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的意思

2021-08-13 14:19:12 字數 4096 閱讀 1320

1樓:路上的期盼

翻譯: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孔子**及再傳**的《論語》中《為政篇》。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白話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

「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

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2樓:

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原文】

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2)」樊遲(3)御(4),子告之曰:

「孟孫(5)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註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諡號。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2)無違:不要違背。

(3)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比孔子小46歲。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4)御:駕馭馬車。

(5)孟孫:指孟懿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

「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評析】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但這裡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3樓:洛玉英真君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意思是:當父母在世時,按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按禮節安葬他們,按禮節祭祀他們。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的出處

出自《論語·為政》。

原文摘錄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白話譯文

孟懿子向孔子問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

」樊遲為孔子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請教孝道,我回答他說:

『不要違背禮』。」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當父母在世時,按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按禮節安葬他們,按禮節祭祀他們。」

對話背景

孟懿子是魯國的權臣,孔子的時代,魯國國君的權力,被仲孫、叔孫、季孫三家掌握,此時禮崩樂壞,三家已不把魯國國君放在眼中,雖身為大夫,卻時常蔑視禮制,做出許多僭越的行為,孔子對此很不滿,曾經說過「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表現出他對三家違背禮制行為的氣憤。

孟懿子作為三家之一,他的父親孟僖子死時,曾囑託他向孔子學習禮,因此才有本章他問禮於孔子的事。孔子也借他問孝的機會來教導他不要再做違背禮制的事。所以當他向孔子問孝時,孔子對以「無違」。

孔子回答簡單而模糊,這是由於在他面前孔子不願當面譴責他,因此就採取了這種方式。

4樓:

以禮事之 以禮葬之 以禮祭之

就是講禮貌

5樓:使命踐行者焦竣

站在整體的社會結構角度審視「孝」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規範的當下性

詳解:「孝」,對於孔子、儒家來說,只是一個很日常的概念。在孔子那裡,絕對沒有後世被改裝的所謂「以孝治天下」的想法。

孟懿子,魯大夫,其父要求其學禮於孔子,也算是孔子早期**之一,但此人對孔子有點像猶大之於耶穌,所以後來一般都不把他當成孔子的**。

「違」,本義「離開」;「無違」,就是不要離開當下社會的現實,這包括了文化、經濟等。後來有些人把「無違」當成不要違背父母,這顯然是不對的,於實際情況不合,難道殺人放火之輩就沒有兒女?難道他們的兒女也要跟著殺人放火才是「無違」?

而且,孔子在後面也給出了「無違」的解釋「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裡,孔子強調的是「禮」,由於「禮」在《論語》中被反覆提到,很多相關問題必須在後面逐步解決,但這裡必須首先知道,「禮」對於孔子來說是當下的,沒有超越現實永恆不變的「禮」。

「禮」,最初與「祭神求福」的「禮儀」相關,進而引申到社會生活中各種行為上某種約定俗成的規範,而這,必然與當下社會當下本身相關。而「孝」本身,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範,同樣具有當下性。因此,在孔子看來,所謂的「孝「,是在社會行為規範的動態系統中一個當下的呈現。

沒有任何先驗的規範,使得「孝」有絕對不可更改的標準。如果你父母是漢奸、東條英機,大義滅親就是最大的「孝」,這才是真正的「無違」。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

「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問孝。孔子說:「不要離開。

」樊遲替孔子趕車,孔子對他說:「孟孫向我問孝,我回答說:「不要離開」。

」樊遲說:「什麼意思?」孔子道:

「父母在世,用社會當下約定俗成的規範去侍奉他們;父母去世,用社會當下約定俗成的規範去安葬、祭祀他們。」

請將<<論語>>中的語句摘錄下來(至少2條)

6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 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

「《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嗤之以什麼,嗤之以什麼意思

嗤之以鼻。拼音 ch zh y b 釋義 從鼻子裡發出冷笑的聲音。表示譏笑和蔑視。嗤之以鼻。拼音。ch zh y b 釋義 嗤 譏笑。用鼻子吭聲冷笑。表示輕蔑。出處 老舍 四世同堂 五一 假若他甘心作犬儒,他不但可以對戰爭與國家大事都嗤之以鼻,他還可以把祖父 媽媽的屋中有火沒有也假裝看不見。孔厥 新...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什么典故,授之以魚 不如授之以漁 有什麼典故?

網上找的,希望能幫助你 很久以前,有一個窮人,日子過得相當的困難,甚至很多時候只有向別人乞討才可以過活。住在他附近有一個善良的漁夫。一天,窮人見漁夫捕獲了很多魚,已經很久沒吃肉的窮人就向漁夫乞討魚。善良的漁夫很慷慨地給了他足夠吃一天的魚。當窮人吃到魚肉時,他覺得魚真是太美味了。一連幾天,窮人對美味的...

「吾以老之老及吾人之老,吾以幼之幼及吾人之幼」?誰能說出這是什麼意思?我會給他(她)加積分噢!拜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孔子的話,意思是尊敬自家的老人和孩子也同樣尊重其他老人,愛護孩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一個 老 字是動詞 贍養 孝敬 的意思,第二及第三個 老 字是名詞 老人 長輩 的意思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一個 幼 字是動詞 撫養 教育 的意思,第二及第三個 幼 字是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