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與王安石之間到底有那些恩恩怨怨

2022-01-31 22:25:48 字數 3667 閱讀 1004

1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光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朝著名人物,他們原來是朋友,二人身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如品德、學識、性格等,治國理念卻截然相反,耐人尋味。

公元2023年,因於朝廷將要舉行的春季祭天 大典.本來,按照慣例,每次春季祭天大典完 成後,都要賞賜給文武百官銀兩綢緞,表示 皇家對諸位一年辛苦的一點意思,也包括了 對開春以後,新一年的拜託之意.事實上,這 可能已經成為一種類似今天的年底發放雙 薪,或者年終獎金性質的一筆支出.

不到實 在過不下去的地步,這筆錢的確不是可省則 省的.然而如今,國庫已經到了真正空虛的

地步,因此,皇帝下決心要免去這筆賞賜,把 不好意思變成沒有意思.以此為皇家節省一筆開支. 由此,引發了王安石與司馬光二人在神 宗皇帝面前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爭論.

時 間大概是在公元2023年年底前後.當時,王安石與司馬光二人已經先後被任命為翰林學士.王安石第一次沒有推辭便接受了此項任命;而司馬光則是在皇帝下令不許推辭的情況下,接受了任命.

這次爭論針鋒相對,將雙方的基本分歧 大體表達清楚. 王安石認為:"國家財政狀況不好,不是當務之急,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善於理財的人.

" 司馬光反對:"你所謂善於理財者,不過是巧立名目,在百姓頭上增加捐稅而已."王安石說:

"不然.善於理財者,可以不增加捐稅卻使國庫充盈." 司馬光大不以為然:

"天下**有這個道理 天地所生的錢財萬物,不在民,就在官.設法從老百姓那裡巧取豪奪,比增加捐稅還壞.這實際上就是當年桑弘羊之流矇騙漢武帝的那套說辭.

" 從後來發生的情況判斷,皇帝很可能有過短暫的猶豫,但最終還是支援了王安石的

變法主張~

2樓:閒擲葡萄

司馬光與王安石之間主要是是否變法的矛盾。

王安石與蘇軾、司馬光之間到底有什麼恩怨?

3樓:匿名使用者

王安石是改革派,蘇軾、司馬光是保守派!文人相輕不至於,起碼他們互相對對方的才情還是欣賞的,主要是政見不合!

4樓:新傑國際漢語

政治bai理念上的分歧

以上三人都是大文du豪,然而互相之間

zhi的政治理念存dao在不同的分歧:專

王安石是典型的激屬進改革派,提出「三不法」--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蘇軾和司馬光是中國古代典型的保守主義:不相信可以通過變法激進而一下就成就一個美好的未來,只接受在目前的基礎上做改進和提升,完成對社會的改造的民生的改觀。

5樓:匿名使用者

不就是這三人政治抱負不同,再加上文人的清高.三人的恩怨自然而然就隨著時代背景了

6樓:手機使用者

就是政治主張不一樣,在文學方面是惺惺相吸,在變法方面是各有想法,不能說誰好誰壞,

7樓:匿名使用者

蘇軾人如其名,個性來

鋒芒畢露,自自由不羈。特別是為人耿直這點,在他的仕途中有著明顯的表現。宋朝王安石主張變法,司馬光、蘇軾等維護舊法,兩權勢不兩立。

當王安石當權後,小人故意為難蘇軾,製造著名的「烏臺詩案」,使得蘇軾險些喪命,最後被貶黃州。即使如此,蘇軾也不附和變法派,一直堅持己見,直到宰相司馬光重掌大權,才將蘇軾召回京城。這時司馬光將新法盡廢,蘇軾卻提出異議,認為王安石的一些被實踐證明了是正確的新法不該被廢,此事激怒了司馬光,又將蘇軾流放到蠻地。

8樓:陽城幹部

變法與維護現狀的恩怨。

9樓:瘦月庭霜

主要是王安石變法惹出的禍....

王安石與蘇軾,司馬光之間到底有什麼恩怨

司馬光和王安石有什麼仇嗎,為何一直反對王安石變法?

10樓:匿名使用者

北宋中期,繁榮的文官制度、寬鬆的政治氛圍造就了「曠古三大才子」的問世,他們是改革家王安石、大學者司馬光和大文豪蘇東坡。這三位都是不世出的奇才,如果他們三位聯手不知道將會為中國的文壇或者**留下多麼巨大的財富。

然而,北宋的黨爭卻徹底葬送了這三大才子合作的可能,他們一生之中始終不能彼此理解、認同,一個個壯志未酬。稍許幸運的是代表保守勢力的舊黨黨首司馬光,完成了一個大學者的使命――主編了史學著作《資治通鑑》,是史學界僅次於司馬遷《史記》的第二座高峰。而最不幸的,不是改革家王安石,他至少在北宋的**上留下了他的烙印,最不幸的當是大文豪蘇東坡。

司馬光在策問中直言要這些大臣「願聞所以辯之」,自然是明白無誤地告訴所有應試者,要他們對「三不足」之說加以抨擊。令司馬光始料未及的是,當神宗看到試題之後,一眼就識破了其中貓膩。果斷的命左右人用紙將試題貼蓋,並且作出重要指示:

「別出策目」。見王安石臉漲得通紅,正要為自己辯白,神宗溫言寬慰道:「外人云『今朝廷以為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昨學士院進試館職策,專指此三事,此是何理?朝廷亦何嘗有此?已令別作策問矣!

」鬆了口氣的王安石,當即肯定了聖明天子的做法:「陛下躬親庶政,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每事惟恐傷民,此亦是懼天變。陛下詢納人言,無小大,惟言之從,豈是不恤人言?

」王安石見神宗聽的頻頻點頭,繼而話鋒一轉指出:「??至於祖宗之法不足守,則固當如此。

且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數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孫當世世守之,則祖宗何故屢自變改?今議者以為祖宗之法皆可守,然祖宗用人皆不以次。今陛下試如此,則彼異論者必更紛紛。

」當初司馬光不認為從老百姓的手中拿到錢給**,是增加**的收入,他覺得這是一種變相剝削。王安石與司馬光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正在與王安石看到的是自己的動機絕對崇高,財政收入也增加了,而司馬光看到的是新法執行的種種問題及實際社會效果。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結論截然不同,矛盾當然無法調和。

其實王安石的變法至今來看是超前的,先進的,只是當時的社會還承載不了,各個方面都不能完全實施,最後導致了變法失敗。

從史料記載分析,王安石並沒有在神宗面前提起過「三不足」。但是王安石並沒有完全否認流言內容,尤其是對其中「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之語,更沒有直截了當的作出肯定與否定。

如果一切循規蹈矩,做事情束手束腳,還談什麼改革變法?變法,就是認為「祖宗不足法」。在既得利益集團眼中,王安石的言行就是對皇權的蔑視和對傳統的挑戰,丟擲「三不足」之說正是要離間王安石和神宗皇帝的關係,讓改革胎死腹中。

你們怎麼看?

司馬光和王安石有仇嗎?為何司馬光一直阻止王安石變法?

11樓:兩隻文化

司馬光和王安石兩黨之間的爭鬥也延續到了後來,宋朝朝廷也是陷入了無盡的黨爭,也正是由於他們兩人的鬥爭,因此也是有很多人都將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最終歸罪於王安石和司馬光的身上的。

12樓:三十五

因為王安石的變法會導致很多人的利益受到傷害,所以司馬光一直阻止王安石變法。

13樓:露露臉露露臉露

司馬光和王安石沒有仇。至於他一直阻止王安石變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兩個的政治立場不同。

14樓:教育導師張老師

他們兩個並沒有仇司馬光阻止王安石變法,是因為司馬光知道這件事情會讓王安石受到不好的影響。

15樓:陽光的

他們兩個人本身沒有仇,只不過是政見不合罷了,司馬光覺得王安石的變法有些過於激進了

16樓:我是問答小能人

司馬光和王安石沒有仇。但是司馬光和王安石對當時變法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就會有矛盾,所以要阻止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為什麼鬥不過司馬光呢?

王安石與司馬光都是北宋時期非常重要的政治家,而王安石之所以會新法失敗,敗給司馬光是因為王安石的新法沒有實實在在的考察民間,當然主要也是得不到守舊派的支援。因為當時司馬光受到了很多人支援,王安石變法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他們支援司馬光,王安石勢力不如司馬光大。王安石與司馬光關係究竟怎麼樣?我覺得他們兩個...

司馬光姓什麼為什麼, 司馬光 姓什麼

司馬光姓什麼?為什麼司馬光他的姓叫司馬?因為他的父輩就是司馬。司馬光姓司馬 司馬 s m 晉朝國姓,中華姓氏之一,複姓。源於西周,以官職為姓。西周始置,司馬與司徒 司空並稱三有司。司馬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 百家姓 中排序為第四百一十位。司馬姓姓氏人口排...

王安石和司馬光誰的歷史貢獻大拜託各位大神

王安石和司馬光同是變法家。但王安石激進,主張變法要向狂風驟雨般一次性改變國家的政局 司馬光偏保守,主張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革。司馬光的主要貢獻在學術上,著有 資治通鑑 王安石,論史學 司馬光。總的來講司馬光的貢獻更大。司馬光對後世的影響最大,光是一本 資治通鑑 就足夠影響了。王安石對當時宋朝的影響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