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的歷史作用是什麼?(簡要一點)

2021-03-10 19:46:04 字數 4881 閱讀 5346

1樓:匿名使用者

,「昭君出塞」bai無疑如同一條無du形的紐帶,更密zhi切了西漢王朝與dao匈奴之間的關係。作家內王族說:「王昭君嫁容給呼韓邪,讓匈奴和中原像握緊了的兩隻手,從此再未分開,被排擠出局的郅支像另一隻孤獨的手,再也抓不住命運的稻草,在歲月的長河中幾經沉浮,便沒有了蹤跡」。

他是用文學的語言道出了歷史的真實。

2樓:匿名使用者

昭君出塞"圓滿完成了"胡漢和親"的偉大使命,對於促進當時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回

首先,昭答君做為"民族友好使者"出塞之後,胡漢之間50多年友好相處,北國邊疆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昭君出塞、胡漢和親做為歷史上一種文化現象,建立了"華夏一統、胡漢一家、合則兩利、分則兩傷",變"血染沙場"為"交歡玉帛",實現民族之間"雙贏對話"的中國方式。這對於現代中國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具有借鑑和啟示的作用。

3樓:匿名使用者

給漢朝換回了和平,使漢朝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也使人民免受戰爭的痛苦。

昭君出塞的主要歷史意義是?

4樓:匿名使用者

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出現了"南有大漢、北有強胡"的對峙局面。當時匈奴的勢力範圍包括東起大興安嶺,西到祁連山和天山,北面囊括了貝加爾湖,南達長城的廣大地區。胡漢之間時有爭戰,百姓遭受苦難,冤冤相報何時了?

和平解決、和諧相處成為人民大眾的美好願望,"和親"成為順應歷史潮流的明智選擇。"和親"是"化干戈為玉帛",解決民族糾紛的一種有效方式,體現著中國文化的成熟和智慧。"胡漢和親"是北方草原文化與中國農耕文化平等交往、相互融合的典範。

"昭君出塞"圓滿完成了"胡漢和親"的偉大使命,對於促進當時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兩千年來一直為歷代各族人民所稱頌。中國文化是主張和平的文化,是包容性很強的文化。中國文化主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多元一體",認為人類應該擺脫人類中心主義,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擺脫文化本位主義,堅持文化公平"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多元並存,和平共處。

特別是在解決民族問題上,中國文化堅持不同民族之間的跨文明對話,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文明延續不斷,中華文化純種單傳。這一方面得益於草原、黃河、長江之間地域廣闊,三大主源文化互補共濟;一方面就是和平、和諧、和合文化凝聚了多元一體的格局。

由於中國人的這種"文化的自覺",所以我們有必要從大歷史、大文化、全球的視覺重新認識"昭君出塞、胡漢和親"的現代意義。

首先,昭君做為"民族友好使者"出塞之後,胡漢之間50多年友好相處,北國邊疆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昭君出塞、胡漢和親做為歷史上一種文化現象,建立了"華夏一統、胡漢一家、合則兩利、分則兩傷",變"血染沙場"為"交歡玉帛",實現民族之間"雙贏對話"的中國方式。這對於現代中國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具有借鑑和啟示的作用。

其次,縱觀當今世界"恐怖主義"氾濫成災,其根據在於西方文化的一個致命的缺陷:即文化的本位主義。文化本位主義認為自己的價值觀是唯一正確的,缺乏對異質文化的包容性,不能容忍不同文化價值並存不悖。

文化本位主義必然導致民族本位主義和國家本位主義。本位主義狹隘的價值觀在上世紀從歐洲燃起兩次世界大戰,然後是長期的冷戰以及現在的恐怖主義。近日,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的一項調查報告表明: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外交家和反恐專家認為:美國的"反恐戰爭"將以失敗告終。本位主義"以牙還牙"的"單向思維",不僅不能有效解決問題,反而使恐怖事件進一步升級。

而來至中國遠古的故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告訴我們:人類完全可以更加明智、更加平和地解決爭端。

第三,對於草原文化的深入研究使我們認識到:一部草原文化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互相學習交融、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的歷史;是多種文化在草原地區相互補充磨合、相互影響滲透,並創造出新的更加輝煌文明的歷史。昭君出塞、胡漢和親是民族文化互補融合的歷史案例,是實現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維護國家統一的經典。

"長江女兒"、"偉大母親"昭君也成為國內外有識之士公認的和平友好使者。歷史的長河由遠古流到今天,陰山上刻滿祖先的語言,草原上撒滿文明的詩篇,現在的內蒙古,離不開歷史的根,文化的魂。做為模範自治區,我們借鑑和肯定昭君文化中的先進內涵,對於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實現長治久安、和諧共進,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雖然對昭君是悲劇但對國家來說卻帶來了福祉,也是功德,舍自己為國家昭君是偉大的

5樓:匿名使用者

昭君出塞"圓滿完成了"胡漢和親"的偉大使命,對於促進當時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昭君出塞有何歷史意義?

6樓:

直接意義:使西漢與匈奴和睦相處。昭君出塞後西漢與匈奴50幾年沒有戰爭。

深遠意義:促進了名族融合與經濟發展。昭君出塞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與技術,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漢族與其他少數名族的民族融合。

7樓:匿名使用者

昭君出塞"圓滿完成了"胡漢和親"的偉大使命,對於促進當時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短期效果是暫時緩和漢室同匈奴的緊張關係,長遠目標是促進民族大融合

還有一些就比較多了,你得自己看著整理了

根據史實,她的作用可以從下列三方面反映出來:

第一,昭君出塞,在漢匈雙方都認為是一件政治上的大事,並很重視這件事。呼韓邪單于號昭君為「寧胡閼氏」(顏師古曰:「言胡得之,國以安寧也。

」)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一九五四年在內蒙古包頭市召灣的漢墓裡,曾出土屬於西漢後期的「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陶片瓦當殘片,也說明漢朝對於昭君出塞這件事也是十分重視的。

第二,昭君的出塞,播下了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的種子,因而在她死後,她的女兒須卜居次雲,女婿須卜當,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繼續為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王莽執政以後,由於採取對匈奴的錯誤政策,如貶改「匈奴單于印」為「匈奴單于章」,擬大分匈奴為十五單于及妄斬匈奴侍子登等等,造成漢匈關係的緊張。發展到公元11年 (始建國三年)以後,匈奴單于便發左右部兵馬進擾北方地區,王莽也動員三十萬眾準備反擊,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

這時雲、當二人便挺身而出,設法彌合。史載公元13年 (始建國五年),烏珠留單于死,雲、當欲與漢和親,又素與鹹友好,故越輿而立鹹 (輿與鹹俱為烏珠留之弟)為烏累若鞮單于。烏累既立,雲、當遂勸他與漢和親。

公元14年 (天鳳元年),雲、當派人到西河塞 (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下求見和親侯王歇 (音吸)。王莽因命歇及歇弟諷(音薩)使匈奴,賀單于初立,並賜**、衣被、繒帛。在雲、當的居中斡旋及單于的努力下,漢匈關係復呈現出一線光明。

但因「其後莽復欺詐單于,和親遂絕」。雲、當對漢匈關係的彌合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盡了最大的努力。

第三,王莽時,漢匈雙方交涉大多是通過昭君的家族關係來進行的。而王歙之所以被任用為和親侯和王颯之所以被派遣為出使匈奴的使節,很明顯是因為他們與昭君有親 (歇、颯俱為昭君之兄子)。公元15年 (天鳳二年),莽復遣王歙與五威將王鹹等送還前所斬匈奴侍子登,單于遣雲、當子男大且渠奢 (大且渠是官號,奢是名;且音沮)至塞迎。

公元18年 (天鳳五年),烏累單于死,呼都而屍若鞮單于立,為了再一次爭取漢匈關係的和好,復遣大且渠奢與雲女弟當於居次子醯櫝王(醯音兮,櫝音獨)奉獻至長安。莽以其庶女妻大且渠奢,又欲出兵輔立奢為單于,會莽被誅,雲、當亦死。從這裡可以看到,當時代表漢匈雙方出面居中折衝的人物;如須卜居次雲、須卜當、大且渠奢、當於居次之子醯櫝王等,或是昭君的女、婿,或是昭君的外孫,總之都是昭君的親屬。

因而可以看出昭君在漢匈關係中原來地位的重要及其所遺留下來的深遠的影響。

8樓:匿名使用者

基礎知識目標: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呼韓邪歸漢;昭君出塞。

能力培養目標:通過觀察匈奴金屬製品的圖畫,培養觀察能力和歷史地看待歷史事物的能力。通過記者採訪的活動,培養通過歷史活動創意和交流的能力。通過閱讀有關材料,培養闡釋能力。

態度價值觀:體驗匈奴的興起對我國多民族國家歷史的貢獻。

體驗張鴦通西域的艱辛及勇於開拓、不畏艱險的精神;認識絲綢之路開闢的重要價值。正確評價昭君出塞的歷史作用。

昭君出塞和張騫通西域

兩漢時匈奴與漢朝的關係較複雜,有戰有和,如何看待歷史上的民族關係,是教學重點

講述法多**課件

一、匈奴的強大

這一目主要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匈奴的發展、漢初的「和親政策」和漢武帝反擊匈奴。教學內容主要是:**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的原因;在瞭解漢初漢與匈奴關係的基礎上,理解漢朝採取和親政策的原因及作用。

可先讓學生觀察課本中《匈奴的牛形銅飾》圖,提出問題:匈奴的金屬製品多以動物為圖案,如牛、羊、鹿、馬等,這說明了什麼?以此問題引出匈奴是生活在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然後再讓學生回憶學過的秦朝同匈奴關係中的有關事件:

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奪取河套一帶,修築長城等,說明秦末漢初,中原內亂,北方匈奴強大起來。

在處理和親政策時,建議從「是什麼?」「為什麼?」和「怎樣看?」三個方面考慮:

「是什麼」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本,得出答案。

「為什麼」;可以引導學生聯絡雙方漢初的政治、經濟等情況,說明「和親」是在漢朝政局不穩、國力空虛、匈奴強漢朝弱的特殊情況下所採取的政策。

「怎樣看」漢朝以有限的犧牲來換取整頓內政、休養生自、、發展經濟、積蓄力量的時間。和親暫時緩和了匈奴與漢朝間的矛盾,減少了匈奴野蠻的軍事掠奪,避免了漢、匈兩方大規模的戰爭,但匈奴對漢朝沿邊的襲擾、攻掠從未停止過,只是規模較小、範圍不大。「和親」促進了中原與匈奴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使雙方形成相互依存的密切關係。

關於漢武帝時反擊匈奴的三次大規模戰爭,主要的是使學生對漢武帝時對匈奴的大規模作戰及其結果有所瞭解,歷史地看待這時漢與匈奴的「戰」。

教學的邏輯順序可以安排為:為什麼在漢武帝時開始對匈奴的反擊漢與匈奴是怎麼激戰的、結果如何你怎樣看待漢與匈奴的「戰」。當然,教師也可以按照別的思路教學,如先引導學生觀察《漠北之戰繪畫》,教師描述激戰,然後再追因

關於為什麼在漢武帝時開始對匈奴的反擊,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絡學過的內容,並加以歸納概括,如經濟上漢武帝

昭君出塞的主要作用是昭君出塞的歷史作用是什麼?簡要一點

任何一個歷史現象的發生都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前所述,由於漢匈之間經過長期大規模的戰爭,雙方在人力 物力 財力上都遭到巨大的損失,以致使生產凋弊,人口銳減,階級鬥爭日趨尖銳,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也激化起來。這時,匈漢雙方都不願 也無力再繼續戰爭。呼韓邪附漢,請婿漢氏,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所...

王昭君出塞的原因是什麼,王昭君出塞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你這明顯是史盲吧。元帝正苦於無法抵禦匈奴的侵犯 這是哪個次元的元帝?呼韓邪在漢宣帝時期就已經歸降了漢朝成了漢朝的藩屬,神特麼抵禦。呼韓邪是來朝見漢皇帝,自請為婿。是呼韓邪來求和親,不是漢朝懂麼。漢宣帝之後的和親和初期被迫和親是一回事?漢元帝時期的和親是作為漢朝藩屬國的單于呼韓邪親自來朝見漢元帝求和親...

元明清三朝的共同歷史作用是什麼,元明清三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的措施(還有作用)(初一歷史)

威名傳播到緬甸和暹羅,蒙古兵打到南邊就不用說了吧 明朝下西洋,威名自不必說 清朝乾隆帝服定緬甸,暹羅更是被緬甸打服了。元明清三朝的共同歷史作用是 奠定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基礎 擴充套件 元朝 1271年 1368年 是中國歷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統一帝國,定都大都 今北京 明朝 1368 1644年 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