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化和先秦的楚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嗎

2021-04-17 18:15:06 字數 3710 閱讀 8370

1樓:狄威貝爾

不是,楚文化可是項羽這個死對頭的,你覺得劉邦那麼大度學楚文化給人造反用?再說了,漢承秦制,偏向中原文化多一點。

2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文化上多有傳承,制度上大部分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3樓:居韋

皇室推崇楚風,但整體更偏向秦風 而且漢代諸夏已經成為一體,文化漸趨一致,所以已經分不清誰是誰了,都被融合進統一的漢文化中

隨便談談「楚文化」和「漢文化」

4樓:匿名使用者

【簡介】

東周時期,在中國的南方有一支高度發達且風格獨特的區域文化——楚文化,其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舉世矚目,作為楚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楚藝術更是獨步海內外,其設計形式和風格充分體現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審美意識。楚國藝術設計乃至整個楚文化的成熟是在當時特有的歷史環境中產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與先秦時期的歷史文明有關。

所謂「文明」,它包含多種含義,主要的有兩點:一是指文化的總和,即某一時代或某一地區具有特定性的文化,有時也指某一延續時間長、傳播地域廣且又有若干分支的總體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文明等同於文化;二是指一個氏族制度已然解體而進入有了國家組織的階級社會的一個社會發展階段。一般來說,當一個先進文化達到了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得以運用,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已有某些進步,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已經發展到足以解決一個複雜社會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等方面的某些問題時,才表明它已進入了文明時期。

【歷史淵源】

楚族源於中原,與中原華夏集團有著密切的關係。楚文明的主源應是中原文明。從地理位置而言,楚的先民長期與華夏先民居住、交往,楚先民吸收了華夏先民所創造的先進文化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緩慢向前發展。

從統屬而言,楚於西周初年被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統治。而且實物資料也表明,西周時期,楚文明的個性特徵尚不明確,它還保留著相當大的中原文明特點,到春秋以後才逐漸形成既別於中原姬周文明又別於其它區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點的成熟的獨特文化。

楚文明的初步興起與其它文明一樣,也應具備相應的文明諸要素,我們可以此來考察楚文明興起的大致時間。

楚自鬻熊至熊繹受封的階段,文獻均記其「居丹陽」,而非「都丹陽」,加上又無相應的考古學資料相印證,當時丹陽只是一個地名,而非都城,也無城邑的建制,大型禮儀建築也尚未發現。就是懷疑為楚國製作或斷為楚國所有的青銅器,不僅未見於考古發掘,即使是傳世品中也一無所見,文字就更不用說了。此時,楚「闢在荊山,篳路藍縷」,可見生產力之低下,其生產關係也只能是以較單純的血緣關係為基礎形成的。

楚的社會形態自然也比較原始。

熊繹受封是楚立國之始,他五傳至熊渠之間的事實史載不詳,也無明確的考古資料面世。看來,楚即使立國,也未必真正進入了嚴格意義上的文明時代。但到熊渠時,楚有了第一次擴張,它應是楚經濟、軍事實力有較大增長的反映,青銅兵器應該得到了比較普遍的應用。

湖北當陽趙家湖西周晚期楚墓[49]中出有少量銅器,並有極少量的傳世銅器遺存,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楚青銅冶鑄業的興起。這一時期已有少量疑為楚城邑的遺址發現。而且楚的社會形態已發生了根本變化,完成了由部落聯盟集團的氏族社會到階級社會的過渡。

由於在西周早中期,楚國侷限於一個狹小的地域,且主要是在中原姬周文明的影響下發展,因而,楚人統治區內的文化面貌接近於中原姬周文明的風格,是時,楚文明雖處於襁褓中,但其個性特徵開始孕育。西周早期,隨著楚人第一次擴張軍事行動的開始,楚人有了進一步與外圍蠻夷文化接觸的機會,華夏文明與蠻夷文化的交融使楚人在繼承華夏文明即姬周文明的同時,也按已逐步形成的自我意識對其進行改造。楚文明就在這種既堅持主源又兼收幷蓄的過程中初步興起了,這一過程可持續到春秋初年。

也正是在一種特殊的多民族環境和共存意識中奠定了後期楚文明多元的特徵和鮮明的個性。

5樓:匿名使用者

楚文化的誕生和大發展是在江漢地區,這裡屬於長江中游。春秋時期,楚國曾有志北進,但遇到將它視為蠻夷的北方強國晉、齊的有力遏制。楚國因而改以東進與南拓作為戰略目標。

到戰國初年,楚國向東擴充套件的勢頭很猛,基本佔有了長江下游地區,其北界已接近黃河,東部屬於吳越文化區的吳、越故地已歸其所有。同一時期,其南界也達到或越過了南嶺。

然而,楚國又遭到來自西方大國秦國的嚴重威脅。到楚懷王(前328—前299)的後期 ,楚國在秦國的外交欺詐和軍事進犯中,丟失了西北邊境的土地。後來,形勢益發惡化,楚 國的都城郢(今湖北荊州市)也失守了。

在戰國後期,楚國的西界一再東移,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移到了長江下游地區。與此同時,也發生了楚文化重心的東移。這一變動從歷史記載中很容易看出來。

一方面,楚國的都城先由郢遷到陳(今河南淮陽),再 遷鉅陽(一說在今安徽阜陽北,或說距陳不遠),又遷到壽春(今安徽壽縣)。楚國的政治中心已移到長江下游地區。與此同時,楚於前[44]1年滅莒,前306年滅越,前256年滅魯,勢力推 進到東部沿海地區。

楚國的貴族黃歇(春申君)的采邑位***之濱的江東,楚國的東境到達徐泗鄒魯一線,這裡的居民都開始自稱為楚人了。後來,西漢初年,劉邦改封齊王韓信為楚 王,其所持理由是「齊王韓信習楚風俗」 [6],韓信,是淮陰(今江蘇清江 市西南)人,他所封的楚國都於下邳(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可見,早在戰國後期,所謂 「楚」的地域概念,重點已不是江漢一帶,而是瀕臨大海的江淮之間了。

6樓:匿名使用者

你這個楚漢是指楚河漢界麼?

是指劉邦項羽麼?

是否漢文化中沒有繼承一點秦文化的成份,只有楚文化? 5

7樓:匿名使用者

郡縣制就是秦確立的啊

漢代發揚光大阿。

8樓:cicy水果豬

楚文化只是南方文化的代表,而秦文化更偏重於北方色彩,所以以漢代的地理位置來看漢文化裡不可能沒有秦文化。

楚文化對漢代文學有什麼影響?

漢代文化是如何繼承秦文化與楚文化的? 15

9樓:麻黃麻黃

漢文化,是取代秦文化而在全中國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它是西漢皇朝的政治統治在全中國確立的過程中初步形成,然後又隨兩漢(前206—220)的歷史程序進一步發展起來的。漢文化固然不是秦文化,但也不是楚文化。

漢文化是全新的綜合性的新文化並非直接**於單一的文化,而是繼承多種文化而形成的。無論較之秦文化還是楚文化,它都更為開放,更具兼融性,內容更為豐富,氣魄更為巨集大。

據說,北宋蘇軾官翰林學士時,其幕下士曾以「柳郎中詞只合十八七女郎,執紅牙板,歌『 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來概括柳永、 蘇軾詞作的不同風格。那麼,我們能不能舉出一些最能代表秦文化、楚文化和漢文化不同風格的事物來呢?

「文化」一詞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因此,對它的使用,必須十分嚴謹而慎重。

說到「秦文化」,必須認識,其意義是多重疊合的。它本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區域文化,其分佈的腹地、範圍大致上是今中國西北部的陝西、甘肅一帶。它為秦人(秦族) 所有,存在於西部的諸侯國秦國的領地內。

它又有一個很長的發展歷史,經過許多世紀,達到頂峰,有一個極短的歷史時期內成為以政治統一為背景的全國性的文化——這就是秦朝文化。

春秋、戰國期間秦國的佔領範圍不斷擴大(到公元前3世紀初,已拓取今四川大部、湖北西部等地)。隨著秦的軍事征服、勢力擴張、人員遷動,秦文化所影響和覆蓋的地區不斷擴大。 在這樣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中,秦文化對其他文化也有吸收,內容是越來越豐富的。

到秦朝完成統一,實現了對全中國的統治,進而又採取許多措施鞏固和發展統一,包括實行一系列的政策,有意識地統一思想、文化,以至於「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史記 ·禮書》指出:「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採擇其善,雖不合聖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

把漢文化推廣到全世界的意義,漢服及漢文化的復興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意義是 把漢文化推廣到全世界可以讓漢學在世界範圍內營構中國形象,並影響不同的文明對中國的理解。隨著漢學的不斷髮展,不同文明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認識將會更加深入。當漢學在世界範圍內營造中國形象並影響到不同文明對中國的理解時,中國學界對海外漢學的關注也在日益增長,海外漢學已經成為中國學介面對的一個重要研...

歷史服飾對漢文化的影響,歷史政治文化對人類服裝的影響

內容介紹 內容介紹 當地球經過最後一次嚴寒的冰期 大理冰期之後,迎來了全新世冰後期溫暖的氣候環境,中華祖先繼承了漫長的舊石器時代積累的經驗,開始了農耕畜牧,改變被動向大自然覓取食物為主動生產繁殖生活資源,他們營造房屋,改變穴居野處的居住方式,男子出外狩獵 打製石器 琢玉 女子從事採集 製陶 發明紡麻...

求漢服情侶主題餐廳設計圖紙以漢服和漢文化為主還有菜品

主題餐廳的設計圖cad和效果圖max很常見的,那麼給你些套室內外的圖參考看也簡單,但是主題並不是漢服的這個主題沒辦法那麼巧合的 漢服店 重回漢唐 裡有一套漢服叫 靜姝 我特別喜歡,可是店裡說這套衣服已經絕版了,求問 還有 25 可以去漢服商家吧問問,或許會有姑娘在出,而且 還有其他漂亮的衣服。0v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