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誦讀中華經典文化,為什麼要誦讀經典

2021-03-22 02:39:25 字數 5046 閱讀 9636

1樓:百度使用者

為什麼要誦讀經典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一個人在他兒童心靈最純淨、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最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遠的智慧和優秀的人格的基礎;成為他一生去不斷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羅曼·羅蘭曾說過:

「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通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這裡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所以,一個處在當今資訊滔滔、知識**時代的中國人,如果他從來沒有讀過《老子》、《論語》、《詩經》、唐詩、宋詞、漢文章……如果他對於「天下為公」的理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原則……這一切都一無所知,那麼,他如何懂得什麼是「中華民族」?如何對生於斯長於斯的皇天后土擔有一份責任?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待誰去實現! 而今,目睹社會之怪現狀,誰沒有切膚之痛?社會正義的日漸消亡,君子之風的日漸遠去,短視近利,詐虞日盛;眾生人等心量不廣,涵養不深,人生態度無所依歸,理想不敢堅持;青少年犯罪年齡的降低,校園暴力事件的頻傳,不以墮落為恥的品行,顯示了人心的極度空虛,人生方向感的徹底失落!

一位學者痛切地指出:「這其實就是整個社會只顧發展經濟,而未能相對地提升國民文化教養所必至的後果。喪失自我文化的民族,託缽乞憐的結果,縱有再大的天才本事,終究不能參與於世界文明的建立,而永為其它民族所輕蔑。

」 往我們近了說,都說知識分子代表一個社會的良知,情形又是如何?舉凡社會的光怪陸離,那裡沒有「良知者」的影子?但看那學術吧,由於近百年來的文化斷層,因為沒有雄厚的經典文化底子,沒有大師原著原典的底子,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大多數是二三流著作,從二手三手材料裡道聽途說,殘羹剩炙,浮於表面,淺嘗輒止,永遠也不長進,「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得不到諾貝爾獎,更不用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完美人才和原創性大師了。

而那些熠熠生輝的大師卻一個個離我們遠去了,誰來續寫我們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巴金百歲華誕,你慶我賀,但其本人是喜是悲?那次我在電視上看「紅學」大師周汝昌先生做演講,一派大家風範,耋耄老人啊,後學者誰能望其背,繼其學?

曰無,蓋文化底蘊與恬然之性及之者寡,無以繼之。「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我先扣問自己,年屆不惑,學無所成。

何也?我們這些生於六十年代的人,長在文化禁錮的冰川期,在最需要中國文化經典潤澤的兒童少年時期,幾乎是無書可讀。我好在從「批林批孔」和「評水滸」的反面教材裡知道了還有孔子以及儒法鬥爭的那些時代的很多有趣故事,興趣盎然地匆匆讀了《水滸傳》,從父親祕不示人的幾本線裝書裡瞥了幾眼《千家詩》、《古文觀止》、《西遊記》、《說唐》和《今古奇觀》。

而這些學習是極零散和不繫統的,並沒有痛飲到我們民族的源頭之水——國學經典。科學文化的春天來了後,可是考高中、考大學的過程又使那點興趣蕩然了,上了大學,聽夠了那些教師們一念講義到下課鈴聲響的聲音,從此厭學,便率性而為,畢業了,聽之任之地在一個企業的邊緣教育地帶蹉跎了十幾年的青春時光。蒙組織調動,我當有幸成為一名真正意義的小學教師的時候,為儘快進入角色,聽了很多課,看了很多燒錄在光碟上的課,讀了大量的教材教案和**,但有一個感覺,就是中國的教育為了應試的需要更使學生厭煩學習,敬老師而遠之了,也明白了在社會上目睹過的許多事,比如為什麼一個好端端的企業不能與時俱進,以至江河日下?

最深層的原因是來自文化上的,因為有的企業領導者從小就沒有接受來自中國文化源頭的經典的洗禮,沒有文化的涵養和底蘊,經常裝懂矇混,且自私自利,結果是造成上千過億的國有資產的流失,最後還得賠上成百上千職工的福祉——飯碗。 百年大計真的是教育,而語文教育又是重中之重,要使學生愛語文,愛自己民族的文化,樹立理想,擔當責任,造福一方,這些問題是我步入語文課堂的第一課就思考的。那次,我以講故事的方式,開始了我的國學經典誦讀之旅——首先要激起學生的語文興趣,提高語文能力。

我帶了各種版本的《西遊記》故事圖書來到了教室拿給當時還是二年級(下)的學生看,讀給學生聽。孫悟空是正義、智慧和勇敢的化身,愛憎分明,赤膽忠誠……學生心中不可一日沒有英雄啊!學生的思維和情緒活躍極了,原來讀書這麼有趣,學語文這麼輕鬆!

這是我與學生們最初達成的讀經典氣自華的心靈默契。我決心帶學生走一條學好語文最經濟最有效,為一生奠實基礎的路——國學經典誦讀,通過這樣的人文教育,通過那些千古名篇去體驗和感知我們民族的偉大靈魂,培養那種巨人般的情感和胸襟,讓學生從歷史上那偉大的先賢聖哲的睿語壯行中感悟到:一個人,在一生中無論遭遇到什麼,皆要做到榮辱不驚,笑看成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在追求自身人格的完善和價值的體現中,為民謀福,為國盡忠。這是我開展國學經典誦讀的終極目的。我後來給學生交心說:

「老師的理想就是:有平凡的老師,但不可以有平凡的學生。」如果說,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我有什麼個人功利目的的話,就是上面這句話了,我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理想。

子貢在談到老師孔子一生的孜孜追求時,曾動情地說:「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學?」 每一個教師要有古聖先賢的對祖國文化孜孜以求,發憤忘食,誨人不倦的精神。這是每一箇中國人對中華民族、對人類歷史和進步所應承擔的責任,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

2樓:百度使用者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傳遞 又豈止是知識的增長與積累,更有心靈的感悟和提升 誦讀中華經典 重拾國學情懷

為什麼要誦讀經典

3樓:穿越v1米線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著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一個人在他兒童心靈最純淨、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最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遠的智慧和優秀的人格的基礎;成為他一生去不斷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羅曼

我們為什麼要倡導誦讀經典?

4樓:百度使用者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經、史、子、集的文字中散發著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芬芳。對這些經典的誦讀,就成了走近先賢思想文化的第一步。它是啟發人智與慧的源泉;培養優秀人格的築基石;亦是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法門。

書聲朗朗,正本清源,那一刻恍若置身過去,與聖賢對話,親耳聆聽聖賢的教誨。

經典誦讀教學以「誦讀」為切入點,把每篇經典作品作為一個整體來吟誦、涵詠與體驗,還先賢文章以「文氣」。「誦」與「讀」的世界,常常聯絡在一起。「誦」為「諷」,理解為聲,抑揚頓挫的讀。

「讀」閱讀之意。「誦」注重發文之聲而「讀」重解文之意,它是一種注重「音義結合」的「口誦心惟」的閱讀方式。

回溯中國上千年的教育歷史,「經典誦讀」一直是作為學習經、史子、集的教學方法,古已有之並發展至今。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背景的演變。子曰:

「不學詩,無以言」。中國,三千年的詩禮相傳,三千年的母語如歌。小學階段,是孩子記憶最佳的時候,廣泛誦讀中華傳統經典,讓孩子們可以積累知識,開闊視野,提高修養,塑造優秀的人格。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聰明的古人,在古時候就早已對經典誦讀的序列作了清晰規劃。低年級的孩子是在《童謠》、《兒歌》、《唐詩》和《三字經》中感觸誦讀的美麗啟蒙;中年級的孩子的賞析能力在《笠翁對韻》,《**規》、《論語》中慢慢提升;高年級孩子的心智在《名家散文》、《唐詩宋詞》、《大學》、《中庸》、《孟子》中漸漸成熟。

現代很多學生對經典誦讀學習缺失興趣,不願意主動提高自己的經典誦讀能力。我們的老師們給學生經典誦讀的時間又往往不夠。「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經典誦讀不該是歷史的記憶,和展架上的擺設,它鮮活地活躍在孩子們學習生活的每個角落。

誦讀經典提倡調動多種感官技能,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只有這樣,才能在聲律變化中品味文言韻味之美;才能調動多種感官分析、理解以及體悟文章的深層含義與作者的思想感情;並最終通過經典誦讀感悟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現實意義。教師為學生創造適宜的誦讀經典環境與氛圍。

學生才會對所讀內容深思熟慮,涵詠體悟,在腦海裡形成個性化解讀,理解誦讀的意義。

關於經典誦讀,南宋大儒朱熹說,「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國藩談到自己的誦讀體會時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

」我們應該學會在誦讀中對經典品讀、品鑑與品味。品讀其音美,在錯落有致的平仄聲中,聆聽遠古傳來的陣陣金聲玉振。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如何讓誦讀變得更加有趣、有效呢?

讓孩子們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愛上誦讀,學會誦讀。品鑑其義美,理解先賢的寫作情態,感其仁義之心,悟大學之道,養天地浩然之正氣。

「至今齊魯遺風在,十萬人家好讀書。」一個崇尚讀書的民族一定是一個理性而優秀的民族;一個崇尚讀書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社會;一個崇尚讀書的國家,一定是一個健康而生機勃勃的國家。

為什麼讓孩子從小誦讀國學經典

5樓:匿名使用者

提神個人學識能力,知識面寬度很重要

為什麼從小就需要誦讀國學經典

6樓:

因為歷史證明了什麼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辦法

學語文為什麼要誦讀經典?

經典誦讀的意義是什麼?

7樓:光輝

經典誦讀是弘(揚中**)揚中華文化很好的形式。誦讀晚會有利於緬懷先輩,體會生生不息的民族生機,並從文學藝術作品中尋找價值的肯定和情感的皈依。

上海、江蘇、湖南等地觀眾紛紛表示,誦讀晚會別開生面,藝術家朗誦得非常有感情,看了很受感染,晚會既是對昨天的緬懷、對今天的肯定和對未來的展望,也是把為了革命勝利而獻身的先輩、正在為國家建設努力的人們以及青少年的未來聯絡起來的充滿豪情、真情和激情的活動。

擴充套件資料

經典誦讀貫徹教育部、國家語委、**文明辦有關精神,充分依託校教育資源和優勢,發揮廣大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相關課程、課外活動及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和平臺,積極實施「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

引領廣大師生更加廣泛深入地感受領悟中華經典,加深對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瞭解和熱愛,增強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自覺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學生誦讀、書寫及講解經典能力,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審美情趣及語言文字應用能力。

兒童為什麼要誦讀國學經典孩子為什麼要學習國學經典

狹義來說,國學是經史子集小。廣義來說,醫卜星相禮樂書畫其實都可以括於其中。狹義說,就是解釋經典,訓詁,史家考證,諸家經典的闡釋,做注,藉以建立學術體系,詩歌 文章,等等。廣義說,為什麼書畫都能囊括其中?因為中國士大夫會把許多東西都用一種學術體系去解讀。比如畫,從最初的工匠之技,到董其昌分南北宗後文人...

為什麼要用誦讀方式來學習經典我們為什麼要倡導誦讀經典?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 照學習理論,新舊知識建立聯結有二種方式,一是同化,一是順應。同化,是在自我知識系統的框架之內,用自己的已知體系去理解未知,把新知識 經驗納入舊的框架之內,所謂 我注六經 是也。此一方式的弊端是容易肢解學習物件的獨特性與生命力,即使學的看的再多,也是以我解經,也不會擴充套件自我的心胸...

為什麼學校不教中華傳統文化,為什麼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

作為擁有幾千年文化的中國,怎麼在大學忽視了 或者中學小學 我們的文化遺產?很想上一所大學是有濃厚的中華底蘊和藝術氛圍,有古琴 圍棋 書法 中國畫 詩詞 國學 插花 茶道 香道 古典舞 古建築 儒釋道 中國功夫 京劇崑曲等等專業,可以任選一科至三科作為主修,其他的愛好作為輔修。以上是我美好的設想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