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中諸葛亮的區別

2021-03-27 20:20:02 字數 3240 閱讀 7798

1樓:0璟瑜

說到諸葛亮,想必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會是三國

演義裡的那個借東風,祈天星的諸葛形象。但對比三國志中的諸葛形象,我們不難發現這兩個形象還是有比較大的差別的。現將幾條個人意見 分析如下:

第一,真實的諸葛形象並不是如此的可以「逆天象」。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可以發現大量關於諸葛祈天的段子,如在赤壁之時的借東風,在臨終之際的觀自己之本命星,至於其中如在關趙等一干人等的死去之時可以通過將星的隕落來推測出來,在我們現在看來,則更是天方夜譚。正如魯迅先生所言:

狀諸葛多智而近妖。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我們細讀,便很難發現這種字眼,這固然體現了正史與**的不同對待歷史的方式。但無疑,三國志中的諸葛亮的形象更符合事實。而在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則更多是服務於作者的忠君思想。

第二,真實的諸葛亮並不像三國演義中的一般用兵如神。就大多數現在的觀點來看,諸葛亮實際上更加偏向於政治家而非軍事家。按三國志中所述: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可做此說的一個重要依據。

而在三國演義中的諸葛戰績,所有的軍事成就大多需要加以辨別,幾乎除了失街亭和北原渭橋外未嘗敗績,這明顯有著誇大的成分。是作者有意尊劉而為之。在三國志中,諸葛的軍事才能並未到達鬼神莫測的程度,而是相對三國演義來說,相當客觀的。

只是屬於上等水平而已。

第三,諸葛亮的地位問題。在三國志中,諸葛亮的地位,個人感覺,並不是十分突出,誠然,這可能是和正史的體制有關,但更多的原因,我感覺是陳壽理性的分析佔據主要地位,他並未如同後世羅貫中般存在著強烈的尊劉意識,故能保持更多真相。

而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作為劉備集團的頭號謀臣,當然這點我是無疑的,儘管有學者提出法正等人之說但終歸不如此傳統觀點之固,我個人也持諸葛為劉備集團第一謀士之說。在三國演義中,諸葛既然作為劉備集團的頭號謀士,並且我們都清楚全書的基調是尊劉為正統。

故而為作者所大幅渲染,以致我們有諸葛亮之智慧空前絕後,世所無匹之感,當從正史中分析,曹操集團中的荀彧,郭嘉,賈詡等人,孫權集團中的周瑜,陸遜等人則恐未必遜色。我個人以為陳壽在做三國志之時,並未料到後來人對諸葛的推崇如此備至,故而比較客觀 ,或者說是對其他謀士而言相對公平。

總之,個人認為,諸葛作為劉備集團第一謀士當無疑問,做三國之最,則應存而不議眾謀士的時期事件不同,難以作比,各種排行終歸無聊,無用之功而已。

第四,諸葛的政績的重視程度問題。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關於諸葛治國的記載,如:「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此條評價。

而對比三國演義中,對諸葛的政績描寫實在少之又少(個人在這十來年讀三國演義的印象中就是沒有,此說可能過於絕對了)。可能也是出於服務讀者的需要,畢竟戰爭的場面更加吸引眼球。而政治方面的描寫則會比較無聊,難以令人引發興趣。

但作為嚴謹的歷史來講,則實在是說不過去。書中對諸葛的戰爭的各種描寫,巨集大等詞已被後人用盡,自是不必贅述。個人感覺在第二條中已經提到,我更傾向於把諸葛作為一個政治家而非一個軍事家。

故而對比這兩書中對於諸葛的不同側重點,可以明顯體會出兩者對於諸葛形象的不同要求,即陳的記載更加符合史實,而羅書則更多的服務於自己的目的,如服務讀者。後者相比更為學者所詬病。諸葛的政績個人以為,應該在現在的基礎上更加被人們廣為所知,相比較而言,個人以為我們更應該重視他對蜀國的政治之治。

在政治經濟的基礎上,才會有進一步的軍事行動。

綜上所述,諸葛亮在兩書中的形象差別還是相當大的,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無疑更應該參考三國志中的記載,理清自己的思路,辨明自己的觀點,在自己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的方法併為自己所用。還原歷史上一個真實的諸葛亮。

2樓:咋的他還在

1,外貌: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是三國志的描寫。

三國演義更誇大了一些。

2,三國志裡面的諸葛亮,不擅長奇謀,也就是說,人家諸葛亮不擅長兩軍對戰,我坑你來你坑我的把戲。諸葛亮擅長於治理國家。收拾政務。

收拾政務不僅僅是後勤,還要**遠矚。諸葛亮明白蜀國現在該和誰聯手,該發展的是兵力還是農業,但是並不太擅長於坐在小車車裡,指揮士兵該怎麼打仗。三國志裡的諸葛亮是帥才,他的智慧在於領導國家的方向。

顯然他的確這裡很強,年27就能看出未來世界的走向,並且促使發展為三足鼎立。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則是一個為將之才,善於爾虞我詐。

3,帶兵才能。雖然《三國志》中諸葛亮不擅長於勾心鬥角,不擅長於爾虞我詐,但是三國演義和三國志裡的諸葛亮都非常善於領兵。

4,對於三國志,諸葛亮治理政務的能力更是驚天動地。怎麼說,陳壽表示,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也。這種形容不應該是莊康大道嗎?

是我眼花了嗎?諸葛亮帶的不是一個正在打仗的國家嗎?為什麼他能在國家打仗的情況下還能治理成這樣?

我不理解?但是陳壽這樣一個學術嚴謹的人就是這樣形容他的治國的。

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智謀近妖。在三國志裡雖然諸葛亮有缺點,但是陳壽開始把諸葛亮比作蕭何,管仲。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

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陳壽覺得諸葛亮失敗在手下沒有優秀的將領,不能彌補他不擅長你詐我來我坑你的缺點。最後陳壽又說,諸葛亮去世很久,還有樑益之民討論他。

「至今樑、益之民,諮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嗯。陳壽覺得諸葛亮受民的愛戴遠遠超越召公,子遠等人。

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

陳壽寫這句話,和我的感受一樣吶。就是諸葛亮終於讓我相信,這種理想化的東西居然可以成真。司馬懿說的對,天下奇才也!

拓展資料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區別,《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別是什麼?

三國演義 是 文學作品,而且是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 三國志 是史書,而且是三國的正史 官方史書 前四史之一。首先它們性質上的差別就一目瞭然了。畢竟是 有虛構成分和藝術加工,為了使情節更精彩,使主題更鮮明,表達作者的意志。三國演義 揚劉抑曹,以劉備集團為主角。1.歷史上,黃巾起義,各州郡都舉義兵討...

關於三國演義諸葛亮具體,關於三國演義諸葛亮具體資料

可能是受 三國演義 的影響,在我們印象中諸葛亮是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終究是 與事實還是有差別的,況且還是根據古書 三國志 改編的 更不能當真了。三國演義 是 多少慘雜了羅貫中的個人感情,虛擬成分較多。三顧茅廬 只見於陳壽的 三國志 而 魏書 吳書 中明確記載是諸葛亮自薦...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哪個好,《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哪一個更接近真實歷史呢?

這要從不同角度來說了.學價值是三國演義好 論史學價值是三國志好 研究文學可以讀三國演義 研究歷史要讀三國志 三國志難一點。三國演義比較通俗。看你喜歡啦 研究三國曆史,三國志 是最基本的史料 三國演義 主要是在中國古代文學的地位和價值很高。通俗講,看熱鬧就看 三國演義 但是一定記住,演義就是故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