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論生與死

2021-10-18 00:17:08 字數 2528 閱讀 6414

1樓:匿名使用者

生死問題是一個與人的一生相始終的現實問題,也是一個吸引古往今來無數哲人智者苦苦思索的迷人的哲學問題。人生在世,一方面要追求生存與發展,另一方面又時刻面臨著死亡的威脅,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矛盾和困惑。正是這一現實感極強的矛盾和困感,迫使人們不斷地追思和探求各種解決的辦法,以擺脫生死難題的困擾。

儒家意識到人的生死乃不得不然的現象,他們明智地主張對待生死應該超脫一些。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在回答其**子路「死事如何」之問時說:「未知生,焉知死?

」強調勿需追問死後之事,關心生而不必想到死,求知生而不必求知死。儒家「亞聖」孟子也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不必過於關注和計較壽命之長短,只須致力於一己之修身立命。孟子還提出「正命」與「非正命」的觀點,「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主張為自己的道德理念和信念而死,而不應因逆道非道而死。

這和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大體是一個意思。這種「知生」、「盡道」、「聞道」的觀念表現出儒家生死觀的鮮明的人本主義特色。

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從總體上說,儒家未曾偏離生而喜、死而悲的情感套路,據《論語》記載:顏淵死,孔子深嘆:「天喪予!

天喪予!」感到痛苦萬分。就個體生命而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死而不能復生,故儒家非常注重和講究對死者的哀思和喪祭。

與儒家相比,道家老子主張更為超脫的生死觀。老子思想體系的最高原則是:「道法自然」。

在人的生死問題上,他認為生死乃是自然變化的必然軌跡,視生死為一種很普遍很平常的「自然」現象。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所謂「不仁」,即無意於為仁,或自覺無所謂仁與不仁,天地順任自然,無所偏愛,如此方致得見其大仁,如有意於為仁,則表明有主觀的意志目的混雜其中,而這並非天地的本性。所謂「芻狗」乃結草為狗用於祭神者。老子所說的「以萬物為芻狗」,乃是指天地任隨萬物自然變化自然生滅,不加主宰左右,行其固然;「以百姓為芻狗」乃指聖人效法天地,任隨百姓順性而行,勞作生息,不加干涉阻撓,亦行其固然。

總的來說,天地並無意志目的,萬物之生滅變化都是出於自然的。陳鼓應先生分析說:「依老子看來,天地間的一切事物,只是依照自身的發展規律以及各物的內在原因而運動而成長。

他認為天地間的一切事物都依照自然的規律『道』執行發展,其間並沒有人類所具有的好惡感情或目的性的意圖存在著。在這裡老子擊破了主宰之說,更重要的,他強調了天地間萬物自然生長的狀況。」

人的生死又何嘗不是如此,天地不會因為人有悅生惡死的感情而對其有所偏愛,施加恩為。老子說:「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對於這段話我們應作兩方面的理解,其一,「飄風」意指強風,大風;驟雨意指急雨、暴雨。老子哲學思想是「主靜」的,因而在老子看來,「飄風」「驟雨」屬於天地的違反了「道」的「靜性」的狂暴行為,它們自然不會長久。其二,從另一種意義來說,在老子看來,惟有本體意義上的「道」才是永恆的無生無滅的,作為「道」的產生物的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則都是有生有滅的。

總而言之,人類同其他自然物一樣,其生死都是很自然的,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為生命的終結而大驚小怪,見死色變。

老子也很珍惜生命,但他與後來形成的道教把長生成仙作為生命追求的最**值是大不相同的。道教也認為生死乃是普通人的必然之途,道士們也並沒有如佛教和**教那樣去精心構建一個死後的彼岸世界,而是依仗對主體本身所具有的無窮潛力的信仰,努力去尋求一條與人類的必然之途相逆的途徑。而老子卻反對有意識地追求長生,他提出「益生曰祥」的觀念,「祥」作妖祥、不祥解。

他認為有意識地以外物增益其生,不僅於生命無補,反而會走向其反面,影響生命的健康發展,甚至加速生命的死亡。

由此可見,老子所說的「長生久視」與道教所孜孜追求的「長生久視」含義是明顯不同的。老子所謂的「長生久視」,其真義乃在於極儘可能順生命之自然,無以外物害其生,求盡其天年。此者為「順其自然」,彼者為「逆其自然」,兩者在生死觀上顯然沿著兩條完全不同的途徑各自延伸。

老子生逢亂世,眼看生靈被殘殺的慘相和人民受擠逼的苦相,痛心於生命的危淺。因而在他的思想體系中,關懷生命的思想主線貫穿始終,他反對人們尤其是統治者一味盲目地「厚生」、「益生」,反對強作妄為的行為,主張過一種清靜恬淡的生活,主張以「自然」觀生死。老子的生死觀對於我們今天反對封建迷信,反對在某些地方死灰復燃的厚葬風氣都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2樓:匿名使用者

村上春樹說,死並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

為什麼說哲學問題總歸是生與死的問題?

3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是關於世來界的總體反思,這源種反思的事業bai不是盲目的,而是du自由自覺zhi的人的反思dao。人之所以不斷追問世界的本質,就是因為作為世界一部分的人只有瞭解了世界全體,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哲學問題始於對宇宙的追問,歸於人的生死,死亡是人的終點,離開了人也就沒有哲學的存在,因此,一切哲學問題都指向對人生的關懷。

4樓:匿名使用者

哲學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世界的本質,人與世界的關係以及人本身,由於對於人的前生和來世不可捉摸的迷惘,生死的問題以及心靈與肉體的關係開始為人們多思考。生與死的問題只是哲學問題的一個方面。

求推薦以"生命"或"生與死"為主題的書籍(最好偏重哲學一點),拜託了 50

什麼是哲學的「本體論」,什麼是本體論?

本體論 ontology 是 世界的本原或基質的哲學理論。通常,我們理解 一隻羊本身 的時候,可能想到的是 羊有兩隻堅硬的角 四個蹄子 白色的或者黑色的 皮毛是柔軟的光滑的 有一種羊羶味 能夠發出咩咩的叫聲等等。其實這種理解並不是哲學上所說的本體。在哲學上,我們所看到的 聽到的和感覺到的一切都只是一...

「普遍論」的含義是什麼,哲學裡的原理和方法論是什麼意思阿 ? 原理就是含義嗎?

矛盾的普遍性吧,任何事物都是處在普遍聯絡的關係中 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對 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原理的方 意義是什麼?整體和部分不可分割,整體是由部分構成,部分是整體的部分.要求我們既要要樹立全域性觀念又要搞好區域性.整體處於統率的決定地位.要求我們要樹立全域性觀念,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整體與...

西方近代哲學中經驗論與唯理論關於認識論的問題

唯理論承認理性認識的可靠性,否認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經驗。分為唯物主義的唯理論和唯心主義的唯理論。唯物主義的唯理論以斯賓諾莎為代表。他承認規律是客觀的,主張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規律,認識的物件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義的唯理論在承認認識物件即自然界的客觀性這一點上是唯物主義的,在反對信仰高於知識的宗教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