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彌勒菩薩,是誰

2021-03-05 09:16:54 字數 5488 閱讀 9848

1樓:引經據典正法

所以在這個地方,他「示現二乘」,雖示現二乘「而離聲聞、辟支佛之相」,這超越,這是原理。菩薩在人道示現人身,度化人眾也是離人相,他不著相。無論在哪個地方示現,在哪一道示現,我們記住一個原則,他們決定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

這個原則永恆不變,這叫真理。

在中國佛教建築當中,我們去訪問一個寺廟,第一個你所看到的是山門,********殿,**神,山門裡面兩邊供奉的是四大********,當中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都造中國宋朝時代布袋和尚的像。布袋和尚走的時候跟大家說,他是彌勒菩薩化身來的,說完之後盤著腿他就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說是什麼佛菩薩再來的,說了不走,這是假的不是真的;身分一暴露馬上就走,不管是自己說的、是別人說的,如果身分暴露就走了。所以中國從那個時候起,以後造彌勒菩薩的像都造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在中國的表法表什麼?

表大慈大悲,表笑面迎人,表平等對待、和諧相處,表這個;會看的,能看得比較深的,代表放下,萬緣放下。他每天在街頭上乞食,別人供養給他的東西,他都放在布袋裡頭,每天提了個大布袋。曾經有人問他,什麼是佛法?

他老人家把布袋放在地上,兩個手這麼放下。別人看到這個樣子知道放下,放下就是佛法,人家看懂了,放下了。再問他老人家,放下之後怎麼辦?

他把布袋拿起來背在身上走了,頭都不回。這是什麼意思?放下之後要提起,提起是度化眾生,放下是自己,就像此地講的而離,離就是放下。

你看示現聲聞、辟支佛,那就是提起,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雖然現身度眾生,自己痕跡都不著,那叫放下。放下跟提起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原來看破就是放下,放下就是看破。

或者我們換句話,提起就是放下,放下就是提起,是一不是二,這叫妙法;放下不是提起,提起不是放下,這個法就不妙。你看妙在行世間法不著世間法,這個妙,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實際上一塵不染,跟大眾和光同塵一塵不染。這是大徹大悟的菩薩不住無為、不住有為,能行世間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對他一絲毫妨礙都沒有,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一一八集)

2樓:仁者為醫

彌勒菩薩簡介

彌勒佛,也稱彌勒尊佛,即未來佛,藏語謂「強巴」。據季羨林先生考證 「彌勒」是從吐火羅文音譯過來的簡稱,追其根源,始自梵文maitreya,新稱彌帝隸,梅低梨,迷諦隸,梅怛麗,每怛哩,梅怛麗藥,昧怛[口*履]曳,梅旦麗耶。菩薩之姓也。

譯曰慈氏。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窺基在《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

「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或言阿逸多為姓,彌勒為名。

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與釋迦牟尼佛是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入滅,為一生補處菩薩,生於兜率天內院。之後因緣成熟時,從兜率天宮下生人間,紹釋迦如來之佛位,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託生於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歷一如釋迦牟尼佛。

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以三會說法化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所以雖然名義上稱之為「彌勒佛」,實際上其仍為菩薩)。

南無彌勒菩薩,是誰?

3樓:aaa**王

彌勒佛(即 彌勒菩薩,也叫 彌勒菩薩摩訶薩),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4樓:匿名使用者

彌勒佛(即 彌勒菩薩,也叫 彌勒菩薩摩訶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

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南無彌勒菩薩,是誰?

5樓:匿名使用者

大肚彌勒佛,未來佛。現在為彌勒菩薩,為法王子,今在兜率宮內院說法,57.6億後下生人間為彌勒佛。

6樓:匿名使用者

彌勒菩薩笑眯眯大肚子,未來佛。

7樓:匿名使用者

南無彌勒菩薩也叫彌勒菩薩摩訶薩。

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

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8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彌勒佛,彌勒佛開口就笑。

9樓:匿名使用者

南無彌 勒菩薩也叫彌勒菩薩摩訶薩,在經書中常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也是世尊釋迦尼佛的繼任者。

南無彌勒菩薩,是誰?

10樓:沙漠也長草

彌勒菩薩,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彌勒佛。也叫 彌勒菩薩摩訶薩(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11樓:風生水起天地變

下一屆的接引佛,就大肚子彌勒佛!謝謝 希望採納

南無彌勒菩薩,是誰?

12樓:zyc墨軒

南無彌勒菩薩也叫彌勒菩

薩摩訶薩。

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

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13樓:引經據典正法

所以在這個地方,他「示現二乘」,雖示現二乘「而離聲聞、辟支佛之相」,這超越,這是原理。菩薩在人道示現人身,度化人眾也是離人相,他不著相。無論在哪個地方示現,在哪一道示現,我們記住一個原則,他們決定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

這個原則永恆不變,這叫真理。

在中國佛教建築當中,我們去訪問一個寺廟,第一個你所看到的是山門,天王殿,**神,山門裡面兩邊供奉的是四大天王,當中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都造中國宋朝時代布袋和尚的像。布袋和尚走的時候跟大家說,他是彌勒菩薩化身來的,說完之後盤著腿他就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說是什麼佛菩薩再來的,說了不走,這是假的不是真的;身分一暴露馬上就走,不管是自己說的、是別人說的,如果身分暴露就走了。所以中國從那個時候起,以後造彌勒菩薩的像都造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在中國的表法表什麼?

表大慈大悲,表笑面迎人,表平等對待、和諧相處,表這個;會看的,能看得比較深的,代表放下,萬緣放下。他每天在街頭上乞食,別人供養給他的東西,他都放在布袋裡頭,每天提了個大布袋。曾經有人問他,什麼是佛法?

他老人家把布袋放在地上,兩個手這麼放下。別人看到這個樣子知道放下,放下就是佛法,人家看懂了,放下了。再問他老人家,放下之後怎麼辦?

他把布袋拿起來背在身上走了,頭都不回。這是什麼意思?放下之後要提起,提起是度化眾生,放下是自己,就像此地講的而離,離就是放下。

你看示現聲聞、辟支佛,那就是提起,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雖然現身度眾生,自己痕跡都不著,那叫放下。放下跟提起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原來看破就是放下,放下就是看破。

或者我們換句話,提起就是放下,放下就是提起,是一不是二,這叫妙法;放下不是提起,提起不是放下,這個法就不妙。你看妙在行世間法不著世間法,這個妙,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實際上一塵不染,跟大眾和光同塵一塵不染。這是大徹大悟的菩薩不住無為、不住有為,能行世間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對他一絲毫妨礙都沒有,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一一八集)

14樓:潛川

這是我們的下一尊佛祖,在佛祖年代出現過,並修到了菩薩境界,深受佛祖欣賞,並先於佛祖入涅槃;佛祖預言他將於56億7000萬年後再次降世於地球,成為下一尊佛祖。所以又稱為「彌勒佛」,因為是未來降臨人間的,又稱為「未來佛」。

至於「南無」一詞,是印度語,可以翻譯成「皈依」、「禮敬」的意思,還可以很粗淺的理解為「偉大的、尊敬的」。

南無彌勒菩薩,是誰?

15樓:潛川

「南無」,梵語namas的音譯。發音為「拿摩」。梵語或印地語中為:

讚美、讚頌的意思,佛教引申意義為:皈依。也表示發自內心讚美諸佛菩薩,由此代表信仰的誓言,可以引申為「尊敬的、偉大的」。

佛教常用在十方諸佛、諸菩薩、諸賢聖僧、尊聖名之前,表示婆娑世界眾生向,至心禮敬或皈依三寶。

彌勒佛,是佛教界對佛陀時代彌勒菩薩的尊稱,又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後來隨佛陀出家,成為佛**,並在佛陀涅槃之前入先行入滅,佛陀為其授記說,彌勒菩薩將作為一生補處菩薩生於兜率天內院,待因緣成熟時(56億7000萬年後)將下生人間,成為下一任佛陀,其經歷一如釋迦牟尼佛陀經歷一樣,以三會說法,化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故後人尊稱其為「未來佛」或「彌勒佛」。

彌勒佛曾在唐末至五代後梁時期降臨明州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一帶,由於其顯現的形象以身材肥胖、和藹可親、化緣的時候又拿著個布袋,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所以後人又稱其為「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於後樑禎明三年三月三日,圓寂於嶽林寺東廊盤石上,臨終述謝世偈雲:「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後人才知其為彌勒佛現世說法,遂以布袋和尚形象塑之,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而後人讚譽的「大肚能容,容世間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對聯因此膾炙人口!

布袋和尚在乞食時,若有小孩子問他要水果糖,他便伸手往布袋裡拿,怎麼拿都拿不完,深受小孩子喜歡。所以人們認為他也能對生育有幫助,稱之為「送子彌勒」,也有些地方會用一尊彌勒佛斜躺著,身上爬滿了小孩子,稱之為「百子彌勒」。

佛,菩薩的法力是什麼,彌勒佛和觀音菩薩,誰的法力更厲害?

法力指的是佛法的力量可以摧邪扶正,讓人解脫。譬如,你見他人好而心生妒忌,進而就有可能作出惡行,那麼如何能見人好而不生妒忌呢?學習佛法,實踐佛法即可做到。這就是佛法的力量,這就是法力。俗語中的法力類似 神通 特異功能 等意義。而非大德菩薩慈悲需要,神通 特異功能是被佛陀刻意禁止的,因為這些東西,通常說...

南無觀世音菩薩和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有什麼區別

一 稱呼上的區別 南無觀世音菩薩是對觀世音菩薩一般的稱呼,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是尊敬的稱呼。二 表達的含義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強調了南無觀世音大菩薩這個名稱。表示與其它菩薩地位上的不同,南無觀世音菩薩則沒有這層含義,實際上兩者都是對觀世音菩薩的一種稱謂。菩薩摩訶薩解釋 在 菩提薩埵 新譯曰 覺有...

南無觀世音菩薩,是什麼意思,「南無觀世音菩薩」,到底是什麼意思?

普門品 雲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世尊 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 善男子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