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含義和出處

2021-03-06 22:36:26 字數 5893 閱讀 5817

1樓:覃煙芒媚

第一次擊鼓可以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戰鬥的勇氣就會減弱了,第三次擊鼓戰士們的勇氣就沒有了。  手機碼字辛苦,如果可以解決您的問題、還望採納。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典故來自於《左傳 莊公十年》中的《曹劌論戰》,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戰時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士兵們的銳氣,多敲幾次鼓銳氣也就慢慢減弱了。現在我們經常用這個成語故事中的「一鼓作氣」來形容作事時要鼓起勁頭,勇往直前。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勇氣消耗盡了。

主要說的就是氣勢! 在現實中也是大有參考價值的。

3樓:匿名使用者

一鼓作氣

讀音( yī gǔ zuò qì )

釋義 「鼓」,敲戰鼓;「作」振作;一,「第一次」。指戰鬥剛開始時士氣最旺盛,現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勁頭十足時,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

出 處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 三而竭。

」全域性意思是作戰是靠士兵的勇氣的。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的勇氣會衰弱,第三次擊鼓士兵的勇氣就耗盡了。

古代作戰擊鼓進軍,擂第一通鼓時士氣最盛。後多喻趁銳氣旺盛之時一舉成事或鼓足幹勁,一往直前。

用 法 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 一氣呵成、趁熱打鐵

反義詞 一敗如水、一敗塗地、偃旗息鼓

歇後語 水裡的**

燈 謎 通風;風箱;皮老虎

英 文 press on to the finish without letup

典故春秋時,齊國發兵攻打魯國(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

據《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係。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

「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保證。並要求作戰時允許他一起去,於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

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鬥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鼓,準備進兵。

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

」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

「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一響,下令衝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追擊,曹劌卻又阻止,並下車細看地面齊軍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注意暸望敵軍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

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國境。

這次獲勝,魯莊公卻不明由曹劌為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說:「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戰鬥,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更全部消失了。

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一鼓作氣,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曹劌又說:「齊**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

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轍亂」,輪跡混亂;「旗靡」,旗幟倒掩,說明倉皇逃竄。)

「一鼓作氣」、「再衰三竭」和「轍亂旗靡」,出處即《左傳》所載「曹劌論戰」的故事。

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幹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幹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

出處《左傳·莊公十年》

4樓:蹉蘊和鄞林

一次擊鼓,士兵的士氣很旺盛,再次擊鼓士氣漸漸衰弱,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枯竭了

比喻幹事情開始的時候還很起勁,越往後就越失去鬥志

5樓:在倩考孟

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勇氣消耗盡了。

大意:第一次擊鼓進攻,士兵士氣振作旺盛;第二次擊鼓進攻,士氣便衰減低落;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全部沒有了.

6樓:越詩蕾樹君

語出戰國策吧,曹劌論戰(前者不肯定,後者很肯定)意思是,第一次擊鼓的時候,士氣很旺盛,第二次擊鼓的時候,士氣就很衰弱了,第三次擊鼓的時候,士氣就沒有了(衰竭了)

你好像打錯了,應該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其中的一二三都是表次數,鼓為動詞,後邊的兩個省略鼓字我說得沒錯吧

7樓:聞痴琦藻

選自《曹劌論戰》

大意:第一次擊鼓進攻,士兵士氣振作旺盛;第二次擊鼓進攻,士氣便衰減低落;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全部沒有了

啟示:做事要一氣呵成

8樓:飛迎絲鳳項

第一次擊鼓進攻,士氣振作旺盛;第二次擊鼓進攻,士氣便衰減低落;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全都沒有了。

9樓:夕琴雪宓繡

字面意思是:第一次擊鼓,士兵的士氣很旺盛,再次擊鼓士氣漸漸衰弱,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枯竭了

比喻幹事情開始的時候還很起勁,越往後就越失去鬥志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含義和出處

10樓:nm牛虻

這句話的含義是:作戰是靠勇氣的,第

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枯竭了。出自於春秋末期左丘明的《左傳·莊公十年》中的《曹劌論戰》。

原文: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譯文:戰勝了齊**隊後,莊公問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可以使士兵們的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消失了。

他們的勇氣消失了,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大國,是不容易估計的,怕有伏兵在那裡。我看見他們的車輪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才去追擊齊軍。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都在今山東省,齊在東北部,魯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次年齊襄公為公孫無知所殺。

第三年春天,齊人殺死公孫無知,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君位。

稍後,魯莊公也親自領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八月魯與齊師戰於乾時,魯軍大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死公子糾。魯莊公十年春天,齊藉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興兵攻魯,兩軍戰於長勺。

這就是文章所記敘的齊魯長勺之戰。

二、作品鑑賞

文章的語言,無論是敘述還是人物對話,都極為簡潔精煉,表意說理,通達曉暢。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錯落有致,增強了敘事寫人的生動效果。

其中曹劌的語言尤為精彩,如戰場上的指揮用語,簡短明確,這不僅襯托出戰事緊迫無暇論析戰爭策略,也表現出曹劌思維敏捷和臨戰時堅定而自信的心態。

11樓:小青蛙跳著走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左傳》「曹劌論戰」,意思是:敲第一遍戰鼓時,將士們都精神振作、求戰心切;敲第二遍戰鼓時,將士們的鬥志開始衰減;等到敲第三遍時,將士們就無心戰事了。

現在用這句話表示:做事要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做完,不然一旦勁頭過去了,就無法繼續做了。

拓展資料:

解釋第一次擊鼓士氣會大大增加,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會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就沒有士氣了。主要說的就是氣勢最初時最旺盛的道理。做事要一氣呵成,還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連三的斷斷續續,會給你造成負面影響的。

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

"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

劌曰:"未可。"齊人三鼓。

劌曰:"可矣。"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劌曰:"未可。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譯文

第一次擊鼓士氣會大大增加,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會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就沒有士氣了。主要說的就是氣勢最初時最旺盛的道理。做事要一氣呵成,還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連三的斷斷續續,會給你造成負面影響的。

單字釋義:①竭:即為衰竭。②衰:減弱,衰弱,衰減。

成語釋義:「一鼓作氣」中的「鼓」指敲戰鼓;「作」振作;「氣」勇氣。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戰時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士兵們的銳氣,多敲幾次鼓銳氣也就慢慢減弱了。

如今我們經常用這個成語故事中的「一鼓作氣」來形容做事時要鼓起勁頭,勇往直前。

12樓:子明之智

這個成語來自於《左傳 莊公十年》中的《曹劌 論 戰》

原文: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

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

劌曰:「未可。」齊人三鼓。

劌曰:「可矣。」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劌曰:「未可。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譯文:魯莊公十年春天,齊**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應戰。

曹劌請求拜見。他的同鄉說:「都是得**厚祿的人在商量這事,你又為什麼要參與呢?

」曹劌說:「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缺少見識,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上朝去拜見魯莊公。

曹劌問:「您憑什麼應戰呢?」莊公說 :

「衣服、食品這些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拿它來分給一些臣子。」曹劌回答說:「小恩小惠沒有遍及於老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的。

」莊公說:「用來祭祀的牛、羊、豬、玉器和絲織品,我不敢虛報,一定憑著一片至誠,告訴神。」曹劌回答說:

「這點兒小誠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會賜福的。」莊公說:「輕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於明察詳審,一定依據實情處理。

」曹劌回答說:「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

要打仗,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莊公同他共坐一輛戰車。魯國齊國的軍隊在長勺作戰。莊公打算擊鼓命令進軍。

曹劌說:「不行。」齊**隊敲了三次鼓。

曹劌說:「可以進攻了。」齊國的軍隊大敗。

莊公準備驅車追去。曹劌說:「不行。

」於是向下觀察齊軍車輪留下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望齊軍,說:「可以了。」就追擊齊**隊。

戰勝了齊**隊後,莊公問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勇氣的。

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消滅了。他們的勇氣消失了,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大國,是不容易估計的,怕有伏兵在**。

我看見他們的車輪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追擊齊軍。」

這個成語中的「鼓」指敲戰鼓;「作」振作;「氣」勇氣。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戰時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士兵們的銳氣,多敲幾次鼓銳氣也就慢慢減弱了。現在我們經常用這個成語故事中的「一鼓作氣」來形容作事時要鼓起勁頭,勇往直前。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哪

曹劌 論 戰 出自 左傳 莊公十年 撒,初中的課本上就有,望採納 這個成語來自於 左傳 莊公十年 中的 曹劌 論 戰 答案寫左傳就行了,請採納 曹劌論戰 出自 左傳 莊公十年 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六單元第21課 曹劌論戰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出自哪個故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含義和出處 一鼓...

一鼓作氣怎麼縮寫急,一鼓作氣怎麼縮寫????400字???急!!!

在很久以前的春秋時期,齊國是一個恃強凌弱的國家,然而在當時魯國的國力比較弱,所以齊國就聚集好了軍隊來攻打魯國,魯莊公是當時魯國的國君他並沒向齊國低頭,準備全力抵抗。當時在魯國有個人叫曹劌是一個很有才幹的人,他熟讀兵法並且很愛他的國家,當他知道齊國來攻打魯國時,魯莊公要全力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

與一鼓作氣相近的詞語一鼓作氣相同的詞語

希望你滿意!一鼓作氣 讀音 y g zu q 釋義 鼓 敲戰鼓 作 振作 一,第一次 指戰鬥剛開始時士氣最旺盛,現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勁頭十足時,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出 處 左傳 莊公十年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全域性意思是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士氣,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