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詩題為《望嶽》,但全詩沒有望字他是怎樣體現望的

2021-03-08 01:15:46 字數 5022 閱讀 5546

1樓:歲月不寒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緻。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了是經過一番揣摩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

「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裡,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

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

「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一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

」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

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靡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

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2樓:匿名使用者

側面表達了啊,只有望了才能眾山小,之類的都是套詞了

杜甫詩三首 急..........

3樓:清江釣魚者

望嶽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嶽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嶽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緻。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了是經過一番揣摩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而詩人或許也鍾情於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

「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裡,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

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這也從側面體現了泰山的深遠,巍峨。而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

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

「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一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

」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

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靡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

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也寫出了詩人的偉大抱負和雄心壯志。

(2)此詩描述眺望泰山的景色。前四句寫它橫跨古齊、魯兩國之地和兩地山色光暗不同,表現了它的綿延廣大。第

五、六句,寫眺望時的主觀感受:層雲蕩胸,激盪著浩然正氣;歸鳥入目,頓覺眼界開闊。末兩句,表現他望之不足,還要登上絕頂,俯望群山。

這個結語,進一層從反面表現了泰山的雄偉高聳,也表現了作者的雄豪抱負。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此詩系作者早期作品,當時他考進士不中,漫遊山東,心中還充滿著雄心壯志

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賞析】

全篇圍繞「望」字,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裡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

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髮,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

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多,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 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

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

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平直,情景兼備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

」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訊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

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4樓:百度使用者

《望嶽》五言律詩,是杜甫在科舉落第後遊泰山時所作。嶽即指東嶽泰山。詩人臨嶽而望,故題名叫《望嶽》。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一句大意為遠望泰山,層雲疊起,心胸激盪,目視飛鳥歸巢,眼眶快要睜裂。點明是以遠望的角度來觀泰山。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句是作者表達一定要登到泰山頂端,去欣賞「一覽眾山小」的意境。而非作者本人已經在泰山之巔。

《望嶽》描寫了泰山神奇秀麗、巍峨高大之景之勢,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氣;尤其是最後一句,不但表現出杜甫敢於攀登的雄心大志,也包含有「只有不畏艱險去攀登,才能達到俯視一切的雄奇境界。」的哲理。

《春望》一詩描寫了至德二年,唐長安城經歷安史之亂後,詩人眺望淪陷後的長安城的初春景象,有感而發。杜甫此時因被俘而困居長安,親歷禍亂,深刻感受到戰亂帶給國家和人民的災難。此詩以景襯情,將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融為一體。

杜甫的《春望》和《望嶽》都有一個「望」字 它們的含義有什麼不同?

5樓:西瓜無籽

2個「望」充分的反映了唐朝從勝到衰的景象。《春望》中的望,和《望嶽》中的望都是看的意思,而2首詩裡卻沒有「望」字,題目中同樣的「望」字卻表達了作者當時不同的情緒,而又同時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春望》中的望是望當時的都城長安城,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流離失所,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

而《望嶽》中的望是由遠至近,朝到暮,並由望嶽懸想將來的登嶽。從《望嶽》中的頸句中可知此時天色已晚,而杜甫仍戀戀不捨,仍想看盡祖國的大好河山,同時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美好未來的憧憬。此2詩題中同有「望」字,而「望」的東西又有不同,但是同樣表達了杜甫的憂國憂民的心情,以及他強烈的愛國之情。

【此解析由自己參考資料總結而寫,若有錯誤之處,請見諒】

《望嶽》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杜甫寫的《望嶽》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層層白雲,盪滌胸中溝壑 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望月的意思是單一種但是很好玩又很 詩文解釋 泰copy山是如此雄偉bai,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大自du然...

求八上語文杜甫詩三首原文,八上語文杜甫詩三首原文 註釋, 課外詩前五首原文,註釋, 陋室銘,愛蓮說,桃花源記的原文,註釋

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少年行馬上誰家白麵郎 臨階下馬蹋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 指點銀瓶素酒嘗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八上語文杜甫詩三首原文 註...

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詩三首的原文及注音

人教版必修三首杜甫詩分別有 秋興八首 其一 登高 和 詠懷古蹟五首 其三 它們原文及注音如下 1 秋興八首 其一 q u x ng b sh u q y t ng d f 唐 杜 甫 y l di o sh ng f ng sh l n,w sh n w xi q xi o s n。玉 露 凋 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