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的主要作用是昭君出塞的歷史作用是什麼?簡要一點

2021-03-07 01:24:16 字數 4797 閱讀 7994

1樓:匿名使用者

任何一個歷史現象的發生都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前所述,由於漢匈之間經過長期大規模的戰爭,雙方在人力、物力、財力上都遭到巨大的損失,以致使生產凋弊,人口銳減,階級鬥爭日趨尖銳,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也激化起來。這時,匈漢雙方都不願、也無力再繼續戰爭。

呼韓邪附漢,請婿漢氏,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所以,應當說,昭君出塞是在當時兩個民族要求和平友好的背景上產生的一曲佳話,而昭君和親的結果又加強了並鞏固了兩個民族的和睦相處。昭君個人既是「和親使者」,對於這種和平局面的出現,自然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她的歷史作用至少有以下三點:

其一,昭君出塞是漢匈雙方由戰爭政策轉向和平政策的產物,此後五六十年沒有發生互相仇殺的戰爭。因此,無論是漢朝還是匈奴,都非常重視這次和親。呼韓邪單于號昭君為「寧胡閼氏」(顏師古曰:

「言胡得之,國以安寧也。」)就證明了這一點。漢元帝為了紀念這次大事特改元「竟寧」(邊境安寧),也證明了這一點。

此外,2023年在內蒙古包頭附近麻池鄉漢墓中發現了印有「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文字的瓦當。據考古工作者鑑定,是西漢末葉製造的。還有傳世的單于和親磚,上面也印有「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文字,和瓦當上的文字幾乎完全相同,可能是同一時代製造的。

如果這些磚瓦確屬西漢末葉的遺物,那一定是為紀念昭君出塞而製作的,因為這個時期只有這麼一次和親。

漢朝和匈奴如此重視這次事件,足見昭君出塞對當時政治產生的巨大影響及其歷史作用。

其二,從《後漢書》的記載看,昭君是由於「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的。在臨辭大會上,她又是那樣「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看來,她不是被迫遣嫁,至少沒有哭哭啼啼。

當然,現在還沒有歷史資料可以證明,當時她是抱著為實現漢匈和好的願望而出塞的,她的動機很純淨,目的也很明確。這是不能妄加臆斷的。但是,歷史也沒有記載她象細君公主那樣,到烏孫後愁悲作歌曰: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鶴兮歸故鄉。」而是和呼韓邪單于生了一個兒子伊屠智牙師。特別在呼韓邪死後,按照匈奴習俗,復株累若鞮單于要求復尚昭君公主,成帝勅令她「從胡俗」時,她忍受了漢族人不能接受的綱常倫理,而做了後單于的閼氏,並且生了兩個女兒。

我們可以想象,她當時經歷了怎樣激烈的思想鬥爭,終於服從了大局的需要。我們不能不說,為了和平安寧,昭君忍辱作出了某種犧牲,而對鞏固歷史上的那段和平局面起過一定的作用。我們當然不知道昭君當時具體的思想認識,但她的行動說明她為兩個民族的友好團結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文藝作品的《王昭君》,曹禺根據歷史真實的記載加以想象,補足了產生人物行為的思想活動。他對一段簡略的歷史資料反覆咀嚼,啜其英華,按照人物可能有的思想(當然也必須反映當今社會的時代精神),塑造了一個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我以為這是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進行的藝術想象與虛構,是對歷史事件和具體人物精神內蘊深入開掘的結果,是藝術的真實,也不違背歷史的真實。

因而不能輕率地說是拔高了古人。

其三,昭君出塞,不僅鞏固了漢與匈奴的友好關係,加強了匈奴與漢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了兩個民族的互相學習,而且,還以身譜史,播下了兩個民族長久友好的種子。

王昭君死後,一直到王莽執政期間,漢與匈奴雙方還在利用王昭君的關係來緩和民族之間的矛盾。昭君的女兒、女婿、外孫繼續為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史載漢平帝時(公元1至5年),王莽曾邀請王昭君長女須卜居次雲訪問長安。

王莽執政後,推行一種分化匈奴人的政策(大分匈奴為十五單于),又要把大漢習俗強加於匈奴人(如強制匈奴單于改用漢式單名),特別是為了確立他的**對匈奴的政治統屬關係而更換「匈奴單于璽」為「新匈奴單于章」,以及妄斬匈奴侍子登,使雙方的關係非常緊張。發展到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以後,匈奴單于遂發兵進擾,王莽也準備以三十萬兵馬進行反擊。雙方劍拔弩張,其勢一觸即發。

這時,昭君的女兒雲、女婿須卜當挺身而出,設法彌合。始建國五年(公元13年),烏珠留單于死,雲、當欲與漢和親,又素與鹹友好,見王莽曾拜鹹為孝單于,故越輿而立鹹(輿與鹹皆為烏珠留單于之弟)為烏累若鞮單于。烏累既立,雲、當勸他與漢和親。

天鳳元年(公元14年),雲、當派人到西河虎猛制虜塞下求見和親侯王歙。王莽派王歙和他的弟弟展德侯王颯(歙、颯俱為昭君之兄子)使匈奴,賀單于初立,並贈**、衣被、繒帛。在雲、當的斡旋及單于的努力下,漢匈關係又出現了一線光明。

但因「其後莽復欺詐單于,和親遂絕」。天鳳二年(公元15年),王莽遣王歙與五威將王鹹等送還前所斬匈奴侍子登,單于派雲、當子男大且渠奢(即須卜奢)等至塞迎接。後來,漢封須卜當為後安公,當子須卜奢為後安侯。

天鳳五年(公元18年),烏累單于死,弟左賢王輿立,為呼都而屍道皋若鞮單于。(匈奴謂「孝」曰「若鞮」。自呼韓邪後,與漢親密,見漢諡帝為「孝」,慕之,故皆為「若鞮」。

這也是昭君和親的一點影響。)為了再次爭取漢匈關係的和好,匈奴單于又派遣須卜居次雲及其婿須卜當,兒子須卜奢,還有王昭君次女當於居次的兒子醯櫝王(醯櫝王中途回匈奴)再度出使長安。王莽並把他的庶女陸逮公主王捷嫁給須卜奢。

想出兵輔立須卜奢為匈奴單于。恰在這時,王莽被殺,雲、奢亦死。

從這段歷史發展來看,漢匈雙方都在利用王昭君的親屬,如女兒、女婿、外孫等充當政治交往的代表,可見昭君出塞在漢匈關係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深遠的影響。

王昭君曾經是兩個民族的和親使者,她在我國歷史上已經成為民族團結的象徵。這一點,由後代流傳在漢匈地區美好的民間傳說也可以得到證明。

2樓:淺_木_噯

昭君出塞的主要作用不就是去和親的麼 藉以緩和民族之間的緊張關係。 希望兩國不戰爭連連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

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援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3樓:老∷漢

「昭君出塞」無疑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更密切了西漢王朝與匈奴之間的關係。作家王族說:「王昭君嫁給呼韓邪,讓匈奴和中原像握緊了的兩隻手,從此再未分開,被排擠出局的郅支像另一隻孤獨的手,再也抓不住命運的稻草,在歲月的長河中幾經沉浮,便沒有了蹤跡」。

他是用文學的語言道出了歷史的真實。

昭君出塞"圓滿完成了"胡漢和親"的偉大使命,對於促進當時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昭君做為"民族友好使者"出塞之後,胡漢之間50多年友好相處,北國邊疆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昭君出塞、胡漢和親做為歷史上一種文化現象,建立了"華夏一統、胡漢一家、合則兩利、分則兩傷",變"血染沙場"為"交歡玉帛",實現民族之間"雙贏對話"的中國方式。這對於現代中國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具有借鑑和啟示的作用。

4樓:**幹鬆

和親,緩和唐朝與匈奴之間的關係,避免發生戰爭。

5樓:匿名使用者

穩定局勢 緩和民族之間的矛盾

6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做用就是加強溝通,親密兩方的關係!對穩定邊防有重要的作用!

7樓:匿名使用者

加強漢和匈奴的關係。鞏固漢朝江山。

昭君出塞的歷史作用是什麼?(簡要一點)

8樓:匿名使用者

,「昭君出塞」bai無疑如同一條無du形的紐帶,更密zhi切了西漢王朝與dao匈奴之間的關係。作家內王族說:「王昭君嫁容給呼韓邪,讓匈奴和中原像握緊了的兩隻手,從此再未分開,被排擠出局的郅支像另一隻孤獨的手,再也抓不住命運的稻草,在歲月的長河中幾經沉浮,便沒有了蹤跡」。

他是用文學的語言道出了歷史的真實。

9樓:匿名使用者

昭君出塞"圓滿完成了"胡漢和親"的偉大使命,對於促進當時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回

首先,昭答君做為"民族友好使者"出塞之後,胡漢之間50多年友好相處,北國邊疆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昭君出塞、胡漢和親做為歷史上一種文化現象,建立了"華夏一統、胡漢一家、合則兩利、分則兩傷",變"血染沙場"為"交歡玉帛",實現民族之間"雙贏對話"的中國方式。這對於現代中國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具有借鑑和啟示的作用。

10樓:匿名使用者

給漢朝換回了和平,使漢朝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也使人民免受戰爭的痛苦。

昭君出塞有什麼意義?

11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意義: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以其寬和柔膩的博大心靈和傾國傾城的美貌感化了呼韓邪單于與匈奴民族,用自己寶貴而燦爛的生命,使漢朝與匈奴和好,讓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與匈奴民族人民利益的。總之,昭君出塞,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現實意義:

首先,昭君作為「民族友好使者」出塞之後,胡漢之間50多年友好相處,北國邊疆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人民熾盛,牛馬布野」的和平景象。這對於現代中國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具有借鑑和啟示的作用。

其次,縱觀當今世界「恐怖主義」氾濫成災,其根據在於西方文化的一個致命的缺陷:即文化的本位主義。文化本位主義認為自己的價值觀是唯一正確的,缺乏對異質文化的包容性,不能容忍不同文化價值並存不悖。

文化本位主義必然導致民族本位主義和國家本位主義。而來至中國遠古的故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告訴我們:人類完全可以更加明智、更加平和地解決爭端。

再次,對於草原文化的深入研究使我們認識到:一部草原文化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互相學習交融、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的歷史;是多種文化在草原地區相互補充磨合、相互影響滲透,並創造出新的更加輝煌文明的歷史。作為模範自治區,我們借鑑和肯定昭君文化中的先進內涵,對於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實現長治久安、和諧共進,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

王昭君出塞時被封公主了嗎,昭君出塞是在漢朝的什麼時候,當時在位皇帝是誰?

王昭君出塞與單于。是被封公主,才和親的。王昭君 約前52年 約15年 名嬙,字昭君,漢族,南郡秭歸 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 人,西漢元帝時和親宮女,與貂蟬 西施 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漢元帝建昭元年 前38年 王昭君被選入宮,成為宮女。竟寧元年 前33年 正月,時為匈奴單于的呼韓邪第三次朝漢自請...

王昭君出塞的原因是什麼,王昭君出塞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你這明顯是史盲吧。元帝正苦於無法抵禦匈奴的侵犯 這是哪個次元的元帝?呼韓邪在漢宣帝時期就已經歸降了漢朝成了漢朝的藩屬,神特麼抵禦。呼韓邪是來朝見漢皇帝,自請為婿。是呼韓邪來求和親,不是漢朝懂麼。漢宣帝之後的和親和初期被迫和親是一回事?漢元帝時期的和親是作為漢朝藩屬國的單于呼韓邪親自來朝見漢元帝求和親...

昭君出塞的政治影響

昭君出塞的歷史作用 漢匈兩族之間的和平友好關係之取得及其後之所以能夠在一定期間維持和鞏固,是基於漢匈兩族長期歷史的必然趨勢。這其中一方面是漢朝自武帝以來,經過幾十年的對匈戰爭,雖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也付出了不少的代價,以致 傾國殫貨 百姓流離 化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在人力 物力 財力和國力上都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