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說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貪愛擺脫了貪愛是可以脫離痛苦但貪愛能讓我們得到快樂快樂要從何而來呢

2021-04-16 21:33:13 字數 6193 閱讀 9007

1樓:匿名使用者

助人為樂。小盆友都知道

2樓:匿名使用者

如吸毒享樂,毒品本無思維,然

而人一旦沉迷就無法自拔;貪享毒品內

時是自我感覺無比

容快樂的;然而,就在快樂過後,留下的是無比的煩惱與苦痛。

貪愛其它一切何嘗不是?本質上一樣啊,現象上或許有輕有重罷了;貪受時是快樂的,而快樂過後留下的是無盡的失落與煩惱。煩惱與失落其實就是痛苦啊。

這就是愚痴凡夫對無常萬物的樂享觀

佛把這些無常看得十分徹底與通透,看破了就不再有著染心,無著染心不會隨之所動,心不動何來煩惱?何來苦痛。所以,對於覺悟者而言,真正的快樂是無樂無憂,無得無失,不垢不淨,取中道。

脫離苦痛,輪迴,隨緣自在,才是真快樂啊!

3樓:淡煙淺墨

佛還說,與有情人做快樂的事,別說是緣還是劫。

人生不一定要絕情絕愛,專

喜歡一行禪師,他的經屬歷很特別,心中有小愛,也有大愛,如行走在芬芳的園地。或許如一句話說:因為愛你,我愛了整個世界。

像弘一法師那樣,能決絕的斬斷紅塵的得道高僧,臨終亦有「悲喜交集」的留字。人生的快樂與不快樂,其實在內心對快樂的定義。

4樓:鬼鶴展雲飛

認人生苦 發菩提心 生死隨緣 情愛隨緣 得失隨緣 精進修持

無生 無滅 自性空

用佛學觀點解釋人為什麼會痛苦

5樓:木繹

人為什麼會痛苦--------------十二因緣

一、無明:指人們心中無明煩惱,晦昧空境,無所明瞭,昏擾擾相,以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無明,無明是粗細煩惱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的根源。同時也是涅盤解脫,菩提寂靜的根本。

《楞嚴經》對於真妄二種根本道理,講得十分透徹。

二、行:行是業行,因為有了無明迷惑妄心,所以於諸法本來無我妄執有我,本來無法可得,妄執有法。因有我法二執,就起惑造業,就有了業行。無明緣行,是過去惑業的因。

三、識:一剎那之間在父母面前,看到現前欲境,就生起一念愛心,為受生的種子,納於父精母血之中,而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與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為我們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為六根能入於六塵,又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入,六根六塵,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夠見色,就入於色塵,其他諸根也是這樣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觸:三和合是觸,因為有了六根,它就能夠感受和觸對六塵境界。觸是十二因緣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觸是根,所觸是境。

環境的好壞,就會聯絡到我們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為什麼要選擇鄰居呢?

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觀的環境,對我們人主觀的意識是起極大的作用。我們經常能夠親近高賢、或大善知識,時時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進。如果因緣成熟,經常能在名山古剎清淨道場,安心居住,時時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

『名山久住道心生。』清淨佛地,因緣殊勝。對於所觸的環境《遺教經》說:

『當制五根,勿令放逸於五欲,譬如放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惡馬,不加控制,將牽人墜於坑阱。

』 能夠把住這個觸的大關,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塵相互觸對,一定就會接受所觸對的塵境,譬如我們的耳根,對聲塵,就會接受各種聲音,如笙簫鼓樂,同時演奏,我們就會同時接受,而且層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愛:愛是貪愛,六根既然領受六塵,對於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別,對於稱意的就歡喜,便生貪愛之心,不稱意的就生煩惱厭惡之心。這個貪愛和厭惡之心,它是眾生六道輪迴的生死根源,發心學佛修行,就是要修這個妄想心。

《金剛經》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剛般若妙智來迴光返照降伏妄想。

要令它對境不生愛染之心,不起分別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萬慮俱寂,這就是『 一刀斬斷煩惱因,雙腳踢開業障苦』。記得古德說:『鐵牛哪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這裡最為吃緊的是無心二字,就是六根對六塵不生貪愛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顧話頭,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贊無盡意菩薩說:

『世界無邊塵擾擾,眾生無數業茫茫,愛河無底浪滔滔,是故我名無盡意。』說明愛的作用很大,愛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的七種情念。

一、喜,成就我所愛的,心中就歡喜。

二、怒,奪了我所愛的,心中就要發怒。

三、哀,失去我愛的,心中就生悲哀。

四、樂,得到我所愛的,心中就生快樂。

五、愛,一切環境,對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貪愛,貪得無厭的妄念。

六、惡,違揹我所愛的,心中就生厭惡。

七、欲,順從我所愛的,心中就生貪慾。依此看來,愛的確是生死的根本,煩惱的首惡。古人說:『踏斷腳下紅絲線,跳出紅蓮大火坑』。什麼是腳下紅絲線?就是這個愛字。

九、取:既愛了所貪的五欲境界,就想盡辦法把它攫取過來,隨心所欲的為我享受,多多益善,貪得無厭,毫無疑問,就會做出種種惡業,如果感到違反我所貪愛的環境,就橫生忿恨,不顧一切,任意胡為做出許多罪業,所以說取是罪魁禍首,我們要時刻把住這個取的關口,能夠斷除煩惱因。可以免受生死苦,這個取和上面的愛以及最初的無明,這三支叫做煩惱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對於所愛之境,將其取來,對不愛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種種業,真是業海茫茫,苦惱無量,有業因一定招感業果,因果定律,絲毫不錯。愛、取、有三支是於現世造作的未來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據愛、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會由少而長,由長而壯,由壯而老,步步向前邁進,最後走向死亡的道路,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世界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釋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遊四門時看到的那樣,真是令人感到萬分痛苦。而且這種痛苦,我們每人都是無法解決的,這是由於現在的愛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來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

古人有一首偈語:過去二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三支因,未來二支果。概括的說明了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佛對緣覺人說這十二因緣法門,就是揭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輪迴迴圈的規律。

總的說來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古人有四句偈:『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為業道,從識至受並老死,如是七事為苦道。

』是說十二因緣為惑業苦三道流轉的道理。

十二因緣又是一個連環鉤鎖,相互牽連的關係。更有流轉門和還滅門。上面所講的就是流轉門的十二因緣道理。

辟支佛在小乘聖人中稱為利根。他們聽到佛說十二因緣流轉門的互相關係,互為因果的道理,覺悟到無明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緣中間苦因苦果的總根源。無明一滅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緣就會一起斷滅了。

因此辟支佛就下定決心來斬斷無明。譬喻砍樹一樣,先砍樹根,樹根一斷,而整棵大樹,便自然倒下。無明滅才能復還真性,滅除煩惱,所以叫做還滅門。

這就是緣覺聖人所修的十二因緣的道理。

6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沒有智慧,你本來是有智慧的,不過現在被遮住了,就像烏雲遮住了太陽光,人生路途就一片黑暗了,人生黑暗,看不起人生路,自然少不免磕磕碰碰,甚至失足跌落萬丈懸崖。

佛教,就是佛對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眾生知識,撥開烏雲,獲得智慧光明,照亮人生路,所謂「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7樓:匿名使用者

痛苦是一種無意識的狀態。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想什麼或感覺到什麼,所以無時無刻都在與自己矛盾衝突。手上做一件事,頭腦想的卻是另一件事,心裡在感覺的又是另一件事,我們就是這樣分崩離析,愈來愈**,那就叫痛苦。

我們失去整合與統整,完全沒有歸於中心,只是在邊緣繞。不和諧的生活註定是不快樂的,那成了一個不得不扛的包袱,你能做的頂多是讓自己不要太痛苦,而止痛劑又是隨處買得到的東西。

不只是藥物和酒精,所謂的宗教也扮演著象鴉片的功能,使人象吃了藥一樣會上癮。所有的宗教當然是反對藥物的,基於在同一個市場的理由,他們當然不贊成競爭對手的生意。如果人們吸食鴉片,或許他們就沒有信仰宗教的需要了,既然已找到他們的鴉片了,有誰還會想到宗教?

鴉片不但更便宜,而且又省事。假如人們服用**、***(lsd)和其它更精製的藥物,自然他們不會去信仰宗教,因為宗教本身是很原始的藥物,所以只要是宗教都會反對藥物。

理由倒不是他們真的反對藥物,只是藥物是宗教的競爭對手,假如可以阻止人們使用藥物,那他們當然會落入宗教人士的圈套,因為唯一剩下的一條路就是宗教。那是一種壟斷的手段,於是他們的鴉片能留存在市場裡,其它的都是非法藥物。

只有兩個方式能夠解決人們的不快樂:一是他們走上靜心--警覺、覺察、有意識……那是費力的方式,走這個途徑需要勇氣。或是比較廉價的方式,去尋求某些比你甚至更沒有意識的東西,這樣你就感覺不到痛苦;也就是去找能使你變得很遲鈍的東西,象酒精或是止痛劑,這些東西會使你陷入無意識,使你感覺不到你那些不安、苦悶和沒意義的感受。

第二種方式是不真實的,那種方式不過是使你用比較舒適的姿態去受苦罷了,你會因而比較能承受那個苦,然而那對事情一點幫助都沒有,你不會產生蛻變。蛻變唯有透過靜心才發生,靜心是唯一能讓你覺知的方法。

對我而言,靜心才是唯一真正的宗教,其它的宗教都是唬人的戲法--**教、印度教、回教、耆那教,這些都是不同品牌的鴉片,容器不同,但裡頭裝的成分都是一樣的;他們全都以某種方式在幫你適應你的痛苦。

我在此的努力是帶領你超越痛苦;你並不需要適應痛苦,你有機會能完全免於痛苦,只不過,這是一條比較艱辛的路,你必須面對挑戰。

你必須開始覺察到自己的身體,以及你是如何對待你的身體的……

有一天早晨,國王前去聆聽佛陀說法,他就坐在佛陀的正前方,當他一面聽講時,他腳趾的大拇指不斷地動,佛陀於是停下來看著國王的腳趾頭。當佛陀去看他的腳趾頭時,國王的腳趾頭就不再動,然後佛陀接下去演講,國王又會開始動他的腳趾頭。佛陀於是問他:

「您為什麼會動腳趾頭?」

國王說:「只有在您停止演講,看著我的腳趾頭時,我才會意識到我的動作,不然,我一點意識都沒有。」

佛陀說:「這是您的腳趾頭,您都沒有意識……那您甚至可以殺了一個人,大概也不會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

殺人者就是在這樣毫無意識的狀態下殺人的。在法庭上發生過許多這樣的案例,罪犯堅決否認自己殺了人,以前一開始他們總被認為是故意說謊,但是最新的研究卻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他們是在無意識之下行動的,因為當時他們憤怒到極點,以致於完全被怒火所吞噬。

當你憤怒的時候,你的身體會分泌一種毒素釋放到血液中,使憤怒中的你處於暫時性的瘋狂當中,事後你會完全想不起來發生過的事,因為你當時一點意識都沒有。人們就是象這樣陷入愛河、彼此殘殺或自我傷害,毫無意識地在做各式各樣的事。

覺察的第一步就是觀照你的身體。慢慢地,你能夠對自己的每一個姿勢、動作有所警覺,隨著你變得有意識,奇蹟就開始發生,許多你以前在做的事會自行消失。你的身體變得較放鬆、協調,會有種平靜從你身上擴散開來,一股隱隱約約的**在你的脈搏裡鼓動著……

接著開始去覺察你的思緒--對思緒也是這麼做。思緒比起身體要來的細微,當然也比較危險。當你能覺察到自己的思緒,你會對那些思緒感到訝異,要是你寫下每個片刻腦袋裡所閃過的念頭,你自己會嚇一大跳,不禁去懷疑「我怎麼會想這個?

」只要連續寫十分鐘腦袋裡閃過的念頭。把門窗關好鎖上,別讓任何人進來看你寫的東西,所以你要百分之百誠實,記得起一爐火,看完之後把它丟進火裡燒掉!這樣一來,除了你之外沒有人知道。

你絕對不要欺瞞,一五一十地寫下頭腦裡所出現的東西,別去解釋、修改、整理它,是什麼就寫什麼,按照它原原本本的樣子寫出來。

十分鐘之後,開始去讀你所記下來的東西,你將會看到內在那個瘋狂的頭腦!我們都不知道這整個瘋狂就象暗流不斷地在底下進行著,影響到你生活中重要的一切,不管你所做或你不做的事情,它的影響都無所不在,而你的一生就是這所有一切的加總。

這個瘋狂的人必須加以改造。關於意識的奇蹟就在於,除了去覺察,你無須做任何事,觀照的本身就能達成改變。這個瘋狂的人會漸漸失去蹤影,思緒慢慢落入一個特定的軌道,不再一片混沌,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宇宙。

於是再次地,更深的平靜會瀰漫開來。

當你的身體和頭腦處於平靜的時候,你將會發現它們也是彼此協調的,彷彿中間有座橋樑。現在,它們不會往不同的方向跑,不會再各奔東西;彼此之間第一次有種秩序,那個秩序將大大地有助於第三步的工作:覺察自己的感覺、情緒、心情。

那是最精微、最不容易觀照的一層,不過若你已經能觀照思緒,你只要再跨出一步就行了,當那些心情、感情、感覺開始映現出來時,你需要再多一些些的意識。

一旦你能觀照這三者,身體、思緒、感覺會結合成為一體。當合而為一的現象發生時,它們相互間的運作可謂完美無缺,你可以感覺得到三者合奏的樂章--它們已變成一個交響樂團--接著第四步會發生。第四步是你無法做的,它自行發生,那是來自整體的一個禮物,賜給已經完成前面三步的人的獎賞。

第四步是使一個人悟道的最終覺知,就是覺知到自己的意識--那就是第四步,你成佛、你已經覺醒了,唯有在那樣的覺醒中,你才知道狂喜的滋味。身體知道快感,頭腦知道快樂,心知道喜悅,而第四步知道狂喜。狂喜是目的地,覺察是朝向狂喜的道路。

一切痛苦的根源在哪,一切痛苦的根源是哪裡

因為bai 放不開.人之所以會痛苦,是因為外du界無法滿足自己zhi.受到物質,情感,名dao譽專,地位等等的羈絆。可是屬我們來到這世界就是來追求我們沒有的,慾望只會日益增加.無法得到就會痛苦.即使再怎麼理智的人也不克服得住慾望,那是人的本能.所以再怎麼聰明的人也會痛苦.人人都會痛苦 一切痛苦的根源...

女朋友說先苦後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怎麼回覆

既然你的女朋友都不嫌棄先苦後甜的話,那你肯定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那你就說我們一起努力。愛不一定非要說出來不可 經常把愛掛在嘴上的人,說出來的也見得是實話 當有愛時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來表達,也沒什麼不可 你女朋友可能覺得什麼事情都會有個結果的,只要慢慢努力吃點苦也沒什麼的,一切都有安排,都會順其自然...

出軌的男人被老婆發現過後。交代說一切都是他自己主動的。當時和老婆兩地分居,她和情人因工作認識

夫妻倆人長期二地分居容易出問題 男人是下半身思考的動物,出軌常因性生情 不過一個巴掌拍不響,對方也有問題。這個情況還是有的,這就是現實的生活 男人出軌向我坦白的時候說一切都是他自己主動的,說明什麼 他是為了保護情人,轉移問題的焦點,避免兩個女人發生衝突,免得把不光彩的事情鬧大了,甚至傳揚出去。問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