將風采,黃忠太老,趙雲過於穩重.只能說蜀多武夫,曹魏多將才,所以蜀只經歷60年被滅,最終統一天下的是曹魏,只可惜曹氏後幾代太懦,江山落入司馬手中.

魏五子的貢獻總是多於五虎上將的.帶兵打仗五虎不如五子,單挑五虎卻可以稱霸天下的.

頌五子良將:

張遼:雁門出將星,文武爍古今,

至上忠義心,至下兄弟兵。

北斬匈奴首,南震消遙津,

威名照華夏,千古留佳名。

樂進:烏巢火光出英雄,赤焰中斬淳于瓊。

攻城拔寨塞兵士,驍勇破賊似山洪。

于禁: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天公不佑,去曰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 惟有丞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一夜大雨,千古罵名。

試問天公,誰知我心,

復有來生,願為曹兵,

破敵殺賊,尤比今世,

百年之後,天下太平。

張郃:佈陣屯軍巧為精,街亭汲水證我名。

司馬誤言雖有恨,戰死沙場本將心。

徐晃:棄楊投曹非不忠,西涼破敵乃我功。

樊城之戰名天下,淡泊名利渡一生。

其實蜀的五虎,正史可沒這樣說過,三國志是沒有記載的,只是把這五個人放在一起作傳,乃《關張馬黃趙傳》;但是魏的五個人,卻是史實記載。

而且魏的五子,也沒有什麼前後順序,三國志是《張樂於張徐傳》,從史實功績,張遼自然排第一,徐晃張郃次之,于禁再次,最後是樂進,這傢伙也是一個莽夫,要真說帶兵打仗,還不如蜀國五虎。

其實帶兵打仗並不是智力遊戲,怎麼能完全靠腦子?蜀國的五虎,都屬於能統兵的人物,能帶兵殺敵,那就是很牛的了,像張遼這樣智勇兼備的,徐晃勉強算一個,剩下的這些人都不太行。而且張遼也不是神,八百軍士破十萬大軍,那百八人只是敢死隊,後面好歹還有幾千人(合肥守軍七千多,多少能再分一點出來);「賊至乃發」,也確實是曹操定下的計謀(《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但是張遼本人的威名,確實建立了,而且他一向能征善戰且多有智謀,所以列為第一也沒問題。

後面就不好說了,誰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我認為,蜀軍五虎絕不是單純的莽夫,帶兵打仗都還算一套一套。說五虎只是武夫的,去看看《三國志》,這五個人都有善於打仗的記載。前面也說了,帶兵打仗不是智力遊戲。

但是魏國五子,除了樂進只是衝鋒陷陣的料,其他都是可為統帥的人物,整體來講還是比五虎強。這個觀點我絕對認同。

但是真正到了陣仗上,就不好說了,正史上,張郃確實在漢中敗給張飛,夏侯淵也被老黃忠斬了,帶兵打仗,除人謀之外,還有天時地利等多種因素,不是可以像咱們這樣紙上談兵的。

順帶說說魏國的五子的背景,因為曹操手下另一系的將領是不算進來的,那就是諸夏侯曹,老曹家的親戚。最突出的有三個,夏侯淵和夏侯敦及曹仁,夏侯兄弟都是曹操信任的將領,曹仁更加總領荊州,對抗孫劉,沒什麼本事能派他去嗎?

魏國之強,不在五子,而是因為曹操重視人才,不論出身。蜀漢早期也是這樣,但是這個政權安定之後,因為是遵奉漢室正統,所以很多規矩就出來了,比如看重門第,所以蜀漢才滅亡。

單以五虎五子來比較,基本是沒有什麼優劣的,關鍵在於雙方制度。五虎之外,我們只記得魏延,後期是姜維;而五子之外,能說是良將的,除了已經說過的三個,還有曹彰李典等人;到後期就更加明顯了,蜀吳兩國人才越來越少,魏國的名將們則顯得分外耀眼。

說遠了,就是一句話,單純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2樓:欣兒侃歷史

五子良將按武力值該如何排名

五子良將都是誰排名簡介 三國五子良將為什麼沒有許褚

3樓:星辰夜之魂

五子良將是指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陳壽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蹟後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現代人將其稱之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

前將軍張遼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此後隨曹操征討,戰功累累。

右將軍樂進

樂進(?-218年),字文謙,陽平衛國(今河南清豐)人。東漢末年曹操部將。以膽識英烈而從曹操,隨軍多年,南征北討,戰功無數。

左將軍于禁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三國時期魏國武將。

本為鮑信部將,後屬曹操,曾於張繡造反時討伐不守軍紀的青州兵,同時為迎擊敵軍而固守營壘,因此曹操稱讚他可與古代名將相比。

徵西車騎將軍張郃

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鄚人。東漢末年,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後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

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為寧國中郎將。後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

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右將軍徐晃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楊(今山西洪洞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本為楊奉帳下騎都尉,楊奉被曹操擊敗後轉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勳,參與官渡、赤壁、關中征伐、漢中征伐等幾次重大戰役。

五子良將為什麼沒有許褚

五良將指的是在帶兵打仗方面能夠獨當一面的武將。就是說他們不止用武,而且精通領兵打仗,君主能夠放心將軍隊交給他們率領,去攻打或防守!許褚只是單純的勇武,並不善於領兵作戰,只能做曹操的護衛!

4樓:匿名使用者

五子良將是:于禁、張遼、樂進、徐晃、張郃。許褚是猛將自然不在五子之列。

三國中,魏國的五子良將分別是?

5樓:天堂月丶電槶

五子良將,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代間,曹魏集團的五位軍事統帥的合稱,五人分別是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五子良將」說法**於陳壽的《三國志》。陳壽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蹟後評曰: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後人稱之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 五子簡介前將軍剛侯張遼字文遠,本姓聶。原屬丁原、呂布,後投曹操麾下,自此南征北討,智勇雙全,是國家重要宿將,於後世頗負威名。

主要戰功有徵天山攻討陳蘭、梅成;北征烏丸斬殺蹋頓單于;鎮守合肥抵禦孫權,並曾以寡潰眾,大敗孫吳大軍。右將軍威侯樂進字文謙。曹操軍中宿將。

多年來南征北伐,屢立戰功,勇猛果敢,常為先鋒。主要戰功有參與官渡之戰,以及於烏巢奇襲時斬殺淳于瓊;攻討袁氏、劉備、關羽等;後與張遼、李典合作,助守合肥。樂進在曹操軍中是以驍勇善戰而著名的。

左將軍厲侯于禁字文則。曹操軍中宿將,原屬鮑信,後投曹操麾下。與樂進相似,多年來南征北伐,屢立戰功,勇猛果決。

性格剛毅嚴謹,肅穆好殺,于軍中有威名。主要戰功有參與呂布、袁術、張繡等討伐戰,官渡之戰攻討袁氏等戰績;可惜後來因漢水暴漲導致救援樊城失敗而被關羽所擒,求降免死;關羽敗後又被孫權勢力所執,兩度作為俘虜。回到曹魏後不久,受到曹丕壁畫諷刺,不堪羞辱而死。

車騎將軍壯侯張郃字儁乂。原屬韓馥、袁紹勢力,後投曹操麾下。為人識變數,擅於料敵,以巧變著稱;被曹操比喻為韓信,為劉備、諸葛亮等人所憚。

主要戰功有參與西北地區的馬超、韓遂征伐、漢中攻防等戰事,以及於街亭之戰中取得大勝利。死後曹魏重臣陳群曾感嘆張郃作為「良將」,是「國之所依」。後將軍壯侯徐晃字公明。

原屬楊奉,後投曹操麾下。治軍軍紀嚴明,為人清廉自守。投曹以來參與許多戰事原跟隨楊奉,曾保護漢獻帝東行,有功。

後降於曹操,跟隨曹操四處征戰,於延津率兵擊殺文丑,於官渡率兵截燒糧草,平馬超時率先渡河,守漢中時大敗蜀將陳式,多有戰功。特別是在解樊城之圍的戰鬥中,徐晃率軍長驅之入,一舉擊退蜀軍,立下了大功,受到曹操的讚揚。魏明帝時期,徐晃病逝。

軍事水平對比 前言和蜀五虎的獨立指揮一次戰役和在別人的指揮下參加一次戰役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五子良將 而要論一個將領的軍事水平,最好是看他有無獨立指揮戰役的經歷,打得如何。要比較魏五子和蜀五虎的軍事水平,最好的比較就是看他們獨立指揮戰役的情況。

官渡之戰是戰術指揮者比如官渡之戰,這一仗是曹操親自指揮的,所以這一仗打勝了首功只能是曹操,而張遼也參加了官渡之戰,但他不是戰役指揮者,他只能在曹操的戰役指揮下進行戰術指揮。合肥之戰是戰役指揮者而合肥之戰則不然,曹操當時遠在漢中,只能進行戰略指導,具體如何打,怎麼樣抓戰機,如何設伏,在**設伏等,這些都由張遼自己決定,所以張遼是合肥戰役曹軍一方的戰役指揮者。白狼山之戰再比如白狼山之戰,這一仗曹軍的戰役者是曹操,而張遼斬蹋頓雖然功勞不小,但這一仗並不能算張遼獨立指揮的戰役,而是在曹操的戰役指揮下進行戰術指揮。

(和定軍山之戰黃忠斬殺夏侯淵類似)張遼獨立指揮的戰役袁紹破,別遣遼定魯國諸縣。(勝。當然這一仗沒什麼難度)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討成,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

成偽降禁,禁還。成遂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餘里,道險狹,步徑裁通,蘭等壁其上。遼欲進,諸將曰:

「兵少道險,難用深入。」遼曰:「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

」遂進到山下安營,攻之,斬蘭、成首,盡虜其眾。(大勝)公元215年的合肥大戰,張遼威鎮逍遙津。(大勝)是歲遼與諸將破權將呂範。

(勝)樂進獨立指揮的戰役荊州未服,遣屯陽翟。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南郡諸縣山谷蠻夷詣進降。(勝)又討劉備臨沮長杜普、施陽長樑大,皆大破之。

(大勝)于禁獨立指揮的戰役太祖召見與語,拜軍司馬,使將兵詣徐州,攻廣戚,拔之,拜陷陳都尉。(勝)太祖初征袁紹,紹兵盛,禁願為先登。太祖壯之,乃選步騎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太祖引軍還官渡。

劉備以徐州叛,太組東征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勝)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

(勝)冀州平。昌豨復叛,遣禁徵之。禁急近攻豨;豨與禁有舊,詣禁降。

(勝)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大敗)張郃獨立指揮的戰役又從擊袁譚於渤海,別將軍圍雍奴,大破之。

(大勝)太祖徵張魯,先遣郃督諸軍討興和氐王竇茂。(勝)郃別督諸軍降巴東、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漢中。近軍容渠,為備將張飛所拒,引還南鄭。

(敗)文帝即王位,以郃為左將軍,進爵都鄉侯。及踐阼,進封鄚侯。詔郃部與曹真討安定盧水胡及東羌,召郃與真井朝許宮,遣南與夏侯尚擊江陵。

郃別督諸軍渡江,取洲上屯塢。(勝)明帝即位,遣南屯荊州,與司馬宣王擊孫權別將劉阿等。追至祁口,交戰,破之。

(勝)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

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亮,郃皆破平之。(大勝)徐晃獨立指揮的戰役十五年,討太原反者,圍大陵,拔之,斬賊帥商曜。

(勝)備遣陳式等十餘營絕馬鳴閣道,晃別徵破之,賊自投山谷,多死者。(勝)復遣晃助曹仁討關羽,屯宛。會漢水暴溢,于禁等沒。

羽圍仁於樊,又圍將軍呂常於襄陽。晃所將多新卒,以羽難與爭鋒,遂前至陽陵陂屯。太祖復還,遣將軍徐商、呂建等詣晃,令曰:

「須兵馬集至,乃俱前。」賊屯偃城。晃到,詭道作都塹,示欲截其後,賊燒屯走。

晃得偃城,兩面連營,稍前,去賊圍三丈所。未攻,太祖前後遣殷署、朱蓋等凡十二營詣晃。賊圍頭有屯,又別屯四冢。

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冢。羽見四冢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懼入圍,破之,或自投兩水死。(大勝)明帝即位,拒吳將諸葛瑾於襄陽。(勝)

曹操的五子良將是哪些

曹魏五子良將 張遼 徐晃 張郃 于禁 樂進。蜀漢五虎 關張馬黃趙。的五子與五虎比較嚴重脫離事實根據。舉一些事實來比較雙方。關羽vs于禁。漢水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七軍皆沒,于禁投降。張飛vs張郃。漢中之戰,曹操遣張郃進軍宕渠 矇頭 蕩石,與飛相拒五十餘日。飛率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

曹操的五子良將中為何沒有夏侯兄弟

五子良將是曹操拉攏外姓武將的手段,使別人對他的忠誠提加。而夏侯和曹都是親戚,肯定很忠誠,所以就不用這個。而且曹操的親衛隊和精銳部隊都不是由外姓武將 並且曹操善謀略,不可能僅憑自家兄弟就可以得天下,這種方式是必要的。于禁這個人應該辨證的來分析他,他是在無奈的情況下投降的。而於禁以前的功勞也是很大的,曹...

《三國演義》魏延打得過曹操五子良將中的徐晃和張遼嗎

魏延是蜀漢大將,威名赫赫,在張郃死後可以說是天下第一武將,在蜀國中也只在五虎大將之後,而正史上的魏延更是比演義還厲害,舉個例子。漢中之戰結束,劉備打敗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一,當時大將關羽鎮守荊州,而漢中也必須要有一個人去鎮守,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是張飛會去,張飛也以為是自己會去,但結果卻是誰都沒有料到,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