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古裝中男的戴頭上的叫什麼,漢朝的男頭髮叫什麼頭呢,

2021-03-12 16:50:06 字數 3871 閱讀 8435

1樓:匿名使用者

今天來說說男人,說說男人頭上的東西——帽子。實際上,在秦漢時期,帽子也最入「衣」之列,管叫「頭衣」,或者「元服」。所謂「元者,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曰元服。」

古人對冠頗講究,如衣一樣,等級明顯,也是一種地位和身份的標誌。冠的別名「冕」,就是大夫以上人所戴的帽子,一度是皇帝的專用帽,所以才有了「加冕」一說。老百姓一般是不能配戴帽子的,沒有地位的男人只能如女人一樣,戴巾幘(zé)。

幘,古代的頭巾,冠的代用品,「幘者,古之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這裡根據《中國服飾畫史》一書,一一列出漢代男人所戴的不同款式、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帽子,讓大家開個眼界,「學習」一下。記熟了,再看秦漢時期影視作品時心中就有譜,如果導演、服飾顧問弄出「張冠李戴」的笑話,你輕易就能辨識出來啦——

爵弁 赤黑色布做的帽子,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弁冕是冠的總稱。

十二旒 帝王才能戴的帽子。所謂旒就是懸掛的珠玉串飾,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戴的帽子稱為冕,冕之前後有旒。以旒之數目的不同來分別。

帝王旒最多,為12;諸侯9,上大夫7,下大夫5,士3。即《禮記·禮器》所云,「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漢制皇帝十二旒,白玉為珠。

垂旒一表明等級,顯示尊嚴;二遮當視線,令戴冠者目不斜視,表示不偏聽偏信。

長冠 又叫齋冠,其重要性僅次於冕冠,因為為劉邦親自創造,又稱劉氏冠。高七寸,寬三寸,一般以竹皮做骨架。為祭祀宗廟時所戴的帽子,屬於禮冠。

委貌冠 為「委曲有貌」之意,又名玄冠,以黑色的絲織特製成,與皮弁同制,上小下大,為大臣(卿大夫)上朝戴的帽子。

建華冠 樂人蔘加祭祀天地活動時所戴的帽子,上較大,下較小「以鐵為柱卷,貫大銅珠九枚」,好像當年婦女用的一種盛絲的籠子。

方山冠 漢代祭祀天地時,宦官所戴的帽子,形制似進賢冠,以五彩彀為之。

巧士冠 皇帝侍者、宦官戴的禮帽,也是太監專用帽子。

通天冠 皇帝專用帽子,其他人不能戴,為皇帝上朝時的禮冠。始於秦,終於明,期間只有元代皇帝不用。

遠遊冠 諸侯、**外出遊玩時戴的帽子,好比現在的休閒帽。形似通天冠。

高山冠 又名側注冠,本為齊國國君之冠,漢時為中外來使者、客人拜見帝王時專用帽子

進賢冠 又名緇布冠,文官、讀書人所戴的帽子,表明身份等級

法冠 本為楚王之冠,「秦滅楚,獲其君冠,賜御史」。後來為秦御史及漢使者、執法者所戴的帽子。

術氏冠 即鷸冠,掌管天文的**所戴的帽子

武冠 又名鶡冠、趙惠文冠,武弁大冠,為武將所戴的帽子。以金屬做成,厚重、堅固,可以防兵器的砍擊

樊噲冠 前殿司馬、衛士所戴的帽子,也以金屬做成,因此冠最早由漢時大將樊噲所戴,故名。樊噲鴻門宴時聽說項羽意殺劉邦,就是戴著這種帽子,持鐵盾闖入項羽軍帳中的,立漢王一側盯著項羽,最終使項羽放棄加害劉邦的計謀。

卻敵冠 衛士所戴的帽子,制似進賢冠。前向四寸,後高三寸。

卻非冠 守衛宮殿的侍衛所戴的帽子,「戴之執事,以防伺非。制似長冠,下促。

2樓:

「冠」,是專門供貴族戴的帽子,漢代的時候,冠的種類非常多。起初,發冠是套在束起的髮髻上的一個罩子,人們戴發冠只是為了美觀的需要

漢朝的男頭髮叫什麼頭呢,

3樓:匿名使用者

最典型的髮型是四方髻,西漢是前面類似中分,頭上的髮髻略向左偏。再就是不同的時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髮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塊麻布,有的繫條布帶,還有時什麼也沒有,或者散成馬尾辯狀(一般是囚徒或者市井乞丐,絕非大俠、公子帥哥的髮型)。

4樓:匿名使用者

漢代男子的髮式大多數為梳髻的形式。這是從周代起就流行的一種男性發式。有的是梳髻於頂,有的是把頭髮梳編成低平的扁髻,貼於腦後,然後或戴冠、或束巾、或者乾脆就是露髻式。

這種髮式一直延續至明代(除了少數民族政權如元代蒙古族,清代滿族統治時期強制漢民族改換髮式之外)。漢族的男子髮式有所區別的在於冠帽樣式與制度的改變。如周代男子是直接把冠罩在髮髻上,而秦及西漢則在冠下加一帶狀的頍與冠纓相連,結於頜下,到了東漢改為以中幘包頭,而後加冠。

巾和冠都是古代表示青年人成年的標誌,只是士人用「冠」,庶人用「巾」。到了漢代末年,巾已成為有身份的人和普通百姓都使用的一種髮飾。如《傅子》中說:

「漢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為雅。是以袁紹、崔豹之徒,雖為將帥,皆著縑巾。」就連三國時 貴為丞相的諸葛亮也是「羽扇綸巾」。

中國古代皇帝頭上戴的前後各有一串流蘇的那個頭飾叫什麼?

5樓:想吃米涼粉

那種帽子叫冕冠,前後各有12旒。漢朝的時候最興這種冠。曹操是東漢末年,時代應該是不錯的。

冕板以木為體,上塗玄色象徵天,下塗纁色以象徵地。冕板前圓後方,也是天地的象徵。前後各懸12旒,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

用五彩絲繩為藻,以藻穿玉,以玉飾藻,故稱「玉藻」,象徵著五行生剋及歲月運轉。後來玉藻也有用白珠來做的。帽卷以木作中幹,即胎架,後來改用竹絲、玉草(夏)或皮革(冬)作成筒狀胎架,外裱黑紗,裡襯紅絹,左右兩側各開一個孔紐,用來穿插玉笄,使冕冠能與髮髻相插結。

帽卷底部有帽圈,叫作武

6樓:唐橋

冕:以皁紗為之。綖版寬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

冠上有覆,玄表朱裡。前後各有十二旒,貫五采玉珠十二,赤白青黃黑相次。綖版下以玉珩維冠。

玉簪導,貫紐,紐與冠武並系纓處皆飾以金。朱纓,青纊充耳,綴以玉珠二。

這個才是漢朝的冕

那個是翼善冠

文武官朝服

著的是樑冠。

這是漢朝的服裝制度

7樓:匿名使用者

這種流蘇,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把帝王與臣子區別開,讓帝王有神祕感,受命於天,高不可攀,自有一番威儀

漢朝男子服飾特色 古代漢朝男子服飾有幾個種類

8樓:匿名使用者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漢朝男服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侯、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侯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

皮弁冠服:此種冠服為大射禮時,執事者穿著,衣裳為緇**,皁領袖、素裳。

朝服:自秦開始以袍作為朝服,漢代從皇帝至賤更小吏亦以袍作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過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稱。

漢代的朝服,服色是隨著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襯以告緣領袖的中衣。

冠:冠是服飾的一部分。《釋名.

釋器》雲:「冠,貫也,可以韜發也。」第一種長冠。

所謂「長冠」,本作劉氏冠,乃劉邦徽時所制,材料用竹皮,仿楚冠製成。《後漢書.輿服志》:

「長冠,一曰齋冠,高七寸,廣三寸,促漆纚為之,制如板,以竹為裡......民謂之鵲尾冠,非也。祀宗廟諸祀則冠之......

此冠高祖所造,故以為祭服,尊敬之至也。」至漢八年(前199年)劉邦下令:「爵非公乘以上。

毋的冠劉氏冠。」即有軍功爵八級以上的人才有資格戴劉氏冠,一般人是不允許戴了。這種冠的主要特點是頭頂冠上有向後上方伸出的似鵲尾的長板,所以杜佑在《通典》中又云:

「後人謂之鵲尾冠也」。第二種爵弁。《後漢書.

輿服志》雲:「爵弁,一名冕。廣八寸,長尺二寸,如爵形,前小後大,繒其上似爵頭色,又收持笄,所謂夏收殷朂者也。

」所以爵弁似不為楚冠,可能是效法中原服飾之結果。這種冠的特點除冠的兩側各有纓,交結後有緌外,其形制為一端高一端低,恰如爵形。另外,2023年在長沙子彈庫1號墓中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中的男子頭戴一高冠,是切雲冠。

冠蓋住髮髻,兩側各有一纓於頷下交結留緌,冠頂上伸出一曲狀物。目前這種冠在中原地區出土文物中所未見。這種冠的制形為高5寸,「以纚為展甬,鐵柱卷」。

漢朝時期的男子頭上的配飾叫什麼

漢朝時期男子頭上的配飾叫冠。漢代的冠是區分等級地位的基本標誌之一,主要有冕冠 長冠 委貌冠 爵弁 通天冠 遠遊冠 高山冠 進賢冠 法冠 武冠 建華冠 方山冠 術士冠 卻非冠 卻敵冠 樊噲冠等16種以上。1 冕冠,是皇帝 公侯 卿大夫的祭服。冕綖長一尺二寸 合27.96釐米,漢尺一尺合0.233米 寬...

頭上戴的娃娃叫什麼

這個是兩個人把 你要是問的是他們手上拿的,那個那個是叫面具 要是我沒有記錯的話左面那個有點像撲克牌的小丑的那個因該是叫國王面具,而旁邊的那個因該是叫皇后了 小朋友小的時候帶的叫虎頭帽!你這直接是忽悠人呢,一個什麼 之類的都沒有,頭上的娃娃我們能夢見叫什麼啊,真是奇怪了 你不給出 來,誰又能知道是啥,...

什麼叫武生,京劇裡武生頭上戴的叫什麼

武生又稱 鬚生 重唱和做,基本上扮演文人,常掛黑鬚。另有一種掛白鬚的叫 公腳 唱腔蒼勁悲涼,原屬 末 行,現在也併入了武生的行當。戲劇裡面。一般是翻跟頭的哪個就是。京劇裡武生頭上戴的叫什麼?武生有兩種復。長靠武生都身制穿著靠,頭bai 戴著盔,穿著厚底靴du子,一般都是用長柄 zhi,比如三國趙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