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怎麼論證」性惡論「的

2021-04-15 14:55:11 字數 4944 閱讀 7524

1樓:匿名使用者

荀子說:「好惡、bai喜怒、哀du樂,夫是之謂zhi天情。」又說

dao:「性之好惡、喜怒、哀回樂,謂之情。」荀子答認為人性只限於食色、喜怒、好惡、利慾等情緒慾望,不論「君子」「小人」都一樣。

所以荀子說:「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惡」。

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的區別和意義

2樓:銀子很值錢

1、時代背景不同。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戰國中期,此時的社會風氣很差,孟子想要改變這種現狀,於是提出了性善論,並告訴人們人性本善。

而荀子所處的時代是戰國末期,秦統一之勢已經勢不可擋,每次伐攻都是數十萬人。看到這些,荀子有些絕望了,看清了成王敗寇的本質,社會現實趨向惡化,知道自我催眠已經不管用了。為了使人們向善,必須充分讓人們認識自身的缺點,才能心悅誠服地改正,因此他提出了性惡論。

2、根源不同。孟子認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來自人後天的習得,而是產生於先驗的良知良能。孟子所說的良知良能,一部分是人在沒有接觸社會實踐的情況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一部分是以血親關係為基礎的仁愛關係,這就是孟子性善論賴以立論的基礎。

而荀子人性惡的根源則在於人本身具有的本能。這種本能不是通過學習得來的,不是人為促成的。但這種本能如果任其發展,不加節制,不加約束,就必然要產生爭奪、殘殺等**的事情,造成社會混亂,因此他認為人性本惡。

3、對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從一開始在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發生了內聖與外王兩個對立的價值取向的分野。「孟子言性善,乃謂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是仁義理智四端。

荀子言性惡,是說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為中並無禮義;道德的行為皆必待訓練方能成功。

孟子所謂性,與荀子所謂性,實非一事。在對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夠自我完善;荀子則以一種冷峻嚴厲的目光審視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夠自我完善。「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義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現實主義的一翼。

」4、關於修身問題的不同主張。孟子強調心性本心,荀子強調本能慾望。由此也致使二人在對待修身問題上有不同主張。

孟子站在性善論的觀點上必然強調人的內心修為,他發展了孔子提出的「為仁由己」。

「仁」成為孟子學說的核心概念;而荀子力主性惡,強調外在的禮儀規範,走的是孔子「約之以禮」的路線,「禮」也就成為荀子學說的中堅術語。孟子重於心,荀子重於學。孟子主張擴充本性,主張養氣,重視發揮本心的作用,重視自我修養、自我反省的功能。

荀子主張化性起偽、改造本性,主張治氣,重視學習的作用,重視教育培養、社會約束、師長示範和個人努力的結合。

5、在性情與仁義的關係上,荀子則與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義都看作是出於先天的人性,其中仁義是大體,食色是小體;仁義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魚。

荀子則認為人性只限於食色、喜怒、好惡、利慾等情緒慾望,不論「君子」「小人」都一樣。所以荀子說:「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惡」。至於仁義,則是由後天所學、所行、所為而獲得的。

意義:孟子的「性善論」是從正面激勵人奮發向上,自覺向善的。孟子從人與動物不同的類本性人手闡述了人的本質,把人的食色之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而把道德觀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從而深化了對人的本性的認識,突出了人的善良本性。

苟子的「性惡論」是從反面激勵人進取、去惡成善的。苟子強調了性偽之分,而把人之不可學、不可事、生而有之的自然本能之性定義為「性」。因為人的自然之性的質樸與粗糙,所以要加強後天的學習和改造。

3樓:我是龍的傳人

一、孟荀人性論的鬥爭性

1、時代背景不同。孟子所處的時代是戰國中期,此時的社會風氣很差,孟子想要改變這種現狀,於是提出了性善論,並告訴人們人性本善,只要不去學習壞的東西,不被壞的社會風氣所同化,我們自身便不會變壞。這實際上是一種善意的欺騙和自我催眠,這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差甚遠,被認為是過於理想化了。

而荀子所處的時代是戰國末期,秦統一之勢已經勢不可擋,每次伐攻都是數十萬人。看到這些,荀子有些絕望了,看清了成王敗寇的本質,社會現實趨向惡化,知道自我催眠已經不管用了。為了使人們向善,必須充分讓人們認識自身的缺點,才能心悅誠服地改正,因此他提出了性惡論。

2、根源不同。孟子認為人性善的根源不是來自人後天的習得,而是產生於先驗的良知良能。孟子所說的良知良能,一部分是人在沒有接觸社會實踐的情況下所具有的生物本能,一部分是以血親關係為基礎的仁愛關係,這就是孟子性善論賴以立論的基礎。

而荀子人性惡的根源則在於人本身具有的本能。這種本能不是通過學習得來的,不是人為促成的人生來就有耳目之欲、聲色之好、求利之心,都是飢而欲食,寒而欲衣,勞而欲息,聲色之好。但這種本能如果任其發展,不加節制,不加約束,就必然要產生爭奪、殘殺等**的事情,造成社會混亂,因此他認為人性本惡。

3、對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從一開始在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發生了內聖與外王兩個對立的價值取向的分野。「孟子言性善,乃謂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是仁義理智四端。

荀子言性惡,是說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為中並無禮義;道德的行為皆必待訓練方能成功。孟子所謂性,與荀子所謂性,實非一事。在對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夠自我完善;荀子則以一種冷峻嚴厲的目光審視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夠自我完善。

「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義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現實主義的一翼。」儘管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但他們都無一例外地看到了善惡的並肩而存。孟子強調性善的一面,是立足於他的仁政理想;荀子強調性惡的一面,是立足於現實人心的狀況。

4、關於修身問題的不同主張。孟子強調心性本心,荀子強調本能慾望。由此也致使二人在對待修身問題上有不同主張。

孟子站在性善論的觀點上必然強調人的內心修為,他發展了孔子提出的「為仁由己」。「仁」成為孟子學說的核心概念;而荀子力主性惡,強調外在的禮儀規範,走的是孔子「約之以禮」的路線,「禮」也就成為荀子學說的中堅術語。孟子重於心,荀子重於學。

孟子主張擴充本性,主張養氣,重視發揮本心的作用,重視自我修養、自我反省的功能。荀子主張化性起偽、改造本性,主張治氣,重視學習的作用,重視教育培養、社會約束、師長示範和個人努力的結合。

5、在性情與仁義的關係上,荀子則與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義都看作是出於先天的人性,其中仁義是大體,食色是小體;仁義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魚。荀子則認為人性只限於食色、喜怒、好惡、利慾等情緒慾望,不論「君子」「小人」都一樣。

所以荀子說:「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惡」。

至於仁義,則是由後天所學、所行、所為而獲得的。

二、孟荀人性論的意義:

如果說孟子對於人性的認識只是看到了在血緣紐帶下父子、兄弟之間仁愛的一面,那麼荀子則看到了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相互爭奪的一面。

孟子的「性善論」和苟子的「性惡論」雖然對人性的內涵界定不同,在個體成善的途徑上觀點也不一樣,但是他們卻殊途同歸,目的都是教人從善,使人達到理想的道德境界。清代學者錢大昕說:「孟子言性善,欲使人儘性而樂於善;苟子言性惡,欲使人化性而勉於善。

立言雖殊,其教人以善則一也。」這種評價是十分中肯的。

孟子的「性善論」是從正面激勵人奮發向上,自覺向善的。孟子從人與動物不同的類本性人手闡述了人的本質,把人的食色之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而把道德觀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從而深化了對人的本性的認識,突出了人的善良本性;在主體的道德修養中,孟子又強調了「為仁由己」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從而挺立起道德實踐的主體性,鼓勵主體好善惡惡、積極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實現道德理想和人的本性。

苟子的「性惡論」是從反面激勵人進取、去惡成善的。苟子強調了性偽之分,而把人之不可學、不可事、生而有之的自然本能之性定義為「性」。因為人的自然之性的質樸與粗糙,所以要加強後天的學習和改造。

如果缺乏後天的學習與教育,人就不可能化性起偽,達到善良境界。人只有通過學習,通過道德的訓導、禮法的約束,才能對質樸粗惡的先天自然之性加以改造,去惡為善。苟子言性惡可以說是提醒人們認識到自己先天素質中的粗劣之處而不放鬆自身的修養與改造,從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孟子提供了人性之善的內在依據和人天生具有的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動性,忽視了人道德修養的必要性和被動性;苟子則強調修己的必要性和被動性,但卻忽視了主體向善的可能性和主動性,二者的相互補充恰好克服了對方理論上的片面性和不足。所以,孟子和苟子對於人性的揭示都是不完整的,他們雖互相對立,實為相輔相成。

4樓:雙槍將

1、立論的基礎不同.

通過前面的**,我們知道了孟子是以人的社會道德屬性作為其「性善論」的立論基礎,他認為人具有「四心」,「四心」經過發展壯大又會成為「四端」,「四端」經過環境及個人的主觀努力便會成為「善性」.而荀子則是以人的自然屬性作為立論的基礎,以人的本能為性,人因為有這些本能而相互爭鬥,殘殺,最後導致社會秩序遭到破壞,荀子便是因人的本能而得出「性惡」的結論.立論基礎的不同是產生性善、性惡這兩種相對立觀點的根本原因,因此,立論基礎的不同是兩種理論的根本區別所在.

2、實踐的不同.

(1)道德實踐的目的不同,孟子主張修善的核心是「擴而充之」,找回失去的善端;而荀子則認為修善是為了除掉人的惡性,人為地去培養善心,即「化性而起偽」

(2)「道德實踐過程的不同,孟子認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找回善心,因而主張順著人性擴充;荀子則認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要除掉惡性,建立善性,因此主張逆著人性去修善.」

(3)培養德性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孟子強調培養道德要先自律而後推己及人,鼓勵人們發揮主體能動性;而荀子則強調道德修養一方面要自己不斷地學習和積累,以及學時擇人擇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重視禮儀規範對人的約束,既體現了道德實踐個體在道德修養中的能動性,又強調社會環境對個體的約束性,即他律性,內因與外因並重的培養體現了荀子的辯證法精神.

3、對後天如何對人進行教育有不同看法,荀子的思想與法家有些相似,認為對人的教育要行法治,重刑罰,從而使社會得到治理.而孟子強調的是實行仁政,認為教育人民要以禮儀教之,以助人找回失去的善端,從而維持社會的穩定.

4、論證方法不同.

孟子提出「性善論」,他主要是以「類」的思想進行論證的,「類」的思想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類」相似,聖人擁有仁義禮智等諸多美德,具有善性,同樣是人,聖人所擁有的東西,其他人也同樣擁有.二是人與動物不同,人不同於動物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既然不同,那末,人與動物共有的耳目口鼻之慾的自然屬性便不能作為人的本性,因此道德之性才是人的本性.

而荀子則是從人人生而有之這個角度論證,既然是每個人都有的,那麼最淺顯的,每個人都知道的便是自然之性.

意義:共同創立了博大的儒學思想體系,也為儒學在中國幾千年的傳播產生了深遠影響,作出了重要貢獻.

神經性耳聾是怎麼回事,小孩神經性耳聾是怎麼回事

不明原因的聽力下降。神經性耳聾常見的原因有先天性的 遺傳性的 老年性的 爆震性的原因,也包括一些外傷 自身免疫性疾病導致的耳聾以及原因不明的耳聾。患者是你本人嗎?多大年齡 聽力損失多少分貝?是否有其它的伴隨症狀?耳鳴耳聾的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小孩神經性耳聾是怎麼回事 目前從醫學角度上還無法判定是什麼原...

辯論賽,怎麼論證追求金錢不能和追求道德並行

必須從本質下手 金錢追求 就是把對財富的佔有放在首位,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回報,最大可能的斂聚財富 道德追求 就是對善 正義 公正 誠實的高尚境界的努力探求。這就不僅意味著對惡的 非正義的 偏私的和虛偽的追求金錢手段的屏棄,更意味著把他人和社會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作到最多的奉賢和最少的索取。這兩者存...

怎麼求證相似?有幾種方法,說明方法和論證方法有相似的用法,怎麼分別?

1 相bai似三角形 的有關概念 1 相du似三zhi角形 對應角相dao等,對應邊成比專 例的兩個三角形是相似 屬三角形.2 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對應邊的比.二 相似三角形 1 相似三角形的有關概念 1 相似三角形 對應角相等,對應邊成比例的兩個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2 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對應邊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