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對國家的經濟政治安全的影響,如何理解海權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安全的意義

2021-03-22 07:27:36 字數 4498 閱讀 9138

1樓:月醉瀟湘

一、政治方面:海權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

縱觀歷史,可以發現,崇尚海權的海洋文明,無論古代還是近現代,都為世界提供了繁榮富強的典範。19世紀末,美國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首位,生產高速發展,產品急劇增加,國內資本和商品生產嚴重過剩,急需開拓國際**和世界市場。但傳統政治勢力和國民根深蒂固的「孤立主義」意識使美國徘徊在向海外開拓和孤立於新大陸的歷史十字路口。

馬漢的傳世之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3—1783》代表了美國社會對海權的呼聲,並把美國帶到了遼闊的海上。美國海軍界人士始終認為,美國自美西戰爭以來所取得的歷次重大勝利以及美國登上世界政治舞臺併成為世界超級大國,都應歸功於馬漢和他所創立的「海權論」。

從20世紀後半期到21世紀初,國際社會的海洋之爭主要是海洋權益之爭。雖然國際社會的有關法規、**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但從目前解決海洋之爭的實踐看,在諸多手段中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海權。在陸地疆域基本確立、海洋分割尚在繼續的情況下,擁有海權,哪怕是一定水域的海權,就會擁有更多的物理空間,這對於一個國家維護其海洋權益十分有利。

在當今國際舞臺上,對任何國家而言,沒有海權的政治是脆弱的,沒有海權的國力更是難以持久的。 實際上一百多個瀕臨海洋的國家,而其中國與國的地緣政治又以海洋、海權為最終代表,對於重要的深水良港、關鍵的海上交通要道、戰略意義重大的海峽、海灣,哪個國家掌握了實際的控制權力,哪個國家就掌握了發言的話語權,當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資本和政治身價,因此海洋的地緣戰略就決定了一個海權國家的政治力量。

二、經濟方面:海洋是中國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資的輸送、特別是重要的能源戰略物資的運輸,都要通過海洋來實現,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網輸送等,都要牽扯海洋本身的資源佔有,要想經濟發展必須海洋發展,推動海洋的發展必然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因此海權的確立和爭奪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想經濟長遠發展,必須確保海權的掌握。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今人類對海洋的認識早已超出了「漁鹽之利」、「舟楫之便」的傳統海洋觀。

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社會轉型的根源在於經濟形態的變化,社會政治、軍事、外交、法律、教育、倫理道德、風尚習俗、價值觀、文化藝術等領域的轉型根本上受制、服從於經濟形態轉變。這是社會變遷的規律。考察近百年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經濟轉型的軌跡:

即從傳統農耕「內向型經濟形態」向依賴海上通道的「外向型經濟形態」的演變,並帶動了社會其他領域的發展。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社會轉型呈現出加速發展的趨勢。其中,開發海洋、利用海洋對中國經濟社會形態的變化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安全方面:擁有海權意味著擁有無可匹敵的安全優勢

「制空權是制海權的基礎,制海權是陸地安全的基礎,陸地安全才是****的基礎!」這一句話深刻反映了海洋對於一個****的構建是多麼重要的一個環節,小的戰術戰役可以使制海權抗拒敵方的登陸,大的戰略制海權可以消除敵方的長期威脅和構建安全、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因此可以說制海權掌握多少、****就會掌握多少。

從傳統安全意義上看,海上安全的戰略重點主要是圍繞海峽、航線、島嶼等兵家必爭的範圍,這是軍事領域的角逐、國家權力的碰撞。歷史上,多個國家維持過海上霸權地位。如今,美國經過200多年的陸地和海上擴張,已經控制了地球上的主要海上通道,並佔領了分佈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中重要地理位置的眾多島嶼,這些島嶼都坐落在海上交通線上,被美國稱為「戰略島」。

美軍以此為基地,實現全球打擊、全球參與、全球到達的戰略目的。

所以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夠影響調控國際體系力量天平的平衡,誰就掌握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權力。

2樓:匿名使用者

制海權是一個國家的大門。首先海洋上本來就存在很大的經濟資源,然後如果制海權丟失那麼就基本喪失了對外進出口的安全保證,也丟了保護國家的城牆

3樓:匿名使用者

軍事方面主要是交通要道、緩衝地帶、經濟上主要是專屬經濟區內的海洋漁業、海底礦產等、政治上主要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空間。

人類把什麼作為主張管轄範圍,其實最根本由科技發展水平決定,很早以前,國家與國家疆界沒有像今天這樣相接,人們多以平原為主張管轄範圍,那時交通工具還是畜力的;直到工業文明後人類才逐漸把除南極以外的大陸的每一寸土地都劃分出了管轄權;目前國際上實際適用的海洋規則是由美國擬定的,重點就在「公海」一詞的創造,海洋絕大部分是公海,誰實力強就歸誰,實際上美國有全球絕大部分海洋的管理權。

在目前科技水平上,飛行器還不能像科幻作品裡那麼便利,起飛降落耗時費力,運載能力較陸和海運還有巨大差距,海洋成為唯一聯絡全球大宗物流的媒介,誰獲得了對海洋的控制誰就掌握了自己的未來。正如古時人類為爭奪陸上交通要道而紛爭不斷,如今的海洋也成為了各大國較量的舞臺。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可以預見很久以後,人類研發出了新的交通工具或者新能源(我指的是像「電」這種地位的具有革命意義的能源載體和存在形式),那麼空權、天權……會成為下一個競爭的目標。

如何理解海權對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安全的意義

4樓:記憶時光

海權論誕生於19世紀末的美國,由馬漢將軍提出,把海軍建設上升到同國家命運的高度,從國際關係、地緣政治等大戰略角度認識海上力量,提出了「炮艦外交」、「海軍威攝作用」等觀點,認為海軍在戰時與和平時期同樣重要。起初沒有定義,但共同解釋點為:海權從來不是一個只關于海洋的概念,也不是一個簡單的軍事概念,它具有時代特徵。

海權的意義不僅在於控制海洋,更重在利用海洋。在歷史和現實中,海權與陸地緊密相連,共涉及 政治、科技、自然資源、國際社會等各個方面。甚至可以說:

「海權的歷史,從其廣義來說涉及了有益於一個民族依靠或利用海洋強大的所有事情,是一種有內外聯絡、統一使用軍事與民用力量于海洋,以使國家越來越強大」反應了一個國家在海洋上的綜合力量優勢,軍事力量~更具體地說海軍實力只是海權的一個支柱或關鍵因素。

5樓:蝴蝶

這個嗎,可以結合自己的想法加上資料就行了,我看看……

6樓:匿名使用者

最近幾年,一方面是中國的能源緊缺狀況日益嚴重,另一方面中國與日本在東海,與東南亞國家在南海主權問題上的爭議也日漸浮上表層。中國如何思考海洋策略,已經提上議事日程。

眾所周知,中國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大海域,其中渤海基本上屬於內海,而黃海、東海和南海則都與其他國家存在爭議。尤其是石油儲量豐富的東海、南海爭議更大。相比之下,石油和天然氣儲量最大的南海,問題也最為嚴重。

從周邊國家的反應來看,當東海、南海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尚未探明之時,各國基本上相安無事。上個世紀70年代,無論是越南***的宣告還是越南教科書和地圖,都說稱南沙群島是中國領土。然而,南海發現石油後,有關沿海各國的反應立時發生變化。

不可預設既成事實

針對中日東海以及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爭議,中國曾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倡議。但一段時間來的實際情況是:爭議擱置了,共同開發卻沒有;更有甚者,各周邊國家採取「先下手為強」策略,搶先攻佔有爭議海域和島嶼。

從表面上看,中國與涉及南海主權爭議的諸國近年來簽訂了一系列框架性協定,為主權問題解決之前的各國行為作了一個大致的規範。但實際情況卻是,包括《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在內的一系列共同檔案幾乎已經成為一紙廢文。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倡議不但得不到迴應,反而被他國利用中國按兵不動來實行「先下手為強」的策略。

在這方面,中國有必要確立基本原則和底線,即:

一、國家利益一定要維護;

二、若有妥協,一定要在談判之後才能接受;

三、絕不可接受或預設既成事實。

中國企業須主動出擊

鑑於中國目前的國力和其他實際情況,希望一蹴而就解決所有海洋爭端既不現實,也不符合中國最終利益。因此,迫使有關國家同意並真正實施「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應該是中國在過渡階段的主要戰略。

這一戰略的第一步,是將有關國家逼到談判桌邊;而雙邊談判的目的,是迫使有關國家同意「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在這方面,中國須改變以前只是提出動議,一味等待其他國家迴應的消極做法;中國必須走出去,主動在有爭議地區採取開採行動,將爭議的問題主動提上臺面。中國只有主動提出議題,才能在這一爭議中獲得主動,也才能在雙邊或多邊談判中取得主動權。

國家須有統籌機制

如果說,中國採取主動,提出議題的目的,是逼迫周邊各國回到雙邊或多邊談判桌邊上來,那麼雙邊或多邊談判的目的則是迫使有關國家同意並開始實施「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近年,中國國內有學者提出「先深海後淺海」、「先遠海後近海」的開採建議,大體也是順著這一思路。

在這方面,中國和日本以及與東南亞國家的爭議,實際上處於兩個不同的階段。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南海問題上的爭議,由於東南亞一些國家「先下手為強」而使得「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幾乎成為一紙廢文,因此這一問題實際上尚處於初步階段;中國須做的,是通過主動出擊,提出相關議題,從而將這些國家拉到談判桌邊來。而與日本在東海大陸架問題上的爭議,實際上已經進入第二階段;中日談判雖然勢必曠日持久,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可以再次就「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問題提出詳盡的思路,從而使得領土爭議談判和「共同開發」蹉商同步進行。

要實現上述思路,中國方面必須有一個統籌的機制。作為中國方面的石油開發公司,其首先是一個企業,即便採取主動在有爭議領域開始開採行動,但考慮的也首先是商業利益,其風險的覆蓋必須由國家進行全面統籌。在這方面,國家企業和能源管理部門,以及交通、外交都須有一個統籌的機制。

7樓:魂衛中華

還是看看馬漢的海權論吧

如何理解海權對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安全的意義?**

國家政治環境對國家的經濟有何影響

由於收入分配不公來 所導致源的一系列的社會政治bai問題近年來一直困du擾著中國,這一問題已經zhi超越其他所有dao一切因素成為中國社會 政治和經濟之間矛盾之最主要源頭.收入分配不公導致社會高度分化,如果不能加以有效糾正,社會的穩定就成大問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成大問題.政治相對開放的國家,經濟發...

馬漢提出影響海權的因素馬漢提出影響海權的六個因素

第一是地理位置。例如,島國不依靠土地來保護自己,也不依靠土地來擴大其領土。完全瞄準海洋,比大陸有更明確的向海發展的戰略目標,具有發展海上力量的優越條件。第二是自然結構。致力於發展海上力量的國家必須擁有漫長的海岸線,許多可以保護的深水港以及穿越大陸的大型河流。第三是領土範圍。該國海上力量的發展必須依靠...

利率對國家經濟有什麼影響?利率對經濟的影響?

利率對巨集觀經濟的影響主要有 1 對居民儲蓄與消費結構的影響,當居民收入水平一定時,利率上行會促進居民儲蓄,抑制消費。2 對企業來說,利率上行,增加企業投資成本,抑制企業投資,減少商品產出。利率變動的其他影響 1 對國際收支有重要影響,提高本國利率,可以吸引外資流入,減小逆差 反之降低利率,限制外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