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具有什麼重要意義,二十四節氣具有什麼意義

2021-03-04 00:23:35 字數 5788 閱讀 1027

1樓:秒懂星課堂

胡彥斌介紹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2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4節氣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和氣象學的特殊創造,是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它反映了地球上的四季變化、天氣冷暖、降水狀況、物候徵兆等自然現象。

幾千年來,節氣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曾經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

有些節氣還有著動人的故事。例如清明節就與晉文公重耳有關。晉文公幼年時歷盡了艱難,為逃避後母的殘害,他在外流亡了整整19年,幾度陷入絕境。

有一次絕糧時,有個跟他流亡的大臣名叫介子推,曾忍痛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大塊肉來讓重耳充飢,從而渡過了難關。可後來重耳回國當了國君,在分賞有功之臣時,卻偏偏把「割股奉君」的介子推遺忘了!

介子推對於不公正的待遇並不論爭,而是不聲不響地領著老母親離開了京城,跑到了今山西省境內的綿上山中隱居起來。不久,晉文公想起了介子推之功,但卻不知他的蹤影。他大為懊喪,連聲嘆道:

「此乃寡人之過也。」經過幾個月的查訪才得知介子推的下落,於是晉文公親自跑到了綿上山。

然而綿上山山高林密,晉文公找了很久仍然茫無頭緒。介子推始終不肯出山。正在晉文公為難之際,有人出了個餿主意,說如果主公放火燒山,一向孝順母親的介子推一定會為母親安全而出山來......於是,一場大火遍山燒起,三天三夜也不見母子倆出來。

後來才發現母子倆抱成一團,已被燒死於一棵大柳樹下!

晉文公後悔不迭,悲哀萬分。為了紀念這位有功之臣,他把綿上山改名為「介山」,並下令一個月內(後改為三天)不得舉火為炊,所有人都只能吃冷的食品。所以,又稱舉火那天(農曆三月初五)為「寒食節」,後來逐漸演變為清明節,成為二十四節氣之一。

直到今天,清明節仍是我國人民祭祖掃墓、懷念先輩的重要傳統節日。

二十四節氣具有什麼意義?

3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4節氣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和氣象學的特殊創造,是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它反映了地球上的四季變化、天氣冷暖、降水狀況、物候徵兆等自然現象。

幾千年來,節氣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曾經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

有些節氣還有著動人的故事。例如清明節就與晉文公重耳有關。晉文公幼年時歷盡了艱難,為逃避後母的殘害,他在外流亡了整整19年,幾度陷入絕境。

有一次絕糧時,有個跟他流亡的大臣名叫介子推,曾忍痛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大塊肉來讓重耳充飢,從而渡過了難關。可後來重耳回國當了國君,在分賞有功之臣時,卻偏偏把「割股奉君」的介子推遺忘了!

介子推對於不公正的待遇並不論爭,而是不聲不響地領著老母親離開了京城,跑到了今山西省境內的綿上山中隱居起來。不久,晉文公想起了介子推之功,但卻不知他的蹤影。他大為懊喪,連聲嘆道:

「此乃寡人之過也。」經過幾個月的查訪才得知介子推的下落,於是晉文公親自跑到了綿上山。

然而綿上山山高林密,晉文公找了很久仍然茫無頭緒。介子推始終不肯出山。正在晉文公為難之際,有人出了個餿主意,說如果主公放火燒山,一向孝順母親的介子推一定會為母親安全而出山來......於是,一場大火遍山燒起,三天三夜也不見母子倆出來。

後來才發現母子倆抱成一團,已被燒死於一棵大柳樹下!

晉文公後悔不迭,悲哀萬分。為了紀念這位有功之臣,他把綿上山改名為「介山」,並下令一個月內(後改為三天)不得舉火為炊,所有人都只能吃冷的食品。所以,又稱舉火那天(農曆三月初五)為「寒食節」,後來逐漸演變為清明節,成為二十四節氣之一。

直到今天,清明節仍是我國人民祭祖掃墓、懷念先輩的重要傳統節日。

有首節氣歌,概括了24節氣的名稱和日期,便於人們記憶: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是

六、廿一,下半年是

八、廿三。

春,是四季之首,《公羊傳》:「春者何,歲之始也。」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是見,春是蠢動,是萬物開始有生氣的意思。立,也是建始的意思。

春風吹拂,雨水逐漸增多。「春雨貴如油」,春始風木,然生木者必水,雨水有利於農業生產。

驚蟄,春雷響動,驚動蟄居地下的蛇蟲百腳。我國大部分地區正進入春耕繁忙季節。

春分,「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農諺:「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

清明,是明潔的意思。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發,改變了不久前冬季寒冷枯草的景象,而江南各地正是春季作物播種、出苗的季節。

春去夏來,「夏,假也,寬解萬物,健生長也」。說明氣溫升高,促使萬物生長髮育。

立夏,夏意盎然,南國已是一派初夏風光,而北方也漫天柳絮送春去,江南一帶櫻桃、枇杷、梅子應市,正是「立夏三朝遍地鋤」。

小滿,「物長至鋤,皆盈滿也」。麥子等結出累累豐滿的果實,這時候我國北方夏熱作物籽粒漸熟,南方開始了夏收夏種季。

芒種,正是種植有芒之谷的時候,麥子、油菜成熟,開始收割,接著又要忙著播種插秧,農事繁忙。

夏至,至是極的意思,是太陽光直斜到北部的終極,白晝最長,黑夜最短。這時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害滋長蔓延,需要加強田間管理,正是「夏至棉田草,勝如毒蛇咬」。

小暑,「暑,熱也」。小暑,天氣雖熱,卻還沒到極點。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炎熱季節,農業正忙於夏秋作物的田間管理。

大暑,「乃熱之極也」,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熱在三伏」,三伏是指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段時間。大暑正值中伏前後,這時往往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熱時期,也是喜溫作物水稻、玉米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夏盡秋來,古書說:「秋,成也,萬物成就也。」春天播種的作物,快要收穫了。

立秋,時令進入秋季,氣溫開始下降,人們經過辛苦的春種夏耘,豐收在望了。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也忙於移栽和管理。

處暑,「處」字是休止的意思,這時候暑熱逐漸隱退或休止,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作物開始由綠逐漸變黃。

白露,天氣開始轉涼,低空的水氣在草地上凝結成亮晶晶的露珠。

秋分,「陰陽適中,當秋之半也」,又是晝夜相等的時候了,呈現出一片金秋景象。

寒露,露白而後寒,天氣變得更涼,露水也更冷了。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氣涼爽,進行秋收秋種。

霜降,「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前後,黃河流域開始初霜,南方地區忙秋收、秋種。

冬天來了,冬是四季之末。「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立冬,時令進入冬季,天氣更冷,黃河流域以北地區開始結冰,昆蟲蟄伏地下。各地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小雪,「氣寒而將雪矣」,這時候,天空開始飄雪,樹木凋零,景物蕭索。

大雪,雨雪紛飛,大地銀裝素裹。大者盛也,到此雪更甚矣。「瑞雪兆豐年。」

冬至,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數九嚴寒」,九九是由冬至這天起算,每「九」為9天,從「一九」到「九九」,共81天。

小寒,天氣驟冷,還沒冷到極點。小寒正值三九天,冷在「三九」。這時候常有低溫天氣出現。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

大寒,冷到極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到了大寒,天氣更冷,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的最冷時期。

什麼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二十四節氣?

4樓:易書科技

24節氣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和氣象學的特殊創造,是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它反映了地球上的四季變化、天氣冷暖、降水狀況、物候徵兆等自然現象。

幾千年來,節氣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曾經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

有些節氣還有著動人的故事。例如清明節就與晉文公重耳有關。晉文公幼年時歷盡了艱難,為逃避後母的殘害,他在外流亡了整整19年,幾度陷入絕境。

有一次絕糧時,有個跟他流亡的大臣名叫介子推,曾忍痛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大塊肉來讓重耳充飢,從而渡過了難關。可後來重耳回國當了國君,在分賞有功之臣時,卻偏偏把「割股奉君」的介子推遺忘了!

介子推對於不公正的待遇並不論爭,而是不聲不響地領著老母親離開了京城,跑到了今山西省境內的綿上山中隱居起來。不久,晉文公想起了介子推之功,但卻不知他的蹤影。他大為懊喪,連聲嘆道:

「此乃寡人之過也。」經過幾個月的查訪才得知介子推的下落,於是晉文公親自跑到了綿上山。

然而綿上山山高林密,晉文公找了很久仍然茫無頭緒。介子推始終不肯出山。正在晉文公為難之際,有人出了個餿主意,說如果主公放火燒山,一向孝順母親的介子推一定會為母親安全而出山來......於是,一場大火遍山燒起,三天三夜也不見母子倆出來。

後來才發現母子倆抱成一團,已被燒死於一棵大柳樹下!

晉文公後悔不迭,悲哀萬分。為了紀念這位有功之臣,他把綿上山改名為「介山」,並下令一個月內(後改為三天)不得舉火為炊,所有人都只能吃冷的食品。所以,又稱舉火那天(農曆三月初五)為「寒食節」,後來逐漸演變為清明節,成為二十四節氣之一。

直到今天,清明節仍是我國人民祭祖掃墓、懷念先輩的重要傳統節日。

有首節氣歌,概括了24節氣的名稱和日期,便於人們記憶: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是

六、廿一,下半年是

八、廿三。

春,是四季之首,《公羊傳》:「春者何,歲之始也。」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是見,春是蠢動,是萬物開始有生氣的意思。立,也是建始的意思。

春風吹拂,雨水逐漸增多。「春雨貴如油」,春始風木,然生木者必水,雨水有利於農業生產。

驚蟄,春雷響動,驚動蟄居地下的蛇蟲百腳。我國大部分地區正進入春耕繁忙季節。

春分,「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農諺:「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

清明,是明潔的意思。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發,改變了不久前冬季寒冷枯草的景象,而江南各地正是春季作物播種、出苗的季節。

春去夏來,「夏,假也,寬解萬物,健生長也」。說明氣溫升高,促使萬物生長髮育。

立夏,夏意盎然,南國已是一派初夏風光,而北方也漫天柳絮送春去,江南一帶櫻桃、枇杷、梅子應市,正是「立夏三朝遍地鋤」。

小滿,「物長至鋤,皆盈滿也」。麥子等結出累累豐滿的果實,這時候我國北方夏熱作物籽粒漸熟,南方開始了夏收夏種季。

芒種,正是種植有芒之谷的時候,麥子、油菜成熟,開始收割,接著又要忙著播種插秧,農事繁忙。

夏至,至是極的意思,是太陽光直斜到北部的終極,白晝最長,黑夜最短。這時農作物生長旺盛,雜草、病蟲害滋長蔓延,需要加強田間管理,正是「夏至棉田草,勝如毒蛇咬」。

小暑,「暑,熱也」。小暑,天氣雖熱,卻還沒到極點。我國大部分地區開始進入炎熱季節,農業正忙於夏秋作物的田間管理。

大暑,「乃熱之極也」,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熱在三伏」,三伏是指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段時間。大暑正值中伏前後,這時往往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熱時期,也是喜溫作物水稻、玉米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

夏盡秋來,古書說:「秋,成也,萬物成就也。」春天播種的作物,快要收穫了。

立秋,時令進入秋季,氣溫開始下降,人們經過辛苦的春種夏耘,豐收在望了。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也忙於移栽和管理。

處暑,「處」字是休止的意思,這時候暑熱逐漸隱退或休止,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作物開始由綠逐漸變黃。

白露,天氣開始轉涼,低空的水氣在草地上凝結成亮晶晶的露珠。

秋分,「陰陽適中,當秋之半也」,又是晝夜相等的時候了,呈現出一片金秋景象。

寒露,露白而後寒,天氣變得更涼,露水也更冷了。這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氣涼爽,進行秋收秋種。

霜降,「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前後,黃河流域開始初霜,南方地區忙秋收、秋種。

冬天來了,冬是四季之末。「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立冬,時令進入冬季,天氣更冷,黃河流域以北地區開始結冰,昆蟲蟄伏地下。各地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小雪,「氣寒而將雪矣」,這時候,天空開始飄雪,樹木凋零,景物蕭索。

大雪,雨雪紛飛,大地銀裝素裹。大者盛也,到此雪更甚矣。「瑞雪兆豐年。」

冬至,太陽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夜最長,晝最短。「數九嚴寒」,九九是由冬至這天起算,每「九」為9天,從「一九」到「九九」,共81天。

小寒,天氣驟冷,還沒冷到極點。小寒正值三九天,冷在「三九」。這時候常有低溫天氣出現。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嚴寒時期。

大寒,冷到極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到了大寒,天氣更冷,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的最冷時期。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簡介

二十四節氣,是曆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 十二月建 的特定節令。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廿四節氣準確的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廿四節氣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

二十四節氣,什麼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有 冬至 小寒 大寒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名稱含義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 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 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 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 出發,每前進1...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歌 全文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從天文學上說,這是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的時空。陽和起蟄,品物皆春。太陽沿周天劃過,到此之際算是有了決定性的轉折。春天的本質之一乃是木性或木行,木行要完成生髮的職能必須有水,故立春之後,水行以雨水的節氣方式呈現,為春天加持壯行。驚蟄就像運動場上啟動某項比賽的打令槍一樣。一槍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