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禮儀的古文有哪些

2021-03-08 04:46:51 字數 4973 閱讀 7927

1樓:匿名使用者

表示禮儀的古文如下:

1、《儀禮》。儒家十三經之一。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制彙編。共十七篇。內容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各種禮儀,以記載士大夫的禮儀為主。

2、《禮記》。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說,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重要影響。

3、《周禮》。是儒家經典,相傳為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但是實際上是西漢末王莽時期大儒劉向和其子劉歆的偽作。

2樓:靜眸

1,尊老敬賢

《孟子·告子下》——「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

《禮記·祭義》——「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

《養蒙便讀·言語》——「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

《**規》——「低不聞,卻非宜」;

《墨子·親士》——「而能經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2,儀尚適宜

《二程集》程氏外書卷六——「奢自文生,文過則為奢,不足則為儉」。

3,待人接物

《禮記·曲禮上》——「夫禮者,自卑而尊人」;

《文中子·魏相》——「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

《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表記》——「以德報德,**有所勸」、「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

《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4,容儀有整

《**規》——「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論語·學而》——「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論語·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易·乾文》——「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衛靈公》——「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擴充套件資料

禮儀的基本內容

1.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動作,語言,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物件上看有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做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範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2.禮儀、禮節、禮貌內容豐富多樣,但它有自身的規律性,其基本的禮儀原則:一是敬人的原則;二是自律的原則,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禮貌待人、表裡如

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能妄自尊大;三是適度的原則,適度得體,掌握分寸;四是真誠的原則,誠心誠意,以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一。

4.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與人之間難免磕磕碰碰,有時甚至失禮失態,一句「對不起」 就能使怨氣煙消雲散,反之,可能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甚至釀**間悲劇。

在人際交往中,學會道歉,是我們從小學做人的很重要的一項道德修養,我們要學會說「對不起」,力爭做個文明青少年。而且,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文明用語則是通往心靈的金鑰匙,在交際中能否使用文明用語,反映著一個人的修養,而且影響到整個社會風氣。講髒話粗話的世界是「黑白」的,講文明用語的社會才是「彩色」的。

當然,生活中的文明禮貌用語還有很多,要注意各種場合使用的禮貌用語。

其次,學習"禮儀",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為基礎。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別人尊重、不向別人卑躬屈節,也不容別人侮辱、歧視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人的自我意識的表現,並以特定的方式指導人的行動,是一種積極的行為動機。

正確的自尊心應具有待人謙遜、不驕不躁的品格。青少年學生在學會尊重他人時,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時,其內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所以,培養青少年學生高尚的人格,養成自尊、自愛、自律的良好品德顯得尤為重要。

禮儀教育可以作為動力和導向,在青少年學生的個體發展上發揮重要作用。

再次,學習"禮儀"要重在實踐,一個人的禮儀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來,不說不動就不能說某個人有沒有"禮儀",每個人都要在理解禮儀要求的基礎上,敢於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時的待人接物中展現自己文明有禮的形象。一些學生平時也知道要講文明、懂禮貌,但在公共場合或遭遇到不很熟悉的人時,其"禮儀"規範就無法發揮,這是他們缺乏自信的表現。要教育青少年學生樹立信心,懂得在應用得體的禮儀言行的同時,也是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要敢於展示一個有禮、自信、文明的自我,並且充分利用各種場合、機會去表現這一點。

禮儀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具有良好禮儀習慣的人首先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能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學校,禮儀能使老師與學生、同學與同學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融洽、友善,使校園的文明氛圍更加濃厚。

3樓:一隻像狗的蘑菇

《禮記·祭義》——「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

《養蒙便讀·言語》——「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

《**規》——「低不聞,卻非宜」;

《墨子·親士》——「而能經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二程集》程氏外書卷六——「奢自文生,文過則為奢,不足則為儉」。

《禮記·曲禮上》——「夫禮者,自卑而尊人」;

《文中子·魏相》——「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

《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表記》——「以德報德,**有所勸」、「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

《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規》——「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論語·學而》——「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論語·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易·乾文》——「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

拓展資料:

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對人,對己,對鬼神,對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識的,各種慣用形式和行為規範。

這裡的慣用形式包括禮節和儀式,禮節一般是個人性的,並且不需要藉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頭、鞠躬、拱手、問候等;而儀式大多是集體性的,並且一般需要藉助其他物品來完成,譬如奠基儀式,下水儀式,迎賓儀式,結婚儀式,祭孔大典,等等。

人類最早的禮儀是祭祀禮儀,它主要是表達對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4樓:小末兒

1,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

《禮記·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誠的心才能感化人。

2,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孟子·離婁上》真誠,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誠,是為人處世之理

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周易·家人》 言:言談。物:實際內容。行:行為。恆:恆心。君子說話有根據,做事有恆心。

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語·顏回·孔子語》君子用行動來說話,小人則光說不做

5,處己、事上、臨下,皆當如誠為主。

明·薛瑄《讀書錄》 衡量自己,服膺上級,領導下屬,都應當一概以真誠為準則。

6,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

唐·韓愈《原道》正心、誠意:使心思純正,意念真誠。將:打算。有為:有所作為。想有所作為,必須真心誠意。

7,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

宋·朱熹《仁說》 實行並儲存真誠的心,這是人生美好的源頭,行動美好的根本。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

5樓:科院小百科

1、「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

2、「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

3、「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

4、「低不聞,卻非宜」;

5、「而能經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6、「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7、「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8、「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9、「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10、「言必信,行必果」;

11、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2、不學禮,無以立。

13、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14、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15、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

16、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6樓:小小啊楚

禮記曲禮上第一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若夫,坐如屍,立如齊。禮從宜,使從俗。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

行修言道,禮之質也。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拓展資料: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 。禮儀是對禮節、禮貌、儀態和儀式的統稱。

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對人,對己,對鬼神,對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識的,各種慣用形式和行為規範。這裡的慣用形式包括禮節和儀式,禮節一般是個人性的,並且不需要藉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頭、鞠躬、拱手、問候等;而儀式大多是集體性的,並且一般需要藉助其他物品來完成,譬如奠基儀式,下水儀式,迎賓儀式,結婚儀式,祭孔大典,等等。人類最早的禮儀是祭祀禮儀,它主要是表達對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代表禮儀的成語,表示禮儀的成語有哪些

心到神知x nd osh nzh 成語解釋 舊時指只誠心敬神,就用不到煩瑣的禮儀。比喻對人表示欽佩,不必有什麼虛文浮禮。成語出處 清 曹雪芹 紅樓夢 第十一回 大老爺原是好養靜的,已修煉成了,也算得是神仙了。太太們這麼一說,就叫做 心到神知 了。五體投地w t t ud 成語解釋 兩手 兩膝和頭一起...

表示年齡的詞語有哪些,古文中表示年齡的詞有哪些

不滿週歲 襁褓 2 3歲 孩 提 女孩7歲 髫年 男孩8歲 齠年 幼年泛稱 總角 10歲以下 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13 15歲 舞勺之年 15 20歲 舞象之年 12歲 女 金釵之年 13歲 女 豆蔻年華,15歲 女 及笄之年 15歲 男 志學之年 16歲 女 破瓜年華 碧玉年華,二八年...

表示年齡的詞語有哪些,古文中表示年齡的詞有哪些

20弱冠 30而立 40不惑 50知命 60花甲 70古稀 80耄耋 襁褓 不滿週歲.孩提 兩至三歲.始齔 髫年 女孩七歲.始齔 齠年 男孩八歲.說明 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 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 齔 齠年 或 髫年 總角 幼年泛稱.垂髻之年 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