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為什麼要吃艾果,清明節吃艾果,象徵著什麼

2021-03-26 00:22:09 字數 5686 閱讀 4684

1樓:周洋

在古代,清明前一天的寒食節,人們為了追懷與母親生死相守而被火燒死的介子推,這天不會生火做飯,只吃冷食,青團就是這種可以提前做好不用加熱的食品,專門在寒食那天用來充飢。在江南一帶,青團還是祭祀祖先的必備食品,在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清明節與寒食節慢慢合併以後,青團自然就成了清明節的代表食物了。

艾草同樣是我國廣泛用於製作清明果的原料。艾草,又名香艾、蘄艾、艾蒿,為多年生草本,葉互生,羽狀深裂,表面是綠色,葉背則密生白色毛;莖葉均有特殊香氣。

【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鍼灸。故又被稱為「醫草」,現在臺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

—食材—

糯米粉:220g

焯水後的艾葉(含水):155g

50°左右的熱水:1杯

紅豆沙:按口味(推薦:2勺)

—步驟—

①艾葉洗淨,鍋內放入水燒開,加入半勺小蘇打,然後加入艾葉煮30秒左右即可撈出。

② 擠出艾葉中多餘的水分。

③用料理機打碎,或用刀剁碎。

④ 揉麵盆中倒入糯米粉,加入艾葉碎。

⑤ 一邊加水一邊揉,水要一點一點地加,一直揉成團直到不粘手就可以了。

⑥ 把麵糰分成15克左右的小圓球。

⑦壓扁按平後放入紅豆餡,然後裹起來。

⑧裹好就可以上鍋蒸了(剛蒸好的青團有點粘,少涼之後會比較不黏手)。

⑨ 一般會在青團下面墊粽葉之類的防粘。

2樓:千水木

因為清明前後溼氣比較重,吃艾果可以清除體內過多的溼氣,同時艾果還有很好的安神作用,對睡眠不好的人有幫助

3樓:lemon葉

清明時天氣溼氣重艾果去溼氣

4樓:天空太陽晒月亮

艾果,是粽子嗎,如果是就是紀念屈原。。。

清明節吃艾果,象徵著什麼

5樓:愛漂亮的靜靜

因為清明前後溼氣比較重,吃艾果可以清除體內過多的溼氣,同時艾果還有很好的安神作用,對睡眠不好的人有幫助

艾果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艾果,全稱是艾葉米果,一般在清明前後吃,又叫清明果。

清明果的來歷是什麼?

7樓:匿名使用者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裡,混過村口的哨兵。

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

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8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來歷】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因此,清明節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

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綿山(今介休綿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

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揹著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掛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

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曆,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曆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

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了!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

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皁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鬥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晒晒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

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

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

」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9樓:匿名使用者

陳太平被追殺,農夫幫他逃過一劫,然後農夫為給陳太平送吃的,做了清明果。從此就流傳開來。

10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果最多有可能都在江西包

11樓:加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講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講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講故事…………

12樓:ok少數派

呵呵幾不敢當徐uv才發現額頭吃吧願風裁塵

清明節有些什麼習俗嗎?吃的食物這些有什麼講究嗎?

13樓:做自己主義者

清明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而今年2023年是4月5日,農曆是3月3日。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在古時候也叫三月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清明吃什麼,其各地食俗也非常的有趣。

清明節飲食習俗: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

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清明節飲食習俗:清明果

清明果也有叫清明稞的。

浙江南部各地採摘田野裡的棉菜(又稱鼠麴草),中草藥書上稱「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搗柔,餡以糖豆沙或白蘿蔔絲與春筍,製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來格外有味。

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在我印象中,清明節的到來就意味著能品償那青綠飄香的清明果了。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藍,三五成群來到田野喜滋滋地採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裡,煞是好看誘人。

艾葉採回家後,便開始了繁雜的製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們又像摩術師,青青的艾草一轉眼就變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年年艾葉綠,年年果泛香。鄉親們總也忘不了在城裡的親朋好友,總在清明時節給我們送來自己做的清明果,那親情,那美味至今都難以忘懷。時過境遷,清明果已不再是單純的清明祭祖的意義了,他含著濃濃的親情,帶著純純的鄉情。

如今,遠離故土的我一想起那青青綠綠的清明果,便會從心底裡湧起淡淡的鄉愁和甜甜的回憶。

又是一年清明至,由於工作原因我沒能回到家鄉給外公、外婆掃墓,但父母卻捎回了家鄉的清明果。見果如見人,我又想起了鄉里鄉親親親熱熱在一起製作清明果的情景,那份融洽,那份自然,那份親暱是那麼溫馨和美,但這些在都市裡,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已很難找到了。只有這青青香香的清明果依然充滿**,依然耐人尋味。

清明時節雨綿綿, 艾果柔柔鄉情牽, 春風伴夢迴家去, 又見村頭起炊煙。

清明節飲食習俗: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清明節飲食習俗:歡喜團

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云:

「『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

清明節飲食習俗:畫卵

在一些地方,於清明頭一夜,把雞鴨卵煎熟,染成藍黃雜色,在卵殼上加以雕鏤成畫,作為冷食禮品贈送。據說吃畫卵,在隋唐時盛行全國。

清明節飲食習俗: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麵,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清明節飲食習俗: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此外,我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餈、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清明果清明節為什麼要吃清明果,哪些人不能吃清明果

這就是一箇中國的傳統習慣,就好像到了端午節要吃粽子,到了中秋節 要吃月餅一樣。清明節的時候艾草長得最好,是做清明果的最佳的時刻。一般也是男方的家庭才會有這個習慣,到了北方是不會吃清明果這種東西的。這是一種長期保留下來的傳統習慣,並且這個清明果比較清涼,解邪氣。清明節正好是一個掃墓的時節,也算是一種緬...

清明為什麼要給親人掃墓,清明節為什麼要掃墓

紀念祖先,幫祖先的 家 打掃一下,買點東西給他吃唄。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 思時之敬 其習俗由來已久。明 帝京景物略 載 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 酹者 哭者 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青團

青糰子從前是江南地區清明節掃墓用的祭品,皮子粳糯混雜,餡心釀製粗糙。典故 傳說清朝末年,正儀鎮有個叫趙慧的女子,發現一種醬麥草是做青糰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糰子更為柔軟細膩,又不粘牙,存放數天不破裂 不發硬 不變色。後來正儀鎮中心橋南一爿糕團店的陳四寶老大娘從趙慧處學得了這個祕方,從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