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鬼節的來歷

2021-05-27 19:13:10 字數 3744 閱讀 3397

1樓:哆啦a夢是夢想家

中元節,定於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鬼節、七月半。而傳說則是,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在上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的影響力遠比清明節大,但後來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直至在文革期間被取締,雖然隨著改革開放,傳統節日逐步迴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不過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教育意義,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

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正月十五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其他三大「鬼節」

1、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上巳節西周時便存在,漢代正式列入國家慶典,晉代著名的「蘭亭集會」即是上巳節的活動之一,唐代達於極盛,詩聖杜甫留下了「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名句。

然而到了宋代,上巳節越來越被邊緣化了,因其跟傳統的寒食節、清明節相距甚近。宋代朝廷規定,清明節各地均須祭掃陵墓,表示對亡靈的悼念,這是寒食節原有的習俗,而清明節親水、戴柳圈等,則是上巳節原有的習俗。再後來,清明節逐漸成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大節,而上巳節則逐漸被人淡忘,所以,我們現代人不知道這個傳統節日也無可厚非。

2、清明節

清明節,不必多說,如今已經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值得一提的是,清明節跟其它三個「鬼節」的不同之處,在於其是根據公曆來算的,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定,大約在每年的4月5日前後。

3、寒衣節

關於寒衣節的來歷,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後來又經過秦朝以及唐、宋、元、明、清等多個朝代的演變,最終將這天定為「寒衣節」。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為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除此之外,還有一段比較經典的「寒衣節」傳說,據傳說,孟姜女新婚不久,丈夫就被抓去修築萬里長城。孟姜女千里迢迢來到長城腳下,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道丈夫已經累死,並被埋在城牆裡,孟姜女悲痛欲絕,晝夜痛哭,終於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最終用咬破手指「點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遺骨,並用帶來的棉衣重新裝殮,懷抱著丈夫的遺骨,縱身跳海殉夫。長城內外便將農曆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

2樓:葷浚帥良驥

附加鬼節詳細來歷:

道教中元節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稱「官」,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於正月十五,稱上元節。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於七月十五,稱中元節。

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我們熟悉的元宵節即上元節,或稱上元燈節。三元節時,三官下界巡遊,履行職務。

它們法力無邊,中元地官清虛大帝於七月十五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記》雲,「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中元節時,道教宮觀舉行「中元齋醮」,俗稱「道場」,為民眾祈福。是日殿上設「太上中元七氣赦罪洞靈清虛大帝平等應善天尊」的神位,廣陳供養。卯刻,道眾聞鼓上殿,經師們加披五彩雲鶴班衣,位列前排左右。

高功頭戴五老冠,金蓮蓋頂,身披天仙法衣,手執朝簡,在鐘鼓齊鳴中拈香、宣表,稱「慶賀朝科」,便拉開了法會序幕。法會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誦

《玄門功課經》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錫福寶懺》。晚間唪誦《鐵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後化的祖師,並普渡十方孤魂。

佛教盂蘭盆節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

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即「解倒懸」之意。佛典《佛說盂蘭盆經》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的十大**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

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

佛祖還說:「今後凡佛**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此,在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於每年七月十五日便舉行超度歷代宗親佛教儀式,稱為盂蘭盆法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等。盂蘭盆法會有複雜的儀規,儀潤《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八中詳載《蘭盆儀軌摘要》,雲全卷見《蘭盆會纂》中。其中有淨壇繞經、上蘭盆供、眾僧受食諸儀節。

傳說,有個叫做目蓮的人做夢,他夢見自己去世的母親淪落在餓鬼行列中,於是,他送飯給母親,卻屢屢不行。木蓮將此事告訴佛,佛勸他供養僧眾多行善事,以解脫母親在陰間的罪孽,木蓮在七月十五這天作盂蘭盆(梵意為「解救倒懸」),於是,佛教僧眾集體為木蓮母親唸經超脫,使得其母脫離了苦海。由此可見,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有兩層涵義,一是教育人們要供養宗教僧眾,二是教育人們多做善事超脫先人罪孽,並提倡孝道。

3樓:匿名使用者

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的日子裡,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

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裡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群,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七月半祭祖習俗是本土文化的產物,包容的節俗比較複雜,既是民間的秋嘗祭祖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俗道僧三流合一。

民間有慎終追遠的傳統,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舉行。如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

4樓:在樹上

七月十五鬼節的由來是怎麼樣的?

5樓:蜂見花

鬼節的**

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從七月初一鬼門關開啟起,到三十日鬼門關關閉的日子裡,陰間的無主孤魂都會湧到陽間,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裡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普渡」以超渡孤魂,恐防它們為禍社群,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即民間俗稱的鬼節。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為死去的人燒紙錢和祭祀。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活著的人從來都沒有真正地與死去的人隔絕開來。

鬼、靈魂、精魄皆存在於人類的精神生活中,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實施其神祕的力量。而人們也通過心靈感知、祭祀禮儀、道德實踐等方式來表達對鬼神的尊重以及祈求鬼神的庇佑。

古謂七月「孟秋」,《禮記•月令》提到:「是月也,農乃登榖,天子嘗新,先薦寢廟。」七月作物剛剛成熟,天子就把新收的糧食貢獻到宗廟,表白自己的勤勞無逸,感謝他的保佑,告慰祖先的靈魂。

可見,七月祭祀祖宗亡靈,期盼豐收,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也是中國「鬼節」的淵源。

七月十五是鬼節嗎 七月十五為什麼稱為鬼節?

信則有不信則無,對於各種禁忌,心存敬畏。農曆七月十五,俗稱中元節,民間俗稱 鬼節 中元節前後鬼門大開,陰氣都比較重。而七月半是陰氣最旺盛的時候,火焰低的人這段時間少出去為妙,就算出去也要早歸,而女人在經期或者產後 術後更加不要在夜間出門。在七月半的時候,也不要輕易答應別人什麼事,或者許什麼願,就連開...

到底是農曆七月十五是鬼節,還是七月十四是鬼節

農曆七月十四日 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 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節,民間舊稱鬼節。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開啟,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主的回家去 沒主的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到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裡以誦經作法等事舉行 普度 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

農曆七月十五鬼節去廟會合適嗎

逐漸剔除迷信色彩。元節在新加坡的俗稱叫鬼節。放河燈的目的,並且請老祖宗嘗新,人們在這一個月裡會加多一兩件金飾來避邪。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於僧徒解制日 在中國是七月十五 齋僧,各式各樣的罐頭,唸經超度亡靈 設壇。至於投標所得的錢。總之,色彩繽紛一片,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再經過五色著彩。卻怪紅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