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靜人心的佛語

2021-03-07 02:26:37 字數 5981 閱讀 7198

1樓:匿名使用者

1、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2、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2樓:匿名使用者

你非常適合讀一讀《心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佛經雲:『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惟是很多人還末認識此心,迷了此心,受苦無量,生死輪迴無了期,惟有諸佛菩薩明瞭此心,圓滿明白此心時名之為佛,所謂水清月現,心清佛現。

聖一老菩薩很慈悲,在『心經講記』內清楚地講解應如何明心見性,為大家種下菩提種子。

各位善知識、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今日是寶蓮禪寺主辦一連三晚的講經法會,**最普通,亦人人識得,名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這個心字很重要,成佛也是心,造眾生也是心,天堂也是心,地獄也是心,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雲:『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香港是由心所造,由有福德的人的心來造,祖國錦繡山河,也是由善人君子的心所造,乃至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是由娑婆世界眾生的心所造,極樂世界是由阿彌陀佛,及清淨海眾的清淨心而造。惟是很多人還末認識此心,迷了此心,受苦無量,生死輪迴無了期,惟有諸佛菩薩明瞭此心,圓滿明白此心時名之為佛,一分一分的明白此心,名之為菩薩;菩薩是佛因,佛是菩薩的果,佛因佛果不離明心,若心未明,佛因無你的分,佛果更無你分,所以學佛的人有一個條件:諸佛如來這樣行,我們便這樣行,諸佛如來這樣修,我們便這樣修,如何修?

就是明心嘛!

大乘起信論謂心有四相:生、住、異、滅。凡夫於四相中只明滅相,心滅了凡夫以為明,其實不明,心走了,滅了,心已不在,那時如何明心,所謂賊後興兵,賊走了,兵來地無用,所以凡夫不稱為覺——心滅了才覺又有什麼用呢?

何謂滅相?例如我剛才打了一個妄想,當打妄想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打妄想,打完妄想,才『覺』剛才打妄想,妄想在何處?你有沒有捉到?

——減去了!所以凡夫覺滅相,不名為覺。又如起了一個惡念,你『覺』這個惡念嗎?

——滅了才覺,末滅以前不覺,滅了之後才覺不稱為覺,所以凡夫對自己的心一點也不覺,滅了之後才覺稱為不覺。

異相又如何呢?覺異無異,一覺心的異相,這個『異』便空了,是為覺異無異。例如人發夢,覺夢無夢,想錯,覺錯無錯。

二乘人覺心的異相,異即變異也,是與非是異相,善與惡、生與死、人與我、怨與親等是異相,二乘人覺心的異相,覺異無異便無是非、善惡、生死、人我、怨親,無異便是涅盤,所以二乘人亦沒有什麼了不起,他們只不過修行用功,見到心的異相,覺異無異,生死便了。

菩薩進一步覺『住』相,覺住無住,迷時便有住相,覺時則無,例如作惡時是迷,覺時便不作:不修善是迷,一覺便修善則無迷,所以覺住無住——覺『住』時,一切不住,有所住便是妄心,一切不住便是真心。

菩薩無住,不住又是什麼相呢?不住便是無相,不住則內無我相,外無人相,中間無物相,叫作三輪體空。例如佈施時,無能施的我相,無所施的物相,亦無受施的人相,如何無?

不住則無,住便有,世人揀佛來拜,揀僧供養,也是住相,揀佛來拜,功德不會大,揀僧供養,失去普供的心,不名為普供養,名為別請供養,心小,功德亦小。

不住相佈施,一供一切供,無住心猶如虛空,功德亦猶如虛空。金剛經雲:『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菩薩覺住無住,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盤;若住佈施,不能修持戒,若住忍辱,不能修禪定,菩薩如是無所住,六度萬行齊修。

心的生相又如何?若覺生則無生,無生又是什麼?無生就是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無明生,十地菩薩還有二分無明生,初地菩薩有十分無明生,佛見心的生相,覺生則無生,見無生心,觀一切法無生,證得無生法忍:

煩惱是生法,煩惱不生便是菩提,業障不生就是解脫,生死不生是涅盤,眾生無生是為諸佛,所以眾生成佛很容易,只要能夠覺生無生便是佛,因此,佛稱為大圓滿覺。

佛對心的四相最清楚,最明白,所以稱為明心——覺生無生、覺住無住、覺異無異、覺滅亦無減,生住異滅四相皆無,是為菩提心、清淨心,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唯佛究竟,凡夫迷而不覺。

修行就是想明心,但心不易明,達摩祖師有一首偈雲:

『心心心,難可尋,即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

心心心就是指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既不可得又如何尋?

有可得方可尋,例如虛空不可得又怎可以捉摸,三心不可得故謂難可尋。『寬時遍法界』,寬即大也,寬時周遍法界,『窄也不容針』,窄時一口針也容不下,後兩句是指心的相貌。

又云:『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達摩祖師雲:『我只求心,不求佛。』東方有恆河沙數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有恆河沙數佛,你求那一尊佛,故云我本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空無物』,三界是唯心所造,明心時三界便空,古人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所以三界唯心,不是心外有三界,我們住在這三界之內,完全是唯心所現,唯心所造,故祖師雲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想成佛,便要明心,佛是心造,不是佛作佛,是心作佛,所以淨土經雲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達摩祖師教我們明心,即心是佛。

又一首幾偈曰: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首兩句的意思是:我們若想求小時,這個心一早已把持了你自己。昔日須達多長者建祗桓精舍,舍利弗與他一起拉地基線,舍利弗忽然笑起來,長者問他何故而笑,舍利弗說:

『祗桓精舍還未建造,現在只是拉地線,但你六慾天的果報已現了出來。』長者說:『我只希望生兜率陀天,親近彌勒菩薩。

』說完這句話,六慾天中五層天都隱沒,只有兜率陀天現在眼前,是謂『心自持』。

持即把持之意,祗桓精舍雖未建造,只動一念頭,天的福報便現出來,我們還未求心,已被心把持了自己。

『求心不得待心知』,心很靈敏,求七時不可以被心知道,雖然心是自己的心,稱為菩提心,又稱為本心,但無始劫以來我們迷了這個本心,若想尋回這個本心,不能夠起心動念去求,一起心動念,被心知道便求不到,古人修行都是無心悟道,那一個是有心去悟道,個個都是無心道人,無心悟道,若有心,道不會現在眼前,所謂無心合道。

『佛性不從心外得』,不是心外有佛性,所謂水清月現,心清佛現。『心生便是罪生時』,心生起時,不但佛性見不到,罪已經現在眼前,所以學佛的人要小心,心生便是罪生時,起心即差,動念即歪,起心動念都有罪,有罪還見到佛性嗎?有罪便要受果報。

我們要認識清楚這個是什麼心,這是菩提心、涅盤心、真如心、佛心、又是常住真心,各位可能還未明白,現在顯淺的解釋一下:

所謂明心,就是明白煩惱未生以前的那個心,煩惱是後來有,有無明便有煩惱,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始劫以來的煩惱迷了心,煩惱本來無,本來無煩惱的心是如何?我們要明白。若煩惱本來有,無一人可以成佛,因煩惱本來無,我們就有機會成佛,只要悟到煩惱本來無,便明白到無煩惱的清淨心,直修至成佛。

本來無煩惱的心是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無煩惱,有煩惱不是本來面目,本來面目無生死,生死是後來有,生死未生以前本來是無生死,無生死的本來心就是我們的菩提心、涅盤心、真如心、佛心,我們以這個無生死的涅樂心修行,直至成佛。

是否要待煩惱滅了方可以見這清淨菩提心?不是,有煩惱時亦可以見,因為煩惱不能染汙菩提心,有煩惱的時候,方可以在煩惱中識取本來無煩惱的清淨心,不過,一定要有善知識指點,又要自己拼命修行,兩種因緣和合,可以不斷煩惱,即見菩提。

生死本來無,眾生有生死,清淨心無生死,不一定要離生死才見涅盤心,在生老病死的幾十年間,可以見到無生死的涅樂清淨心,不過,也是要有善知識指點,自己的勇猛精進。

然則如何用功方可以見到涅盤心呢?經題說般若波羅蜜多,若想見清淨心,就要靠般若波羅蜜的力量,般若是什麼?般若是佛母。

世人只有聰明,稱為世智辯聰,來自背心取境,就是違背自心而取外境,取境時必有一個我在,背心取境學究世法,名向外而學,不能離開一個我字,有一個我來積聚學問,叫作聰明,所以世間的聰明智慧肯定有我,而聰明人的我見很重,越學問多,我見越重。

有我是有為法,般若不是有為法,而是背外境求明白自己的心,明心肯定沒有一個我在,心明則萬法齊觀,萬法不離自心呀!明白了這個心後,三世諸佛在□許,十方世界在其中,十方世界也清楚,明白了這個心後,不論中外文字,甚至鳥獸之語言也清楚,得語言陀羅尼,所以明心時萬法皆通,但一定無我,無我而萬法皆通就是般若智。

般若,一般稱作智慧,但我認為要加多兩個字-菩提,菩提智即是般若,菩提就是佛性,從佛性流出智慧就是般若,不是向外學有般若,向外學只稱聰明,不稱般若,唯有離境明心,明心生智慧,就叫作般若。

背境觀心,眼自看,看自己,不是看人,看自己則知自己的過失,能夠反醒,把自己的過失洗得乾乾淨淨,所以六祖雲:『若真修道人,常自見已過。』為什麼我們不能常自見已過?

皆因我們的眼不是自看,而是看人,看人又如何見到自己過,一定要迴光返照,然後才見自己過。

眼自看是否很消極而不夠積極?不是,自看是積極不是消極,自看到一程度,肉眼便出生天眼,天眼現前,天上天下也見到,天眼無礙,也可以見到極樂世界;自看再進一步,慧眼現前,無我,生死一時空,能出三界;再進一步自看,法眼也現出來,一切法都知道,六度萬行乃至八萬四千法門,皆能清楚了知,到後來佛眼亦現前,見佛境界,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佛的功德,一一都清楚。

如果我們眼能自看,不向外看,便能具足五眼,因此,般若不是向外求,般若就是自看、自見。

昔日五祖命六祖作務,六祖答曰:『**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便是福田,末審和尚教作何務?』智慧從自心生出來,不離自性,這便是福田,可知六祖一開始便懂得自看,但自看是難事,眼看人容易,自望則難得很呀!

所以眼不易自見,耳不易自聞,心不易自覺,意不易自知,自看自觀,不是容易,但我們一定要向這個地方下手。

昔日馬祖有一**,名石拱禪師,未出家時是一個大將軍,喜歡射鹿。有一天,經過馬祖的道場,馬祖問他是何人,他說我是個獵士,要射鹿,馬祖問他一箭射多少隻,他說一箭射一隻,馬祖說:『你不懂射。

』『我不會射,然則和尚懂射否?』馬祖說:『我懂射。

』『那你一箭射多少隻?』祖曰:『一箭射一群。

』獵士曰:『彼此是眾生,何必一箭射一群呢?』馬祖曰:

『你既然明白這道理,何不自射?』『若教某甲自射,無下手處。』

你看,射鹿有下手處,自射卻無下手處,馬祖即時讚歎:『這漢歷劫無明,一時傾盡。』自射無下手處即無自己,所以歷劫無明,一時傾盡,彼因此出家。

你要知道呀,斷煩惱若一個一個的來斷,需要很長久的時間,若能自斷,所有煩惱,一時都清。煩惱從甚麼地方生?從我而生,無我,煩惱便盡滅,所以自看、自見,是最妙的法門,但是,無下手處。

因此,般若不是向外而求,背心向境-有我,屬世智辯聰,背境求心-無我,明心生智慧,智慧不離自性,便是般若。

有了般若又如何?般若波羅蜜嘛!

何謂波羅蜜?即到彼岸之意,到諸佛、聖人、佛土的彼岸,到涅盤的彼岸,到菩提的彼岸,到常寂光的彼岸,簡單的來說:返我們的老家。

到彼岸又作何解?六祖解釋得最清楚:『焚語波羅蜜,此雲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

』著境有生滅,猶如大海有波浪,故名此岸,離境無生滅,即名彼岸。是故以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無生無滅,是名涅盤彼岸,若聰明有我,見一切法有生有滅,就是生死的此岸,在這個世界,一切都有生滅:國土有生滅、入有生滅、事情有生滅,如水有波浪,此波浪不同被波浪,香港不是倫敦,若到彼岸,離境無生滅,是淨土,如水常流通,此水與彼水打成一片,極樂便是娑婆,娑婆也是極樂,是名流通。

有了般若智慧,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清淨,清淨和合,萬法打成一片,是名到彼岸,萬法清淨,就是波羅蜜多心;心是清淨,無生死、無煩惱、無業障。到了彼岸,然後見真如心、清淨心、涅盤心。

但般若不是一件物,般若未曾離開一切法,而又不是一切法,般若是無相,般若經雲:『色空故,般若亦空,色無我故,般若無我,色無盡故,般若無盡,色不壞故,般若不壞,色清淨故,般若清淨,受想行識清淨故,般若清淨,受想行識無我故,般若無我,受想行識空故,般若空。』所以般若不是離開一切法,般若

與一切法打成一片,如來講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就是因為無一法離開般若。

以觀照般若自看、自聞、自覺、自照,背境歡心,無我,故能了生死,古時有一僧人問惟正禪師:『請問和尚,道在何處?』禪師答:

『道在眼前。』『道在眼前,為何我不見?』禪師曰:

『有我,所以不見。』『有我不見,和尚還見否?』『有你有我,轉轉不見。

』『無你無我,還見否?』『無你無我,阿誰求見?』

是以,若想求般若,儘量把我執減低,減至無,無我即見道,見道生智慧,就是般若。

讓人心裡平靜的歌曲,有沒有讓人聽了心裡平靜的歌曲

高山流水 陽關三疊 梅花三弄 漁樵問答 漁舟唱晚 傾盡天下 臨安初雨 此生不換 風姿花傳 owl city 的 in the deep ghostly kisses的zombie 有沒有讓人聽了心裡平靜的歌曲 你好,推薦你聽一些輕 讓人放空心靈的寧靜感覺,比如說班得瑞,很經典。有的比如 綠島小夜曲 ...

平靜造句 描寫心情 ,用平靜造句,形容人心情沒有什麼波動,很平靜。

1.聽了來這個訊息,表面平靜的她早已自心如刀割.2.平靜的海面上白帆點點,在天空的映襯下顯得悠然又安詳.3.在這個病毒橫行的世界裡,每個人看起來都很平靜.來自電影 致命拜訪 4.看著眼前的這一幕,我根本無法平靜自己的心情.5.他百無聊賴地投出一顆石子,打散了平靜的水面.用平靜造句,形容人心情沒有什麼...

的佛語都有哪些,四字的佛語都有哪些

阿彌陀佛 佛教語,信佛的人用作口頭誦頌的佛號,表示祈禱祝福或感 內謝神靈的容意思。八萬四千 本為佛教表示事物眾多的數字,後用以形容極多。百丈竿頭 佛教語,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達到很高境界。辯才無礙 礙 滯礙。本是佛教用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能辯論。辯才無閡 佛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