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2021-03-06 23:57:15 字數 5269 閱讀 9178

1樓:中地數媒

地質旅遊資源是地質旅遊的基礎,我們要保護好景區的各種地質地貌景觀,創造一種和諧的旅遊環境,沒有和諧的旅遊環境就談不上地質旅遊的可持續發展。wartiti等人(2008)指出,保護地質景觀的多樣性有助於我們瞭解地質迴圈。這對於科學研究具有很大的價值。

而保護景區的地質旅遊資源及其多樣性首要的就是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

一、地質旅遊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一)旅遊建設中缺乏災害預防性措施

由於不瞭解歷史災害又無防災意識,山區旅遊開發普遍存在著盲目建設的現象。不少溝谷在中下游特別是溝口建有旅遊設施,這些地方恰好是泥石流物質大量淤積的地方。沿溝谷建設一些休息亭等設施,由於缺乏擋護等措施,當泥石流或崩塌等發生時這些建築物就會被毀造成很大的損失。

(二)**災害旅遊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1.開發深度不夠表現在文化內涵開發不足,沒有整體開發意識,災害旅遊資源與普通旅遊資源的整合、與地方民族文化的整合、與長遠文化發展趨勢整合不足;景觀設計沒有充分考慮人們文化需求提高的趨勢,綜合服務設施不足;開發主題沒有震撼力。

2.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薄弱

在**遺址中開發旅遊資源,往往會忽視環境的保護問題,環境與旅遊資源的和諧發展的問題。旅遊地質景觀常常與森林、草地、湖泊、珍稀動植物等伴生,由於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地質旅遊的觀賞性更突出。地質遺蹟展示過程中,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要牽涉到自然生態因素;另一方面,也難以避免地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影響。

因此地質災害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應遵循生態學與景觀學相關的原理,與生物多樣性展示,景觀多樣性展示等有機協調,並儘可能使地質災害資源開發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小化(王嘉學和楊世瑜,2007)。地質旅遊的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同時又是人類開發利用的物件。如果環境保護不好,治理不好,無法給人以休閒、觀光、欣賞的功能。

**旅遊景區給遊客呈現的是另一種旅遊,也許是一種狼藉的狀態,是一種凌亂不堪的情景,但是在開發過程中也要注重其環境的保護以及景區環境和諧發展。

3.**意識淡薄

在**災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往往存在開發利用不設防,沒有**常識教育的設施和標示等問題。perry和lindell(2008)指出居民的自我保護意識淡薄對於地質災害的損失方面也是一種內因。在**區開發旅遊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在經歷了地質災害後,很多山體處於活動狀態,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的地質災害。

因此在開發旅遊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這些潛在的危險因素,對於進入地質災害景區的遊客進行安全意識教育,並在景區設定地質災害發生的安全保護措施。

(三)滑坡、塌陷、泥石流地質災害旅遊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1.對旅遊資源的內涵與底蘊挖掘不夠

主要是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如對消南海**災害旅遊資源開發、對喀斯特溶洞塌陷、洪水等災害資源開發,只停留在一些相對狹義概念的旅遊資源開發上,科學文化介紹少,附會文化、虛擬文化介紹多。旅遊開發商和導遊人員科學素質差。這使得一部分極高品位的災害旅遊資源體現不出它應有的價值。

2.缺乏開發意識

對於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旅遊資源沒用科學的眼光看待,我們只把它看作是一種災難,一種讓人們的生命財產得到損失的災難。許多滑坡、塌陷、泥石流、洪水治理工程沒有進行旅遊開發規劃。特別是大部分災害旅遊資源未進行開發,絕大多數在設計上根本就沒有考慮旅遊功能。

投入了大量資金,有治理工程,就是沒有開發利用。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如果我們對於這些災難進行合理的旅遊開發,就會讓更多的人從思想意識上得到重視。如果我們對這些地質災害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就會發現其形成、發生的規律,從而更好的採取措施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3.與周圍的地質環境協調發展差

旅遊地質環境是指以旅遊地質資源為基礎由地質作用、地質景觀與地貌、地理、生物、生態、氣候各環境因素與人類旅遊活動共同構成的綜合體。是供人類休閒、觀光、欣賞,從中得到享受,起到既休閒又增長知識、啟迪智慧、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人類旅遊活動的環境(王嘉學和楊世瑜,2007)。大部分災害旅遊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沒有與普通的旅遊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沒有發揮其整體的規模效益。

地質災害旅遊資源雖是另一類的旅遊,旨在給人們以警示和教育的意義,但是也要對它進行合理的開發與整合,與周圍的旅遊資源與環境達到和諧的發展。

二、解決對策

(一)做好地質災害的預防措施

景區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為保護景區的地質旅遊資源一定要做好這些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han等(2007)指出我們要搞清楚這些地質災害之間的關係鏈,提出合理的預防措施。

1.修築攔擋建築物

在危巖帶下的斜坡上,或者是有大量碎屑物質堆積的斜坡上,大致沿等高線修建攔石堤兼擋土牆,既可攔截上方危巖掉落石塊,又可保護堆積層斜坡的相對穩定狀態,對危巖下部也可起到反壓保護作用。在泥石流流經的溝道上,利用峽谷、窄口等形成的具有一定庫容的地形修建攔砂壩,攔截泥石流攜帶的固體物質,過濾大顆粒物質,以減少泥石流對下游防護工程的撞擊、磨蝕,增加下游工程的安全度。

2.支撐與坡面防護

支撐是指對懸於上方、以拉斷墜落的懸臂狀或拱橋狀等危巖採用墩、柱、牆或其組合形式支撐加固,以達到治理危巖的目的。對危險塊體連片分佈,並存在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危巖區,首先清除部分鬆動塊體,修建條石護壁支撐牆保護斜坡坡面。在泥石流溝域鬆散固體物質分佈區,如滑坡、崩塌分佈密集的溝谷段,修建梯級谷坊工程,利用系列壩逐級回淤穩固滑坡腳,同時調節溝道縱比降以削減泥石流能量。

對泥石流補給集中且量大的大滑坡、崩塌等,如確有必要可採取擋土、排水等專項工程治理。對以片蝕為主的荒坡等分散物源,採用農林措施固坡。

3.疏幹岸坡與排水防滲

通過修建地表排水系統,將降雨產生的徑流攔截彙集,利用排水溝排出坡外。對於滑坡體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將地下水排出,從而減小孔隙水壓力、減低地下水對坡體岩土體的軟化作用。對必須穿過滑坡區的引水或排水工程做嚴格的防滲漏處理;避免在滑坡區內修建蓄水工程;對滑坡區地表做防滲處理;防止地表水對坡腳的沖刷等。

4.排導工程

在泥石流通過城市等重要保護目標區河道段,加高加固兩岸河道,減小河道彎度,疏掏拓寬河道,設定潛壩防止河床下切等,以利於泥石流安全通過,輸入到下游河道中。對跨河建築物進行改造留足排洪斷面,也可建急流槽使泥石流快速通過跨河建築物,而不致發生阻塞。

5.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是利用農業、林牧業技術,對溝域內泥石流的產生提供大量固體物質(土壤、石塊)的陡坡耕地、荒地、荒坡,進行人工改造,以控制其面蝕作用和水土流失強度,減少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同時也起到調節或削減地表徑流,阻滯在溝道中形成大的洪峰,從而抑制泥石流的產生和發展。

(二)增加宣傳的力度,提高遊客的安全意識

加大地質災害防治的宣傳力度,通過多種形式讓旅遊開發商、當地居民、遊人等了解保護環境、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性,提高他們保護環境、減災防災的意識。重視旅遊地內部的工作人員心理防範機制培育,改進內部工作旅遊地應制訂減輕風險和防止損失的規劃以及風險善後規劃。重視救災工作,力爭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程度,落實綜合防救措施,加強事故發生後的應急、營救能力。

發生損失時,在實行保險的責任範圍內監督採取迅速而適當的解決措施或進行保護以縮小損失的影響(袁紅,2003)。

(三)加大**旅遊的開發

在地質災害旅遊中最主要的是**旅遊。目前,**旅遊在中國基本上是剛剛起步,為發展中國**旅遊事業,**工作者和**、文物等有關部門應首先對中國現存的各種**遺蹟開展全面系統的調查、考察對其旅遊功能做出評估,並制定開發利用規劃,為旅遊部門提供更多的有特色的**旅遊區和旅遊線路,不斷增加**旅遊的品種。旅遊部門應採取多項措施,促進**旅遊事業的發展,將**旅遊擺上議事日程,首先應加大**旅遊的宣傳力度,讓國內外廣大遊客充分了解中國**旅遊的內涵和特色。

在風光旅遊中可適當增加**旅遊專案和內容,導遊人員在向遊客介紹旅遊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歷史文化背景時,應與「**」結合起來,也可組織專項**旅遊,組織遊客到震區作**旅遊、考察;在**遺蹟較集中的**廢墟如唐山、雲南麗江等地可建立**公園。此外,還需要培訓導遊人員,讓他們學習地學科技知識,提高**旅遊的導遊水平。

**旅遊是集旅遊、考察、探索、科普於一體的特色旅遊,會給人以新鮮感,會引起人們對地學旅遊的更大興趣。中國**旅遊資源豐富,潛力很大,有待我們去開發、去挖掘。結合中國國情,發展**旅遊事業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廣闊的前景,定會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旅遊將會成為21世紀的熱門旅遊。

(四)劃定危險區,分割槽預防

各級地質遺蹟旅遊開發區,應聘請具有相應資格和資質證書的專業機構來編制防治潛在地質災害的規劃,並將其作為該開發區旅遊開發規劃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malheiro(2006)指出繪製旅遊區地質災害圖,同時將存在潛在地質災害隱患的區域和其他區域進行分割槽,並據其危險性大小的評估,分為危險性大、危險性中等、危險性小3個級別,在危險區邊界上設立明顯標誌;潛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應禁止從事容易誘發地質災害發生的各種旅遊開發活動,如開挖、設施建設或破壞原生土壤植被等;而針對各地質遺蹟旅遊開發區不同型別的潛在地質災害,可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針對各類地質災害的特點、地質災害的型別和危害現狀,並考慮到旅遊風景區遊覽觀賞和遊人活動的特點制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劃定地質災害易發生區、危險區,重點監控並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以滑坡、泥石流、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需要水文、環保、地質、氣象等部門的共同協作配合,防止災害的發生(謝洪忠和楊世瑜,2003)。

(五)嚴格規範旅遊開發活動

地質遺蹟旅遊開發活動是加劇各類潛在地質災害的重要影響因素和直接誘發因素之一,必須嚴格規範各項旅遊開發活動,將其對潛在地質災害的影響減少到最小,如嚴格控制汙水亂排亂放,加強對天然土壤植被的保護,合理抽取地下水,控制遊人密度,採用綠色施工法等。

(六)建立景區地質災害監測系統

chen等(2008)指出災害的**對於災難的減輕是很有必要的。我們可以通過對災害的調查,對災害發生的可能性進行分析,借鑑成功的經驗,對現在的狀況進行檢測,從而對未來災害的情況做出**。fedeski等(2007)指出利用地理資訊系統製圖技術對潛在的危險進行評估,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在地質旅遊地景區內建立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資訊系統、危險性分析評價系統、防災減災決策系統。

edbrooke等(2003)同樣指出,地理資料對於地質災害的**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做好各類潛在地質災害**預報工作,建立健全的群測群防監測網路。

中國是一個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隨著經濟的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命財產安全和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效地減緩地質災害帶來的風險,從根本上做到地質災害的防範和事前管理,就必須從土地利用規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到場址規劃都運用地質災害風險管理的理念和辦法,逐步推行既能與國際接軌,又適合中國國情的地質災害風險管理制度(張茂省和唐亞明,2008)。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很好的保護中國的珍貴的地質旅遊資源,創造一個和諧的旅遊環境,從而達到地質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地質旅遊作為一種高品位的科學旅遊活動,其科學含量與科技含量必須在景區的開發、建設和保護中得到充分體現。**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促進產學研結合,充分調動企業、高校、科研單位的積極性,促進行業協作,推動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共同促進地質景區的發展。不論是在旅遊開發、設計和經營過程中,都要堅持迴圈經濟的道路,合理地組織旅遊產業,進行旅遊開發,並注意對環境的保護,從而探索出一條新的旅遊經濟發展之路。

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和意義,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和內容是什麼可持續發展有哪些準則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 社會 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 淡水 海洋 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也就是江 澤 民同志指出的 決不...

什麼叫可持續發展道路,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是什麼 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有什麼意義 黨和政府為此作出了哪些

含義 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同時不損及未來時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意義 1.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利於促進生態效益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2.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體型轉變,使經濟發展與人口 資源 環境相協調。3.有利於國民經濟持續 穩定 健康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4.從注重...

旅遊可持續發展與旅遊環境保護的關係

一般來說,重點在於景區的承載力和自我恢復的關係。超出承載力,景區來不及自我恢復,被破壞的嚴重了還怎麼發展呢。可持續發展 的概copy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旅遊必須注重環境保護,只有注重環境保護才能使旅遊業可持續發展。一般來說,重點在於景區的承載力和自我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