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養生之五穀雜糧,二十四節氣各有什麼特色飲食傳統

2021-04-11 23:02:04 字數 5230 閱讀 8013

1樓:匿名使用者

遵循24節氣大自抄

然規律,順bai著時間的方向生活,「谷昔」du的原料配比24節氣隨zhi著節氣都在發生變化。谷dao

庫產品選用純天然地道穀物為原料,根據穀物本身特有屬性,遵循24節氣,經過兩岸三地的營養專家的研究,以多種穀物和堅果嚴格按照最符合人體均衡營養需求的比例進行搭配,以滿足辦公室群體的膳食需求為切入點,推出了「谷昔」24節氣五穀堅果植物蛋白現磨健康飲。

2樓:

二十四節氣與五穀雜糧有什麼關係?

二十四節氣各有什麼特色飲食傳統?

3樓:匿名使用者

一、冬至

俗話說「冬至餃子帶喝湯,不怕身上起凍瘡」。餃子最初是張仲景為**百姓耳朵凍傷發明的,把驅寒活血的藥攪拌在肉餡裡,給凍傷的百姓。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冬至前後常拉耳垂、提耳尖、摩耳廓,直到耳部感到發熱,有利於全身保健。

二、春分

俗話說:「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春分以後,人體新陳代謝旺盛,血液迴圈加快,呼吸消化功能加強,內分泌激素尤其是生長激素分泌增多,是孩子們長高的最佳時段。

春分這個時候的香椿,香味濃郁,鮮嫩清脆,口感和營養都是很好。

三、清明

清明前後北方風大雨少,氣候乾燥,容易乾燥上火,而青蒿正是美味嬌嫩的時候,怕上火的朋友,不妨吃上一些青蒿蹄花湯,清熱滋補潤燥。

四、穀雨

「三月三,薺菜當靈丹。」農曆三月初三這天,不少地區都有吃薺菜煮雞蛋的風俗。初春是高血壓病好發的節氣,食用薺菜後可增強大腸蠕動,促進排洩,有降血壓、降低體內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

五、霜降

九九重陽後陽氣趨於沉降,生理功能趨於平靜。俗話說「秋瓜壞肚」,這個時候氣溫涼爽,瓜果性寒吃太多易損胃陽,要少吃或不吃。體質虛弱怕冷的人此時應選溫熱性水果。

葉滌生(二十四節氣養生法)

4樓:

民間有句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上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

常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節氣內。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為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按當時的情況延續至今而已。

據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家家時興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如今各種藥膳火鍋成了全國百姓消寒壯熱的美味佳餚。正因如此,很多人忽略了合理進補的問題,特別是青年人,自恃體強而暴飲暴食,飢飽寒熱無度,最終引來無窮後患。 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

「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說明飲食物對人體的作用。小雪節氣雖已數九寒天,人們大補特補無可非議,但進補當中不可無章無法,應本著「因人施膳」的原則,瞭解飲食宜忌的含義,元代《飲食須知》強調:「飲食,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縱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

」所以我提醒諸位在進補時不要被 「五味之所傷」,青年人更應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補。 一般說來,青年人機體代謝旺盛,所需蛋白質和熱量較老年人多,而熱量主要**於碳水化合物、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於糧食之中,故青年人應保證足夠的飯量,注意粗細糧的比例搭配,並攝入適量的脂肪,在選用藥膳進補時應考慮這一因素。

但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特點,往往有些人因過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而招來不速之客——「青春痘」,學名痤瘡,它給年輕人帶來無盡的煩惱。 這裡向年輕朋友簡單談幾句痤瘡的**和預防。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究其**和內分泌功能障礙有關,而皮脂腺活動是受內分泌和精神因素影響的。

青少年時期由於體內雄性激素水平增高,皮脂分泌增多,導致皮脂淤積,形成毛囊口角化栓塞,增多的皮脂不能及時排除,因而形成了痤瘡。為避免痛苦發生,首先要注意個人衛生,溫水洗臉常洗澡,少吃油膩辛辣寒涼食品,多吃水果蔬菜,避免便祕發生,禁止用手擠捏,否則痤瘡消退疤痕依在。在**上中醫將其分為四型:

肺經風熱,脾胃溼熱,衝任不調,熱結血瘀型。方藥分別用[枇杷清肺飲]加減,[龍膽瀉肝湯]加減,[加味逍遙散]加減,[四物湯]加減。總之,得了痤瘡要及時請大夫診治,切不可自行處理。

說到進補,自古就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即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禦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養生目的。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藥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常用補藥有人蔘、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鮁魚和海蝦等,其它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

二十四節氣養生都是那二十四個節氣了? 怎麼養生啊?

5樓:匿名使用者

在我國最古老的醫學經典著作——《內經》中,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變化過程中如何養生就已有記述,如「春三月, 夜臥早起,廣步於庭。 夏三月,夜臥早起,與雞俱興 冬三月,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這就提示給人們,身體要健康,益壽延年,需要追隨大自然的規律,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安排日常起居。

春季:祖國醫學認為,從立春至立夏前一天為春三月,春天三個月是生髮的季節,天氣由寒轉暖,東風解冷,春陽上升,自然界各種生物萌生髮育,棄故從新。

人們應早些睡覺,早一點起床,在庭院散散步,適當鍛鍊,以釋出「生」氣,注意運動應暖和,以適應春氣。並要讓身心感到舒暢、活潑,以使身體與春氣相適應。生活中應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惱怒,記憶體生而勿殺、予以勿奪、賞而勿罰的意念,從而使肝氣保持正常的生髮、調暢。

如果違犯了這一自然規律,就會損傷肝氣,夏季易患寒性疾病,從而導致人體難以適應夏季藩秀的「長」氣。

祖國醫學認為,養生的效果,不僅限於季節,還應為下一季節打下良好基礎。換句話說,就是在這個季節裡不能很好地養生,就會引起下一個季節的不健康狀態,有不少疾病就容易產生。如春季能注意「生髮之氣」,本季節即不患病或少患病,而到夏季也就不得寒性病。

若不注意調養「生髮之氣」,不僅近在當時,並且能遺患於後。《內經》指出:「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不變。

」肝屬木而主風,屬於自然界的東方,旺於春季。所以春季養生不好,不注意調養,易傷肝,肝傷則不能生心火,到了夏季火就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來侮之,於是都容易發寒性疾病。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陽春三月,氣候漸暖,這是春的主要象徵。然而春季又是氣候多變的季節,尤其是初春,氣候變化更大,常有寒流侵襲,氣溫急降。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講「春捂秋凍」,所謂「春捂」的意思,就是指春天不要過早地脫下棉衣,應晚脫一點,而且要一件件地減。

這從春天的天氣、氣候特點與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來說,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由於春季氣候變化多,忽冷忽熱,風沙大,春雨少,再加肝木旺於春,惱怒等情志易刺激傷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惡化。另外,由於由冬入春,人們的抗病能力、氣候適應能力較弱,流行性傳染病又較多,稍不注意就會感染疾病。特別是年老體弱和少年兒童應注意,春季易患感冒,若**不當,防護不周,常會導致肝炎。

另外,麻疹猩紅熱、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傳染病都易傳染。

祖國醫學還認為,春天肝氣旺、脾氣衰,應少吃酸,多吃甜的食物,因酸味屬肝,甘味屬脾,故需注意調養。

在春季裡,除注意以上幾方面的調理外,還要針對春天的特點,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勞逸適度,增進營養,以增強體質的抗病能力。

夏季:祖國醫學認為,夏天對人來說屬心火旺,肺氣衰的季節,應晚睡早起。苦味屬心,辛味屬肺,所以夏天應吃些辣味食物。

雖然天氣炎熱,但不要貪涼,睡覺時腹部應蓋上被子,以免受涼腹瀉。雨季應避免溼氣的侵襲,及時更換衣服。平時應經常按摩足底湧泉穴,不要光腳,以免溼氣從腳底部侵入。

秋季:祖國醫學認為,從立秋到立冬為秋三月,天地陽氣日衰,陰寒日生,景物蕭條,養生亦應隨之。

秋天應早睡早起,這對健康十分有益。要少吃辣、多吃酸的食物。氣溫降低時應及時新增衣服,以免著涼。

中醫認為,當秋季陽氣內斂,陰氣轉盛中,人應與秋氣相和平,保持體內陰精,不讓意志過分外馳,防止房勞傷腎。秋季萬物凋謝,老人憂思過多,產生垂暮之感,表現為情緒不穩、煩躁不安、難以入眠等症狀。金代醫學家李東垣說:

「凡怒悲生恐懼,皆損元氣。」《醫學類編》說:「若日逐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

」故應保持情緒穩定,心如秋月,少憂勿思使志安寧。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當精神系統受到刺激,會導致機體正常平衡紊亂,易患疾病。心情開朗,使精神處於常樂之境,才能有助於健康。

冬季:冬季要早睡,起床不妨稍遲。冬天為腎氣旺、心氣衰的季節。

鹹味屬腎,應少吃。應儘量避免吃灸烤油膩難以消化的食物。腹部及足部應注意保暖。

室內溫度不宜過高,否則出門時易著涼。

實踐說明,祖國醫學中寶貴的四季養生法是有科學道理的,如能掌握好,對人們的健康長壽必定大有益處。

二十四節氣怎樣養生?

6樓:易書科技

地球有公轉,世界就分春夏秋冬;地球有自轉,所以分晝夜。人的一切生活活動都深受有四季交替變化的影響,因此四季養生應講季節性。這就要說到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對養生、睡眠也十分有用。

二十四節氣具有鮮明的季節性、時令性,現如今不少中國人在用它,外國人也愈來愈多地在用它。它們與公曆和農曆都有較固定的時間相關性,每月總在7、8日左右,以及22、23日左右有一個節氣。作為中國人更要熟悉它和運用它。

早就有這樣一個順口溜,你或許還會背誦吧: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天;(立)夏(小)滿芒(種)夏(至)暑相連(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人們都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可是,你知道四季到底是如何劃分的嗎?

什麼是四季呢?它有有5個劃分標準:

(1)按曆法劃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四季之始。但因各地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四季的長短(天數)便有所不同。

(2)按天文學劃分:二至(夏至、冬至)及二分(春分、秋分)分別為四季之始,也有地區差別的問題。

(3)按月份劃分:農曆上通常認為:1、2、3月為春;4、5、6月為夏;7、8、9月為秋;10、11、12月為冬。但各地的具體情況有很大差別。

(4)按氣象學、氣候學劃分:陽曆3、4、5月為春;6、7、8月為夏;9、10、11月為秋;12、1、2月為冬。

由於地球的南北兩半球的同一半球的溫帶寒帶熱帶等氣候氣溫差異,以上4種劃分法都不能確切地反映出各地的實際氣候狀況。

(5)按氣溫劃分:採用以候(5天為一候、全年分為73候)平均氣溫的高低作為劃分四季的標準,即以各地實際氣溫和物候作為劃分四季的依據;凡候平均溫度在22℃或以上的為夏季;下降到10℃或以下的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秋季。這樣的劃分,都與各地的自然物候現象相吻合,對我們本書所說的養生及睡眠具有實際意義。

這樣不利的地方是,如此劃分,各低的四季開始時間及四季時間長短就不一了。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簡介

二十四節氣,是曆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 十二月建 的特定節令。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廿四節氣準確的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廿四節氣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歌 全文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從天文學上說,這是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的時空。陽和起蟄,品物皆春。太陽沿周天劃過,到此之際算是有了決定性的轉折。春天的本質之一乃是木性或木行,木行要完成生髮的職能必須有水,故立春之後,水行以雨水的節氣方式呈現,為春天加持壯行。驚蟄就像運動場上啟動某項比賽的打令槍一樣。一槍打響...

二十四節氣,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有 冬至 小寒 大寒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名稱含義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 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 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 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 出發,每前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