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用什麼洗手古代皇上用來洗手和洗腳的東西叫什麼?

2021-03-06 20:41:15 字數 3501 閱讀 8067

1樓:咸豐與慈嬉

豬胰子洗臉

皁角洗衣服

冰鹼動物油混合草木灰做的東西.等等吧

古人潔身潔物,最早使用草木灰洗滌。《禮記·內則篇》雲:「冠帶垢和灰清漱」,因為草木灰中含有能夠去油汙的碳酸鉀。

《考工記》說「涑帛……淫之以蜃」,蜃,就是貝殼燒成的灰,它和草木灰水作用就能產生強鹼———氫氧化鉀。而漢代人也懂得用天燃的「石鹼」洗滌衣物。金朝人又在石鹼中加入澱粉、香料,製成錠狀**,名為「香鹼」。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當時人造石鹼的生產說:「石鹼出自山東濟寧諸處,彼人採蒿蓼之屬,開窖浸水,漉起晒乾燒灰,以原水淋汁,每百引入粉面

二、三斤,久則凝澱為石,連汁售之四方」。

古代還有一種叫「澡豆」,由藥物及豆末合制而成的粉劑作洗浴用品。澡豆最早應用於佛家,據佛經上記載,澡豆為比丘隨身十八物之一,也叫豆屑。佛經《五分律》卷26中說:

「有諸比丘浴時,出外以背揩壁樹木,還入水灌,傷破其身。佛言:不應爾。

聽用蒲桃皮、摩樓皮、澡豆等滌去垢物。」這是說佛陀在世時,有比丘洗澡,因水無法洗淨身體,便以背與樹皮摩擦去垢而受傷,佛陀便教其用澡豆去垢。《世說新語》中記載晉時王敦初與公主結婚,如廁時誤把淨手用的澡豆倒入水中當作點心吃下,成了千古笑話。

這則記載說明澡豆在我國,至少於魏晉時,皇家已開始使用。

隨著佛教的盛行,尤其是唐代有尚禪崇佛之風,澡豆也逐漸變成王公貴族的洗滌專利品,但尋常百姓根本無緣見到的。後來孫思邈、王燾等眾多醫家本著「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的目的,在佛教原有洗浴作用的基礎上,將其與本草相結合,不斷創新或改進製作方法。如醫書《外臺》所載澡豆方中有應用木瓜、桃花、櫻桃花等花汁加入澡豆,使其既有香體功效,又有清潔美容作用。

中唐以後,隨著醫家將其製作工藝及功效通過著述傳播,澡豆作為一種健身美容雙重功效的洗浴用品被人們所接受和喜愛,且也成為一種民俗風尚,如《文昌雜錄》曰:「唐歲時節物,元日有屠蘇酒……臘日則有口脂、面藥、澡豆」可證。

清文康的《兒女英雄傳》第37回寫大丫頭長姐兒跑到臺階邊洗手,她「洗了又洗,搓了陳香肥皂,香豆麵子,又使了些個桂花胰子,玫瑰胰子」長姐兒把當時有錢人用的洗滌劑幾乎全使上了。而文中的「胰子」和「肥皂」又是什麼呢?原來在南北朝時的賈思勰已經提到用豬胰子去垢。

孫思邈《千金方》就有用洗淨的豬胰研磨成糊狀,加豆粉、香料做成顆粒的配方,這就是古代的胰子,也叫「澡豆」。明清又有人改用豬脂研磨中加入砂糖,並以純鹼代替豆粉,再熔入豬油及香料等,均勻後壓制成球形或塊狀,成為新一代的胰子洗滌劑。其化學組成與今天的香皂近似。

我國華北、東北主要使用胰子。直到上世紀50年代,北京前門外還保留有合香樓和花漢衝等老胰子店,其中合香樓還是開設於明朝崇禎四年的。除此之外,古人更多用皂莢洗滌衣物。

宋朝時,杭州市面上出了一種橘子大小、皂莢粉做的圓團團,據周密《武林舊事》,它叫「肥皂團」,肥皂團放入水裡,能發泡去汙。19世紀晚期,西方洗滌品傳入後,中國人就仍叫它「肥皂」這老名字。《兒女英雄傳》的成書也在19世紀晚期的光緒年間,故文中的「香肥皂」可能是國產貨,也可能是舶來品。

2樓:卡丁之神

清人李漁《閒情偶記》中說:「香皂浴身,香茶沁口,皆是閨中應有之事。」(「聲容部·薰陶」)

根據《武林舊事》記載,南宋時,臨安的街市上就有「肥皂團」**。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則非常明確地記載了「肥皂」的製法:「肥皂莢生高山中,其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

五六月開白花,結莢長三四寸,狀如雲寶之莢而肥厚多肉……十月採莢,煮熟搗爛,和白麵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看得出來,與直到宋代前期還普遍使用的澡豆相比,肥皂有明顯的不同:澡豆是以豆麵為主,肥皂是以肥皂莢的果肉為主;澡豆是乾粉末狀,而肥皂則做成「丸」,便於儲存和攜帶,並且使用的時候觸感「膩潤」,形態與質地都更接近今天的肥皂。

順便要說明的是,「肥皂」本是植物名,指一種俗名「肥珠子」的樹,其果莢中的果肉比皂莢還要多油,所以得名「肥皂」。(參見宋人莊季裕《雞肋編》捲上)宋代以來,人們用這種果肉作為主料,加工成洗手面、浴身的去垢保潔用品,於是成品也被叫做「肥皂」,以至今天還在沿用這個稱呼。

宋人楊士瀛《仁齋直指》中保留了更具體的「肥皂方」:「白芷、白附子、白殭蠶、白芨、豬牙皁角、白蒺藜、白斂、草烏、山楂、甘鬆、白丁香、大黃、蒿本、鶴白、杏仁、豆粉各一兩,豬脂(去膜)三兩,輕粉、蜜陀僧、樟腦各半兩,孩兒茶三錢,肥皂(去裡外皮筋並子,只要淨肉一茶盞)。又先將淨肥皂肉搗爛,用雞清和,晒去氣息。

將各藥為末,同肥皂、豬脂、雞清和為丸。」把古代肥皂的製作方法介紹得非常具體,可以看出,是利用雞蛋清、豆粉、上細鉛粉等原料,把肥皂莢中的果肉與香料、草藥調和到一起,形成凝團。這個方子帶有「藥皂」的性質,據說可以去除瘢、癬、黑斑以及瘡痕,一般日常使用的肥皂,大概不需要如此複雜的配料。

不過,在肥皂中加香料卻是普遍的做法,《閒情偶記》中特別談道:「皁之佳者,一浴之後,香氣經日不散」,並且指出,「香皂以江南六合縣出者為第一。」《金瓶梅》中則提到「茉莉花肥皂」,顯然是把茉莉花作為原料摻到肥皂中,讓肥皂帶有茉莉的香氣。

據李漁的說法,「皁之為物,亦有一種神奇,人身偶沾穢物,或偶沾穢氣,用此一擦,則去盡無遺。」《紅樓夢》二十一回中則描寫道:「紫鵑遞過香皂去。

寶玉道:『這盆裡的就不少,不用搓了。』」可見古代香皂的用法,也是在沾水的肌膚上搓擦,以達到去汙的目的。

到了清末,西方產的洋皁進入中國,清潔效果遠勝過古老的土產「肥皂」,於是,茉莉花香皂之類也就被遺忘了。

3樓:匿名使用者

豬胰子,聽說過嗎,北方的老百姓一般用這個。

4樓:匿名使用者

但就是用水洗一洗就好了啊@@

5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古代的洗滌用品一般是由油脂和鹼類混成製成的肥皂的前身或者是皁角等天然植物,至於洗手,那正常是用水洗啊,井水,池湯,山泉水都是可以的啊。

古代皇上用來洗手和洗腳的東西叫什麼?

6樓:一箭雙鵰

匜,中國古代漢族貴族舉行禮儀活動時澆水的用具,出現在西周中後期(約2700多年前),盛於東周。匜形橢長,前有流,後有鋬,多有四足。早期匜為青銅製,漢代以後出現匜金銀器、匜漆器、匜玉器。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的記載,沃的意思是澆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奉匜沃盥是中國古代漢族在祭祀典禮之前的重要禮儀。匜是商周時期用青銅鑄造的一種洗漱器皿,相當於現代的瓢或舀水器,有的有蓋,有的體高,有的全身佈滿花紋,造型不一。

7樓:傷河中的沙

匜,古代一種相當於現在洗手用的一種盛水器。

8樓:獅子的

莫非是臉盆,腳盆?!

古人洗手洗臉用文言文怎麼說?

9樓:龍龍

洗手,用盥表示。

洗臉,用沃表示。

具體解釋如下。

古人講洗手,一般說是盥洗。從造回字法可以知道,答盥,雙手在一個器皿用水洗。盥字是一個會意字,從造字方法就已經告訴我們就是洗手的意思。

沃,《漢語大詞典》解釋,盪滌,洗濯。

所以說洗臉也可以用沃面表示。洗臉,就是沃面,臉就是面之意。古人一般會說「以湯沃面」,「湯」是熱水的意思。

《晉公子重耳之亡》中「秦伯納女五人,懷嬴與焉。奉匜沃盥,既而揮之。」這句中「沃盥」就洗臉洗手的意思。

古代人用什麼洗頭

古代人那時候很喜歡用淘米水來洗頭髮,而且早在春秋時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這樣洗頭了 用皁角洗頭髮 刷牙,用鹽涑口或用柳枝刷牙 古代人是怎麼洗澡的?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們用洗米水來洗澡去汙,據說不光可以去汙,而且保健功能奇佳,這個在當年是廉價而又普遍的早期洗澡水。有興趣的可以找一布袋子裝上點澱粉 麩皮...

古代人為什麼喜歡用奇數古代人為什麼喜歡用679三個數字

萬物負陰而抱陽 道德經 古人喜歡陽而不喜歡陰,奉承天而忘記地 在數裡面奇數代表陽,偶數代表陰。而且在個位數裡面,1.3.5.7都是質數,只能被本身除盡,不能再次分解,在古人眼裡就有神祕的力量。而從數的順序來看,1是數的起源,是所有數的最低分子 5是數的正中,符合中位觀 9是代表單數內最大 最高階同樣...

古代下人每天給主人磕頭嗎,古代人要向皇上下跪磕頭嗎?

這個問題問到太籠統,看是什麼人家了,有奴僕丫鬟的人家很多,不同人家的規矩不同,越是大戶人家,或者說官家與民間富戶都不同,尤其儒家文人更加在意所謂的 禮 一些描述生活中事件的古書,對古人禮節都有描述,比如三言二拍之類的,看紅樓夢中,家奴見到主人跪下行禮是必須的,回答主人的話也是跪著的,尤其是見到女眷,...