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讀後感,不抱怨的世界 讀後感 要一個5000字的

2022-08-22 17:17:10 字數 5857 閱讀 1283

1樓:匿名使用者

幾乎沒有什麼不能是我們的抱怨物件。我們喜歡躲在喋喋不休的抱怨後面,從中獲得一種自我膨脹的優越感。我們難以且不情願意識到,所厭惡的種種問題,譬如身邊人無休止的抱怨,同樣存在於自己身上。

威爾·鮑溫在《不抱怨的世界》一書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們抱怨,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

許多時候,我們並非意識不到這一點,但就是不願意直面,並且積極做出改變,有時候,隨著心理的慣性,也不知道如何改變。不過,改變不如意的現狀,也是人類的本性,抱怨帶來的消極作用,人們意識到了之後,還是會有改變的慾望自然升起。當改變之光隨著情緒上的牴觸被帶進了生活,就由「有意識的無能」踏入了「有意識的有能」。

我們開始留意自己的言語措辭,以沉默代替抱怨。這實在不是一個能輕易勝任的挑戰,儘管抱怨和評斷如口臭般汙染著自己的生活環境,但習慣性的東西總是會帶來安全感,即使是替代式的。我們常常在努力維持不抱怨與落回現狀之間掙扎,改變自我的勇氣、不懈地自我覺察,共同打造了一把神奇的鑰匙--這把鑰匙,讓我們長久以來封閉著的意識緩緩敞開。

對舊有習性的挑戰必然帶來生活層面上的某些變更,鮑溫溫和而又堅定地指出:在這場把生命導向光明、積極的內在改變中,如果其他東西的確是阻礙,工作,或者朋友都應該考慮放棄。

放下抱怨,這並不等於在困境面前不作為,或者放棄對社會不公正的言說權。帶有負面情緒的抱怨,恰恰才是不具建設性的消極。而源於生命的熱愛,並由此生髮的感恩、寬容和同理心,也不容任何機構以任何名義竊取盜用。

《不抱怨的世界》並非是一部闡釋觀念或解析心理的作品,而是一場「不抱怨運動」的發起、描述、記錄與召喚。正是那些已經改變了全球數百萬生命的事例,展示了抱怨的普遍性,以及相似的蛻變流程。

所有的描述至多隻是路標,真正的開始總是握在你自己手中——如果踐行,如果堅持,已經足夠造成改變的敞開,穿透我們雜亂無章、充滿問題而又缺乏審視的生活。

「不抱怨」只是一把鑰匙而已。在我們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藉助這把鑰匙,我們會自然延伸和深入到生活的諸多層面,喚醒我們渴望已久的改變。

2樓:禾口矢矢

已經傳送到郵箱請查收,絕對自己寫的

不抱怨的世界 讀後感 要一個5000字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早已聽聞「紫手環」的魔力,終於有機會體驗一回.但正如《不抱怨的世界》開卷語所說的,「紫手環」只是一種象徵、一種媒介、一種手段,最根本的還是改變自己的內心。或許要真正達到「不抱怨」很難很痛苦,實在這只是尋找內心平靜的一個過程。

《不抱怨的世界》書中多處提到生活中一些我們經常會「抱怨」的細節,我們總是「抱怨」別人怎樣不好,「抱怨」外部環境如何不利,書中所說的,讓我不禁聯想到近期熱播的電視劇《婚姻保衛戰》,該劇導演趙寶剛在被問到「取得婚姻保衛戰勝利、雙贏的祕訣是什麼?」時,他回答:「別企圖要求別人,要做的只有改變自己。

」我以為趙導的這句話與「不抱怨」所提倡的精神境界是異曲同工的。俗話說心態決定狀態,只有擺正我們自身的心態,才能發現他人的美。

回想起上大學的時候,總會聽說哪間宿舍又吵架,問其原因,無非是誰不講衛生,誰太晚睡影響到他人。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便會引起一場戰爭。我們宿舍四人也並不是對彼此完全沒有意見,但卻從未發生爭吵,只因我們善於忍耐,善於理解,善於溝通。

人與人的相處之道總是如此,得饒人處且饒人。假如你有時間打掃衛生,那麼幫幫人家打掃又如何呢?假如你真的影響到別人,為何不能多站在別人態度將心比心,改變一下自己的作息呢?

實在很多事情看起來總是那麼簡單,但不知道為什麼人類總會把他們複雜化。「不抱怨」不就是對別人多多忍耐、理解與溝通,對自己多多省視、要求、改變嗎?

在想想現在的工作,日復一日,有時自己很努力,成效卻很微小,於是我們總會在別人身上尋找原因,某某不配合,指導不正確,對手太強大……等等,總有成千上萬的理由,卻無一條是關於自己的,就算有也是運氣太背之類的。

現在想想,實在我們能「抱怨」的永遠只有自己,只有「抱怨自己」才能轉化為生產力,才能轉化為前進動力,這種「抱怨」於人於己才是有意義的。抱怨別人、抱怨外部都是愚蠢、無濟於事的,這種消極心理更會使自己永遠得不到進步、永遠無法取得成功。

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不快樂,是由於我們要求太多卻無法實現;很多時候,我們會感到很失看,是由於我們總按著自己的設想臆造客觀世界,卻發現事實原來不是所想的。想要快樂實在很輕易,珍惜眼前便可;想要滿足實在很輕易,平常心接受現實便可。

讀《不抱怨世界》,用「紫手環」時刻提醒自己:永遠別企圖要求別人,要做的只有改變自己!

求 不抱怨的世界 讀後感

4樓:破曉前的星空

我空間裡寫了~~希望你幫到你~~~~~~~·但是字數不知都夠不夠,自防萬一幫你找了一篇長的

早在兩個月前就拿到了這本書,只是一直沒有好好閱讀,直到最近,我才靜下心來認真翻閱了一遍,深感受益匪淺。事實上,我一直對勵志書籍或者成功學書籍抱以不屑的態度,因為它們絕大多數都是「空談」,內容無非是眾多例子+說教,不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往往起不到實際效果。起初以為這本書也是如此,但是真正閱讀之後,才發現這本書強過很多勵志書籍,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

與其他勵志書籍相比,我認為這本書最為突出的特點有兩方面:第一,作者對人們抱怨的原因、行為表現做了非常深刻的詮釋,分析非常到位;第二,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還建立了一套可操作的方法(紫手環運動)來幫助人們減少抱怨的行為,可以使讀者「身體力行」。可以說整本書都貫穿了科學的心理學思想,無論是作者對抱怨行為的分析還是這套操作方法,尤其是後者,其本質上就是一種認知行為**,其步驟、方式、時間都蘊含大量的心理學原理在裡面。

可能是和自己學了七年心理學有關吧,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我讀過的最好的勵志書籍,比較推崇。

一、關於抱怨行為的心理分析

作者威爾•鮑溫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許多抱怨涉及了從他人身上誘發的人際互動反應,例如同情或認可。

比如說,人們可能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為真的覺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取得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反感的事件。聯想到自己也常常對著朋友抱怨,仔細思考起來,我想不會僅僅是為了發洩那麼簡單,恰恰是朋友們給予的同情、關懷和正向的認知才是我最想要的,也正是這些因素導致抱怨已經成為一種我無法覺察的習慣了。

在鮑溫看來,很多時候我們抱怨環境、抱怨他人,還可能是因為個體缺乏安全感,自我價值不確定,在這種心理背景下,我們需要通過抱怨環境來向外界傳遞自己是受害者的資訊,需要通過抱怨他人來表現自己的優秀,需要用抱怨來為自己的缺點、害怕成長和改進找藉口。對此我深有體會,近一年來,應該說我一直處於低谷期,升學的不順利、工作的不得志使我越來越缺乏安全感,越來越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因此我抱怨,我不斷地向別人述說自己不得志的緣由,不斷地抱怨環境的不公、抱怨他人的自私。

最終,自己變成了祥林嫂,現實情況卻沒有一點改善,甚至更加糟糕。讀了這本書後,我認識到生命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選擇過程,在每一個選擇關頭都有前進與倒退的衝突。有時可能會走向防衛、退縮,有時也會向成長邁出一步。

而成長包含了走向未知,常常要放棄熟悉的生活方式,結果我們傾向於害怕成長,害怕因為成長而付出種種代價。對於我來說,現在的低谷期的確是因為當初的一個選擇,我漫長生命中的一個小小的選擇,只是在選擇之後,我被前進路上的荊棘嚇倒、開始走向防衛和退縮了。我不敢前進不敢成長,是因為需要我放棄很多原來讓我引以自豪的東西,包括工作、專長和旁人的羨慕。

因此,我需要通過不斷抱怨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來獲得別人的同情和認可,而這些恰恰反映了我越來越缺乏安全感、越來越找不到自我價值的焦躁心態。其實,也就是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約拿情結」。

二、關於抱怨的行為改變

鮑溫認為走出不抱怨的四個階段,即無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無能,有意識的有能及無意識的有能。無意識的無能,即是對自己的抱怨(無能)毫無所覺(無意識)的;有意識的無能,是指自己能覺察到自己的抱怨,以及周圍其他人的抱怨;有意識的有能,是指傾向於用沉默來便於自我反思、慎選措辭,以便於說出有價值的話語,而非喋喋不休的抱怨;無意識的有能是指你已經重塑思維模式,習慣於不愛抱怨了,並且不需要意識控制。

紫手環運動的方法很簡單:當參與者發現自己抱怨時,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21天戴在一隻手上為止。實質上,這是認知行為**中的一種技術,在心理諮詢中,經常還會用到很多類似於紫手環的方法,比如,有輕度強迫的人可以在手腕上帶一根皮筋,一旦出強迫行為,可以用皮筋彈一下手腕,以此來抑制個體的強迫行為。

這種技術包含有三個要素:第一,首先,這是一種思考中斷技術:當人們想停止一個壞習慣時,最簡單的策略就是在此動作出現時,對自己喊「停」,戴上紫手環可以提醒自己記得喊停;其次,它還運用了認知行為**中的行為回饋概念:

在一張3乘5寸的索引卡上,正面寫上要改變的懷習慣,背面記錄行為發生的次數,這樣的即時統計可以給當事人回饋,加強行為改變的動機。然而,真正讓這個活動得以成功,是它運用了人類文化特有的宇宙觀,但人們相信某種帶有神奇的力量時,就會努力去執行某種儀式。所以,將某個健康行為賦予神奇的力量或意義時,此健康行為才容易養成習慣。

例如:例如:一位對電梯恐慌的人,帶一個大理石在口袋中,當他坐電梯時,會把手伸進口袋中撫摸大理石,這讓他獲得一種堅強的感覺。

總的說來,鮑溫提出的四個階段是對「改變抱怨行為」整個流程的理論描述,而紫手環運動則是一種矯正行為的具體方法,二者結合使用,簡直可以說完美的認知行為**!結合二者,個人覺得改變抱怨行為的整個流程可以這樣直白地描述:最初,你是一個慣於抱怨的人,每天喋喋不休地抱怨並且自己毫無察覺(無意識的無能);終於有一天,你發現那些受夠了你抱怨的朋友都遠離了你,你身邊聚集的全是和你一樣愛抱怨的人(有意識的無能);你發現抱怨不僅沒有改變你的現狀還變本加厲,你想改變,因此,你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抱怨(採用紫手環運動),開始用沉默來給自己思考的機會,便於說出有能量的話而非無意義的抱怨;經過一段時間(21天或更久),你抱怨減少了,心態平和了,行為積極了,你得到很多來自於環境的正向反饋(表揚、成功等),這些鼓勵、強化你不斷地選擇不抱怨。

久而久之,你遇到不順心已經習慣於不抱怨,正如人們走路不由自主地邁出步子一樣,完全不需要意識控制(無意識的無能),如此你整個思維模式已經被重新塑造。

三、關於本書的作用

我之所以推崇這本書主要是因為它科學地運用了心理學知識,並且對我自己的幫助非常大,尤其是在情緒控制和心態調整方面。至於書上所說「不抱怨就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不抱怨就可以讓自己的事業出現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等等觀點我實在無法認同。因為它們認為,只要從正面看事物就可以求仁得仁、就可以改變環境,這未免把我們的世界和人生過於簡單化了。

改變愛抱怨的行為,只能起到控制情緒和調整心態的作用,然而,僅僅擁有良好的情緒和心態我們就可以改變困境、擁有光明未來嗎?誠然,改變心態後我們的確可以感受到很多正面的東西,比如「 眼前的境況其實也沒有那麼糟糕」,「其實還有很多機會可以成功的」,「其實我已經得到很多了」,等等。這種改變僅僅是改變自己來順應困窘的環境,心裡舒暢了環境卻一點沒變化,成功怎麼可能來?

因此,在擁有良好心態的基礎上我們也努力去改變環境、去嘗試各種努力,這樣成功才會不期而至。

再者,作者在書中強調說優秀的人都不抱怨,我覺得有點言過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抱怨對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好處的,因為它是人們宣洩情緒、宣洩壓力的良好途徑。因此,我認為,抱怨並不可怕,我們可以偶爾抱怨只是不能慣於抱怨,更加不能將抱怨看成問題的答案。

積極的心態、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力,這些都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因此,一個人要想成功,除了必須擁有良好的心態之外,還需要很多因素,比如個人的努力、人際關係等等。

本書對於我的幫助是非常大。作為新入職的員工,我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減少抱怨,努力地接納自己、確定自我價值。遇事多從自己身上尋找問題,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任何時刻都要努力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

馬雲說過,「不抱怨的態度是人生的第一態度「,非常有道理。我不能將眼光只著眼於眼前的困境,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到未來,看到我漫長的生命歷程。因為,在漫長的生命中,眼前的困境僅僅是滄海一粟而已,我相信自己會有很多機會來改變的。

正如書中所說:「停止抱怨,你就已經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雖然這條路還很長很遠,還需要我付出無法想像的努力和代價,但是既然做了選擇就應該積極地走下去,勇敢地面對前進道路中的各種不確定。

《悲慘世界》讀後感《悲慘世界讀後感》500字

博 愛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 貧窮的人 值得同情的人 值得尊敬的人的。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麵包送...

求悲慘世界的讀後感,求一個悲慘世界的讀後感

愛 讀 悲慘世界 有感 比草原更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愛。題記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有的人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 貧窮的人 值得同情的人 值得尊敬的人的。他曾經是個被人嫌棄鄙夷,孤獨,心中沒有愛的逃亡者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

如何保持不抱怨,不心灰意冷的心態

如何保持不 抱怨,不心灰意冷的心態?人生歲月的長河中,要做到不抱怨,不心灰意冷,因為抱怨解決不了問題,只能讓事情越來越糟糕,並且還會給人一種喋喋不休的感覺,遇見不好的事情,我們只需要豐滿自己,努力學習,充實自己,而不是用抱怨去解決問題和處理問題,不論生活中出現了什麼樣的事情,我們都會,滿懷信心地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