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歌的含義二十四節氣歌的含義

2021-03-05 09:21:53 字數 6688 閱讀 3486

1樓:何曾道謝橋

(一)、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二)、二十四節氣歌的含義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太陽到了北邊太陽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北迴歸線)。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

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

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太陽到了南邊太陽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南迴歸線)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拓展資料:

1.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2.少數民族的二十四節氣歌

獨龍族世居於此,攀藤溜索,農林混作,既是農民,也是獵人、漁人和採集者。向自然討生活的刀耕火種延續至20世紀上半葉。

按照自然季節的變化,獨龍人創造了適合於自身生產特點的物候歷演算法。從頭年下雪到次年下雪算為一年。從月亮最圓的那天起到第二次月亮最圓時算為一月。

這樣的節令不十分嚴格,花開或鳥叫晚一些,播種的時間也相應地推遲。每月的天數也沒有正確的數字,月大月小隻是相對而言。

獨龍人對花開鳥鳴十分重視,視為大自然對勞作訊息的「指示燈」:每年春季到來桃花盛開,「投拉木登開」鳥鳴叫時便開始春耕、播種。當「卡波」,「貝達」等鳥鳴叫時就全面播種,種南瓜、黃瓜。

百花盛開「日木」即蟬鳴叫時則停止一切播種。

一月 ,稱「投提龍」,意思為無事可幹的月,呆坐得屁股**也磨破了。只好上山打獵,過傳統年。

二月 ,稱「久門龍」,下雪月,樹草枯萎,開始挖洋芋地,醞釀春耕。

三月 ,稱「阿薄龍」,出草月,地上草木發青,開始挖地和砍「火山地」,大量播種洋芋和小米。

四月 ,稱「奢久龍」,播種月,大量砍燒「火山地」,開始播種包穀、豆子、芋頭等。

五月 ,稱「昌木蔣龍」,花開花謝月,草木已綠。要種玉米和栽稻秧。

六月 ,稱「阿義龍」,缺糧月,青黃不接,大量上山採集野菜野糧。

七月 ,稱「布安龍」,洋芋成熟,種苦蕎和甜蕎。男子外出挖貝母和上山放扣索,打獵。

八月 ,稱「阿鬆龍」,開始吃青包穀、收小米。桃子剛成熟,滿山遍野的果樹掛果。

九月 ,稱「早絡龍」,「收穫月」,野果遍地都是。收玉米、稗子和瓜類。

十月 ,稱「阿傷龍」,大規模秋收,修建玉米倉房,貯存過冬糧食。

十一月 ,稱「總亞龍」,此月山上已經降雪,趕收晚熟的稗子。上山砍柴,準備過冬的柴禾。

十二月 ,稱「得日干龍」,意思是植物或樹木皮可割下來的月。水位降落,水色變清,可撒網捕魚。山上白雪皚皚,男子趁機圍獵。

居住在三江沿岸的赫哲人,根據各種魚類的活動規律、自然季節的變化,將捕魚生產活動分為捕魚的**季節、修理網具的漁閒期、秋季漁汛期、冬季捕魚期等四個階段,形成了一套較為科學的捕魚方式。受到漢族的「二十四節氣歌」影響,赫哲族又將其與漁業生產的季節性結合起來,總結成了朗朗上口的歌謠,來指導漁業生產和生活。

捕魚節氣歌

立春打獐狍,雨水舀魚忙。

驚蜇忙織網,春分船沿上。

清明河水淌,穀雨開大江。

立夏魚群歡,小滿魚米全。

芒種魚產卵,夏至鯉魚竄。

立秋開了網,處暑鰉魚鮮。

白露鮭魚來,秋分魚籽甩。

寒露哲羅翻,霜降打秋邊。

立冬下掛網,小雪打冰穿。

大雪釣冬魚,冬至補魚具。

小寒大寒修理船,魚樓肉滿過新年。

2樓:蓋辜苟

含義:就是中國的24節氣  :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露水、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

「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至」意為極、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連連

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開始,雨量逐步增多。公曆每年的2月18日前後為雨水。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5日左右為驚蟄。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公曆每年大約4月5日為清明。

穀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公曆每年4月20日前後為穀雨。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芒種火燒天

小暑、大暑、處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還未達最熱,大暑才是最熱時節,處暑是暑天即將結束的日子。它們分別處在每年公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寒露——氣溫更低,空氣已結露水,漸有寒意。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開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曆11月22日,大雪則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氣進一步變冷,小寒還未達最冷,大寒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曆1月5日和該月的20日左右為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二十四節氣,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秦時期開始訂立、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二十四風,又稱二十四番花信風,因為是應花期而來的風,所以叫信。

俗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是按照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的,其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

因此,它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的標誌,如植物的蔭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和葉落,動物的蟄眠、復甦、始鳴、繁育、遷徙等,都是受氣候變化制約的,人們把這些大自然的一種節律現象叫做物候。

《詩經》記載的「四月秀羅、五月鳴蜩」、「七月流火」、「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等等,都是物候的體現。

程犬昌《演繁露》曰「三月花開時,風各花信風」,陸游《遊前山》也有「屐聲驚雉起,風信報梅開」的關於花信風的描繪。

物候與農時關係密切。我國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學最早的國家,最早的物候專著、西漢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農事活動,如農耕、養蠶、養馬等。

此後《呂氏春秋》、《禮記》等都有類似的物候記載,並逐漸發展成一年24個節氣和72候。到了清康熙教撰的《廣群芳譜》更有二十四番花信風的記載。

3樓:想知道那是誰

二十四節氣歌,是為便於記憶我國古時曆法中二十四節氣而編成的小詩歌,流傳至今有多種版本。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經驗積累和智慧結晶,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絢麗瑰寶。以下的二十四節氣歌的一種版本可作為參考: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二十四節氣傳統含義如下:

二十四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早在春秋戰囯時期,我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

隨著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豐富和科學,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

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現在我們習慣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十四節氣和現在通用的陽曆一樣,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週期為根據劃分的,因此節氣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

從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塊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春分:春季的中間,晝夜分。

夏至:白天最長,夜間最短。

秋分:秋季的中間,晝夜平分。

冬至:天進九,白天短夜間長。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用來表示一年中不程度。

小暑:初伏前後,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

處暑:"處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

小寒:氣候已比較寒冷。

大寒:為最冷的時節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

白露: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夜間較涼,空氣中的水汽出現凝露現象。

寒露:氣溫明顯降低,夜間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

霜降:開始降霜。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兄。小滿:麥類等夏熱作物子粒逐漸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

驚蟄:開始打雷,冬民動物復甦。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迴歸。

清明:氣候溫暖,天氣青和明朗。

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雨水增多,對穀類生長有利。

雨水:降雨開始。

穀雨:降雨量增多。

小雪:開始降雪。

大雪:降雪較大。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歌 全文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從天文學上說,這是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的時空。陽和起蟄,品物皆春。太陽沿周天劃過,到此之際算是有了決定性的轉折。春天的本質之一乃是木性或木行,木行要完成生髮的職能必須有水,故立春之後,水行以雨水的節氣方式呈現,為春天加持壯行。驚蟄就像運動場上啟動某項比賽的打令槍一樣。一槍打響...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歌 全文

24節氣分別為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由於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簡介

二十四節氣,是曆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 十二月建 的特定節令。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廿四節氣準確的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廿四節氣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