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全球通史的讀後感要細節的讀後感比如說第一章的讀

2021-03-27 18:24:49 字數 3017 閱讀 8804

1樓:匿名使用者

《全球通史》讀後感

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佔多數,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在閱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歷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當這些感悟印證到了現實和自己所瞭解的中國歷史,便有了下面的幾點讀後感。

一、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群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並形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

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後,人類的好奇心衍變為強烈的野心,並逐漸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於是人們再也不像動物一樣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類在名為「國際交流」的幌子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鬥,這在當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續。

放眼望去,世界歷史越來越是「實用主義」哲學或是「唯物論」的天下了。近代以來的一次次戰爭,一戰二戰,在炮火的轟鳴下人類在一次次地進行著力量的轉換。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之類的話語,於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展經濟,希冀能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過渡,在所謂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這種「競爭」越來越形成一種怪圈,國際競爭的號角吹響到各個地區,我們看到現在的中國,發展經濟是頭等大事,gdp指標壓倒一切,經濟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這種「競爭」說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我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我們在對比2023年以前的歷史特別是遠古歷史和2023年以後的歷史不難發現:創造了一直到今天我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生的戰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慾望也越來越強,戰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展軌道,反思我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物質資料的生產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我們對這一理論的理解是否有點誇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對中國的介紹始於商朝,把商朝當作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朝來中國歷史,這和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不一樣的。目前史學界尤其是外國歷史學家對我們所稱的「五千年文明」還有很多持懷疑態度,以至於我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這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在外國人的壓力下我們屈從地去挖掘我們的祖先的墳墓並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年代久遠,難道「歷史悠久」便能加足我們以後在國際交往中說話的底氣?

難道美國會因為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來作為它外交政策的依據?我們對本身歷史的研究不應該建立在別人的要求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歷史。時間能說明什麼呢?

只能說明過去。民族、國家乃至於我們個人的發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的。美國只有兩三百年曆史,但還不是生機勃勃,照樣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裡阿諾斯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伏爾泰的話作為題記開始講述2023年以後的中國:「我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至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是最好的。」我們承認,我們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誰能說證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後說「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後面的蘑菇雲。」 斯塔夫裡阿諾斯以及現在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著危險,美好中承載著毀滅,也許真的有那麼一天,人類會發展到窮凶極惡的最高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說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揮了它的威力,在人類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己。

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

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著「產生—發展—消亡」的過程的,那麼人類呢?我們在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我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

對於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生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所以即使我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著驚恐。我們對於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認清現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

求<全球通史>1000字讀後感

2樓:落顏顏

《全球通史》讀後感

斷斷續續讀了兩個月,每週大概總能讀五六天,每天二三十頁,這麼著細水長流,居然在上週讀完了。

《全球通史》帶給我的收穫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記住了2023年這個重要的年份。公元2023年之前,地球上人類居住的各個地區之間是彼此孤立著的。雖然有**,有戰爭,有文化上的交流,但是相對2023年後的世界來說,交流和聯絡既不夠豐富,也缺乏內在的動力。

大洋洲尚不為人所知,瑪雅、阿茲科特和印加的高度發達的文明還在歐亞大陸的視線之外,即使在歐亞大陸上,羅馬帝國的興衰對漢王朝的治亂也是影響甚微。

一方面,交通工具的匱乏使遼闊的海洋和漫長的陸地成為隔絕人們溝通和交流的巨大障礙,另一方面,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等級森嚴的封建官僚體系以及封閉性的文化傳統(主要指伊斯蘭教和儒家學說)窒息了東方創造新的歷史的慾望。

隨著西方在**、船舶製造等技術上取得的突破,西方擴張的歷史開始了。全球開始產生經濟聯絡,經濟上的關聯日益把各個地區緊緊拉到一起,不是生拉硬扯,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至於今。

2023年是人類歷史的一個拐點。

當然,這是一個象徵性的說法。歷史是無法斬斷的河流,變化並不是在這一年裡完成的。

注意到沒有,這種劃分法和我們一貫學習的上古—中古—近現代的劃分法截然不同,那種劃分法就不一定適合歐洲以外的地區。就好像好多歷史學家已經開始認識到的一樣:各個地區的歷史的速度是不一樣的。

這就是全球史觀。

全球史觀在全書以一貫之,起碼,作者已經是努力地以一貫之。

我相信,這也是今天處於全球化中的我們所必須具備的歷史觀。

斯塔夫利阿諾斯的另一個觀點也深深影響了我:「每個時代都書寫他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書寫的不對,而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會面臨他自己的問題。

這在變化節奏成指數繼增長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們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問並給出新的答案的新的歷史。」

高速的技術變革和滯後的社會變革之間的矛盾。

我渴望參與到探索答案的過程中。

要很多讀後感讀後感,《盤古開天闢地》的讀後感,感要多一點,故事不要那麼多!

開學第一課 作為一節中小學的必修課,無疑具有警世作用。知識守護生命 開學第一課對中小學而言,開宗明義地詮釋了珍惜生命的意義所在。安全教育當前的確是每個學校的大事,但現在學生安全教育以學校老師灌輸式為主,學生對安全事件的應對能力極差。要提高學生應對安全事件的能力,就要多開展宣傳活動,尤其要開展校外宣傳...

木偶的森林讀後感《木偶的森林》讀後感要50150字的不要攸括號蟹蟹

故事的大概講述了一個叫羅裡的木偶人,他原本是一棵橡樹,木匠不顧他的意願把他從森林裡帶到自己的家並做成了木偶人,從此羅裡的心變得寒冷了,充滿報復人類的念頭。經過阿湯先生和阿燦的幫助,讓羅裡放棄了自己的計劃 招募動物們進入自己的馬戲團,用魔法使他們失去記憶,知道動物們足以把人類趕出城市 讓他重新回到了自...

《欣賞生命》讀後感要自己寫的,《欣 賞 生 命》讀後感 要自己寫的

觀 驚天動地 有感 了 驚天動地 這部電影后使我對生命有了重新的認識,為什麼人固有一死有輕於鴻毛和重於泰山之分呢?那就在於他存在的價值以及對人民做出的貢獻了。我覺得汶川大 不僅是一場巨大的自然災害,更是大自然給我們中國人的一次考驗,它使我們中國人變得更加團結,人文的關懷更加凝聚。在八級的 中,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