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古代詩詞中與月亮相關的句子,並說說明月能帶來怎樣的啟示

2021-03-19 14:41:51 字數 5817 閱讀 9886

1樓:涼西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2樓:易研高老師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八千里路雲和月」,是說不分陰晴,轉戰南北,在為收復中原而戰鬥。

出自南宋詩人岳飛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賞析岳飛這首《滿江紅》,是很引人注目的名篇。

為什麼這首詞第一句就寫「怒髮衝冠」,表現出如此強烈的憤怒的感情?這並不是偶然的,這是作者的理想與現實發生尖銳激烈的矛盾的結果。因此,必須對這個問題有所瞭解,才能正確理解這首詞的思想內容。

岳飛在少年時代,家鄉就被金兵佔領。他很有民族氣節,毅然從軍。他指揮的軍隊,英勇善戰,接連獲勝,屢立戰功。

敵人最怕他的軍隊,稱之為「嶽爺爺軍」,並且傳言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乘勝追擊金兵,直至朱仙鎮,距離北宋的京城汴京只有四十五里了。

金兵元氣大傷,準備逃歸,還有不少士卒紛紛來降。岳飛看到這樣大好的抗戰形勢,非常高興,決心乘勝猛追,收復中原。就在這關鍵的時刻,當時的宰相秦檜,為了和金人議和,一日連下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飛班師回朝。

岳飛悲憤萬分,說「十年之力,廢於一旦!」秦檜把岳飛看成是他投降陰謀的主要障礙,又捏造說,岳飛受詔逗留,抵制詔令,以「莫須有」(也許有)的罪名,將他害死。岳飛被害時,才三十九歲。

瞭解了這些情況,對這首詞中充滿的強烈感情,就不難理解了。

上片寫作者要為國家建立功業的急切心情。開頭這幾句寫在瀟瀟的雨聲停歇的時候,他倚著高樓上的欄杆,抬頭遙望遠方,仰天放聲長嘯,「壯懷激烈」!嘯是蹙口發出的叫聲。

「壯懷」,奮發圖強的志向。他面對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真是氣憤填膺,「怒髮衝冠」。「怒髮衝冠」是藝術誇張,是說由於異常憤怒,以致頭髮豎起,把帽子也頂起來了。

「三十功名塵與土」,表現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戰的思想。三十歲左右正當壯年,古人認為這時應當有所作為,可是,岳飛悔恨自己功名還與塵土一樣,沒有什麼成就。「八千里路雲和月」,是說不分陰晴,轉戰南北,在為收復中原而戰鬥。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精神。這對當時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的鬥爭,顯然起到了鼓舞鬥志的作用。與主張議和,偏安江南,苟延殘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等閒」,作隨便解釋。「空悲切」,即白白的痛苦。下片寫了三層意思:

對金貴族掠奪者的深仇大恨;統一祖國的殷切願望;忠於朝廷即忠於祖國的赤誠之心。「靖康」是宋欽宗趙桓的年號。「靖康恥」,指宋欽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京城汴京和中原地區淪陷,徽宗、欽宗兩個皇帝被金人俘虜北去的奇恥大辱。

「猶未雪」,指還沒有報仇雪恨。由於沒有雪「靖康」之恥,所以,岳飛發出了心中的恨何時才能消除(「臣子恨,何時滅」)的感慨。這也是他要「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原因。

古代的戰車叫「長車」。賀蘭山,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北邊。

有一種說法,認為這首詞不是岳飛寫的,理由之一就是根據上面這句話。因為岳飛講「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即渡過黃河向東北進軍,不會向西北進軍的。「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不是岳飛的進軍路線。

因為對這句詞的解釋牽涉到這首詞是不是岳飛寫的問題,因而顯得更為重要了。原來這是用典。《西清話》載姚嗣宗《崆峒山》詩:

「踏碎賀蘭石,掃清西海塵。」這兩句詩是針對西夏講的,所以用「賀蘭石」。姚嗣宗是北宋人,岳飛借用這個典故,借用他要打敗西夏的壯志來表達他要打敗金兵的豪情,所以這句詞沒有問題。

「山缺」,指山口。「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和報仇雪恥的決心。「壯志」,指年輕時的理想。

「胡虜」是古代對我國北方少數民族侮辱性的稱呼。「虜」,指俘虜。這裡所謂的「胡虜」、「匈奴」,皆代指金貴族掠奪者。

最後「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兩句說,等到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時候,就去報捷。「舊山河」,指淪陷區。「闕」,宮殿。

」天闕」,指朝廷。我國古代進步的知識分子,往往都把忠於朝廷看**國的表現。在封建社會裡,尤其在****激化,上升為主要矛盾的時期,「忠於朝廷」與愛國常常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因此,岳飛在這首詞中所表露的忠於朝廷的思想,是跟渴望殺盡敵人、保衛祖國疆土的壯志,密切結合著的。

從藝術上看,這首詞感情激盪,氣勢磅礴,風格豪放,結構嚴謹,一氣呵成,有著強烈的感染力。

古代詩詞中與月亮有關的句子,並說說明月能帶給你的啟示?

3樓:智者無敵

我寄愁心與明月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嬋娟指月亮)

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 飛在青雲端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欲上青天攬明月

不同的人,不同時期,不同地點,啟示與感受各不相同。有思念有悲傷,有歡笑有快樂。主要還是看當事人的心境。沒幾個人能像范仲淹說的那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僅供參考 啟示還得自己寫

寫出五句你喜歡的與月亮有關的古詩句.並選擇一句.說說喜歡的理由

4樓:永遠醒著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李白《靜夜思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 張九齡《望月懷遠》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王安石《泊船瓜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杜甫《月夜憶舍弟》

最喜歡一句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鮑照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脫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後乎此的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於各人以不同的表現方法,表現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

明月表達的意境 明月在古代詩詞中,都有哪些表達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一、以明月寄託相思之情,抒發對故鄉、親友的思念。

古時,交通非常不便,當人們因各種原因分離或遠離時,便難得再相聚,就像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中所說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這些人們白天可能都在為生計奔波,為仕途顛簸,只有到了寧靜的夜晚,沐浴著清幽柔和的月光,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孤苦,才會湧上心頭。此時天上是圓月如盤,團團圓圓;殘月如勾,殘缺不全。

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自然勾起人們的想象和聯想,人們很容易陷入沉思,遐想,產生纏綿而渺遠的情思。這些離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緒常常飛越空間,想起同在這一輪明月照耀下的故鄉、親人、朋友。在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眼裡,月亮就是寄託人們相思的一個意象,她蘊含了遊子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無限思念。

在眾多的詠月古詩詞中,這一類是最多的。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都是借月思鄉的千古佳句。

二、以明月營造的特定意境來襯托人物特定的心境。

在不少古詩詞中,有不少詩人常常以明月來渲染清幽的氣氛,烘托悠閒自在、超脫曠達的情懷。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一幅多麼幽雅、明淨而又充滿情趣的畫面啊!在這裡,一切都顯得自在安然、新鮮活潑,洋溢著詩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隱逸山水間的飄逸情懷。又如王維的《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在這首詩中,月亮以動態的形式出現,一個「驚」字打破了寧靜,喚醒了一個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這夜靜春山空中,一輪明月的出現,更加渲染了清幽與雅緻!

其它詠月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閒自在、曠達的情懷的古詩詞還有很多,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等。

也有的用明月來渲染悽清的氣氛,烘托孤苦憂愁的情懷。

詩人在仕途奔波中難免有失意者,這時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徵,自然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孤苦情懷,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傷和流離之苦。最著名的就是張繼的《楓橋夜泊》了: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詩中所描繪的意象全是詩人在船艙裡的所見、所聞。

所感,所有這些都觸發著詩人遠遊的孤獨、思鄉的愁緒,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靜,西天的上弦月漸漸落下去了,天色變得漆黑一片,清冷的秋霜也開始佈滿天空,此情此景,使詩人越發感到淒涼難耐。

在不少古詩詞中,月亮這一意象也常常是詩人觸景傷情的媒介,是詩人心境的寫照。如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表象上看,是寫詩人在花下與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歡的美好情景。實則是詩人用這美好的情景來反襯出自己內心的孤寂與悲苦。而這一切,皆因月起。

若無此月,詩人恐怕也不會有此感傷。

又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裡寫了作者船泊江洲,煙霧迷濛,又添新愁,野外空曠,遠處的天比樹還低,江水清澈,只有明月和自己親近。詩中描繪了一副悽清孤苦的場景。

像這樣的詩句還有很多。白居易《琵琶行》中「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表達了對即將離別的友人淒涼、悲傷、難捨的感情。「老大嫁做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則體現了商人之婦月下獨守空船的悲涼心境及對重利輕義的丈夫哀怨的感情。

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更是把對朋友的一腔深情化做奇思妙想。詩人內心悲愁,無可排遣,無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只好請明月把自己對老友的誠摯關切之情帶給遠隔數千裡的天涯淪落人。堪稱借詠月抒寫友情的千古絕唱。

三、以明月象徵對人生理想的執著追求,或以明月象徵哲理的啟迪。

古代詩人大多有濟蒼生、安社稷、憂黎民的遠大政治抱負和人生理想,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中,詩人對統治者極度的蔑視和決絕,對現實世界極度的失望,並堅持尋找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即充分體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熱切追求。其千古名句「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更是詩人遠大抱負的生動寫照。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撙空對月」則體現了一種灑脫、狂放的人生態度。

那高懸於天際的月亮,也常常引發詩人們的哲理思考:明月亙古如斯,跨越時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麼的短暫和渺小。在他們的詩歌中,月亮這一意象成了亙古不變的象徵和世事變遷的永恆見證。

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本詩開篇便用「秦時明月漢時關」勾勒出一幅極為壯闊的月夜之景,縱橫歷史,時空交錯,物是而人非。本詩表面上看寫月夜的美景與對李廣老將軍的推崇之情,實際上,詩人以李廣自喻,抒發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廣一樣的豐功偉業,但卻因為小人的陷害而無所作為的無奈與悲涼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時空的見證人。

劉禹錫的《石頭城》「山圍故過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山川依然,曾經徹夜笙歌、春風吹送、歡樂無時的石頭城那六朝的繁華已經空無所有,只有當年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明月,如今仍照著這久已殘破的古城。詩中融合了詩人故國蕭條、人生淒涼的深沉感傷。

千百年來,詩人們對明月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詠她!情由景生,景由情變。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景也暗。

面對亙古的月亮,不同的詩人,不同的環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獨特的感受寫出來,繪景寓情,便有了豐富的吟月詩詞。

古代詩詞中,寫春雨的句子很多,請你默寫出上下相連,意思完整的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 漁歌子 2.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 絕句 3.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 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 江南春絕句 5.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 ...

寫出與月亮有關的成語,有哪些和月亮有關的成語

花好月圓hu h o yu yu n 釋義 花兒是美的 月亮是圓的。比喻美好團聚。多用做新婚賀詞。百星不如一月 閉月羞花 春花秋月 戴月披星 東兔西烏 廣寒仙子 海底撈月 烘雲托月 花好月圓 箕風畢雨 今月古月 流星趕月 鏤月裁雲 披星戴月 秋月春花 日升月恆 日月重光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 日月如梭...

描寫與「濃濃鄉情」相關的詩詞(3 4首)

余光中 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流沙河 就是那一隻蟋蟀 就是那一隻蟋蟀 在海峽那邊唱歌 在海峽這邊唱歌 在臺北的一條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