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的「與」是什麼意思

2021-03-29 02:29:08 字數 6744 閱讀 6309

1樓:戒為良藥

「與」:參與,這裡有欣賞領略之意。

答謝中書書

【作者】陶弘景 【朝代】南北朝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讚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2樓:第一職責

與:參與,這裡有欣賞領略之意。

原文:答謝中書書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tuí),沉鱗(lín)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夕日 一作:陽)

譯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讚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擴充套件資料

賞析: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雖然平和卻很自然,且立意高遠;接著的「高峰入雲,清流見底」至「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不足五十個字,卻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飛禽走獸。

靜物和動物,各自躍然在目,聲響不絕於耳;形態各異,卻渾然一體,鮮活如生。閱讀全文,則朗朗爽口,美文麗句脫口而出,頓時吐氣如蘭。「實是欲界之仙都」,這歸納之句又回首返顧,使得全文前後呼應,上下貫通。

就是最後簡短的議論,也是言簡意賅,切中文義。

統觀全文,語言精練。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組成一部分,少一字會斷章離義,多一字便畫蛇添足。一個景物,僅僅四字,便描繪恰當,津津有味。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個心聲一句話,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頹」,勢在必然。「沉鱗競躍」,變化突然。

分析文章結構,亦不失巧妙,雜而不亂,結合有序。

作者簡介:陶弘景,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集註》、《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等。

3樓:你幾睡啦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的「與」的意思是:參與,這裡有欣賞領略之意。

出處:該句出自南北朝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

釋義: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創作背景: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俊賞山林、心靈淨化之後所作。謝中書(謝微)與陶弘景都卒於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謝微任中書舍人的後限是樑普通七年(526年),任中書郎在樑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歲之後。

因此這篇文章當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作者簡介:

陶弘景,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集註》、《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等。

4樓:扶路祭玉瑾

在《答謝中書書書》中,「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句話不好解釋,若與字做「參與」解,則整句話應譯為「未曾再有能參與山水的奇美中的人了」,所指當為人,而這顯然與整篇文章不和;若是別的意思,與和奇又不好翻譯。

綜合上下文解釋為;自從謝靈運以後,就再也沒有能欣賞這奇妙山水的人了。

這樣似乎通順,也好理解。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的與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的「與」的意思是:參與,這裡有欣賞領略之意。

出自:南朝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原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釋義: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蔥翠。

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擴充套件資料

「與」的其它含義:

1.給:贈與。

2.交往:相與。

3.讚許;贊助:與人為善。

4.等待:歲不我與(時光不等人)。

5.姓。

6.跟;向:與虎謀皮。

7.和:我與你。

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黑暗的時期,因為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政局極度動盪,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因而他們常在書信中描述山水,來表明自己之所好,並從而作為對友人的問候和安慰。

這類作品雖然沒有表現出多麼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是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觸,創作了具有相當高的美學價值的文學精品。

陶弘景在醫藥、煉丹、天文歷算、地理、兵學、鑄劍、經學、文學藝術、道教儀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對於藥物學的貢獻為最大,這道家又與煉丹有關。

陶弘景曾長期從事煉丹實驗。梁武帝送給他**、硃砂、曾青、雄黃等原料,讓他煉丹。他在煉丹過程中掌握了許多化學知識,例如﹕汞可與某些金屬形成汞齊,汞齊可以鍍物。

胡粉(鹼式碳酸鉛)和黃丹(四氧化三鉛)不是天然產物,而是由鉛製得。

6樓:岸裡何以顧

與:參與,這裡指欣賞.

出自陶弘景《答謝中書書》,原文為「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翻譯為」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此中的」與「讀為yù,參與,可以理解為欣賞.

7樓:匿名使用者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的意思就是:再也沒有能欣賞這種奇麗景色的人了。

詞句出自: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全文釋義: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讚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

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答謝中書書》一文,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黑暗的時期,因為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政局極度動盪,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因而他們常在書信中描述山水,來表明自己之所好,並從而作為對友人的問候和安慰,這類作品雖然沒有表現出多麼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是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觸,創作了具有相當高的美學價值的文學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8樓:北島無夢丷

意思是:參與,這裡有欣賞領略之意。

出自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答謝中書書》,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

原文節選如下: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如下:

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自康樂以來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的意思

9樓:帥帥一炮灰

意思: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詞語解釋:

康樂: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是南朝文學家。

復:又。

與(yù):參與,這裡有欣賞領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異。

這句話出自《答謝中書書》。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

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堪稱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10樓:

除了謝康樂處再沒有人能這樣以欣賞山水為樂了,感慨知音甚少。

11樓:匿名使用者

從康樂年以來,沒有能比他更奇特的人

未念無與為樂者與復有能與其奇者中的與分別是什麼意思

12樓:陳丹娃娃

「念無與為樂者」中的「與」解釋為「和」,這句話是省略句,想到沒有可以和我交談取樂的人;「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的「與」解釋為「參與,本課指欣賞」。

13樓:為愛奔波

《答謝中書書》

與:參與,這裡指欣賞.

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從謝靈運以來,再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奇麗景色了.

言外之意是:但是「我」卻發現了其中的樂趣,與古來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情.

「未念無與為樂者與復有能與其奇者」中的「與」分別是什麼意思?

14樓:賣栗子的小女孩

「念無與為樂者」中的「與」解釋為「和」,這句話是省略句,想到沒有可以和我交談取樂的人;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的「與」解釋為「參與」,在這裡指「欣賞」。

【古義】

一、連詞

1.連線詞與詞、片語與片語,表示並列。可譯為「和」,或仍作「與」。

例:屈平既絀,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屈原列傳》)

2.連線詞與詞、片語與片語,從對舉中表示選擇。可譯為「或者」「還是」等。

例: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孫子兵法·謀攻》)

二、介詞

「與」和它的賓語一起用在動詞前作狀語。

1.表示施動者在發出動作行為是所涉及的物件。可譯為「和」「跟」「同」等。

例: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僕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

按:現代漢語中「與」的賓語一般不能省略;但在古代漢語中,常可省略,例: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鄒忌諷齊王納諫》)。可以理解為「(鄒忌)與(客)坐談」。

2.表示比較的物件。可譯為「跟……(相比)」「同……(相比)」等。

例: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報任安書》)

3.表示施動者發出動作以後所受益的物件。可譯為「為」「替」等。有時受益的物件可承上文而省略。

例:①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史記·陳涉世家》)

②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李白《將進酒》)

③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杜甫《兵車行》)

4.表示施動者在發出動作行為時所伴隨的條件。可譯為「隨」,或仍作「與」。

例: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報任安書》)

5.表示對賓語所表示人、事、物的處置或使令。可譯為「將」「把」「使」等。這種用法唐宋期間較多見,在現代漢語中已不見此種用法。

例: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白居易集·新制綾襖成》)

按: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君即指大裘,言將大裘覆蓋之也。」

〔辨析〕如何分辨介詞「與」和連詞「與」,這裡提供兩點供參考:

第一,「與」字前有修飾成分的,是介詞,如「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廉頗藺相如列傳》」,在介詞「與」前有修飾成分「不」「欲」;連詞「與」前一般沒有修飾成分。

第二,「與」字前後的成分屬於不同詞類的,是介詞,如「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短文兩篇》)」,「與」字前後成分分別屬於代詞和動詞;連詞「與」連線的雙方屬於同一詞類,如「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遊褒禪山記》)」,「與」字前後成分都屬於名詞。

三、副詞

通「舉」,用在謂語前,表示在某一範圍內沒有例外。可譯為「全」「都」等。

例: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史記·陳涉世家》)

四、語氣詞

1.用在句中,表示停頓,有舒緩語氣以引起下文的作用,常常幾個「與」字排比運用。可譯為「嗎」「麼」等。

例: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2.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感嘆或反問。可譯為「嗎」「吧」「呢」等。

例:①對曰:然則廢釁鐘與(《齊桓晉文之事》)

②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齊桓晉文之事》)

五、〈動〉

(1) 參與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禮運·大同》

懷嬴與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與師。(與師,參軍作戰。)——《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2) 另見 yú;yǔ

常用片語

與會 yùhuì  、與聞 yùwén

《答謝中書書》中「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的「與」是什麼意思

與 參與,這裡指欣賞。參與,這裡指欣賞。語文書上的課下注釋 與是參與的意思,這裡指欣賞,其是這種。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的 與 是什麼意思?與 參與,這裡有欣賞領略之意。答謝中書書 作者 陶弘景 朝代 南北朝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什麼意思

士 指有德行道藝而將出仕者.恥惡衣惡食為恥者 謂以惡衣惡食為恥者.惡,粗劣 語譯 孔子說 一個讀書人既專心追求真理,卻以自己穿的不好,吃的不好為恥辱,那便不值得和他討論真理了.源流出版社 論語譯註 楊伯峻編著 譯文 孔子說 讀書人有志於真理,卻又以自己吃粗糧穿破衣 生活不如人 為恥辱,這種人,便不值...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什麼意思

你好!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意思是 士有志於 學習內和實行聖人的 道理,但又容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這裡,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士是古代的一個階層,士農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