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的社會分層結構是什麼談談對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的看法

2021-03-07 05:54:15 字數 5377 閱讀 7067

1樓:匿名使用者

有二種最基本的經典理論模式和分析框架:一

是馬克思依據對生產資料的佔有方式來界定階級;二是馬克斯•韋伯認為分層體系中除了經濟之外,還有二個重要的維度:權力和聲望。

當代中國社會的分層研究,代表性的有如下幾種:

1.「十大階層說」: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陸學藝主持的「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提出:一個現代化社會分層結構在現階段的中國社會已現雛形。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正在向與現代經濟結構相適應的現代社會階層結構方向轉變;並且這種結構正在趨於穩定;中國城市的社會等級結構正在向橄欖性現代社會階層結構演變,而鄉村地區或城鄉結合的縣級行政區的社會階層結構要轉變為現代社會階層結構,則還要走很漫長的路的基本判斷。課題組提出了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佔有狀況為標準劃分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理論框架,並據此勾畫了當代中國社會十大階層和五種社會地位等級組成的社會分層結構。十個社會階層為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在整個社會階層結構中約為2.

1%)→經理人員階層(1.5%)→私營企業主階層(0.6%)→專業技術人員階層(5.

1%)→辦事人員階層(4.8%)→個體工商戶階層(4.2%)→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12%)→產業工人階層(22.

6%)→農業勞動者階層(44%)→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3.1%)和五種社會等級:社會上層、中上層、中中層、中下層和底層。

2.十一階層說:零點調查基於資料提出當前中國社會的十一個分層。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管理人員(0.

6%)、私營企業主(1.4%)、企業管理人員(0.6%)、專業技術人員(5.

2%)、高階行政人員(2.8%)、初級教育文化工作者(2.5%)、辦事人員(4.

9%)、工商服務人員(10.4%)、個體戶(14.3%)、工人(14.

7%)、農業勞動者(31.8%)、無業、失業人員(10.7%)。

3.「七階層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培林、張翼將國際上通行的衡量消費水平的恩格爾係數作為消費分層的劃分依據,劃分了七個階層:最富裕階層,佔家庭百分比為7.

2%、富裕階層,佔家庭百分比為10.6%、中上階層,佔家庭百分比為為17.7%、中間階層,佔家庭百分比為為22.

0%、中下階層,佔家庭百分比為為19.7%、貧困階層,佔家庭百分比為12.9%、最貧困階層,佔家庭百分比為9.

9%。4.「四大利益集團說」:清華大學李強、孫立平、沈原教授提出。根據改革以來人們利益獲得和利益受損的狀況,將中國人分為四個利益群體或利益集團,即特殊獲益者群體、普通獲益者群體、利益相對受損群體和社會底層群體。

特殊獲益者群體是在改革20餘年中獲益最大的人,如民營企業家、各種老闆、公司董事長、高階經理、工程承包人、市場上的各種經紀人、歌星、影星、球星等明星,以及與外資、外企結合的外企管理層、技術層等等;普通獲益者群體是改革以來在經濟以及各種社會資源方面獲得了明顯的利益的群體,包括各個階層的人,其中既有知識分子、幹部,也有普通的經營管理者、辦事員、店員、工人、農民等;利益相對受損群體是指在改革的現階段利益受到損害者,包括在改革前期獲益的前兩個群體中的一部分,如城鎮中的失業、下崗人員;社會底層群體指貧困地區的農民等等。在此基礎上,李強教授將第一個群體稱為上層,第二個群體稱為中層,第三個群體稱為中下層,第四個群體稱為底層。同時,李強教授認為對目前各個社會群體之所以難以命名,恰恰反映出中國的社會群體分化還遠遠沒有形成,各個利益群體正在分化、解組、重新整合,因此,使用地位相對穩定的階級階層概念就不太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

5. 「倒丁字形的社會結構理論」。李強教授提出。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長表」的職業資料計算而得。

資料分析發現,中國的總體社會結構,既不是「橄欖型」的,也不是「金字塔型」的,而呈現的是一個倒過來的「丁字型」的社會結構。從全國就業人口看,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處在很低的社會經濟地位上的群體,該群體內部的分值高度一致的,在形狀上類似於倒過來的漢字「丁」字型的一橫,而丁字型的一豎代表一個很長的直柱型群體,該直柱形群體是由一系列的處在不同社會經濟地位上的階層構成的。根據社會學的理論,「金字塔型」社會結構是一種很不理想的結構,由於底層巨大容易產生社會矛盾。

現在,所發現的「倒丁字型」的社會結構,問題比「金字塔型」結構還要嚴峻,由於底層更大,社會就更不穩定,更容易產生社會衝突。

6.「社會斷裂論」。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提出。「斷裂的社會」就是在一個社會中,幾個時代的成分同時並存,互相之間缺乏有機聯絡的社會發展階段。

其基本論點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出現了社會資源繼80年代中後期的「社會擴散」而向少數人手中積聚的演變;在向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轉型的過程中出現的那些弱式群體,如國企下崗失業工人、進城的農民工等,被甩到社會結構之外,很難實現由傳統社會身份向現代社會身份的轉變;經濟改革的結果並未帶來相應的社會發展結果,並未為廣大的社會成員所分享,形成了一個斷裂的社會。

7.「階層關係雙重再生模式論」。中國人民大學李路路教授提出。 「再生產」有兩個含義:

一是階層的繼承關係佔據主導地位;二是這一階層再生產模式在中國城市社會的制度轉型過程中依然會被持續地再生產出來,原有的相對流動機會的分佈模式被延續下來。市場機制的發展並沒有導致相對關係模式的「重組」或階層結構的更替。那些過去佔有優勢地位的群體,通過不同資本的交換、社會網路和人力資本的優勢,使得他們的優勢地位在經濟體制的變革中得到保持或延續。

在此基礎上,提出了5個階層的分析:權力優勢階層/一般管理人員/辦事人員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工人、農民階層和自僱傭者階層。

2樓:暨陽種子

主要分三層:寡頭權貴、依附於寡頭權貴的富商、普通老百姓。

3樓:思教最棒

談到分層,總讓人想到階級的劃分,我國目前分為以下幾個階層:國家和社會管理者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中間階層(腦力勞動者為主);工人階層;農民工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

談談對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的看法

4樓:司馬鑄劍

有二種最基本的經典理論模式和分析框架:一是馬克思依據對生產資料的佔有方式來界定階級;二是馬克斯•韋伯認為分層體系中除了經濟之外,還有二個重要的維度:權力和聲望。

當代中國社會的分層研究,代表性的有如下幾種:

1.「十大階層說」: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陸學藝主持的「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提出:一個現代化社會分層結構在現階段的中國社會已現雛形。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正在向與現代經濟結構相適應的現代社會階層結構方向轉變;並且這種結構正在趨於穩定;中國城市的社會等級結構正在向橄欖性現代社會階層結構演變,而鄉村地區或城鄉結合的縣級行政區的社會階層結構要轉變為現代社會階層結構,則還要走很漫長的路的基本判斷。課題組提出了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佔有狀況為標準劃分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理論框架,並據此勾畫了當代中國社會十大階層和五種社會地位等級組成的社會分層結構。十個社會階層為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在整個社會階層結構中約為2.

1%)→經理人員階層(1.5%)→私營企業主階層(0.6%)→專業技術人員階層(5.

1%)→辦事人員階層(4.8%)→個體工商戶階層(4.2%)→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12%)→產業工人階層(22.

6%)→農業勞動者階層(44%)→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3.1%)和五種社會等級:社會上層、中上層、中中層、中下層和底層。

2.十一階層說:零點調查基於資料提出當前中國社會的十一個分層。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管理人員(0.

6%)、私營企業主(1.4%)、企業管理人員(0.6%)、專業技術人員(5.

2%)、高階行政人員(2.8%)、初級教育文化工作者(2.5%)、辦事人員(4.

9%)、工商服務人員(10.4%)、個體戶(14.3%)、工人(14.

7%)、農業勞動者(31.8%)、無業、失業人員(10.7%)。

3.「七階層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培林、張翼將國際上通行的衡量消費水平的恩格爾係數作為消費分層的劃分依據,劃分了七個階層:最富裕階層,佔家庭百分比為7.

2%、富裕階層,佔家庭百分比為10.6%、中上階層,佔家庭百分比為為17.7%、中間階層,佔家庭百分比為為22.

0%、中下階層,佔家庭百分比為為19.7%、貧困階層,佔家庭百分比為12.9%、最貧困階層,佔家庭百分比為9.

9%。4.「四大利益集團說」:清華大學李強、孫立平、沈原教授提出。根據改革以來人們利益獲得和利益受損的狀況,將中國人分為四個利益群體或利益集團,即特殊獲益者群體、普通獲益者群體、利益相對受損群體和社會底層群體。

特殊獲益者群體是在改革20餘年中獲益最大的人,如民營企業家、各種老闆、公司董事長、高階經理、工程承包人、市場上的各種經紀人、歌星、影星、球星等明星,以及與外資、外企結合的外企管理層、技術層等等;普通獲益者群體是改革以來在經濟以及各種社會資源方面獲得了明顯的利益的群體,包括各個階層的人,其中既有知識分子、幹部,也有普通的經營管理者、辦事員、店員、工人、農民等;利益相對受損群體是指在改革的現階段利益受到損害者,包括在改革前期獲益的前兩個群體中的一部分,如城鎮中的失業、下崗人員;社會底層群體指貧困地區的農民等等。在此基礎上,李強教授將第一個群體稱為上層,第二個群體稱為中層,第三個群體稱為中下層,第四個群體稱為底層。同時,李強教授認為對目前各個社會群體之所以難以命名,恰恰反映出中國的社會群體分化還遠遠沒有形成,各個利益群體正在分化、解組、重新整合,因此,使用地位相對穩定的階級階層概念就不太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

5. 「倒丁字形的社會結構理論」。李強教授提出。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長表」的職業資料計算而得。

資料分析發現,中國的總體社會結構,既不是「橄欖型」的,也不是「金字塔型」的,而呈現的是一個倒過來的「丁字型」的社會結構。從全國就業人口看,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處在很低的社會經濟地位上的群體,該群體內部的分值高度一致的,在形狀上類似於倒過來的漢字「丁」字型的一橫,而丁字型的一豎代表一個很長的直柱型群體,該直柱形群體是由一系列的處在不同社會經濟地位上的階層構成的。根據社會學的理論,「金字塔型」社會結構是一種很不理想的結構,由於底層巨大容易產生社會矛盾。

現在,所發現的「倒丁字型」的社會結構,問題比「金字塔型」結構還要嚴峻,由於底層更大,社會就更不穩定,更容易產生社會衝突。

6.「社會斷裂論」。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提出。「斷裂的社會」就是在一個社會中,幾個時代的成分同時並存,互相之間缺乏有機聯絡的社會發展階段。

其基本論點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出現了社會資源繼80年代中後期的「社會擴散」而向少數人手中積聚的演變;在向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轉型的過程中出現的那些弱式群體,如國企下崗失業工人、進城的農民工等,被甩到社會結構之外,很難實現由傳統社會身份向現代社會身份的轉變;經濟改革的結果並未帶來相應的社會發展結果,並未為廣大的社會成員所分享,形成了一個斷裂的社會。

7.「階層關係雙重再生模式論」。中國人民大學李路路教授提出。 「再生產」有兩個含義:

一是階層的繼承關係佔據主導地位;二是這一階層再生產模式在中國城市社會的制度轉型過程中依然會被持續地再生產出來,原有的相對流動機會的分佈模式被延續下來。市場機制的發展並沒有導致相對關係模式的「重組」或階層結構的更替。那些過去佔有優勢地位的群體,通過不同資本的交換、社會網路和人力資本的優勢,使得他們的優勢地位在經濟體制的變革中得到保持或延續。

在此基礎上,提出了5個階層的分析:權力優勢階層/一般管理人員/辦事人員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工人、農民階層和自僱傭者階層。

中國當代文學的主要小說思潮是什麼急求左右回答

中國當代文學思潮的發展歷程是 最早出現的是 傷痕文學 1977年 1979年 代 表作 班主任 傷痕 稍後發展成為 反思文學 1979年 80年代中後期 代表作 天雲山傳奇 剪輯錯了的故事 進入80年初後,改革文學 逐步興起 其實 改革文學 從70年代末就有了,不過作品內涵還不夠深刻 代表作 喬廠長...

現代人對美女的標準是什麼,謝謝,中國當代美女的標準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吧,畢竟你喜歡的人就算很醜你也會覺得很好看 至於大眾審美就沒什麼好說的了,白一點,會化妝就是個美女 瓜子臉,大眼睛,小嘴巴,小巧的鼻子,還要眉毛好看 世界美女之父 吳多威 吳多威制定的美女標準,美女的標準有33個條件,符合全部條件的女人,才是美女。1.身高在1米64到1米70之間...

十九大報告指出什麼是中國當代精神的集中體現

1.在 七 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指出 二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 實踐養成 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 精神文明建立 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