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由來以及有什麼民俗?除了吃餃子還有什麼講究

2022-01-08 09:09:30 字數 5049 閱讀 9426

1樓:裴鉞

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的基點,作為曾經中國年的歲首,有更為豐富多彩的節日禮儀和娛樂習俗,而這些歷經千年的老習俗、老講究,恰恰被我們後來忽視或丟棄了。

先說祭天。

冬至祭天儘管是古代帝王的專利,但在表達天人合一、敬畏天地、護佑家國上仍然有值得借鑑的地方。老百姓效仿帝王祭天,形成了冬至祭祖的習俗。在我國許多地方,一直保持著冬至祭祖的習俗,在銅川耀州一帶,稱「冬至」為「交九」。

當然,進補的不只是餃子和餛飩,像關中的羊肉泡饃、羊肉湯、陝北的羊骨、羊雜碎、廣東的燒臘、潮汕的冬節丸、江南的湯圓……都成為了中國人的「冬至亞歲宴」,冬至的習俗活在了中國人的味蕾裡。

2樓:林詠倫

根據中國曆算權威機構——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歷算室的計算,北京時間12月22日7時38分,我國將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的節氣之一。冬至這天,北半球將迎來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過了這天,太陽就會逐漸北移,北半球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

因此,我國古代又將冬至稱為「日短」或「日短至」。

立冬不算冬,冬至到來,才有冬天的感覺。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過後,一年中最寒冷的天氣就要來到。

不同的節日一般都有不同的吃俗。一說到吃,歷史就十分悠久。冬至吃什麼?各地風俗不同,吃的也不一樣,為什麼要吃這些,說來都頗有淵源。

■北方:餃子和餛飩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對於有著「好吃不如餃子」習俗的北方人來說,也普遍有冬至吃餃子和餛飩的風俗。不同地方的人們對餛飩的稱呼還不一樣,比如廣東人把餛飩稱為「雲吞」,湖北人則稱之為「包面」,江西人稱其「清湯」,四川人稱「抄手」。

河南人在冬至這天,要吃「捏凍耳朵」。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據說是吃後可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天裡,不會被凍掉耳朵。

■江南:湯圓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寧夏:「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在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取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當家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淨、熬湯,熬好後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入味後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後用醋一醃。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臺灣:九層糕

在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如意和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熟,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日,集中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

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

■福建: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捧。」這是關於冬至的一首兒歌。《八閩通志》載:

「前期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於祖考。」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搓丸」手藝細巧,晉江深滬、石獅祥芝、惠安崇武的漁村婦女,搓丸速度快、***,粒粒小如魚目珠子,令人讚歎不已。在搓冬節丸的同時,還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瓏的瓜果動物和金錠銀寶,以象徵興旺吉祥有財氣,俗稱「做雞母狗仔」。

3樓:匿名使用者

吃餃子是北方的習俗,尤其是東北

4樓:陳晶阿怪

有的地方吃餃子有的地方吃湯圓。好像還有要掃墓的。

冬至除了吃餃子,還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習俗?

5樓:亓顧終年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冬至是傳統的祭天祀祖節日,是時年八節之一,民間在這天要酬神祭祖。有句俗話叫「冬節大如年,不返沒祖先」,外出的人,到冬至節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先。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祭典完畢之後,通常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許多地方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6樓:匿名使用者

冬至擁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它起源於上古先民時期。古籍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在三千多年前,周公利用土圭法測影,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始得二十四節氣。

冬至是周公最早測定出來的節氣,所以周公將它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先民順應天時,通過觀察天體執行,總結出的知識體系,它指導著農業生產,也影響著古人的文化觀念。而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西漢漢武帝時期,官方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並採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而在「平氣法」劃分的節氣中,冬至依舊排於首位,。不過,由於計算方法的不同,所以冬至的時間也有可能存在差異。

現在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當太陽執行至黃經270°時為冬至點,而這一天正是12月22號附近。

當然,這是冬至的自然內涵,對於中國人來說,過冬至更重要的,顯然是人文內涵。冬至在中國古代的地位很高,不論是宮廷還是民間,都十分重視冬至。冬至是冬季的大節日,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許多地方將它稱為「亞歲」、「小年」,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冬至衍化出許多的節日習俗,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吃餃子。即使是現在,冬至的節日氛圍已經大不如從前,有的人不經過他人提醒甚至都會忘卻冬至是哪一天,但是當冬至到來時,人們還是會吃上一頓餃子,以慶祝冬至。這即是諺雲: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冬至吃餃子這個習俗相傳是源於醫聖張仲景。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發現有許多受凍的百姓,耳朵都凍壞了,他心生憐憫,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無償給百姓們吃,許多人因此得救。張仲景的善舉讓百姓們心生感激,後來每逢冬至,人們都會模仿醫聖老爺子包餃子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習俗。

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儘管現在人們已經不太會挨凍受餓了,但吃餃子這一習俗中的文化內涵依舊被保留下來,且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當然,吃餃子不是冬至裡的唯一習俗,冬至也不是北方人才過,南方人對於冬至的熱情,一點都不比北方少。

在廣東,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大部分廣東人都會在這天吃燒臘與姜飯。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最為淳正,所以客家人還有冬至釀酒的習俗。

杭州人會在冬至吃年糕,這一習俗可謂源遠流長,在明清時期就已經形成,直到現在依舊被杭州人民傳承著。每逢冬至,杭州人都會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取年年長高的吉祥意味。

除了年糕和糯米飯以外,江南水鄉還有還有冬至吃湯圓和赤豆糯米飯的習俗,在這天,家家戶戶都會做上湯圓和赤豆糯米飯,一為慶祝節日,二為祈福防災祛病。

在山東滕州和四川,人們會在這天喝羊肉湯,滋補冬日。相傳這一習俗**於漢高祖劉邦,他曾在冬至這一天吃樊噲煮的羊肉,讚不絕口,於是民間形成冬至日吃羊肉湯的習俗和傳統。

當然,各地的習俗也是相互影響的,比如西川也是吃湯圓的,北方也有不少人喜歡和湯圓,南方人也會在這天吃餃子,這也是中華民族同宗同源的體現。

其實,不僅現代人重視冬至,古代更是將冬至日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上。中國古代一直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

「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冬至結束以後,陽氣回升,白晝漸長,是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祥的日子,應該慶賀。人們會在這天祭祖、拜神,《周禮春官·神仕》裡就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的記載。

古代人們慶賀冬至的場面很壯觀,《晉書》中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宮廷亦對冬至日十分重視,以漢代始,官方設立「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

官方還會在這天放假,《後漢書》中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在魏晉時期,冬至已經是一個民間重要節日,人們在這天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冬至盛於唐宋,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十一月冬至。

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在宋代以後,冬至祭祀祖先和神靈的活動愈發興盛,到明清時期,已經到皇帝舉辦祭天大典的地步,「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就出自清代的《清嘉錄》。

不論是冬至的起源,還是中國人過冬至的習俗,它們其實都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沉澱。我們口中小小的餃子或者湯圓,象徵的是人們對於美好的期冀和對未來的祝福。

7樓:匿名使用者

冬至吃什麼呢?每個地方習俗不一樣,則所吃食品也就不一樣:

1、在北方有一句諺語:冬至餛飩夏至面,對於有著「好吃不如餃子」習俗的其他北方人來說,也普遍有冬至吃餃子和餛飩的風俗。除了這句,還有一句說法,冬至後,天氣將會越來越寒冷,而吃了餃子後,可以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天裡,不會凍掉耳朵;

2、而在南方,史書上有記載: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閤家圍吃湯圓,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除了吃湯圓還有吃紅豆糯米飯的習俗,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3、蘇州人冬至吃餛飩憶西施。他的典故是這樣的,相傳在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西施走進御廚做了一盤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美味?

」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而人們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蘇州人便把混沌作為冬至節氣的應景美食;

4、上海冬至吃湯圓,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5、杭州人喜歡在冬至這一天吃年糕來慶祝。每逢冬至,都會制糕來祭祖或者饋贈親友。在飲食上,三餐都會做不同風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絲炒年糕等等種類繁多。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圖吉利,寓意年年長高。

6、寧夏冬至這一天喝湯粉、吃羊肉粉湯餃子,並且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冬至除了吃有講究之外,在穿的方面也有講究,有的地方要求冬至穿上紅外套紅內衣,比如莆田,在那裡冬至是僅次於春節的一個節日,並在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人們穿上紅衣服去山上掃墓,祭拜祖先;而穿上紅內衣能防災祛病,來年都會順順利利、紅紅火火!

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寓意著什麼,冬至吃湯圓有什麼寓意嗎?

圓 意味著 團圓 圓滿 冬至吃湯圓又叫 冬至團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 吃了湯圓大一歲 之說。有的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 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 冬至長線面的習慣。有的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冬至吃湯圓意味...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及傳說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 醫聖 張仲景 祛寒嬌耳湯 之恩。至今南陽仍有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的民謠。餃子在早期的時候被叫做 嬌耳 發明人是東漢時期的醫聖張仲景,在張仲景告老還鄉,回到自己的家鄉白河的時候,看到岸邊有很多百姓由於貧窮,飢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凍壞了,因此張仲景決定要救治這些窮苦的百...

泉州冬至有什麼習俗福建各地冬至習俗都吃什麼

泉州古為閩越族地。秦漢時期,中原漢人入閩,泉州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接觸日益頻繁。晉永嘉後,中原戰亂不息,衣冠士族紛紛南渡,聚居於泉州為中心的晉江中下游地區。唐 五代至南宋末年,又有大批中原漢人入泉,無復北向。北方大批移民定居,給泉州民俗帶來豐厚的古中原文化積澱。因而泉州民風淳樸,文教昌盛,人民勤奮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