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認為修行的中道是什麼,佛陀的中道和孔子的中庸有什麼不同?

2021-04-23 14:09:53 字數 5583 閱讀 4497

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中庸是世間法的為人作是之道;佛法的中道是講出世間法的清淨解脫的如來本性。區別極大。

什麼是印度教,和佛教不同嗎?

2樓:小鈴鐺粑粑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別:

1、佛教和印度教從根本的哲學意義上是相互違背的。

印度教以為,生死輪迴的根源,來自於業。業,是行為善惡的造作,產生於人們無限的「愛慾」與無始以來的「無明」。佛教否認「恆常有我」的理論,認為業力並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種生命繼起的動力。

3、佛教的核心理念和印度教是矛盾的。

印度教最重要的觀點就是「梵我合一」,就形式而言,佛教與印度教主張透過修證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惱束縛解脫;但在內容上,印度教主張「梵我一如」即是解脫。這一點佛教給予完全否定。

4、印度教和佛教訴求方式不同。

印度教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為三大綱領,夾帶著濃厚的神權色彩;佛教卻否認印度教原有的萬能之說,主張四姓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以現實人生的考察,著重實際的修持與體證。

3樓:hnx_至關緊要

印度教是隨著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

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佛教與印度教同樣都產生於以婆羅門階級為中心的印度,因此,許多人誤以為印度教就是佛教。事實上,印度教以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為三大綱領。

夾帶著濃厚的神權色彩;佛教卻否認印度教原有的萬能之說,主張四姓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以現實人生的考察,著重實際的修持與體證。於是,兩教不同的訴求方式,形成各自獨特的思想體系。

1、信仰不同

印度教信奉吠陀思想,與婆羅門的無限權威——透過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溝通;人們崇尚自然、歌詠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溼奴和溼婆神。

佛教並不否認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創世者、非唯一者,神雖積集福德,有神通大勢力,若無通達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為六道輪迴轉世的眾生之一。

2、業報輪迴思想

印度教以為,生死輪迴的根源,來自於業。業,是行為善惡的造作,產生於人們無限的「愛慾」與無始以來的「無明」。

佛教否認「恆常有我」的理論,認為業力並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種生命繼起的動力。也就是說,輪迴中的「我」,是眾緣和合而生,由外在具有形體的身軀。

與受想行識等內在精神的作用組合而成,而且每一因緣又是其他眾緣的和合所得,所以在緣起性空中不斷地剎那轉變、聚滅,無法令人隨心所欲,故無永恆不變的「實我」存在。

3、修行解脫思想

印度教主張「梵我一如」即是解脫。解脫的方法,除了要學習吠陀、祭祀、佈施、苦行之外,更須捨棄名利、妻兒親朋,出家修習瑜伽禪定,使心寂靜;由此認識自我,才能得到「梵我一如」的正智,體悟「梵我一如」的真解脫境界。

佛教的看法則不同,在修持實踐上,強調自我覺照的工夫,認為解脫必須經由四聖諦的親身體悟,在緣起思想的前導下,依八正道行持,證入「無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

擴充套件資料:

印度教是隨著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

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印度的國教,在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眾多信徒。

它擁有10.5億信徒(202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大於擁有3億信徒的佛教。

所謂「印度教」是產生於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複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

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但是與其他宗教不同,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要求教徒嚴格遵守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1]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

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4樓:末你要

1、印度教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它和佛教不用,因為它不單單包含佛教。

2、「印度教」是產生於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複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

3、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要求教徒嚴格遵守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4、印度教能起源於哈拉帕的轉世及靈魂不死之說,在吠陀時代晚期重新出現,併成為印度教更深一層的基本組成部分。

5、印度教形成於2世紀左右,奧義書集大成,六派哲學體系漸成,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而在2世紀之前又被稱為是婆羅門教並且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援。

6、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溼奴、溼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溼奴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溼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

7、印度教的主要男女神祇同時代表著毀滅者和創造者兩個方面,既製造痛苦,又帶來福祉,是本來面目的宇宙的真正代表。在印度教發展的後期,印度教的主流教派逐漸向一神論發展,強調宇宙萬物的統一性和超乎類人神靈之上的唯一創造本原的尊嚴。

8、印度教的改良主義流派耆那教和錫克教(分別在公元前6世紀和公元14世紀後期)都有神論傾向。

5樓:小圳軍

印度教形成於8世紀,下面具體介紹一下:

1、印度教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和佛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援。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迴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

首先,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

2、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溼拏、溼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溼拏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溼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溼拏或溼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

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慾的主張,並把釋迦牟尼吸收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

3、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婆羅門教初無寺廟,公元一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動在寺廟舉行,有些慶典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形成了盛大、熱烈的場面。

印度教與佛教的區別:

佛教和印度教從根本的哲學意義上是相互違背的,所以兩教之間,歷史上一直衝突不斷,大多數時候,印度教還是佔上風;佛教誕生於古印度著名的「沙門思潮」,沙門思潮是對婆羅門思潮的反思,所以說從一開始,佛教「天生」就是反對印度教大部分觀點的。古代的婆羅門教就是現代印度教的基礎,在印度社會中佔有統治地位,以《吠陀文獻》為主要的經典(廣義上講還包括著名的《奧義書》),一直主宰著印度主流思想;佛教的核心理念和印度教是矛盾的。印度教最重要的觀點就是「梵我合一」,這一點佛教給予完全否定。

拓展資料:

印度教是隨著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是印度的國教,在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眾多信徒。它擁有10.5億信徒(202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大於擁有3億信徒的佛教。

6樓:獨愛祥啥

所謂「印度教」是產生於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

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複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

印度教和佛教的區別:

最淺顯的區別是佛教中沒有神,而印度教是圍繞神而建立的。

佛教中的佛的字面意思是「覺悟了的人」。所謂「覺悟」即是從人生這段苦旅中脫離而出,擺脫感情(有禁慾的傾向),擺脫文字的束縛,從有限的人生踏向無限的彼岸。那些踏入無限的彼岸而繼續前行者逐漸成為小乘佛教,最重「智慧」。

所以佛教可以說是沒有神的,更多的教義傾向於哲學而非神學。

而印度教的神明多而繁雜。大梵天,溼婆,毗溼奴是三大主神,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小神。但是印度教也並非傳統意義的多神教,它更多的是把一個無處不在無形無體的神明變化成更多的小神,其實教徒心中相信這些小神都只是一位神明的支流,真正的神明只一個而已。

而印度教並不反對娛樂和慾望這種東西,它認為這些事是人生中必經的過程。但是僅僅這些也不是人的終點。

人的慾望無窮,而通過修行將自己與神連線在一起,通過神的無限,達到無限的快樂和完整才是人的意義。這些修行就是瑜伽。此處的瑜伽並不是健身操什麼的,而是內心的修煉。

瑜伽又分為四種:知的瑜伽,愛的瑜伽,業的瑜伽,修的瑜伽。通過這四種瑜伽,人可以將生活神聖化,完成對肉體和靈魂的絕對控制。

拓展資料:

印度教能起源於哈拉帕的轉世及靈魂不死之說,在吠陀時代晚期重新出現,併成為印度教更深一層的基本組成部分。

凡人一生中產生的業,決定了他的靈魂下次轉世重生時,究竟是成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還是變成一頭獸,或甚至一隻昆蟲。特殊的虔誠、默想、禁慾和對永恆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轉世的生命輪迴;這樣境界的靈魂避開了這種輪迴而達到超脫。

轉世的信念加強了印度教尊重一切生命的情感。一個人的親戚或祖先也許已經再生為一匹馬或一隻蜘蛛。從哈拉帕時代以來,牛得到特別的尊敬,這是由於它們的基本用途及母牛產奶造成的創造和母性象徵。

公牛自然象徵著耐力和男子漢氣魄、,母牛則以其有光彩的大眼睛而象徵溫柔。但對印度教來說,一切生命都是神聖的,任何生物都是顯示神的存在的偉大生命鏈條上的一環。因此,虔誠的印度教徒都是素食者,除最低等種姓外,所有人都特別要避免吃牛肉。

進入吠陀時代晚期(約公元前600年)之前,印度教的萬神殿已由三位一體的毗溼奴、溼婆和梵天統治,他們都是至高神,都是造物主。隨著印度教繼續合併地區性及民間宗教神祇和傳統,出現了五花八門、有各自的信仰和信徒的神祇配偶、神祇肉化身和小神祇的令人為難的局面。

溼婆成了最廣受崇拜的大神。在人們心目中,他既是創造之神,又是毀滅之神、收穫之神、豐饒之神、宇宙舞神以及瑜伽信徒(瑜伽功及苦修的實行者)的主神。他還主宰人的生和死及天才的繁衍,被人們與其他宗教的類似神祇並列,包括代表苦難(釘死在十字架上)和永恆生命的**。

佛陀最後的教誨是什麼,放下我痴我見歸依佛陀教誨 是什麼意思?

只看第一句就明白了,佛陀說的意思是 你們要理解我的思想,接受其內涵,自己根據自己所思所得,發展自己,保持自己的思想獨立,這樣你才能成為您自己。後邊的都是補充,放下我痴我見歸依佛陀教誨 是什麼意思?一 高等 把自己的認知完全放棄,同時完全按照佛經的教導來控制自己的眼 一切看見的 耳 一切聽到的 鼻 一...

佛陀時代,能言善辯的是誰,佛陀時代的幾位有影響力的比丘尼是誰?

佛陀時代的有阿拉是最有名的,還有就是舍利弗。還有募捐點,還有一個最厲害的忘記了。影響了人,華人走向了黑暗。這個真的額,不知道有多些,因為那個時候比丘尼的地位沒有比丘高 嗯,佛陀時代的他的影響力是非常的多的,他對很多的人都造成了很多的影響力 福安倫時代的幾位有影響力的比丘尼是誰是很有名的師傅?為什麼佛...

歌詞裡有佛陀什麼黑暗的詞是什麼歌

歌曲名 在佛面前 歌詞是 看天地間放飛的天燈 盼野草一枯一榮又一生 輪迴中生命如奔流的江河 終匯成不滅不散的花朵 在我佛前覺悟地等候 還與你一顰一笑又一程 召喚我生命如蓮花般綻放 感動你永生永世的佛陀 很早之前的一首歌曲了,聽起來還是那種感覺,可以試試 歌手名 川子 歌曲名 在佛面前 在佛面前 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