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魏王室為什麼和漢人長得不一樣?專家對曹魏墓葬提取了墓主人的頭蓋骨復原圖

2021-03-22 01:02:42 字數 6332 閱讀 1970

1樓:塵封以久的希望

夏侯姓(xiahou)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從《姓譜》和《唐書·宰相世系表》兩書中的記載可以清楚的瞭解到夏侯氏的歷史淵源。夏侯氏和單姓夏氏同為大禹後裔。

春秋時代杞國被楚國並滅之後(約於公元前445年),杞簡公的弟弟佗公奔於魯國,魯悼公因為他是大禹的後裔,封他為爵侯,於是稱為夏侯氏。其後世子孫便以夏侯為姓。得姓歷史應該是距今2023年左右。

夏侯氏的郡望為譙郡、魯國郡。譙郡,東漢建安年間設定,其地在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間。魯國郡,西漢初將秦朝原有的薛郡改為魯國,到三國魏及晉代又改為魯郡,其地相當於今山東曲阜、泗水一帶。

其後人除安徽、山東二地之外,現大部分(約2萬餘人)居於江西吉安、贛州、分宜等地

曹魏王室真爭論起來應該是夏侯氏的後人。

至於長相問題。。。是因為血統吧?。。。

2樓:匿名使用者

貼吧裡扯皮的東西就不要信了。

那叫復原圖?明顯是哪張**上扣下來的好吧。

三國時期的曹魏,為什麼也叫前魏

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當時掌權的是曹操家的人,叫前魏是因為後面還有個北魏,史稱後魏

三國時期的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多稱曹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國。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延康元年(220年),曹操逝於洛陽後,曹操之子曹丕逼漢獻帝退位、篡奪漢室政權,在洛陽稱帝,曹魏始建。

至炎興元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由於曹魏在三國之中佔據長江以北的廣大中原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實力遠勝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主要是曹操太有名了,所以幾百年後的南北朝是北方被遊牧民族佔了後先後建立了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國家。

那幫遊牧民族為了在漢人的世界站穩腳跟,所以要給自己找一個高貴有名的門第,或者說認個祖宗,可能讓遊牧民族推崇備至的漢人可不多,能讓遊牧民族心甘情願自認孫子的人就少了。

這樣集大英雄大奸雄大梟雄於一身的曹操就入了他們的法眼。

一大堆少數民族的首領自認是曹魏的後代,紛紛改姓什麼的,建立個什麼「東魏西魏南魏北魏」什麼的,自稱是什麼「曹魏後人、後魏」什麼的,就這樣「曹魏」成了「前魏」。

自從西高穴曹魏大墓的的訊息被公佈以來,圍繞著墓主人是不是三

4樓:閒擲葡萄

此墓主人很有可能是曹操。但是要等到專家給出確切的結論。

三國時期,曹魏為什麼最強大,最後統一了中國?

5樓:匿名使用者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靠的是綜合實力,古今皆然。

魏及其繼承者晉能最統一全國,這主要是:

1、當時的北方經濟遠比南方發達。當時南北方的差距就象現在西部與東部的差距。而蜀國更是有名的窮地方,可開發的地區除了成都平原外沒有什麼了。

2、軍中實力強。魏(晉)佔有當時中國北方,並控有西域,地廣人多,而且能夠很容易獲取北方的馬匹。

3、政局較穩。曹魏前期國君基本能控制局面。明帝死後,司馬氏奪取政權後也能保持政局穩定。而東吳則不行,自孫權死後,政局動盪不定,最後穩下來上來的卻是一個不折不扣奕態暴君孫皓。

4、人才。可以說三國時期,人才最多的就是曹魏,最可憐的是就是蜀漢。東吳也有人才,但是政局動盪不安,光內部折騰去了,以致後期也是人才缺乏。

6樓:歲月神坑

當時就國土面積來說,曹魏面積最大,三分天下獨佔其二,但是真正統一中國的是晉朝而非曹魏,即使再滅亡蜀國的戰鬥中,也是司馬氏在發揮著作用,再加上曹魏人才濟濟,所以說為晉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7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魏國不論從政治經濟還是軍事上都是最強的,雖然政治上有一定的問題.但還是要比蜀吳強.魏國最強,這是不容置疑的.

因為因其佔盡中原,兵精糧足,又人才眾多。蜀國和吳國從政治上講前期都不錯,但後期都有了很大的問題.但蜀國政治還是比吳國要相對好一些的.

從經濟上看,兩者各有千秋.但,蜀雖佔有天府之國,當時的經濟發展仍比不上江東與荊楚(尤其是江東).因此,吳國的經濟要好.

軍事上,蜀國連年用兵,軍士雖為百戰之師,導致軍力疲乏;而吳國相對穩定,軍事也未荒廢.所以吳國的軍事要強一些. 但是因江南發展不足,交通擁塞,又多圖安逸。

8樓:落祭寂

最後統一中國的是司馬氏的晉,不是曹魏。

樓主也提到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

而且曹操對人才的態度最好,又能因才施用。

曹氏是世家大族,家底深厚,又得夏侯氏相助(親戚)。

因此,如題

9樓:草晞澤輝

歷史上北伐很少有成功的。因為北方才是中國古代的中心,不管是人口還是經濟(除了蒙元時期大**後的中原外),所以,誰控制了北方,誰就控制了全國。曹魏還有後來的司馬氏政權控制北方,不出意外絕對能統一天下,西蜀和東吳佔據的都是經濟尚欠發達的地區,只能是割據政權,註定不會長久。

10樓:匿名使用者

很簡單曹操地理位置最好

佔據了中原

人多地廣,物產豐富

所以能一統天下

雖然四川號稱天府之國,孫權有江東81州

但是跟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原比還是差距太大國力決定了一切

11樓:匿名使用者

一樓答覆正確,魏、蜀、吳誰都沒統一中原,統一中原的是晉,而且這個晉是把曹操一家全部幹掉了的。

12樓:曾是異鄉客

補充一下統一三國的是晉。

13樓:種田養青蛙

建議樓主多瞭解瞭解歷史..先看三國演義.再看三國志..相信對你是最好的辦法..在這裡說也說不清,也說不完.

14樓:許昌龍氏

最後好象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炎統一了中國 國號為 晉

曹操一代奸雄

15樓:匿名使用者

但是歸根到底還是曹魏!比較牛

三國時期的名人墓

16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墓:劉備在虎亭之戰中遭到慘敗,退守白帝城後次年即亡,其靈柩於公元224年8月葬於成都惠陵。惠陵,以圓形古磚牆一圈相圍繞,長180米,高1米。

陵前因年代久遠,早已無門闕、石刻之類,寢殿也相當簡陋狹小。墓上封土高達12米, 綠草叢生,秀木繁茂。近年新建的劉備殿更顯高大寬敞。

孫權墓:三國君王中,孫權在位的時間最長,共達30年之久。其71歲時卒於建業(今南京),不久葬於鐘山獨龍阜玩珠峰下。悠悠千年至今,孫權墓僅剩下一山崗,有碑存。

諸葛亮墓: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8月,後葬於成都。諸葛亮墓早已蕩然無存,後在原地建起武侯祠。武侯祠於成都南門,在唐代就已成為遊人觀瞻之景。

周瑜墓:赤壁之戰後,周瑜病亡,年僅35歲。死後葬於安徽廬江。墓為圓頂,高2米,封以灰色麻布紋大漢磚,墓門朝東,墓周松竹環繞,墓前有明刻「吳名將周公瑾之墓」石碑一塊。

張飛墓:位於四川雲陽縣,墓早已無存,現有張飛廟依山而立。此廟又稱張恆祠,為 宋代建築,內有結義樓、九鳳軒、得月亭、杜鵑亭等樓亭,形式各異,造形奇特。

華佗墓:名醫華佗曾為關羽刮骨療毒,後為醫治曹操的頭風病,被曹操疑忌而加以殺害於河南許昌。此墓在江蘇徐州市彭城路華祖廟旁側,墓前有石獸、石供桌,墓碑為明代永樂年間所刻,此墓為衣冠冢。

關羽墓:此墓位於湖北省當陽縣西,現稱為關陵。

洛陽魏正始八年墓

出於洛陽澗西,該墓縣有前後兩室,前室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小耳室。墓室全長近8米,前面還有1.62米的磚甬道和長25.5米的斜坡狀土墓道。

由於早年被盜,後室遭到較大的破壞,棺槨無存。但在前室和其兩側的耳室中尚儲存了一些遺物。前室平面呈方形,在室內後部**原陳放有一座帷帳,現只存有五件鐵質的帳鉤。

其中一件上帶有「正始八年八月」紀年銘文。可知造於公元274年。在帷帳附近放置的隨葬器物僅存玉杯、博山爐等數件。

左耳室內有陶俑、陶磨、陶井、豬圈以及家畜模型等,當是模擬庖廚。右耳室出土了七件帶蓋陶罐,或許是模擬倉房。

從墓葬的結構和隨葬器物看,當時還較多地承繼著東漢晚期磚墓的傳統,並且流於中原和南方廣大地區。

武昌、南京的東吳墓

自50年代中期以來,在單室(今鄂城,武昌、南京地區)單室發現了一些東吳時期的墓葬。在南昌、浙江等地也有發現。

從墓葬形制來看,約略可以分為多室墓和單室墓兩類。多室墓一般分為前後兩室,其間以通道相聯,前室平面近方形,左右兩側各設一耳室,在墓門前後有較短的甬道,前接長斜坡墓道。後室較大,平面呈長方形,券頂。

如武昌任家灣的黃武六年(公元227年)墓,蓮溪寺的永安五年(262年)墓、鄂城的孫將軍墓、江西南昌的高榮墓等就是這樣的形制。

現以武昌任家灣黃武六年墓為例介紹如下:棺木放置在後室,棺底鋪銅錢,名刺木簡及銀釵等服飾用具出於棺內,大約是墓主人隨葬攜帶之物。鉛券壓在棺下。

在後室四隅均堆放銅錢,全墓共出銅**3600餘枚之多。在墓室左後隅還放置一件青瓷虎子,及9件小碗。前室內放有鉛耳杯和盤、銅洗。

漆盂、陶爐等器皿,還有鐵矛和鐵劍等兵器。右耳室放置各型陶罐和釉陶罐,似象徵儲屋的倉房。左耳室放置有陶灶模型等器,似象徵庖廚。

早期東吳墓從形制和隨葬器物等方面看,都還仿效中原曹魏墓,後期墓出青瓷器較多,顯出地方特色。

單室墓多是隻有長方形券頂穹窿頂的磚室,有的前面連有較短的甬道。出土器物也較少,多為陶瓷日用器皿。此類墓主人身份較低。

成都蜀漢墓

墓葬形制有具前、中、後三室的。也有具前、後兩室的。數量多的是單室墓。隨葬品有陶釜、甑、罐、灶、井、家禽畜和俑等。上沿漢制而製作粗糙。

17樓:匿名使用者

我記得龐統的墓葬大概2年前被挖出來的,被確認了。具體可以去查。

三國時期的魏國,為什麼也叫做「曹魏」、「前魏」?

18樓:二零某年

魏國是曹姓家族的,就成曹魏,像趙宋、李唐一樣的,前魏是因為後面南北朝出現了北魏這個王朝,有的也稱後魏,這是為了區別這兩個王朝,就像東漢西漢,北宋南宋一樣,其實國號就一個字,就是為了區別開來

19樓:謝幕小丑

主要就是用來區分的~國號重複的太多

三國時期的蜀國位於今天的**,東吳和曹魏分別位於今天的**?

20樓:

三國時期的蜀國位於今天的地方包括:今天甘肅省東南部、陝西南部、四川、重慶、貴州一部分、雲南省以及今緬甸北部;

三國時吳國最鼎盛的時候領土包含現在的浙江大部、福建一部、江西大部、湖北、湖南,以及安徽南部、江蘇一部、廣東大部;

三國時期的魏國得東漢之司隸,據冀州、幷州、豫州、兗州、青州、徐州、幽州、涼州全部地界,且管轄揚州、荊州江北部分,後又在涼州、司隸二地析出雍州,共得十二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河北 、山西 、山東、 陝西 、新疆等還有一些省份的部分地區。

21樓:愛琴海舟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在諸葛亮協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佔東漢荊州西部)、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後與孫吳發生多次戰爭並損失荊州,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

疆域範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

於益州下設庲降都督,治味縣(今雲南曲靖),專轄益州南部。

孫吳的疆域在孫策時即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后疆域方穩定下來。

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為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最南達現在越南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荊州、揚州、交州。

於226年設定廣州,後併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至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佔東漢荊州北部)、揚州(佔東漢揚州北部)。

曹魏於西域設定管轄海頭(今新疆羅布泊西)的西域長史和管轄高昌的戊己校尉。221年孫權稱藩後,曹魏讓孫權領有荊州牧,將荊揚等孫權勢力則定為荊州,曹魏原直轄的荊州北部改稱為郢州。雙方決裂後曹魏復改郢州為荊州。

220年至226年,分隴右置秦州,最後併入雍州。在毋丘儉征伐高句麗後,魏之勢力遠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朝鮮半島嶺東濊貊地區,也歸入了樂浪、帶方二郡,相當於朝鮮半島的一半地區併入了曹魏版圖。北部幽州的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戶六十六萬餘,人口四百四十餘萬。

滅蜀漢後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兩州。

三國時期魏國為什麼能勝,三國時期,曹魏為什麼最強大,最後統一了中國?

樓主問的應該是為什麼三國鼎立,而最後司馬借魏統一天下吧?1,面積大,大搞屯田,國力強盛。2,三國初期,三方猛將如雲 謀臣如雨,達到平衡。但後期,蜀漢老一輩的人才退下,並沒有新一輩 東吳比之蜀漢稍微好點,但也不及從前。形成魏國一家獨大。3,後期各國政治拉開了差距。魏國雖然司馬氏專權,但相對,吳 蜀的主...

三國時期,曹魏為什麼最強大,最後統一了中國

曹魏最強大,但是後來成了司馬氏專權,司馬氏篡奪了曹魏,建立了晉朝,所以統一中國的卻成了晉朝 因為曹操當時很會用兵,先打好了基礎,後來常批的人,也是非常能幹,所以曹魏最強大,還有吳國和蜀國的後主很殘敗所以為國統一了全國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靠的是綜合實力,古今皆然。魏及其繼承者晉能最統一全國,這主要是 1...

三國時期的魏朝,為什麼也叫曹魏 前魏

曹魏是因為當時掌權的是曹操家的人,叫前魏是因為後面還有個北魏,史稱後魏 三國時期的魏朝 220年12月10日 266年2月4日 多稱曹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國。東漢 回末年,天下答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延康元年 220年 曹操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