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夏和約與宋遼盟約有什麼主要不同,這種不同主要說明了什麼問

2021-03-22 04:35:32 字數 5774 閱讀 8230

1樓:高數驚魂

宋夏和約是夏對宋稱臣,送給夏歲幣;宋遼合約是宋與遼稱兄弟之國,宋給遼歲幣。這就是國家的實力造成的。宋遼實力相若,在軍事上,遼還要強些,宋遼戰爭是遼國打到了送過腹地,接近國都,但宋軍拼死抵抗,遼軍損失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宋真宗怕遼國死戰而威脅京城,遼國蕭太后則是因損失太大,難以承受,雙方都沒有繼續戰爭的動力了,於是議和。

雙方實力相當,沒有絕對的勝負,所以稱兄弟之幫。而宋與西夏之戰主要是在邊境發生,雙方交戰的同時又擔心遼國會趁機漁利,迫於外部壓力,大家議和,但西夏併為戰勝宋,其地小國弱,所以向宋稱臣。

2樓:民族之子

宋夏世仇,宋遼兄弟,

你就能看出來了。宋遼是戰略上的平衡,國力均衡,打完決定性的一仗後就結盟了,是結盟不是合約。宋夏力量不對等,夏只能靠不斷的戰爭來獲取生存空間,延綿不絕的戰爭貫穿北宋一朝,是和約,不是盟約。

宋夏和約與宋遼盟約有何不同?其說明了什麼?

3樓:林詠倫

宋夏和約,是屈辱的條約,宋向西夏小國交納歲幣 苟求一世之安,西夏向宋稱臣,是因為西夏是少數民族政權,另外歷史上西夏就是中原政權的臣屬,因此向中原政權稱臣不足為怪,代價卻是宋要向其交納歲幣。

宋遼盟約,也就是澶淵之盟,宋真宗在戰況完全有利的前提下向「胡虜」屈膝投降,每年向遼進貢,以求苟安。

宋遼盟約 主要特點

4樓:匿名使用者

宋真宗景德元年(2023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的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宋軍憑守堅城。宋廷朝野震動,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

因同平章事(宰相)寇準、畢士安堅持,無奈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

【過程:】

遼軍至定州,兩軍出現相峙局面,王繼忠乘間勸蕭太后與宋朝講和。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初為真宗所拒。十一月,遼軍在朔州為宋軍大敗,岢嵐軍的遼軍因糧草不繼撤軍。

遼軍主力集中於瀛州(今河北河間)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軍守將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戰十多天未下。蕭撻凜、蕭觀音奴二人率軍攻克祁州,蕭太后等人率軍與之會合,合力進攻冀州、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則「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戌卒會天雄軍」。遼軍攻克德清(今河南清奉),三面包圍澶州,宋將李繼隆死守澶州城門。

遼朝統軍蕭撻凜恃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宋軍大將張環(一說周文質)在澶州前線以伏駑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頭部中箭墜馬,遼軍士氣受挫,蕭太后等人聞撻凜死,痛哭不已,為之「輟朝五日」。《遼史》載:

「將與宋戰,(蕭)撻凜中弩,我兵(遼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時宋真宗一行抵澶州。

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

【盟約訂立時間及代表:】

雙方於十二月初達成停戰協議,宋廷方面由曹利用負責與蕭太后談判。於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

【盟約內容:】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

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淵之盟」。

【影響與意義:】

澶淵之盟,當時除了極少數主戰派,滿朝上下都勸真宗要遷都避戰,最後依靠寇準無可匹敵的勇氣終於達成澶淵之盟,30萬的歲貢和遷都比起來,代價簡直不值一提.(當時宋年收入1萬萬以上,而宋當時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3000萬以上)而歷史走向證明一切,此戰之後,北宋邁向顛峰--仁宗朝就算稱為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顛峰,都不為過.遼國關南之地得而復失,但年三十萬歲貢再加上日後富弼允諾的二十萬,這些錢帛對於經濟拮据的契丹來講,無疑是天上掉的大餡餅.

不過契丹上下因此而與宋交好達百年之久,契丹鐵騎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5樓:冥亡心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

北宋景德元年(2023年),遼承天皇太后和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南十縣為名,發兵南下,連破宋軍,十一月已抵達黃河邊的重鎮澶州城北,威脅宋都東京,宋朝野人心惶惶。

宋朝大臣王欽若主張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準則力請宋真宗親征,宋真宗被迫北上。這時寇準倚重的將領是在抗遼戰爭中屢立戰功的楊延朗(楊業之子,後改名延昭)等人。宋軍在澶州前線以伏弩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一作覽),遼軍士氣受挫。

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宋軍士氣大振。宋、遼兩軍出現對峙局面。

遼軍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對宋進行一次物資掠奪和政治敲詐,因折將受挫,表示同意與宋議和。宋真宗亦希望遼軍能儘快北撤,於是遣使向遼求和。十二月,雙方達成和議,約定宋每年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對方逃亡的「盜賊」,雙方可以依舊修葺城池,但不得修築城堡、改移河道,並約定宋遼為兄(宋)弟(遼)之國。

由於盟約在澶州(今河南濮陽附近)締結,澶州亦名澶淵郡,故史稱宋遼此次盟約為「澶淵之盟」。

對宋而言,澶淵之盟不過是以「賄賂」來取和平,甚至可說是喪權辱國。但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這對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有正面的作用。

事實上,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均勢的體現,它對宋遼兩國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無論從大歷史的角度,還是大民族的角度來看待它,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澶淵之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迭經爭論的命題。

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對的觀點。肯定者認為它雖是一個屈辱性的條約,但簽訂後,北方地區出現了一個比較安定的和平環境,它溝通了宋遼雙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往,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否定者則認為澶淵之盟的簽訂,既承認遼政權的存在,又開「歲幣」之濫觴,以後兩宋之積弱,使宋代局面江河日下。

宋遼盟約,特點

6樓:匿名使用者

原題及參考資料如下

澶淵之盟

材料一(按:以下為宋遼澶淵之盟盟約內容):(一)宋維持舊疆,約為兄弟之國,遼主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主為弟,並稱肖太后為叔母;(二)宋每年給遼國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稱為「歲幣」;

材料二元昊稱帝后,宋夏戰爭不斷。夏軍雖勝,得到不多,宋又實行經濟封鎖,人民「飲無茶,衣帛貴」,弄得夏國民怨沸騰……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於求和的心理,通過遼國,壓宋議和。經過討價還價,元昊取消帝號,宋冊封為夏國主,每年以「歲賜」的名義,給夏銀帛茶二十萬五千。

材料三在宋、夏戰爭正緊張的時候,遼派使臣劉六符向宋施加壓力,再次索取關南地(後周世宗從遼奪取)。宋派富弼使遼,答應每年給遼增加銀10萬兩,絹10萬匹,才算了事。澶淵之盟時給遼的物品稱為「歲幣」,這次改為「納」字,……——以上均摘自《簡明宋史》

回答:據材料一,盟約內容有何特點?指出其維繫的基礎是什麼?

(1)特點:政治上平等,經濟上宋妥協退讓。基礎:以當時雙方力量對比的均勢為前提。

(2)比較材料二與材料一,指出宋夏和約與宋遼盟約有何不同?其說明了什麼?

(2)不同:政治上夏國妥協接受冊封,經濟上歲幣的名義不同。其說明當時夏國力量弱於宋,且雙方都急於講和。

(3)比較材料三與材料一,指出兩次宋遼盟約的不同點?指出發生變化的原因?

(3)第二次宋進一步讓步,使雙方政治上出現了不平等關係。原因:與當時形勢及其造成的力量對比有關,但主要是宋妥協造成。

7樓:匿名使用者

澶淵之盟宋真宗在戰況完全有利的前提下向「胡虜」屈膝投降,每年向遼進貢,以求苟安。遼宋兩國結為「兄弟」。為後人所不齒。

宋夏盟約和宋遼盟約有何不同?

8樓:俺

宋夏和約,是屈辱的條約,宋向西夏小國交納歲幣 苟求一世之安,西夏向宋稱臣,是因為西夏是少數民族政權,另外歷史上西夏就是中原政權的臣屬,因此向中原政權稱臣不足為怪,代價卻是宋要向其交納歲幣。

宋遼盟約,也就是澶淵之盟,宋真宗在戰況完全有利的前提下向「胡虜」屈膝投降,每年向遼進貢,以求苟安。

宋遼盟約,特點1,宋遼盟約的內容有什麼主要特點

9樓:

宋夏和約,是屈辱的條約,宋向西夏小國交納歲幣 苟求一世之安,西夏向宋稱臣,是因為西夏是少數民族政權,另外歷史上西夏就是中原政權的臣屬,因此向中原政權稱臣不足為怪,代價卻是宋要向其交納歲幣。宋遼盟約,也就是澶淵之盟,宋真宗在戰況完全有利的前提下向「胡虜」屈膝投降,每年向遼進貢,以求苟安。

澶淵之盟

10樓:wuyan獨上西樓

1 宋處於戰敗弱勢地位,向戰勝國交納歲幣。基礎是宋朝戰爭失敗並急於求和

2交納的歲幣數量和側重不同,宋的地位也不同,在宋遼盟約中宋遼是平等的關係,宋夏和約中夏地位較宋低,保全了些面子,說明了幾國都不願繼續打仗,但相對來說繼續打仗對夏影響最大,宋次之,遼影響最小

3宋的地位又低了,宋夏關係緊張,宋遼必須結束戰爭,否則要面對兩國夾擊的糟糕局面,因而急於求和

11樓:匿名使用者

宋的國策是「文治」。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文明程度、經濟發達程度宋遠高於夏和遼(當事人的宋、遼、夏們也確實這樣認為的)。所以,宋的外交思路是:

我有錢,為了和諧,花錢買個平安。遼、夏的思路是給我錢財就行,不在乎叫你「叔」還是「大爺」。歷史證明這種實用主義的外交路線是極端錯誤的。

到了宋與金、元對峙的時候,宋不但要對元納幣,而且要改「兄」為「侄」。一味的講究「和諧」,自持自己有錢可以買到的平安,是處理國際關係的沉痛教訓。

比一比澶淵之盟與宋夏和約的異同點有哪些?

12樓:匿名使用者

不同點:

1、時期不同:澶淵之盟1005;宋夏和議2023年。

2、國家不同:澶淵之盟是北宋和遼國;宋夏和議是北宋和西夏。

3、地位關係不同:遼宋成為兄弟之國;西夏向北宋稱臣。

評價:結束了戰爭,爭取到較長一段時期的和平狀態,利於各國的發展。

宋夏和議後,雙方維持有二十餘年的和平相處。以後雙方曾有過幾次戰爭與和議,但和平時期超過對抗時期。和議有利於雙方經濟文化的交往和發展。

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訊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

澶(chán)淵之盟

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2023年(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勸阻,才勉強至澶州督戰。

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害怕腹背受敵,提出和議。宋真宗畏敵,歷來主張議和,先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對方暗通關節,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2023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規定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

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史稱「澶淵之盟」。

宋夏和議

發生於2023年。

宋夏交兵,宋敗於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役,希望與夏議和。西夏雖獲勝,但戰爭損耗及宋夏間榷場**停止,經濟受損,民怨四起。夏景宗遂尋求與宋議和。

北宋仁宗慶曆四年年(2023年),宋夏雙方達成和議。西夏向宋稱臣,宋冊封李元昊為夏國主,宋歲賜絹十三萬疋、銀五萬兩、茶二萬斤,節日再另行賞賜。兩國重開沿邊榷場**,恢復民間商販往來。

因和議發生在宋慶曆年間,亦稱慶曆和議。

宋夏和議後,雙方維持有二十餘年的和平相處。以後雙方曾有過幾次戰爭與和議,但和平時期超過對抗時期。和議有利於雙方經濟文化的交往和發展。

僅供參考

宋遼 宋夏和議的共同點不包括A結束了雙方大規模的戰爭狀態B導致了南北對峙局面的形

b宋遼和議史稱澶淵之盟,當時除了極少數主戰派,滿朝上下都勸真宗要遷都避戰,最後依靠寇準無可匹敵的勇氣終於達成澶淵之盟。宋夏和議發生於1047年。宋夏交兵,宋敗於三川口 好水川 定川砦三役,希望與夏議和。西夏雖獲勝,但戰爭損耗及宋夏間榷場 停止,經濟受損,民怨四起。夏景宗遂尋求與宋議和。北宋仁宗慶曆七...

與宋同行,最全的加,與宋同行TXT,最全的加

男孩起名 名字均有出處,只是供您參考,取捨請便,謝謝你。得韜 擁有用兵的謀略。適用於男孩取名字。出自李德裕 李文饒集 不勞孫子法,自得太公韜 德輝 仁德的光輝。適用於男孩取名字。出自 禮記 樂記 故德輝動於內,而民莫不承聽。方旭 早晨太陽剛出來的樣子。適用於男孩取名字。出自 太玄 從 方出旭旭 飛軒...

遼 宋 金這朝代裡面,究竟哪個才是正統呢

宋是無可爭議的正統,宋繼承自唐,五代,統治區域歷史上就是中原大部地區,是名副其實的漢族政權,而當時的遼,金都是北方的遊牧民族,說不好點就是胡人北狄,他們只是漢化了些,儘量的使自已更接近中原,想要入主中原,但是他們的統治民族畢竟是異族,他們也有自已的文化語言習慣,所以他們代表不了中華文明,更談不是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