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與牡丹亭比較,試比較《西廂記》 《牡丹亭》 《桃花扇》在愛情描寫上的異同

2021-07-28 17:51:00 字數 5294 閱讀 4652

1樓:匿名使用者

現實的愛情追求

《西廂記》是一部現實主義劇作,在塑造女主人公崔鶯鶯時,作者王實甫用寫實主義的筆法,加以藝術的創造,給大家展現在舞臺上的是一個活脫脫的青年女子形象。她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喜有憂有個性。她情竇初開,渴望愛情,但又不肯輕易流露真情,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澀;她不滿包辦婚姻,想追求自由幸福,但又瞻前顧後,顧慮重重,不敢徹底背叛封建禮法……作者從人物愛情追求的真實感上下功夫,從熱烈的愛情,猶豫的心理,勇敢的反抗等方面體現其現實性。

而《牡丹亭》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劇作,所描寫的愛情,有著和其它愛情劇不同的特色。作者湯顯祖把故事放在虛構的夢境中發展,以人鬼幻化的浪漫過程,表現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追求。讓一對陌生的青年男女在夢中相會,在夢中相合,這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愛情理想。

而女主人公杜麗娘由夢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復生。這種異乎尋常、出死入生的愛情,使全劇從主題情節到人物塑造都富於浪漫主義的色彩,在愛情劇方面形成了新的獨特的風格,是千萬人愛情理想的展現。

理想的愛情追求

《牡丹亭》女主人公杜麗娘是一個晶瑩通透的純真少女,她愛自然、愛生命、愛自由,卻被森嚴的禮教限制在深閨繡閣之中。她在官衙裡住了三年,居然連自家的後花園都沒有去過;白天睡個午覺也讓母親責備不合禮教;在裙子上繡一對鴛鴦鳥,母親也生怕引動女兒的情思。在這樣一個滅絕情慾的世界裡,正常的情慾得不到物件化,封建禮教的魔影吞噬了正常的感情。

然而,生命意識是頑強的,不可戰勝的,湯顯祖用如椽神筆生動展示了杜麗娘對真摯愛情生死不渝的追求。在《牡丹亭》中,男女愛情,被寫的纏綿悱惻,超凡入幻。“夢其人即病,病即彌,至乎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

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這是何等奇幻的愛的歷程。

去這看看

不過好像要註冊

2樓:潦勳

【內容提要】 《西廂記》 和《牡丹亭》是中國戲曲藝苑裡的兩朵奇葩,反映了青年男女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和追求自由愛情的理想。本文分三部分對崔鶯鶯和杜麗娘的形象進行分析。首先從她們所處的社會背景入題,證實環境與人物性格的關係;其次,分析她們各自的形象,給讀者一個整體上的認識;最後**她們形象的異同,分別從年齡、感情、性慾和叛逆性格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的比較分析,突出崔鶯鶯的內斂多情和杜麗娘深刻的思想意義。

首先從崔鶯鶯和杜麗娘比較開始吧!

(一)相同點

首先,二者生長環境相似。崔鶯鶯是相國之女,杜麗娘是太守的獨生女兒,家庭教育和貴族身份都使她們閉鎖在閨中,其母是她們的約束者,她們所受的束縛正是整個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束縛和壓迫。

其次,二者性格有相似之處。作為大家小姐,她們都是幽靜、深沉、知書達禮、容貌美麗的少女,都有青春的苦悶,都有對愛情的嚮往,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都有反抗的精神。

第三,經歷的結果相同。崔鶯鶯終於等得張生取得了功名,二人團聚;杜麗娘也化為鬼魂陪伴柳夢梅金榜題名,還魂成親。

(二)不同點

作為產生於不同時代的作品,主人公的言行必然會反映出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創造傾向。

首先,杜麗娘所受束縛比崔鶯鶯更為嚴厲。從產生《西廂記》的元初到晚明,時間雖過了三百年,但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束縛和壓迫更加厲害,婦女們的鬥爭更加艱苦。

其次,杜麗娘的抗爭較崔鶯鶯更為艱苦、更為堅決。

崔鶯鶯的勝利離不開紅娘的大力幫助,可以說,沒有熱心助人的紅娘,就沒有這對青年男女的幸福愛情。

但,杜麗娘的愛情是靠她個人“夢而死”、“死而生”的鬥爭獲得的,她身邊的丫環春香在劇中多半是推動情節發展,但作用絕比不上《西廂記》裡的紅娘。

第三,杜麗娘的性格較崔鶯鶯大膽、執著。

在崔鶯鶯與張生的故事中,崔鶯鶯的謹慎、矜持、軟弱是很明顯的,沒有紅娘的牽線,她可能不會有膽量與張生私定終身。

而杜麗娘在無法實現美好願望的時候,即使相思而亡,也要執著追求心上人。

戲劇衝突及思想內容:

《西廂記》體裁突破了元雜劇每劇四折的體例,大大擴充套件了篇幅,結構嚴謹,場次洗練;文辭優美,詩意濃厚。

《牡丹亭》構思奇特,人物心理刻畫細膩,曲辭優美,文采繽紛。但全劇以皇帝出現調節、全家大團圓受封作結,既削弱了其反封建的主題,又未擺脫當時傳奇舊套。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鶯鶯傳》,敘述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於以身相許。後來張珙赴京應試,得了**,卻拋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這個故事到宋金時代流傳更廣,一些文人、民間藝人紛紛改編成說唱和戲劇,王實甫編寫的多本雜劇《西廂記》就是在這樣豐富的藝術積累上進行加工創作而成的。

《西廂記》最突出的成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的悲劇結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美滿結果的一對青年。這一改動,使劇本反封建傾向更鮮明,突出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主題思想。在藝術上,劇本通過錯綜複雜的戲劇衝突,來完成鶯鶯、張珙、紅娘等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徵生動鮮明,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

《牡丹亭》,情真意切,思想深刻,情節生動,文詞工麗,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作品一上演就感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轟動了整個文壇。。《牡丹亭》問世後,盛行一時,使許多人為之傾倒,甚至有讀者為之斷腸而死。

本“江湖新秀”有聞據比湯顯祖稍晚的沈德符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頌,幾令《西廂》減價”,這充分體現了《牡丹亭》的藝術魅力。《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更為深遠,從《紅樓夢》中也可看出這種影響。 湯顯祖在塑造杜麗娘角色時,除了考慮到當時的婦女社會處境,還想到自己一生所處的時代困境。

現實中有太多的壓制與桎梏,有太多悲慘與不平,只有通過意識的拓展,通過想像世界裡的追求,才能在夢中實現理想的幸福。這是不是緣木求魚,這是不是自相矛盾?這到底是不是完全的虛幻與自欺?

還是在真幻之間追索一條未來的道路?湯顯祖在《牡丹亭還魂記題詞》中,這樣說過:“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

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藝術的理想,使他看到了青春亮麗的未來,為了築一條路,他寫了《牡丹亭》。

3樓:

有了這兩個就好寫了,注第二個可能收費,不過不貴,畢業**嘛,花點錢是值得的

夜賞《西廂記》朝品《牡丹亭》

試比較《西廂記》與《牡丹亭》,

試比較《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在愛情描寫上的異同 、

4樓:匿名使用者

現實的愛情追求

《西廂記》是一部現實主義劇作,在塑造女主人公崔鶯鶯時,作者王實甫用寫實主義的筆法,加以藝術的創造,給大家展現在舞臺上的是一個活脫脫的青年女子形象。她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喜有憂有個性。她情竇初開,渴望愛情,但又不肯輕易流露真情,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澀;她不滿包辦婚姻,想追求自由幸福,但又瞻前顧後,顧慮重重,不敢徹底背叛封建禮法……作者從人物愛情追求的真實感上下功夫,從熱烈的愛情,猶豫的心理,勇敢的反抗等方面體現其現實性。

而《牡丹亭》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劇作,所描寫的愛情,有著和其它愛情劇不同的特色。作者湯顯祖把故事放在虛構的夢境中發展,以人鬼幻化的浪漫過程,表現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追求。讓一對陌生的青年男女在夢中相會,在夢中相合,這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愛情理想。

而女主人公杜麗娘由夢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復生。這種異乎尋常、出死入生的愛情,使全劇從主題情節到人物塑造都富於浪漫主義的色彩,在愛情劇方面形成了新的獨特的風格,是千萬人愛情理想的展現。

理想的愛情追求

《牡丹亭》女主人公杜麗娘是一個晶瑩通透的純真少女,她愛自然、愛生命、愛自由,卻被森嚴的禮教限制在深閨繡閣之中。她在官衙裡住了三年,居然連自家的後花園都沒有去過;白天睡個午覺也讓母親責備不合禮教;在裙子上繡一對鴛鴦鳥,母親也生怕引動女兒的情思。在這樣一個滅絕情慾的世界裡,正常的情慾得不到物件化,封建禮教的魔影吞噬了正常的感情。

然而,生命意識是頑強的,不可戰勝的,湯顯祖用如椽神筆生動展示了杜麗娘對真摯愛情生死不渝的追求。在《牡丹亭》中,男女愛情,被寫的纏綿悱惻,超凡入幻。“夢其人即病,病即彌,至乎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

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這是何等奇幻的愛的歷程。

古典名劇《桃花扇》

感傷歷史的興廢更替是中國文學的一大主題,“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等等,許多詩詞都表達了一種虛無感。而《桃花扇》堪稱把這一主題抒發得最為痛切,它是把愛情主題鑲嵌在歷史背景中凸現出來的。

人們談到明清傳奇,便說是“十部傳奇九相思”。無可否認,在明清傳奇作品中,愛情戲佔了極大的比重,但是其中有相當的平庸之作,如《西湖記》、《憐香伴》等。這些愛情戲“無境不襲,無語不因”,千篇一律,“傳奇不奇”。

所以,名為新劇,實則是“老僧碎補之衲衣,醫士合成之湯藥”。因為它們的作者大多見聞不廣,生活面狹窄,識見不高,藝術不精,寫來寫去,跳不出愛情戲的圈子。當然,明清傳奇中的愛情戲,也有優秀之作,如《牡丹亭》、《玉簪記》等,不可一概而論。

《桃花扇》中寫到妓女,原本不足為奇,因為明清傳奇中寫妓女的戲實在太多。據孔尚任《桃花扇本末》記載,《桃花扇》乃是他有感於李香君面血濺扇故事而做。把妓女李香君忠實於愛情而不肯辱於權奸的故事,與南明弘光王朝的興亡緊密聯絡在一起,使愛情直接和政治鬥爭相連,所謂“南朝興亡,遂系之桃花扇底”。

一幅幅現實主義的圖畫,概括地展現了弘光王朝興亡的過程,揭示了這個腐敗的小王朝必然滅亡的命運。由此可見,孔尚任寫《桃花扇》,對一個不奇的妓女愛情故事,用精湛的藝術手段,注入了嶄新的生活內容,使它富有更深刻的社會意義,從而“新奇可傳”。沈默《桃花扇跋語》說道:

“《桃花扇》一書,全由國家興亡處感慨結想而成,非止為兒女細事做也。大凡傳奇皆注意於風月,而起波折于軍兵亂離。惟《桃花扇》乃先痛恨于山河遷變,而借波折於侯、李。

”《桃花扇》不僅跳出了平庸的才子佳人戲俗套,也不是一般描寫以社會動亂為背景的愛情戲所能相提並論的。《桃花扇》的戲劇結構最為讓人稱道。從贈扇定情開始,侯李二人的愛情就被置於激烈的鬥爭漩渦中。

後來兩人被迫分離,自然擴充套件為兩條情節線:由侯方域四處奔波這條線,寫出了南明草創及四鎮內訌等重大事件和矛盾;由李香君備受欺凌這條線,寫出了弘光皇帝和馬、阮之流的倒行逆施、宴遊偷安的腐敗情形。這兩條線索,一生一旦,反映了南明朝野內外的廣闊歷史畫面。

作者成功地把愛情描寫和政治鬥爭緊密結合,以既精巧又巨集偉的戲劇結構,最大限度地反映了歷史生活的廣度和深度,這是孔尚任的匠心獨創,也是《桃花扇》高出一般才子佳人戲的關鍵所在。而借波折於侯、李。”《桃花扇》不僅跳出了平庸的才子佳人戲俗套,也不是一般描寫以社會動亂為背景的愛情戲所能相提並論

所謂傳奇,顧名思義,就是強調一個“奇”字,要求情節和人物具有獨特性和新穎性,曲折多變地展現生活面貌,令人驚奇,引人入勝,即俗話所說“無奇不成戲,無巧不成書”。要達到這個要求,傳奇作家就必須面向生活,自出機杼,善於運用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對情節和人物做巧妙處理,傳奇而不失其真。

西廂記背景藝術人物分析,寶黛共讀西廂記賞析的背景美,詩詞美,情趣美,不少於300字?

寶玉一日閒散無聊,便攜著一本 西廂記 來到沁芳閘橋邊坐著閱讀,在這暮春時節,瀟湘館中的林黛玉忽感桃花飄零,恐為汙泥所染,便提著花鋤到沁芳閘 葬花 於是,寶玉和黛玉在此相逢,黛玉忽見寶玉手中拿著一 本書,便問是什麼書?寶玉見聞 慌得將書藏於身後,說道 不過是 中庸 大學 後被黛玉索逼不過,只好將書遞出...

《西廂記》的創新性,西廂記的語言特色有那些 急用啊

一 思想上 愛情觀的進步 反封建意識的明朗 西廂記 的故事雛形是元稹的 鶯鶯傳 這是元稹帶有半自傳性質的作品,以張生對鶯鶯的拋棄結尾,沒有很鮮明的愛情觀,比較物質化。到金代,董解元將故事改編,對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衝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鬥爭 ...

西廂記表現了怎樣的主題 簡述西廂記的藝術特色

西廂記 的主題思想就是通過崔 張的愛情糾葛,熱情地歌頌了古代青年為追求純真愛情和自主婚姻的合理性與正當性,對以老夫人為代表的封建頑固勢力進行了公開的抨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 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的婚姻理想,給人以溫暖和希望,這就是它積極的精神力量之所在。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簡稱 西廂記 又稱 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