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所出之計是否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2022-02-01 20:46:12 字數 5207 閱讀 2144

1樓:匿名使用者

一半一半吧。

首先,當時的劉備顯然是一窮二白,所以,要白手起家必定要利用其漢室子弟的身份,收人,沒人什麼都幹不好,這是人和。

而後,道明局勢,操不可爭,權不可圖。但荊,益兩州卻是一個其主不能守,一個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這時劉備帝室之胄的身份就尤為珍貴,天下歸心,這也是人和。

荊,益兩州,一個富庶,一個地理位置突出,這是地利。

至於天時,我以為並未佔據,天下有變,如何變???沒說清。

人和也不太對,孫劉聯盟就一定可靠嗎???

地利,荊益兩州雖好,但孫權,曹操都十分眼熱,攻下也不易。

所以,還是一半一半吧。

2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佔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盤踞江東,佔地利,可以依託長江天險;劉備禮賢下士,又是大漢皇叔,佔得是人和。不過等劉備奪取了易守難攻的益州,有了蜀道天險,也算佔了地利,但天時是怎麼也不具備,曹操在中原已成氣候,劉備力量有限,難以染指。所以隆中對當時符合人和,佔益州後符合地利,但不佔天時

3樓:匿名使用者

有些想當然了,不太切合實際,不過當時諸葛亮還很年輕,又沒有從政的經驗,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隆中對》的核心戰略是以荊州為根據地,聯吳抗曹,可是實際情況就是荊州為三方共有,這就尷尬了,北方有曹操的威懾,南方又有孫權虎視眈眈,在這種情況下,就超出了隆中對的戰略佈局了,這是諸葛亮當初設計的時候沒有想到的。

在這種局勢形成後,又沒有對原來的戰略作出修改,導致了蜀國在鼎盛時期的戰略混亂,蜀國一直對荊州不死心,這導致了聯吳抗曹的戰略大打折扣,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才修改了這種戰略,不得不說,這就是隆中對失敗的地方。

調整了戰略過後,蜀國就放棄了荊州的爭奪,修復了吳國的關係,就開始了漫長的北伐戰爭,原來兩線進攻的路線變成了一條線,自然無法完成隆中對的戰略佈局,所以說,我認為隆中對就是一個過於理想化的戰略。

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出的戰略方針中,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分析劉備的有利條件,請選取一方面作

4樓:化雨亭

天時:曹操統一全國的時機尚未成熟,天下尚未歸操心,孫權佔據江東,兵多將廣,根基牢固,不能和他們爭鋒,此時是避其鋒芒、擴大根據地,韜光養晦的時期。地利:

主要是說益州易守難攻,民殷國富,多智慧之士,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和:人言劉備是天下英雄,很得民望。

5樓:

諸葛亮分析:曹操佔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抓住了歷史機遇;孫權佔地利——長江天塹。相比曹、孫,劉備可以發揮的最大優勢就是自己的身份和人格魅力,此為人和。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戰略方針中,從「天時、地利、人和」的角度分析劉備的有利條件,請作具體分析

6樓:花刀

天時:曹操統一全國的時機尚未成熟,天下尚未歸操心。

地利:主要是說益州易守難攻。

人和:人言劉備是天下英雄,很得民望。

7樓:匿名使用者

天時:北方雖然剛剛統一(其實只是統一大半,至少西北方還在馬超手中,東北方統沒統一不太清楚,應該是快統一),但民心不穩,根基不牢,且北方作亂(北方的少數民族作亂,一直威脅著曹操,而且當時少數民族實力強大)。

地利:益州易守難攻是一方面,最關鍵的是如果蜀國擁有荊州益州,蜀國就可以派一上將從荊州出發(計劃中是關羽),然後漢中再遣大將,再加上吳國出兵,可以兵分三路攻佔魏國,這樣魏國兵力有限,很難守住,就算勉強守住,士兵三線作戰也會被累死,這樣耗下去,魏國還是要完蛋,何況根本守不住的,關羽一路就打的魏國這麼慘,怎麼可能守住三路,可惜吳國背叛蜀國(老實說,我覺得孫權真的很腦殘,本來蜀吳聯盟實力也不一定比魏國強大,結果他這一搞,蜀吳聯盟實力直線下降,魏國卻直線上升)。

人和:劉備乃正統皇叔(雖然現代很多人說劉備虛偽,不過古代人可不覺得,只是某些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罷了),人心所向,再加上曹操當時是漢賊,民心方面完全在蜀國一方,可惜關羽被吳國所殺,劉備又夷陵慘敗後死去,沒有發揮人和的作用。

故在諸葛亮當丞相時,蜀國已經沒有天時,地利,人和了,這也是諸葛亮沒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啊。

8樓:乒乒乓乓

天時:劉備乃帝室之胄

地利:跨有荊益

人和: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

9樓:匿名使用者

天時,曹操盲目,在錯誤的時間,在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曹操勢力並沒有能夠一手遮天的程度。正值曹操赤壁敗北,元氣大傷之時。

地利,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山川之力。但是,進益州,雖然易守難攻,進了保險箱也進了死衚衕,導致諸葛亮再有才華,也被運糧所困擾,無處施展,所以荊州是進攻的主要大本營,但是後來被孫權所躲,也是蜀國大勢已去的徵兆...

人和,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劉備的吸引了非同一般,眾多豪傑為之誓死效力.但是在劉備這可明星死後,蜀國的人才凝聚力大不如以前,導致中集團矛盾重重,在諸葛亮死後,急劇惡化,也是蜀國滅亡的一大原因。

10樓:卡雅女巫

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態度和心情怎樣?從哪些行動和語言裡能看出來?

(明確:「凡三往,乃見」,既表現了諸葛亮的謹慎性格,也說明了劉備的熱心求賢。針對時局特點,表明平生抱負,詢問除奸興漢的大計。

談話簡明得體,語氣委婉有致,態度謙虛誠懇,流露了對漢室江山的焦慮心情。)

3.諸葛亮的回答直接從曹操談起行不行?為什麼?

(明確:不行。因為先分析形勢,是針對劉備談話時對形勢的說明而發,同時分析形勢是為下文確定策略提供根據。)

4.為什麼要先分析曹操?擺了哪些事實?得出了什麼結論?

(明確:因為曹操使「主上蒙塵」,「漢室傾頹」,是劉備「欲信大義於天下」的頭號敵人。曹袁並論,用事實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謀略出眾,兵力雄厚,政治地位優越。

得出強弱懸殊,難與為敵的結論。)

5.接著從哪幾個方面分析了孫權?結論是什麼?

(明確:從政權、地利、人和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結論是孫、曹矛盾,可結為外援。)

6.對劉備來說,荊州有哪些有利條件?諸葛亮是怎樣暗示劉備的?

(明確:荊州的有利條件是物產豐富、軍事要塞、劉表無能。所以諸葛亮用反問句的方式來暗示劉備,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將荊州可取、勿失良機的資訊傳達給了劉備。)

7.為什麼要分析益州?諸葛亮認為益州有哪些優越條件?

(明確:由於荊州四通八達,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圍,不能做主要的根據地,因此最後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條件是:

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天然糧倉,條件優越;政權動搖,民心已失。因此有機可乘,並且益州可以作為可靠的根據地。)

明確:根據地解決後,就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但如何「信大義於天下」「成霸業」「興漢室」呢?因此諸葛亮進一步為劉備謀劃了北伐曹操的戰略藍圖,指明瞭建立根據地以後應該如何行動。

8.談如何北伐曹操可從三個方面分析: (1)條件如何? ①有政治資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薈集。

(2)怎樣準備? ①軍事上,先保住荊、益二州,積蓄力量;②民族關係上,「和」「撫」各部族,解除後顧之憂;③外交上聯合孫權,共擊曹操;④內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動? ①等待時機,兵分兩路;②鉗形攻勢,直取中原。這樣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先主曰:『善』!」則含蓄地流露了劉備內心的無限喜悅,表明兩人的政治見解完全一致。

在這段對策裡,諸葛亮針對劉備提出的問題,根據當時的客觀形勢,具體分析了敵我情況和相互間的利害關係,為劉備確定的「成霸興漢」的建國策略具體周詳。從後來形成的三國鼎立的歷史事實來看,其預見性是完全正確的。這就充分顯示了諸葛亮驚人的政治軍事才能和卓越的見識。

這一段不僅內容精闢,而且論證嚴密,層層深人,擺事實,講道理,有根有據,結論明確。這種說理方法和嚴密的邏輯思維,很值得學習和借鑑。

三、小結:文章最後寫「關羽、張飛等不悅」,實際上是從側面表現劉備對諸葛亮的依賴。「猶魚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劉備得到諸葛亮後的滿足心情,證明了諸葛亮的驚人才能的確是名副其實,從而很自然地照應了開頭的「自比管仲、樂毅」和人稱「臥龍」。

《隆中對》中諸葛亮根據什麼為劉備提出戰略方針

11樓:北京王嘉化妝學校

答:從《隆中對》中我們可以看出,《隆中對》是諸葛亮對當時政局的看法,並且針對劉備集團無根據地的處境提出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方針.概括起來,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當時的形勢是「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荊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應利用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不能守成的機會,「若跨有荊、益,」取代割據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係,「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以後北伐時的後顧之憂.

4.在荊州要「外結好孫權,」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果這樣的話,劉備「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綜觀後來的歷史程序,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略決策,大體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我剛才看了一下前面幾位的答案都寫的很不錯,但是都是以當時的歷史形勢為出發點這個對於搞歷史的可能更實用但對於現代的普通人用處可能就不那麼大了,那麼讓我換個出發點隨便說兩句好了,說的不好的話,大家不要笑我。

首先要搞清楚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時他的身份和地位。當時他與劉備不過剛剛見面兩人各不熟悉,而劉備去請他是要請出一位對自己有用的有過人的頭腦的究級知識份子(學究)。《隆中對》正是在這種基礎上提出的,以我個人的看法,作為學究級知識份子的諸葛亮正是通過對劉備也就是他未來的老闆的心裡揣摩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他既要讓劉備覺得他是一個有真材實學的人又要讓劉備覺得他是在為自己實實在在的謀劃。這也就好像是我們今天去應聘一樣,總要去揣摩招聘方的思想吧。呵呵,另闢小徑,說的不好大家不要笑我啊。

《隆中對》中,諸葛亮對劉備提出了什麼對策?要求,概括簡潔,3~4點

13樓:愛芳姍

1.曹操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讓曹操佔天時,不可強取。

2.孫權站著地利,經歷三代,也不可取,可以和孫權同盟共同對抗曹操。

3.將軍(即劉備)可以取荊州為家,然後慢慢攻打西川,才能和曹操抗衡。

4.將軍(即劉備)可以利用漢室皇叔,招攬人才,共同完成大業,占人和。

以上是諸葛亮的「三分天下」計,因其出名,為「隆中對」。

祝你學習進步!

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怎樣的戰略方針

隆中對 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從 隆中對 中我們可以看出,隆中對 是諸葛亮對當時政局的看法,並且針對劉備集團無根據地的處境提出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方針。概括起來,諸葛亮 隆中對 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 當時的形勢是 今操已...

隆中對策的核心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策的核心是什麼

在這段對策裡,年僅26歲的諸葛亮,準確而深刻地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預見到今後將會出現的鼎足三分的局面,並事先為劉備規劃了戰略決策,以後事態的發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對策的預言。這就充分顯示了這位青年政治家 軍事家的卓越見識和非凡才能。我覺的隆中對最重要的核心是為分析曹操以及各個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

隆中對為何成為泡影難道是劉備沒聽從諸葛亮的話嗎

隆中對成為泡影其實不是劉備沒聽從諸葛亮的話,這是因為有被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所以非常堅信這個做法,所以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話,最終的結果非常的不盡人意。隆中對成為泡影並不是因為沒聽諸葛亮的話,是因為他比較任性,過分的相信自己,沒有聽取別人的建議,導致出現一種局面。不是,因為蜀國國力有限,國小力微,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