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出土了幾個編鐘(能將它們的名稱說一下嗎)

2021-03-22 02:23:30 字數 3548 閱讀 9425

1樓:愛吃小丫的麻花

曾侯乙編鐘為戰國早期文物,2023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成功發掘。出土後的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原名稱: 曾侯乙編鐘

材料: 木 青銅

規格: 架長748釐米,寬335釐米,高273釐米 重4400公斤收藏地: 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儲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巨集偉的一套編鐘。鍾是一種打擊樂器,用於祭祀或宴飲時。最初的鐘是由商代的銅鐃演變而來,按其形制和懸掛方式又有甬鍾、鈕鍾、鎛鍾等不同稱呼。

頻率不同的鐘依大小次序成組懸掛在鍾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階,稱之為編鐘。鐘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關。商代的鐘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東周時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

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

2樓:匿名使用者

由於有音列結構大致相同的編鐘,形成了三個重疊的聲部,幾乎能奏出完整的一九七八年發掘的舉世聞名的我國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我國古代為了

3樓:俞俏美芮益

一九七八年發掘的舉世聞名的我國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我國古代最龐大的樂器,它共六十四件,(計鈕鍾十九件,角鍾四十五件),分三層懸掛在滿飾彩繪花紋的銅木結構的鐘架上,每層的立柱是一個青銅佩劍武士。它們的形體和重量是上層最小,中層次之,下層最大。最小的一件重二點四公斤,高二十點二釐米;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點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點四釐米。

它們的總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鍾架通長十一點八三米;高達二點七三米。氣魄巨集大,場面相當壯觀。

這座墓的下葬年代為公元前四三三年,距今二千四百一十餘年。它的出土引起國內外的重視,被認為是世界**史上的重大發現。

簡述曾侯乙墓出土編鐘

4樓:何處流光照月明

曾侯乙編鐘為戰國早期文物,2023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成功發掘。出土後的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效能,改寫了世界**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編鐘是中國漢族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鍾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

古代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編鐘有什麼獨特之處?

5樓:漫閱科技

曾侯乙墓中最引人注目的樂器當屬編鐘。曾侯乙編鐘是中國迄今出土的編鐘中編制最大的一套,共65件,分上、中、下三層八組懸掛在鍾架上。其中有鎛鍾一件,鑄有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作鍾贈曾侯乙永世享用的銘文。

全套鐘的總音域達到五個八度,中心音域十二律齊備,可演奏五聲、六聲乃至七聲音階的樂曲,同時具有旋宮轉調的可能。

編鐘的鉦間或鼓部刻有銘文,說明了各鍾所發之樂音的律名、階名、變化音名以及它們在不同郡、不同諸侯國之間不同稱謂的對應關係。多數鐘的正、側鼓部所發出的兩個音都與標記相符,音程距離為三度關係。出土的曾侯乙編鐘還配有6件t形小木槌和2件彩繪大木棒,前者應是用來敲擊中層和上層的鐘以演奏旋律,當由3人各執一對小槌表演;

後者由兩人分掌,撞擊下層大鐘(從同墓出土鴛鴦盒上的撞鐘圖可知,下層大鐘的演奏者應是面向觀眾站在鍾架前、雙手持木棒反向撞鐘的),用以演奏和聲或烘托氣氛。

為什麼說曾侯乙編鐘的出土震驚了**界和科學界? 10

6樓:墼餮魍薅

因為曾侯乙編鐘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效能,改寫了世界**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2023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7樓:陽茪剌瑏眸芤

曾侯乙編鐘以什麼以及什麼震驚了全世界

曾侯乙墓出土了多少個青銅編鐘?

8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3年5月至6月間,考古人員觸控到第一個文字證明的時候,神祕大墓的主人浮出水面,他就是古曾國的國君—曾侯乙。

2023年5月23日午飯時分,曾侯乙墓發掘現場,抽水機還在抽取墓穴裡的積水。當積水終於排幹,墓葬中室的景象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65個青銅的編鐘整齊地掛在木頭的鐘架上,彷彿剛剛被埋入地下。

2400多年來,它一直穩穩地站立在原地。這是世界考古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幕,也是擂鼓墩古墓出土的最瑰麗的珍寶。編鐘沿中室的西壁和南壁呈曲尺形立放,總長度超過10米。

如果說實物樂器可以使我們清晰地知道古代樂器的真實面貌,那麼這些沉睡了2400多年的樂器能否發出聲音?即使能發出聲音,是否還是2400餘年前的那個原音呢?

曾侯乙墓中「交響樂團」使用的整套編鐘,經過**工作者的研究和試驗性演奏,證明它雖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效能不僅依然儲存,而且仍然很好,音色優美,音域很廣。出土的編鐘,真可謂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是華夏之邦優秀的民族**財富。

論述曾侯乙墓出土編鐘的科學價值及其歷史意義

9樓:夢尼

剛好考試也考這個 希望可以幫到你

湖北隨縣擂鼓墩遺址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編鐘,是目前同類出土樂器中一支數量較多,規模最大,音域最寬,音律較準,儲存較好的樂器。是我國十二樂音體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階關係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調樂器。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國歷史上的編鐘**文化所達到的驚人成就。

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對我國古代**史有著重大意義。

1)整套編鐘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層,上層鈕鍾19枚,分三組排列。中下兩層為甭鍾,有45件,也分三組。編鐘之外另有一件是楚惠王鑄贈曾侯乙的銅鈸。

這套編鐘是目前所見古代編制最為龐大的一套編鐘,為後人瞭解曾國宮廷**的規模、**活動情況進一步提供了實物資料。它標誌著春秋戰國時期**文化所達到的高度水平。

2)編鐘的總音域達到五個八度,十二律齊備。鐘上共有2800多個錯金銘文,記載了當時楚、齊、晉、周、申、曾等國的各種律名、階名、變化音名的對照情況。這些都反映出春秋戰國之際各地**文化交流的實際情況,併為研究戰國時期的古代樂律提供了實證資料,這也說明我國**文化中的旋宮轉調問題不止是確鑿有據的理論,而且已有**實踐成果。

3)多數甬鍾可發兩音(分別在鼓部和隧部)引發了研究者對雙音規律實際運用的範圍、意義及出現時代的思考。

4)編鐘的上層鈕鐘的律制與三分損益律近似,說明三分損益律較早運用於實踐中。各組編鐘八度音程的音分值皆不同,戶層三組編鐘的律制近似純律,說明這套編鐘是複合律制。

由此可以看出,從編鐘製作、月律學理論等方面,研究者都能從曾侯乙墓編鐘得到直接的解答和啟發。

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哪個朝代

10樓:不曾明瞭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2023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過程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反映了什麼問題,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意義是什麼?

從各鐘的音程關係看,中國當時具有了較為完整的 律制,並且當時中國的青銅器鑄造水平成熟,重視禮樂的社會風氣下對於器樂的成功鑄造具有重要影響。我自己想的哈 你借鑑下吧 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意義是什麼?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巨集的樂隊,在世界文化...

擂鼓墩曾侯乙墓的發掘開端是怎樣的

1977年9月底,bai駐湖北省隨州城郊擂鼓墩du空zhi軍某部後勤雷達修理dao所進行營房擴建。一天上 回午,隨答州南郊擂鼓墩七組的20多位村民和往常一樣挖土,挖著挖著,有個民工在離地面兩三米深的地方,忽然發現了20餘件古代青銅器。曾侯乙墓出圖時間是在哪一年?1978年春天,曾侯乙墓衣箱與曾侯乙編...

長沙楚墓中出土過兩幅戰國帛畫

一幅是1949年在長沙楚墓中出土的 人物龍風帛畫 另一幅是1973年在長沙另一楚墓中出上的 人物御龍圖 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兩幅人物畫。這兩幅帛畫,用線描造型,筆致圓轉流暢,形象刻畫生動,人物都為正側面,體型修長,基本比例正確。中國戰國時期楚國帛畫。是迄今發現時代最早的以白色絲帛為材料的繪畫,出土於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